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学二轮复习: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共1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生物学二轮复习: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共12份)

资源简介

 种群及其动态
1.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及适用范围的总结
(1)精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②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蝗虫幼虫)的密度;③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④红外触发相机(主要适用于恒温动物)、粪便特征(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动物声音(非损伤、低干扰);⑤抽样检测法,适用于水体中单细胞生物密度的调查;⑥去除取样法,适用于封闭环境中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分布)和等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分布)两种。
(2)标记重捕法
3.模型分析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4.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
(2)λ值变动分析
5.概括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
(1)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记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
(2)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统计某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
(3)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
(4)探究在光照下培养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中,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每次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
(5)通过人工辅助繁殖某些濒危物种再放生到野外,它的环境容纳量一定可以提高(  )
(6)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1.(2024·浙江6月选考,8)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性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性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2.(2024·山东,18改编)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4.(2021·山东,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5.(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6.(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1.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1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2.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
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
3.为调查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曲线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接近110只/hm2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
4.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5.(2024·武汉高三期末)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增长速率均达到最大
B.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J”形增长
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
6.如图为某鱼类种群的持续产量模型,甲曲线上各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乙曲线表示未捕捞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三条虚线分别表示使种群数量维持在A、M、B点时的持续产量。据此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则种群数量会持续下降
C.当种群初始数量为B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小于b,则种群数量会持续上升
D.当种群数量稳定在M点时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此时的种群数量可能为K/2
答案精析
建网络 抓主干
①波动 ②样方法(如植物)和标记重捕法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核心提炼
易错辨析
(1)√
(2)× 标记重捕法统计的结果是估算值,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统计该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3)√
(4)×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小球藻与培养液的接触及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等量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5)× 人工辅助繁殖可以提高种群数量,但不能提高环境容纳量。
(6)× 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
真题演练
1.B [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性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性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性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黄鳝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2.B [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a至b阶段,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3.D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数逐渐减少,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强弱,C错误;由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4.B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
5.C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秋季降温提前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蝗虫的出生率下降,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的出生率下降,C选项解释合理。]
6.B [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将种群保持在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自然状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率维持到0而不为负,即会使b点右移,D正确。]
模拟预测
1.A [由图1可知,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会影响潮间带中藻类物种数,使得潮间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因此,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浒苔和滨螺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均为1.5,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2.C [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乙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
3.A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并不是所有草本植物都适合用样方法,A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故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18.72÷0.17≈110(只/hm2),B正确;由于老鼠活动迅速,多在黑夜中活动,又常居地下,难以捕捉和标记,因此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C正确。]
4.C [由题干信息知,S3、S4样地营养不良,同时据柱形图可知,S3、S4样地中幼龄雄株比雌株占比更大,即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A正确;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较为优越,但在S1样地,老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移(0.59)大于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0.1),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的结论,C错误。]
5.A [t1时雀鳝与甲1-N/K的数值相同,均为1/2,此时N=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由于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则N/K表示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据此可知,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也无法得知两个物种的K值,C、D错误。]
6.D [由图中三条虚线的高度变化可知,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种群数量先下降,当下降至M点时,种群数量会有所上升,B错误;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因为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共85张PPT)
种群及其动态
保分点专攻 
建网络 抓主干
个体
出生 死亡 年龄 性别
同种 总和
种群


数量变化
增长
①_____
下降
稳定
波动
类型
“J”形增长(理想状态)
“S”形增长(自然环境)
影响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K/2、K值的应用
表达式:Nt=N0λt,增长率=λ-1
联系
联系
建网络 抓主干
个体
出生 死亡 年龄 性别
同种 总和
种群


数量特征
③_______________
最基本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
调查 方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如植物)和标记重捕法
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也用样方法
联 系
联 系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用逐个计数法




一 核心提炼
1.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及适用范围的总结
(1)精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②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蝗虫幼虫)的密度;③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④红外触发相机(主要适用于恒温动物)、粪便特征(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动物声音(非损伤、低干扰);⑤抽样检测法,适用于水体中单细胞生物密度的调查;⑥去除取样法,适用于封闭环境中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分布)和等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分布)两种。
(2)标记重捕法
3.模型分析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4.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
(2)λ值变动分析
5.概括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
(1)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记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
(2)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统计某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

提示:标记重捕法统计的结果是估算值,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统计该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
(3)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
(4)探究在光照下培养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中,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每次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

提示: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小球藻与培养液的接触及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等量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
(5)通过人工辅助繁殖某些濒危物种再放生到野外,它的环境容纳量一定可以提高(  )
提示:人工辅助繁殖可以提高种群数量,但不能提高环境容纳量。
×
(6)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
提示: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
×
二 真题演练
1.(2024·浙江6月选考,8)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性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性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性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性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性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
表中信息显示,黄鳝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2.(2024·山东,18改编)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
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
a至b阶段,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3.(2023·山东,1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
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
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
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
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数逐渐减少,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强弱,C错误;
由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率下降十分明显,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4.(2021·山东,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
5.(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秋季降温提前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蝗虫的出生率下降,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的出生率下降,C选项解释合理。
6.(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
右移

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将种群保持在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
自然状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需
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率维持到0而不为负,即会使b点右移,D正确。
三 模拟预测
1.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1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
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由图1可知,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会影响潮间带中藻类物种数,使得潮间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因此,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
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浒苔和滨螺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
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均为1.5,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2.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1和N3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
影响更大
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
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

