资源简介 第4章 电路探秘一、摩擦起电活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如下图所示,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 ,这是因为 。1.带电体的性质:具有 的性质。 2.带电粒子的电性:质子带 电,电子带 电。 3.摩擦起电: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 。 4.静电: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电荷相互作用(1)如下图所示,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 (2)两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两个小球后,两个小球 。(3)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三、电流1.形成:在电路中接入 ,能使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 运动,形成持续不断的电流。 2.方向:规定 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子定向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 。 [注意]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有 且电路是 。 四、电路1.定义:把 、 和 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2.组成电路的组成 电源 开关 作用 提供电能 消耗电能 控制电路 输送电能五、电路图电路图:用 代替 表示电路的图。 六、电路的三种状态以下图为例。电路的状态 定义 开关状态 等效电路图通路 开关闭合时,电路中就会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通路 S1 S2 开路 开关断开,或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时,电路中不再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开路(也叫断路) S1 S2断开短路 不经过 ,直接用导线将 连接起来的电路,叫电源短路 S1 S2 [拓展] 局部短路(如右图所示)是直接用导线将电路的某部分两端相连,致使电流不通过该部分电路。局部短路可用来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对电路不一定有危险。七、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1.串联电路(1)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若电路中两只灯泡串联,则当闭合开关时,两只灯泡有什么变化 。将其中一只小灯泡拿下(开路),观察到另一只灯泡的发光情况是 。(2)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元件不能独立工作,互相影响。2.并联电路(1)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并联电路。将其中一只小灯泡拿下(开路),闭合开关,观察到另一只灯泡的发光情况是 。 能说明什么 。(2)在并联电路里,并联用电器的连接点叫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极到两个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 ;两个分支点之间的两条电路叫 。 (3)并联电路的特点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其所在支路。八、电流强度1.电流(I):导体中电流的大小称为 ,简称电流。 2.意义: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的多少。3.电流的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其他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单位换算:1 A= mA,1 mA= μA。 九、电流的测量——电流表1.认识电流表电流表 测量电流大小的工具,符号: 量程 大量程: ;小量程: 最小刻度值 大量程: ;小量程: 2.电流表的使用(1)使用电流表前,要先 。 (2)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会损坏电流表。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 电流表的 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 (3)电流表必须 在被测的电路中。 (4)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接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 (5)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否则,电流表会因为通过的电流太大而损毁。十、导体和绝缘体(物质的导电能力不同)分类 概念 实例 用途导体 导电的物质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等 输电线的芯线;电路连接部分等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 和 之间的物质 硅、锗 主要用于电子工业、信息通信系统等绝缘体 导电的物质 塑料、橡胶、玻璃、陶瓷、油等 导线的绝缘外皮、用电器的外壳等[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绝对的界限。例如: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潮湿的空气能导电;纯净水是绝缘体,水溶液能导电;玻璃在通常情况下是 ,被烧红时能导电。 十一、物质导电的原因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内部的导电机制不同。导体内部有大量的可以 的电荷,如:金属导体内部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是 (如下图所示),酸、碱、盐等水溶液中的自由电荷是 。当导体两端加上电压时,做热运动的电荷在电压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并不是没有电荷,而是其内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能导电,如玻璃在温度升高时,它的导电能力会逐渐增强。 十二、电阻1.概念: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 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能力越强,其电阻值就 。 2.符号: 电阻用字母 表示。 3.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 ,简称欧,符号为 。 比欧姆大的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1 MΩ= kΩ= Ω。 十三、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2.猜想与假设:(进行猜想与假设需基于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或者基于一定的事实)①导体的材料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②导体的长度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③导体的粗细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3.设计实验方案(1)如下图所示电路图的设计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图 。 (2)获取分析证据①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时,主要变量是 ,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 ②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主要变量是 ,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 ③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粗细)的关系时,主要变量是 ,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 4.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 、 、 有关。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越细,电阻也越大。 [注意]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说明:玻璃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大多数金属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十四、电阻器1.电阻器:具有一定阻值的元件,用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2.变阻器:可以改变电阻值的电阻器。改变电阻的方法是改变导体的 等,最方便的是改变导体的 。 十五、滑动变阻器及其使用1.变阻原理:靠改变电阻丝接入电路的 来改变 的大小。 2.作用: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 ,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还能起到 的作用。 3.使用方法(1)连接:要起到控制作用,一般需 接入电路。 (2)接线方法:“ ”。 (3)电路中的有效部分:所选的“ ”接线柱到滑片接触的这一段电阻线。 (4)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移到 处。 (5)铭牌含义:如滑动变阻器上标注的“1 A 20 Ω”字样表示的含义:该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它的最大电阻为 。 十六、电压电压 符号:U电压的作用 使电路中的 发生 移动形成 电源 提供 的装置 电压的单位 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 1 V= mV,1 V= μV,1 mV= μV 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 ;我国照明电路电压: ;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 十七、电压的测量——电压表电压表 测量 大小的工具;符号: 量程 大量程: V;小量程: V 最小刻度值 大量程: V;小量程: V 使用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 ;② 联接入电路;③电流“ ”进“ ”出;④ 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十八、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猜想假设:在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 。 2.实验设计:保持 不变,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电流与其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3.电路图(如下图所示)4.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 。5.结论: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 。 十九、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猜想假设: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 。 2.实验设计:保持 不变,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不同定值电阻的电流值,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3.电路图(如下图所示)4.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 。 5.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成 。 二十、欧姆定律1.如下图所示,欧姆研究了同一段电路上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在数值上具体的关系,并在1827年将研究结果总结为 。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 U:电压,单位为伏特(V)。R:电阻,单位为欧姆(Ω)。I:电流,单位为安培(A)。[注意]欧姆定律内容中两次提到“这段导体”,表明定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都是对于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二十一、欧姆定律的应用1.欧姆定律表达式: 。 2.变形公式:R=;U=IR。[注意](1)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对于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脚标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 (2)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与R成反比。(3)R=是电阻的计算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大小可由计算得出,但电阻是导体 ,其大小与电压U和电流I等因素无关。 二十二、伏安法测电阻1.原理: 。 2.电路图(如下图所示)3.实验过程(1)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2)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读出电路中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在表格中。(3)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重复步骤(2)。(4)根据R=计算电阻,然后计算电阻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待测电阻R的测定值。二十三、串联电路的特点电路类型 串联电路(以两个电阻串联为例)电路图电流 I总=I1=I2电压 U总= 电阻 R总= 特点 等流分压比例分配 =,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串联分压正比”;=二十四、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类型 并联电路(以两个电阻并联为例)电路图电流 I总= 电压 U总=U1=U2电阻 特点 等压分流比例 分配 = ,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 ,即“并联分流反比”;= 【参考答案】一、活动:玻璃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1.吸引轻小物体2.正 负3.电子 负电 正电二、活动:(1)相互吸引 (2)相互排斥(3)排斥 吸引三、1.电源 定向 2.正电荷 相反[注意]电压 通路四、1.电源 用电器 开关2.用电器 导线五、元件符号 实物六、闭合 断开 断开 用电器 电源两极 闭合 闭合 七、1.(1)两只灯泡都亮 不亮2.(1)能亮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不止一条(或并联电路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2)干路 支路八、1.电流强度 3.103 103九、1. 0~3 A 0~0.6 A 0.1 A 0.02 A2.(1)调零 (2)试触 最大量程(3)串联 (4)+ -十、容易 导体 绝缘体 不容易[注意]没有 绝缘体十一、自由移动 自由电子 正、负离子十二、1.阻碍 越大 2.R3.欧姆 Ω 103 106十三、3.(1)丙(2)①导体的材料 导体的长度、粗细②导体的长度 导体的材料、粗细③导体的横截面积(粗细) 导体的长度、材料4.长度 横截面积(粗细) 材料十四、2.