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乙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
3.为调查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 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
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
况绘制曲线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草原的优势物种是草本植物,均可用样方
法调查种群密度
B.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接近110只/hm2
C.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调查样方的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调查样方的面积尽可能大且相同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并不是所有草本植物都适合用样方法,A错误;
依据题干信息,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
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故调查样方内的老鼠种群数量N=18.72÷0.17≈110(只/hm2),B正确;
由于老鼠活动迅速,多在黑夜中活动,又常居地下,难以捕捉和标记,因此用该方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C正确。
4.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
株存活率可能更强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
构类型为衰退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
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由题干信息知,S3、S4样地营养不良,同时据柱形图可知,S3、S4样地中幼龄雄株比雌株占比更大,即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A正确;
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较为优越,但在S1样地,老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移(0.59)大于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0.1),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的结论,C错误。
5.(2024·武汉高三期末)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增长速率均达到最大
B.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J”形增长
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K值比雀鳝的大

t1时雀鳝与甲1-N/K的数值相同,均为1/2,此
时N=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正确;
由于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则N/K
表示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据此可
知,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也无法得知两个物种的K值,C、D错误。
6.如图为某鱼类种群的持续产量模型,甲曲线上各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乙曲线表示未捕捞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三条虚线分别表示使种群数量维持在A、M、B点时的持续产量。据此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
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则
种群数量会持续下降
C.当种群初始数量为B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小于b,则种群数量会持续上升
D.当种群数量稳定在M点时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此时的种群数量可能为K/2

由图中三条虚线的高度变化可知,在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
据图可知,当种群初始数量为A点时,若每年收获量大于a,种群数量先下降,当下降至M点时,种群数量会有所上升,B错误;
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因为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
四 专题强化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D A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A
题号 13
答案 (1)大 (2)500 大 (3)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
(4)衰退型 3 (5)700 增加乙鼠兔天敌数量;控制乙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题号 14
答案 (1)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80 20 (3)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几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寻找食物 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2024·贵州,14)酵母菌W是一种产果胶酶工程菌。为探究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与甲醇浓度(Ⅰ<Ⅱ<Ⅲ)的关系,将酵母菌W以相同的初始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罐中接种量越高,酵母菌W的K值越大
B.甲醇浓度为Ⅲ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
C.72 h前,三组实验中,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
酶速率最高
D.96 h后,是酵母菌W用于工业生产中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K值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因此K值的大小与资源和空间等因素有关,
与接种量无关,A错误;
由图可知,甲醇浓度为Ⅱ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
合成量最高,B错误;
72 h前,三组实验中,曲线Ⅱ的斜率最大,即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C正确;
96 h后,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下降,不是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科研人员在某荒漠自然保护区的3个区域共布设了20部红外触发相机,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80 cm的支架上(相机镜头基本与地面平行或略往下),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如图表示调查期间鸟类和兽类的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相机调查法具有
观测周期长和对调查动物无损伤的优点
B.该研究中调查相机应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
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
C.红外相机适合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和地栖
鸟类,不适合调查体形小、飞行快的鸟类
D.调查开始后的5个月内,保护区鸟、兽物种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区域外新物种
的迁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生物种类调查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故不应将调查相机集中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B错误。
3.(2024·宿迁高三模拟)某校兴趣小组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适宜条件下在培养瓶中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每天定时取样计数,连续测定7天。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
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
25个中方格
B.培养瓶上层酵母菌较少,底层酵母菌较多,计数时应取中层溶液
C.滴加培养液后从一侧盖盖玻片,若观察视野如图2,则需要增加稀释倍数
D.图3视野内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为5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中
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
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
格中有16个小方格,A正确;
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
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
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
管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稍待片刻再进行计数,C错误;
应根据“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则该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7个,活菌数为5个,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A.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
形增长
B.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
C.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
D.甲、乙种群数量均减少的时间段是t3~t4

4.(2024·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
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乙种群在0~t1段λ大于1且恒定,所以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
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所以甲种群在t5时的
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B正确;
图中0~t5时间段,甲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乙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故二者不是捕食关系,C正确;
甲种群在0~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而乙种群在t2~t4时间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5.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
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
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
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
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
增加,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
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
发,B正确;
猎物的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
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K值为c点对应数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6.科研工作者对某地甲、乙两种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两物种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如图数学模型,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乙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短
时间内快速增长
B.不考虑迁入、迁出,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于
X点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C.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S点为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无X点,更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在虚线Nt+1=Nt之
上,即Nt+1/Nt大于1,说明图中乙曲线代表的
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
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甲曲线代表
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Nt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Nt+1/Nt小
于1,种群数量会下降(回到S点),当种群数量低
于S点但高于X点时,Nt+1/Nt大于1,种群数量会
升高(回到S点),即种群数量会在S点上下波动,
S点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即平衡点,没有X点,即灭绝点,所以在种群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很容易恢复至S点,其更不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7.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
C.当M=b时,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
乙种子数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
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
为密度制约因素,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与
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图中,当M=b时,M=N,代表(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即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8.(2024·运城高三二模)研究小组调查了某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在调查的5年时间中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鼠263只,雄鼠239只,平均雌雄比约为1.1∶1。期间有一段时间的连续低温导致捕捉到的小毛足鼠数量非常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小毛足鼠数量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可能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B.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的繁殖
C.调查结果表明,该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
D.连续低温对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设该地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数为m,则M∶N=m∶n,即N=M×n÷m,标记物过于醒目时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使得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即m减少,故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
自然条件下,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雌性个体略多可能更有利于繁殖,B错误;
在该地区捕获的小毛足鼠数量为502只,并不代表其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C错误;
连续低温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9.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了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000只
②1915—1930年驼鹿种群密度不断增
加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天敌
③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
密度的影响小于1950年
④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自然灾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1930年
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原
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天敌、
气候适宜,但到1930年后种群数
量急剧下降,说明这时环境已经
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只左右,所以不能说明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000只,①错误,②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93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多,
195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少,
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
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大于1950
年,③错误;
1930年后,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④正确。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0.某研究团队对草履虫在农药甲氰菊酯胁迫下的种群密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群的
增长速率相同
B.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K值可受甲氰
菊酯的影响
C.显微镜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
D.实验组最大种群数量未明显减少,可能是草履虫产生了耐药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群密
度相同,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曲线斜率不
同,即二者的增长速率不同,A错误;
由图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的种群
密度不同,即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
K值可受甲氰菊酯的影响,B正确;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肉眼看不见,需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1.生态环保人员对两个大小相近的小岛上野鸭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图示为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O~t2,甲、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
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衰退型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的个体有2只死亡,则估算值偏大
C.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t2~t4期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
死亡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题图可知,t2之前甲岛上野鸭种群的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O~t1乙岛上野鸭种
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t1~t2乙岛
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的个体有2只死亡,因为已统计在内,所以不影响估算值,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题图可知,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
纳量小于m,m为甲岛上野鸭种群数量
的最大值,但不能长期维持,t2~t4期间
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2.(2024·广州高三二模)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图示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
正确的是
A.据图推测有些生物在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
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灭绝
B.据图分析该生物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
为30个
C.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将会一直降低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题图可知,当种群起始数量低于15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负值,即接下来的种群数量将会不增反降,推测有些生物在起始数量过低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会出现种群灭绝,A正确;
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个为种群的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50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50个是种群的M值,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降低,而降至600个以下时又会升高,所以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在600个(K值)左右波动,C错误;
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为600~680个时,种内竞争会比600个(K值)时更激烈,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3.(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一模)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科研人员为探究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填“大”或“小”)。
(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__(填“大”或“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500

(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
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
衰退型
3
(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0
增加乙鼠兔天敌数量;控制乙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14.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为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图中曲线Ⅰ表示________。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是逐渐增加的,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Ⅰ都在曲线Ⅱ之上,又知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
曲线Ⅱ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由图可知,该动物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______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80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约为80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析曲线可知,K值约为80;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
由于种群数量太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试阐述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某一地区时的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几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寻找食物
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群落及其演替
1.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特别提醒 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不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不同海拔植被的垂直分布既不属于“垂直结构”也不属于“水平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导致的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例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情况。
2.生态位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特征的叙述
(1)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
(2)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
(3)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4)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
(5)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
(6)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1.(2024·贵州,19节选)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__________(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甘肃,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______。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湖北,19节选)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2)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3)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4.(2023·新课标,33节选)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3·山东,24节选)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7.(2020·浙江7月选考,26节选)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4·茂名高三一模)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是当前南方人工林区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近20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表,分析其自然更新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树种
杉木 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锥 浙江润楠 罗浮柿 山乌桕
乔木层重要值 0.213 0.135 0.124 0.121 0.110
乔木层树种占比 林冠上层(≥25 m) 无 有 - 有 有
主林冠层(15~20 m) 31% 13% - 28% -
亚林冠层(10~15 m) 29% 13% - 24% -
林冠下层(5~10 m) 27% 7% 14% 27% -
更新层(≤5 m) 无 <5% 39% 9% <5%
注:表格中“-”表示调查中没有相应数据记录,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不同重要值可以累加。
(1)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________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从调查数据分析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得出该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分析,该群落最终可能会演变成____________群落。
(2)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对现有人工纯杉木林的改造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图推测,0~20年,林窗可能引起了____________的增强,从而促进了林窗区灌木的生长,有利于灌木物种种类增加。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会造成该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更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部分鸟兽在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与林内相比,对一些鸟兽来说,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被捕食的危险性,其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这种变化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林窗区域植物的基因库。
(4)林窗形成后,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九江高三三模)如图为某研究机构在鄱阳湖某地区对鸟类的调查研究结果。
(1)花开花落,草长莺飞,候鸟迁徙使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在鄱阳湖,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鄱阳湖在春夏季节涨水,在秋季大面积退水,裸露的滩涂地可生长多种类型的草本植物。鄱阳湖“洪水成一片,枯水成一线”均有利于候鸟生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题意,与2月比较,每年3月白沙地区出现鸟类的数量急剧下降,但鸟类的种类数并未出现显著减少的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杭州高三二模)白头鹤是某湿地的一种冬候鸟,其在该湿地中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两种候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表。请分析两种候鸟的生态位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经连续监测,发现白头鹤从2011年越冬季起出现在稻田觅食且觅食个体逐年增加,至2018年越冬季才开始大量返回泥滩、草洲自然生境觅食,试分析导致白头鹤在稻田大量觅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类 活动区域 食物种类 觅食时间
灰鹤 浅水、泥滩、草洲和稻田生境 蓼子草、水稻等 白天
白头鹤 泥滩、草洲 蓼子草、藻类、田螺等 白天
5.群落的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1)群落结构的形成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丰富度不能作为区别不同生物群落的依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地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弃耕农田的植物种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沙棘是人工种植的。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核心提炼
易错辨析
(1)√
(2)×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少,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3)×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
(5)×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经历苔藓阶段。
(6)√
真题演练
1.(1)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水平 (2)较强 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丰富、数量多,但生存空间、食物资源等有限
2.(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大 S5 S6 (3)二者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更高 (4)S3 S4 它们与物种S2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分别是0.02、0,说明它们与物种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3.(1)土壤物理性状 (2)荒漠 ① (3)适当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天敌增多,高原鼢鼠被捕食增多,其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也会降低 (4)动物数量
4.该水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1)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6.(1)垂直 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增加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7.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模拟预测
1.(1)生态位 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但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常绿阔叶林 (2)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光照强度 水平 (2)低 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特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干燥,不利于土壤小动物的生存 (3)增大 会
(4)次生演替 该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
3.(1)季节性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春夏涨水,鱼类数量增加,候鸟食物来源增多;秋季退水,滩涂地裸露,草本植物生长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需要答到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3月气温上升,大量冬候鸟迁徙飞离鄱阳湖,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同时也有少量夏候鸟迁入,导致鸟类的种类数并未显著减少
4.迁入率和迁出率 生态位部分重叠 该湿地生态被破坏,泥滩、草洲等生境中食物丰富度(环境容纳量)显著减少,导致白头鹤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5.(1)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物种组成 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相同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可能很大 (3)常绿阔叶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共87张PPT)
群落及其演替
争分点突破 1 
一 核心提炼
1.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不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不同海拔植被的垂直分布既不属于“垂直结构”也不属于“水平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导致的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例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情况。
2.生态位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特征的叙述
(1)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
(2)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
提示: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少,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3)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提示: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4)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
(5)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
提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经历苔藓阶段。