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长度十五、1.有效长度 电阻2.电阻大小 保护电路3.(1)串联 (2)一上一下 (3)下(4)阻值最大 (5)1 A 20 Ω十六、自由电荷 定向 电流 电压 103 106103 1.5 V 220 V 36 V十七、电压 0~15 0~3 0.5 0.1①量程 ②并 ③+ - ④可以十八、1.大 2.电阻R3.如图所示4.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5.正比十九、1.小 2.电阻R两端的电压3.如图所示4.保持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5.反比二十、1.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I=二十一、1.I=[注意](1)A、V、Ω(3)本身的一种性质二十二、1.R=2.如图所示二十三、U1+U2 R1+R2二十四、I1+I2 =+ 反比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 ,包括 运动和 运动两种表现形式。 2.植物激素与植物的向光性(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有 、 、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 作用。 (2)植物的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内分泌腺和激素(1)生长激素: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2) :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 :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 (4)肾上腺素: 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2.胰岛素与血糖含量(1)血糖:血液中的 。 (2)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 ,促使血糖含量 ;当血糖含量 时,胰岛素分泌 ,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3)病症:①分泌不足:患 ;②分泌过多时患 。 3.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和 ,并以 为主。 三、神经调节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接受信息→ 信息→ 信息→传导信息→ 的连续过程。 2.信息的接受和传导(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 、 (树突、轴突)。 (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能 ,并能 。 3.信息的处理(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2)脑的结构和功能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使运动协调、准确,保持身体平衡 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3)脊髓有 和 的功能,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是 神经中枢,一般受 的控制。 4.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反射活动必须通过 来实现。 (2)反射弧包括 、 、 、 、 五个部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 (3)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是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人生来就有的, 比较固定。 (4)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它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四、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多样性是动物通过一系列 的反射活动和 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五、体温的控制1.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一般在 左右。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动物体 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 的结果。 (2)体温受脑控制,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来调节和控制的。 【参考答案】一、1.感应性 向性 感性2.(1)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调节二、1.(2)甲状腺激素 (3)胰岛素 (4)加快2.(1)葡萄糖(2)增加 降低 下降 减少(3)糖尿病 低血糖症3.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三、1.传导 处理 作出反应2.(1)神经元 (2)细胞体 突起(3)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3.(1)中枢 脑 脊髓 周围 脑神经 脊神经(2)大脑 小脑 脑干(3)反射 传导 低级 大脑皮层4.(1)完整的反射弧(2)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3)简单反射 先天性行为 反射弧四、神经系统 激素五、1.37 ℃ 新陈代谢2.(1)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2)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一、地球上的水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 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二、水的组成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实验结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三、浮力的存在活动一:如下左图所示,将一个空塑料瓶的瓶盖旋紧,然后把它压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将手松开后,观察瓶子运动的情况。①手将瓶子压入水中,手有被瓶子 顶的感觉。 ②将手松开后,瓶子即刻 。 结论: 。 活动二:如上右图所示,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弹簧测力计的两次测量读数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结论: 。 1.含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 的力叫浮力。 2.方向: 。 3.施力物体: 。 4.单位:牛顿(符号:N)。四、“称量法”测浮力测量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量出物体受到的重力G物。(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物体浸在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3)根据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原理,方向向上的拉力F拉和浮力F浮的大小之 等于方向向下的重力G物的大小,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 五、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表达式:F浮= 。由公式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 和物体 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的体积也无直接关系。 