(6)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
×

二 真题演练
1.(2024·贵州,19节选)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
结构。
(2)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______(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组成、种间
关系、空间结构等
水平
较强
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丰富、
数量多,但生存空间、食物资源等有限
2.(2024·甘肃,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更高
S3
S4
它们与物种S2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
小,分别是0.02、0,说明它们与物种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3.(2024·湖北,19节选)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土壤物理性状
(2)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荒漠

(3)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
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适当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
天敌增多,高原鼢鼠被捕食增多,其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也会降低
动物
数量
4.(2023·新课标,33节选)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水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2023·山东,24节选)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
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
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6.(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垂直
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
合作用而死亡
(2)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
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7.(2020·浙江7月选考,26节选)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层。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三 模拟预测
1.(2024·茂名高三一模)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是当前南方人工林区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近20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表,分析其自然更新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格中“-”表示调查中没有相应数据记录,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不同重要值可以累加。
指标 树种
杉木 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锥 浙江润楠 罗浮柿 山乌桕
乔木层重要值 0.213 0.135 0.124 0.121 0.110
乔木层树种占比 林冠上层(≥25 m) 无 有 - 有 有
主林冠层(15~20 m) 31% 13% - 28% -
亚林冠层(10~15 m) 29% 13% - 24% -
林冠下层(5~10 m) 27% 7% 14% 27% -
更新层(≤5 m) 无 <5% 39% 9% <5%
(1)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________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从调查数据分析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得出该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以上分析,该群落最终可能会演变成____________群落。
生态位
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
有杉木,但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常绿阔叶林
(2)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对现有人工纯杉木林的改造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图推测,0~20年,林窗可能引起了__________的增强,从而促进了林窗区灌木的生长,有利于灌木物种种类增加。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______结构。
光照强度
水平
(2)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会造成该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更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特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干燥,不利于土壤小动物的生存
(3)部分鸟兽在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与林内相比,对一些鸟兽来说,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被捕食的危险性,其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这种变化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林窗区域植物的基因库。
增大

(4)林窗形成后,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该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
3.(2024·九江高三三模)如图为某研究机构在鄱阳湖某地区对鸟类的调查研究结果。
(1)花开花落,草长莺飞,候鸟迁徙使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在鄱阳湖,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节性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鄱阳湖在春夏季节涨水,在秋季大面积退水,裸露的滩涂地可生长多种类型的草本植物。鄱阳湖“洪水成一片,枯水成一线”均有利于候鸟生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夏涨水,鱼类数量增加,候鸟食物来源增多;秋季退
水,滩涂地裸露,草本植物生长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需要答到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结合题意,与2月比较,每年3月白沙地区出现鸟类的数量急剧下降,但鸟类的种类数并未出现显著减少的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大量冬候鸟迁徙飞离鄱阳湖,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同时也有少量夏候鸟迁入,导致鸟类的种类数并未显著减少
3月气温上
4.(2024·杭州高三二模)白头鹤是某湿地的一种冬候鸟,其在该湿地中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两种候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表。请分析两种候鸟的生态位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经连续监测,发现白头鹤从2011年越冬季起出现在稻田觅食且觅食个体逐年增加,至2018年越冬季才开始大量返回泥滩、草洲自然生境觅食,试分析导致白头鹤在稻田大量觅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类 活动区域 食物种类 觅食时间
灰鹤 浅水、泥滩、草洲和稻田生境 蓼子草、水稻等 白天
白头鹤 泥滩、草洲 蓼子草、藻类、田螺等 白天
迁入率和迁出率
生态位部分重叠
该湿地生态被破坏,泥滩、草洲等生境中食物丰富度(环境容纳量)显著减少,导致白头鹤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5.群落的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1)群落结构的形成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丰富度不能作为区别不同生物群落的依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物种组成
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相同的
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可能很大
(3)某地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弃耕农田的植物种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沙棘是人工种植的。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常绿阔叶林具有更复杂的
垂直结构
四 专题强化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B D C A C
题号 9 10
答案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一对
题号 11
答案 (1)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之间、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与发展,达到稳定状态(或冷杉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 (2)45 (3)丙和丁 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
题号 12
答案 (1)呼吸作用消耗 (2)③(苦草)、②(黑藻)、①(金鱼藻) 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3)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4)①(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O2释放量 (5)湖边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增加以沉水植物为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增加分解沉水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者,完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一对
题号 13
答案 (1)草原 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2)水平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 (3)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同时A与B的种间竞争和C对A的捕食,也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 (4)适量引入天敌、减少食物来源
题号 14
答案 (1)增加 种间竞争 (2)6 次生 短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提前 变快 未发生改变
答案
1.(2024·河北,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过度放牧可能使原来的优势种更多地被捕食,其他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改变优势种,A错误;
群落并非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群落的多种生物不仅适应该空间的非生物环境,还与其他生物形成相对稳定的种间关系,B错误;
林冠层的郁闭度大小会影响林下的光照强度,进而对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有较大变化,故分布在该地区的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2024·黑吉辽,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
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地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积极意义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3.(2024·安徽,5)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旱季和雨季,白马鸡和血雉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占比不同,说明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
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时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两物种相对密度发生很大的波动且白天活动时间不同,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4.(2024·广东,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
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
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分析题图可知,与农田、城区相比,自然保护区的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最多,鸟类物种丰富度高,植被类型多样,A正确;
种间竞争与空间资源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等有关,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
种丰富度更低,但无法确定两者的个体数量,无法确定两者的种间竞争的大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自然保护区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复杂,为鸟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C正确;
城区杂食性鸟类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
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5.(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
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
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
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
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
此a越大,说明大豆获取养分的范围越
大,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A错误;
b越小,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重叠越大,表明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都
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均发生
改变,C错误;
当c为0时,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
竞争,表明二者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6.(2024·河南创新联盟高三二模)河床修复是指对受损的河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工程,可以恢复河流及河道的生态功能,增强河流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为恢复某地河流“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河流区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分布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四种植物茎中的通气组织较发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四类植物茎中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提高运输氧气
的能力
B.人为修复河床的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C.岸边蛇床、浅水区芦苇、深水区荇菜和湖心眼子菜的分布体现了该生物群落
的垂直结构
D.修复后的河流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甲、乙、丙、丁四种植物的分布体现了该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7.(2024·三明高三模拟)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物种数目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退耕年限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表中数据是在植被丰富区采用样方法调查得出的结果
B.退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
C.退耕使植物生态位分化,可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
D.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进行调查,A错误。
8.科学家对某处样地进行了群落演替的调查,并将此处一枝黄花(草本植物)、无毛火炬树(落叶灌木)以及诸多乔木树种的调查结果绘制成图。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盖度能反映植物数量的多少,盖
度的大小取决于植株的数目
B.群落演替中的优势种在不占据优
势之后,不可以长时间存在
C.优势种可能在演替过程中占据一
次优势之后,再次占优势
D.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树种的生态位不会重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故原有的优势种可以长时间存在,B错误,
按照演替顺序来看,理应是草本
植物先占有优势,接着才是灌木占据优势,图中从1970年开始就是无毛火炬树(灌木)占优势,但是在1980至1990年之间,灌木优势下降了,但乔木却还没能完全占优势,在此之间,一枝黄花(草本植物)重新占据优势了,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树种之间有优势取代,说明存在种间竞争,它们之间生态位有重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9.(2024·邢台高三二模)科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农田发生了初生演替,t5时的物
种丰富度大于t1时的
B.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在相应植物分布密
集的地方取样调查
C.t3时草本植物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
D.t5时草本植物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小于灌木优势种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该弃耕农田发生了次生演替,A
错误;
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随机取样,
B错误;
草本植物优势种A t3时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因为t2~t3之间的λ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无法比较草本植物优势种A和灌木优势种B的种群数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0.(2024·邢台高三二模)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阳光、温度等随季节变化,群落
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
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题图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但数量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增加,C错误;
演替达到稳定后,生物与环境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1.(2024·山东,24)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不能
水平结构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之间、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与发展,达到稳定状态(或冷杉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填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45
假设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x,根据题干信息列出[(70-x)+(80-x)]÷
150=0.4,可得到共有物种数为45。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丙和丁
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
12.(2024·广东,20)某湖泊曾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藻类。管理部门通过控源、清淤、换水以及引种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实现了水体生态恢复。引种的3种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①金鱼藻、②黑藻、③苦草,答题时植物名称可用对应序号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质净化能力见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回答下列问题:
(1)湖水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低,湖底光照不足。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______________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呼吸作用消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湖水富营养化时,原有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弱,此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2)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③(苦草)、②(黑藻)、①(金鱼藻)
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图a的结果分析可知,③(苦草)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最低,适合生长在弱光条件下,①(金鱼藻)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最高,适合生长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而从湖底到水面光照强度依次增大,因此,从湖底到水面的草本沉水植物依次是③(苦草)、②(黑藻)、①(金鱼藻)。
(3)为了达到湖水净化的目的,选择引种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①(金鱼藻)
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根据图b的结果分析可知,3种草本沉水植物都能一定程度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藻类,净化湖水,其中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 对照组:___________;实验组:黑藻
实验条件 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_μmol·m-2·s-1;营养及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时间相同