3.适用:浮力的计算公式不仅适用于液体,同样适用于 ,其公式可以变为F浮=G排气=ρ气gV排气。 六、物体浮沉的条件我们曾经做过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将沉入杯底。但逐渐将食盐溶解在水中后,鸡蛋将会悬浮在盐水中,最终上浮到液面。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况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 方法一:根据F浮与G物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要求: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进行比较)(1)上浮:当F浮 G物时,物体上浮。 在物体未露出液面以前,由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没有变化,所以受到的浮力不变;当物体露出液面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漂浮,此时F浮' G物。 (2)悬浮:当F浮 G物时,物体悬浮。 (3)下沉:当F浮 G物时,物体下沉。 方法二:一个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有时也可以根据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沉浮作出判断,我们可以推导出这些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F浮和重力G物两个力的作用,因为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即:V排液=V物,所以F浮=ρ液gV排液=ρ液gV物,物体所受重力G物=m物g=ρ物gV物,如果F浮>G物,即ρ液gV物>ρ物gV物,则ρ液>ρ物,此时物体将上浮;如果F浮即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七、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如右图所示):根据物体漂浮时 的原理制成。同一密度计在各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密度计的刻度特点是 。 2.轮船:利用“ ”的方法可以在不增加自重的条件下增大 ,获得更大的浮力,最终使F浮=G船,使船漂浮。 排水量: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不是所受重力)。通常以“吨”为单位。3.潜艇(如下左图所示):靠改变 达到上浮和下沉的目的(原理如下右图所示)。 [注意]鱼的浮沉是通过鱼鳔的充气和排气来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实现浮沉的。4.热气球和气艇热气球(或气艇)内所充气体的密度小于热气球(或气艇)外空气的密度时,它受到的浮力 重力,从而能飞上天。热气球内充的气体有氢气、氦气、热空气等。 八、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溶液(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如 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 (3)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 、 的混合物叫溶液。 (4)溶液的质量= 。 九、物质的溶解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在一定的 下,某物质在 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跟气体的 有关,还跟 、 有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随压强的增大而 。 4.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 十、物质的分离1.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 的过程。 2.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 、 。 3.粗盐提纯为精盐的主要操作步骤: 、 、 。 【参考答案】一、海洋二、2H2O2H2↑+O2↑ 氢和氧三、活动一:①向上 ②上浮 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活动二: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也受到水向上的浮力1.向上 2.竖直向上 3.液体(或气体)四、(3)和 F浮=G物-F拉五、1.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G排液=ρ液gV排液 液体的密度 排开液体的体积3.气体六、方法一:(1)> = (2)= (3)<七、1.F浮=G物 相等 上小下大2.空心 排开水的体积3.自身所受重力 4.大于八、(1)溶剂 水、酒精 (2)溶质(3)均一 稳定(4)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九、1.(1)温度 溶剂 不能(2)温度 溶剂 还能2.温度 100 g溶剂 饱和3.性质 温度 压强 减小 增大4.溶质的质量分数=十、1.析出2.沉淀法 过滤法 蒸馏法3.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第2章 天气与气候一、大气的温度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 km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 的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 。 (3)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 和 。 3.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 之间。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层)1.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按高度从低到高的排序为对流层、 层、 层、 层和外层。 2. 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 层因有臭氧层而使上部大气温度急剧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高空飞行。 4.中间层高度范围约为 km,没有臭氧,气温迅速下降,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5.高度约500~2500 km为 层,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三、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 ,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 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2.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 km,到赤道则增大到 km。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 。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 。 四、对流层的成因活动:(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甲所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甲 图乙(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或其他玻璃器皿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乙所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知空气受热时,也会形成对流。