控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__________
(4)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C4光合作用途径(浓缩CO2形成高浓度C4后,再分解成CO2传递给C5)使其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竞争力较强。根据图a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①(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O2释放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从图a可以看出,相同光照强度下,黑藻的光合速率与金鱼藻较接近,苦草的光合速率相对较低,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种类,由于相同条件下,黑藻的光合速率与金鱼藻较接近,因此选择金鱼藻为对照组;光照强度、培养时间、营养及环境条
件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图a中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时,黑藻和金鱼藻的光合速率相同,且相对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所以控制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根据题干信息,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控制条件为CO2浓度较低且相同;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两种藻类的光合速率,可以用O2释放量作为测量指标,反映其大小。
(5)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湖边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
增加以沉水植物为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增加分解沉水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者,完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题意可知,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为解决这个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可以在湖边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或者在湖边种植高大的树木;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增加以沉水植物为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增加分解沉水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者,完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3.(2024·银川高三模拟)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和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不
(1)该生物群落属于_______(填“森林”或“草原”)群落,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
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该生物群落中,同一地段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相同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__结构,该结构受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等因素的影响。
水平
地形的变
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3)图中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
竞争加剧,同时A与B的种间竞争和C对A的捕食,也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
(4)经研究发现该群落经常遭到某种鼠的危害,欲控制鼠害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适量引入天敌、减少食物来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4.(2024·阳泉高三三模)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
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种类
数逐渐_____(填“增加”或“降低”),
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植物的
__________(填种间关系)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增加
种间竞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经过了1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_____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种类数最多,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_演替,该演替所需的时间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次生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种类数达到最多的时间________(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
提前
变快
未发生改变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2.食物链
3.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4.物质的循环与富集
(1)碳循环各环节之间的关联
(2)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易错辨析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了农作物,其他的生物均属于消费者(  )
(2)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
(3)同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
(4)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且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
(5)在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物镉发生了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浓度如图所示。则据图可得出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
2.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
(1)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
(2)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
(3)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4)将动物粪便用于沼气发酵,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5)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
1.(2024·浙江1月选考,24节选)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________________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全国甲,31节选)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则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湖北,20节选)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1·河北,21节选)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1·山东,24节选)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M、N表示营养级。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6.(2020·山东,24节选)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4·郑州高三二模)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蚯蚓在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分析蚯蚓对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其中稻田中的一些凋落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重庆高三模拟)科研人员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一天内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若要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物种A、B、C、D和植物X(生产者)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
种类 休息 与其他物种共同进行活动 觅食及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被物种B追逐 55%吃植物X的种子 10%
物种B 20% 25%追逐物种A 45%吃植物X的种子 10%
物种C 75% ——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 20%吃物种C 5%
3.(2024·咸阳高三一模)如图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浮游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大过程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藻类通过吸收空气中CO2,使大气CO2浓度降低,但水体富营养化时,大量藻类繁殖反而会使大气CO2浓度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从生产者和分解者角度分析回答)。放射性物质的长期效应会沿着________________渠道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图中,放射性物质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摄取,并逐渐富集在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生物)体内,对其危害最大。
4.(2024·济宁高三二模)雕鸮是活动在人迹罕至之地的猛禽,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也吃兔类、昆虫、雉鸡类等,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几丁质等会被雕鸮吐出,称为食团。雕鸮常贴地面缓慢无声飞行,快速捕捉地面活动着的鼠类。下表为某草原中“草→鼠→雕鸮”各生物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7kJ·a-1)。则:雕鸮捕捉地面活动着的鼠类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综合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a-1;鼠同化的能量通过其遗体和__________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能量从鼠到雕鸮的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1位小数)。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鼠 4.5
雕鸮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5.(2024·成都高三三模)如图1是某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图2是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则:图1中直接揭示的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据图1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1中植物到植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在分析图2中“水草→虾类→乌鱼”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乌鱼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虾类的能量为1 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表示土壤中的部分生物类群及营养关系。则:农业生产中,牛粪还田可减少植食性线虫对植物根系的破坏,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此外,牛粪还田还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量施用某些种类的氮肥,可能导致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下降。为防止该现象发生,可提出的合理施肥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精析
核心提炼
易错辨析
1.(1)×
(2)×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3)√
(4)× 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一般在10%~20%之间。
(5)× 每个营养级中可能含有多种生物,上述四个营养级不确定是否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2.(1)× 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的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
(2)× 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3)× 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才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4)× 将动物粪便用于沼气发酵,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
(5)× 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6)√
真题演练
1.信息传递 生态位分化 植物的生长发育 狼所处的营养级高,归属该营养级的能量少,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为植物提供CO2和肥料
3.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提高CO2浓度,减少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
4.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光合强度下降,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同时呼吸强度增强,浮游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下降,这样流入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减少,导致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下降 有机物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5.2 488 6.3 不能
6.(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模拟预测
1.分解者 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CO2供作物利用;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作物根的有氧呼吸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当其覆盖水面时,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从而减少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过程中会消耗氧气、释放CO2,从而会使大气CO2浓度增加 食物链(和食物网) 鸟和某些大型鱼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7.15×108 雕鸮的食团和粪便 18.4
5.能量流动 a+m+n (b-m)/a×100% 不同意。10%~20%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个体和个体、种群和种群之间,虾类还有部分能量流入翘嘴鲌,乌鱼体内的能量不仅仅来自虾类,还有来自小型鱼类,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矛盾
6.牛粪还田后腐生真菌增加使食真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进而减少了植食性线虫对根系的捕食 牛粪中的有机物被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后变成无机盐,进而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营养,另外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进而促进光合作用 增施有机肥(或实行秸秆还田)(共84张PPT)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争分点突破 2 
一 核心提炼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2.食物链
3.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4.物质的循环与富集
(1)碳循环各环节之间的关联
(2)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了农作物,其他的生物均属于消费者(  )
(2)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
提示: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
(3)同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
×

(4)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且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
提示: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一般在10%~20%之间。
×
(5)在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物镉发生了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浓度如图所示。则据图可得出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
提示:每个营养级中可能含有多种生物,上述四个营养级不确定是否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
2.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
(1)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
提示: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的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
×
(2)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
提示: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
(3)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
提示: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才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4)将动物粪便用于沼气发酵,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提示:将动物粪便用于沼气发酵,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
×
(5)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
提示: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

二 真题演练
1.(2024·浙江1月选考,24节选)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____________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________________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传递
生态位分化
植物的生长发育
狼所处的营养级高,归属该营养级的能量少,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2022·全国甲,31节选)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则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利于植物的传粉和
种子传播、为植物提供CO2和肥料
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湖北,20节选)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提高CO2浓度,减少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
4.(2021·河北,21节选)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
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光合强度下降,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同时呼吸强度增强,浮游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下降,这样流入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减少,导致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下降
有机物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5.(2021·山东,24节选)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M、N表示营养级。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2 488
6.3
不能
6.(2020·山东,24节选)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
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
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流入下一个
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三 模拟预测
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其中稻田中的一些凋落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4·郑州高三二模)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蚯蚓在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分析蚯蚓对作物生长的有利
分解者
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CO2供作物利用;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作物根的有氧呼吸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种类 休息 与其他物种共同进行活动 觅食及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被物种B追逐 55%吃植物X的种子 10%
物种B 20% 25%追逐物种A 45%吃植物X的种子 10%
物种C 75% ——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 20%吃物种C 5%
2.(2024·重庆高三模拟)科研人员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一天内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若要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物种A、B、C、D和植物X(生产者)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答案 
3.(2024·咸阳高三一模)如图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浮游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过程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藻类通过吸收空气中CO2,使大气CO2浓度降低,但水体富营养化时,大量藻类繁殖反而会使大气CO2浓度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从生产者和分解者角度分析回答)。
当其覆盖水面时,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从而减少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过程中会消耗氧气、释放CO2,从而会使大气CO2浓度增加
放射性物质的长期效应会沿着________________渠道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图中,放射性物质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摄取,并逐渐富集在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生物)体内,对其危害最大。
鸟和某些大型鱼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4.(2024·济宁高三二模)雕鸮是活动在人迹罕至之地的猛禽,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也吃兔类、昆虫、雉鸡类等,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几丁质等会被雕鸮吐出,称为食团。雕鸮常贴地面缓慢无声飞行,快速捕捉地面活动着的鼠类。下表为某草原中“草→鼠→雕鸮”各生物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7kJ·a-1)。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鼠 4.5
雕鸮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则:雕鸮捕捉地面活动着的鼠类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综合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a-1;鼠同化的能量通过其遗体和________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能量从鼠到雕鸮的传递效率为_____%
(保留1位小数)。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7.15×108
雕鸮的食团和粪便
18.4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鼠 4.5
雕鸮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5.(2024·成都高三三模)如图1是某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图2是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则:图1中直接揭示的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据图1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1中植物到植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
a+m+n
(b-m)/a×100%
在分析图2中“水草→虾类→乌鱼”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乌鱼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虾类的能量为1 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意。
10%~20%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个体和个体、种群和种群之间,虾类还有部分能量流入翘嘴鲌,乌鱼体内的能量不仅仅来自虾类,还有来自小型鱼类,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矛盾
6.如图表示土壤中的部分生物类群及营养关系。则:农业生产中,牛粪还田可减少植食性线虫对植物根系的破坏,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粪还田后腐生真菌增加使食真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进而减少了植食性线虫对根系的捕食
除此外,牛粪还田还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施用某些种类的氮肥,可能导致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下降。为防止该现象发生,可提出的合理施肥建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牛粪中的有机物被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后变成无机盐,进而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营养,另外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进而促进光合作用
增施有机肥(或
实行秸秆还田)
四 专题强化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B B B D C C
题号 11
答案 (1)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30.5 (2)9.6% 浮游植物寿命短,大量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而流向分解者 (3)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丰富了营养结构(食物网),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沉底鱼粪中未消化的藻类由于水底光照不足而自然死亡并被分解 底栖动物的摄食可以达到控藻的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对一对
题号 12
答案 (1)消费者、分解者 上一营养级(食物) (2)①能 收获了中华绒螯蟹,水稻生物量增加 ②中华绒螯蟹食用水生植物,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食用腐臭的动物尸体,促进物质循环 (3)1.375 (4)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对废水中的饵料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对一对
题号 13
答案 (1)①地上生物量(分配) 出生率下降 ②动物排遗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供生产者利用;植物经过动物啃食或踩踏后不断长出新叶,有利于地上部分生长 (2)逐级递减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2.0只羊/(hm2·半年)
答案
1.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简单的营养结构使得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低。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B.北极熊和北极狼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该食物网中北极熊仅为第四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
作生态系统,图中的生物并不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A错误;
北极熊和北极狼都捕食驯鹿,且北极熊捕食北极狼,故北极熊和北极狼之间是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B正确;
该食物网中北极熊为第三、四营养级,C错误;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营养结构简单,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2024·山东,12)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