(3)根据上面两个活动,你能得出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吗 如果能,请在图丙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图丙图丁(4)如图丁所示为对流层大气特点的示意图。①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较低处的空气下沉,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空气的对流。②空气对流运动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 ,冷空气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 的地方流向 的地方。 ③对流层的气温特点有利于对流的形成。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地面热空气上升,在高空遇冷下降,容易发生空气对流运动。五、对流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1.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 2.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3.如果只有一块冰块,请你想一想放在鱼的上方还是下方冷却效果好 4.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 六、天气 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七、气温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即当地空气的 程度,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 八、大气压强的存在1.含义:大气会向 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 ,这就是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据: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等。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① 的存在;②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3.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 的作用,同时空气是流动的,所以压强在各个方向都存在。 九、大气压的大小1.测量工具: 气压计或 气压计。 2.单位:百帕、毫米汞柱。3.标准大气压(在海平面附近)的数值为 毫米汞柱= Pa。( m水柱产生的压强) 十、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离地面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也越 ,同时大气压还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2.即使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内的大气压也不同,甚至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大气压也有所不同。十一、生活用品与大气压利用大气压工作的生活用品有 、真空压缩保存袋、吸盘挂钩、拔火罐、离心式水泵等。 十二、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1.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气压较高的区域称为 区,气压较低的区域称为 区。 2.高压区中心的空气从 往 流动,天气晴朗。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 往 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3.晴天比阴雨天气压 ,冬天比夏天气压 。 十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随气压的升高而 。 2.高压锅的原理是 。 十四、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活动:如下图甲所示,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条的一端,使它们垂挂在胸前,沿两张纸条中间向下吹气。如上图乙所示,拿一张纸条,将它放在下嘴唇底下,沿着纸条的上表面用力吹气。在上述活动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1)现象: ;说明了 。 (2)结论:在气体流动的情况下,气体的流速 ,压强 ;气体的流速 ,压强 。 十五、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奥林匹克号”远洋轮船正在大海上航行,距离它100 m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如下图所示)。突然,小军舰偏离了方向,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最终与“奥林匹克号”相撞在一起。原因:当两船彼此行行驶时,两船之间的水由于被挤在一起,水相对于船的流速要比外部 ,压强就要比外部 。外部压强较大的水就把两船挤在一起了。 结论:液体在流动时,流速 ,压强 ;流速 ,压强 。 十六、利用流体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1.流体:能够流动的物体叫流体,例如液体和气体。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 。 3.应用:(1)列车站台上,都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叫安全线。当列车驶过时,旅客必须站在这条线外,以保证人体与铁轨有足够的距离。你知道这一要求的科学原理吗 。 (2)飞机机翼的升力:如下图所示,机翼的上侧做成凸圆形状,而下侧做成平面形状,上方气流的速度就要比下方气流的速度大得多。这样,机翼下侧受到气体向上的压强就要比机翼上侧受到气体向下的压强 得多。正是这个压强差,使得飞机得到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十七、风的形成1.风是空气的 运动。 2.风是从 气压区流向 气压区的。 十八、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和 。 2.风向是指风 的方向。 3.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一般可分为 级。 十九、空气的湿度1.湿度:空气中 的多少(即潮湿程度)。 2.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 是最常用的湿度计。 二十、降水1.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水滴增大→形成云→云滴增大,形成降水。2.降雨量一般用 来计量,气象观测中,常用 测量。 二十一、天气预报1.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 大小。 2.“15~23 ℃”表示一天中的 气温和 气温。 3.12小时降水量小于 mm为小雨,5~15 mm为中雨,15~30 mm为大雨,大于30 mm为 雨。 4.“阴”是指天空总云量在 以上,“多云”是指天空总云量在 ,~为少云,以下为 。 二十二、天气图1.天气形势常用天气图表示。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 的地图。 2.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的为高气压区,天气 。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的为低气压区,天气 。 3.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 。 冷锋:向 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 天气。 暖锋:向 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 天气,气温升高。 4.常见的天气系统有 等。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影响范围较大;冷锋系统、暖锋系统影响范围较小。二十三、气候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 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和 。 二十四、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气温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纬度高的地区气温 ,纬度低的地区气温 。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也比较大。夏天,内陆一般比较 ,而海边则往往比较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降水差异:沿海降水 ,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 ,降水集中在 季。 3.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 m,气温会下降约 ℃。 4.山地的迎风坡降水 ,背风坡降水 。 二十五、季风1.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 和 的性质不同。 2.我国冬季盛行 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 风,故湿润多雨。 3.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二十六、气候变化1.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的科学家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 2. 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3.气候变化的四个时期: , ,寒冷时期,气候波动时期。 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 趋势。气候总是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二十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1)有利于改良气候的人类活动: 、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 (2)引起气候恶化的人类活动: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过度放牧等。2.温室效应: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 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 趋势。 产生的人为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植被的破坏。3.城市“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 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面上的岛屿。 产生原因: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发展、能量消耗较多、空气污染严重,这些特点使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二十八、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区是指 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 气候、 气候和 气候。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气温 ,降水 。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气温 ,降水 。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多。 二十九、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1.干旱和半干旱区指 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 。 2.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 ,降水集中在 ,季节变化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但日照 。 3.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优势气温 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 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三十、寒潮、台风和洪水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 、 、 和 天气。 2.我国 地区是台风的重灾区。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 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 4.其他气象灾害:干旱、沙尘暴、冰雹、霜冻等。【参考答案】一、1.10002.(1)生命 (2)比较小(3)紫外线辐射 小天体的撞击3.-84~2500 ℃二、1.平流 中间 暖 2.对流3.平流 4.55~85 5.外三、1.底层 天气2.8 17~183.四分之三 水汽、固体杂质4.对流运动四、活动:(1)加热的一端液体上升,未加热的一端液体下沉(2)线香的烟先上升,到烧杯顶部后向四周扩散,最后沿烧杯壁下沉(3)如图所示(4)②上升 下沉 冷 暖五、1.制冷空调,冷气(密度大)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房间上部有利于达到制冷效果。2.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3.冰块放在上方,便于空气对流,冷却效果好。4.热空气上升到冷凝管处遇冷下降,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使冷藏室内温度较均匀。六、短时间七、1.冷热2.午后2时左右 日出前后八、1.各个 力的作用 2.①大气压 3.重力九、1.水银 空盒 3.760 1.01×105 10.3十、1.减小 小十一、吸尘器十二、1.减小 高压 低压 2.上 下 下 上 3.高 高十三、1.降低 升高2.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十四、(1)图甲中两张纸条向中间靠拢;图乙中纸条向上飘起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大小有关(2)越大 越小 越小 越大十五、大 小 越大 越小 越小 越大十六、2.小 大3.(1)列车高速行驶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流动,使周围的压强减小。旅客站在站台边上,身体靠近铁轨一侧的压强要小于远离铁轨一侧的压强。如果旅客过于靠近铁轨,就容易发生危险。为了保证旅客安全,当列车驶过时,要求旅客必须站在安全线外(2)大十七、1.水平 2.高 低十八、1.风向 风速 2.吹来 3.距离 0~12十九、1.水汽 2.干湿球温度计二十、2.毫米 雨量筒二十一、1.可能性 2.最低 最高 3.5 暴4. ~ 晴二十二、1.气象信息2.晴朗干燥 阴雨潮湿3.锋面 暖空气 降雨、大风和降温冷空气 降雨4.高压、低压、暖锋、冷锋、台风二十三、1.长时间 2.气温 降水二十四、1.递减 低 高2.炎热 凉爽 多 少 夏3.6 4.较多 较少二十五、1.海洋 陆地 2.偏北 偏南二十六、1.竺可桢 2.气温变化3.温暖时期 寒暖交错时期 上升二十七、1.(1)植树造林 2.二氧化碳 变暖3.高于二十八、1.夏2.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3.低 少 高 充沛二十九、1.夏季风 稀少2.少 夏季 大 充沛3.日 农业三十、1.降温 霜冻 大风 扬沙 2.东部沿海3.持续性暴雨 台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docx 八年级上册第2章 天气与气候.docx 八年级上册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八年级上册第4章 电路探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