6 g/m2和30 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该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3.(2024·江西,9)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1)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①②相比,由于食物链对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作用,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可知,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③④相比,由于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可知,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可知,③不是最高营养级。综上分析,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4.(2024·梅州高三模拟)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鼠在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牛、羊、蚱蜢和鼠属于第二营
养级
B.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
C.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
蓿同化量的10%
D.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图中第二营养级有鼠、牛、羊、
蚱蜢,A正确;
d是鼠未被利用的能量,鼠以紫
花苜蓿为食,d属于紫花苜蓿同
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通常是10%~20%,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C正确;
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有分解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5.(2024·安徽,6)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使部分磷肥留在无机环境中,可能会被生物吸收利用,从而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6.(2024·甘肃,13)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 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镉浓度/ (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B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下降更多,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7.(2024·全国甲,5)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
丙→乙→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进而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导致乙数量下降,进而导致丙数量下降,可见甲数量的变化会间接对丙数量产生影响,A错误;
由A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同时乙又被丙捕食,可见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
由B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丙捕食乙,故丙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可能是次级消费者,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乙数量下降导致丙数量下降、甲数量增加,可见甲、乙、丙三者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丙,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8.(2024·湖北,7)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由此可知,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C正确;
题目中“某种芦鹀”表明这三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所以这三个芦鹀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9.(2024·重庆高三模拟)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总流通量主要分布在
3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包括以大型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为初级生产者的牧食食物链和以碎屑为主的碎屑食物链,其能量流动情况如表(单位:1 t·km-2·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项目 生产者Ⅰ固定 来自 碎屑 第Ⅱ营养级同化量 第Ⅱ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第Ⅲ营养级同化量 第Ⅲ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能量 20 289 1 186.4 4 037.6 2 093.6 1 215 336.81 155.29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0 289 t·km-2·a-1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Ⅰ和第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9%
C.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和碎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
D.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36.81 t·km-2·a-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项目 生产者Ⅰ固定 来自 碎屑 第Ⅱ营养级同化量 第Ⅱ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第Ⅲ营养级同化量 第Ⅲ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能量 20 289 1 186.4 4 037.6 2 093.6 1 215 336.81 155.29
据表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20 289 t·km-2·a-1,来自碎屑的能量为1 186.4 t·km-2·a-1。依题意,该生态系统存在以碎屑为主的碎屑食物链,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及碎屑中所包含的能量,
即20 289+1 186.4=21 475.4 (t·km-2·a-1),A错误;
据表格数据可知,生产者Ⅰ固定的能量为20 289 t·km-2·a-1,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 037.6 t·km-2·a-1,其中包括了从生产者Ⅰ获得的能量,也包括从碎屑中获得的能量,由于无法知道它从生产者Ⅰ中获得了多少能量,因此,无法计算两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第Ⅱ营养级摄取生产者Ⅰ和碎屑后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和碎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是336.81 t·km-2·a-1,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55.29 t·
km-2·a-1,因此,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36.81-155.29=181.52 (t·km-2·a-1),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0.(2024·重庆高三三模)我国古籍中记载“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种棉二年,翻稻一年,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种黄栗之法:治地成畦,约一尺二寸成行分种,空地之中,仍要种豆。”“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是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B.“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有机物和无机盐
C.棉稻水旱轮作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影响
害虫生存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和“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的主要目的都
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指如果要除去蝗灾则应该去除涸泽之地,是通过改变蝗虫的生存环境,减小其环境容纳量,A错误;
“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B错误;
棉稻水旱轮作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C正确;
“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与豆科作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养料,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1.(2024·济南高三三模)研究表明,浮游植物个体小、繁殖快、寿命短,是导致淡水湖泊中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生态学家通过向某湖泊中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螺、蚌、虾等底栖植食动物对此进行了生态治理。经调查,该湖泊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假设不存在未利用的能量,表中有部分数据未知,用“—”表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营养级 捕食者同化量J/(m2·a) 呼吸消耗量J/(m2·a) 流向分解者量J/(m2·a)
Ⅴ — 4.3 1.7
Ⅳ — 23.5 24.5
Ⅲ 54 218 158
Ⅱ — 2 615 993
Ⅰ 4 038 17 844.5 20 180
(1)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能量的差值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能量,该湖泊中第四营养级的该能量值为______J/(m2·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该营养级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30.5
营养级 捕食者同化量J/(m2·a) 呼吸消耗量J/(m2·a) 流向分解者量J/(m2·a)
Ⅴ — 4.3 1.7
Ⅳ — 23.5 24.5
Ⅲ 54 218 158
Ⅱ — 2 615 993
Ⅰ 4 038 17 844.5 20 180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能量的差值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该湖泊中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4 J/(m2·a),呼吸消耗量为23.5 J/(m2·a),其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4-23.5=30.5 [J/(m2·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9.6%
浮游植物寿命短,大量个体未被下一
营养级捕食而流向分解者
营养级 捕食者同化量J/(m2·a) 呼吸消耗量J/(m2·a) 流向分解者量J/(m2·a)
Ⅴ — 4.3 1.7
Ⅳ — 23.5 24.5
Ⅲ 54 218 158
Ⅱ — 2 615 993
Ⅰ 4 038 17 844.5 20 180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 038÷(4 038+
17 844.5+20 180)×100%=9.6%;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浮游植物寿命短,大量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而流向分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3)研究表明,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的治理效果优于在湖泊中只投放鲢、鳙的治理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丰富了营养结构(食物网),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的治理效果优于在湖泊中只投放鲢、鳙的治理效果,因为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丰富了营养结构(食物网),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进一步研究表明,鲢、鳙的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仍可继续增殖的藻类,为了克服滤食鱼类粪便造成的二次污染,研究人员提出“鱼粪沉底控藻”技术,通过风力作用或底栖鱼类运动使水体浑浊,泥沙增多,鲢、鳙在滤食过程中摄入泥沙后会排泄可沉底的鱼粪。这样做能克服滤食性鱼类粪便二次污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沉底鱼粪中未消化的藻类由于水底光照
不足而自然死亡并被分解
底栖动物的摄食可以达到控藻的目的
12.(2024·泰安高三一模)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的稻蟹共生系统是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新模式,具体来说是在稻田中引入螃蟹种群后形成的以蟹、稻为主导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杂草、昆虫、鱼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中华绒螯蟹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为____________
_____。不确定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池塘中华绒螯蟹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消费者、分
解者
上一营养级(食物)
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鱼等动物,因此属于消费者,又由于其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因此也属于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因此要调查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该调查其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实验塘于6月投放中华绒螯蟹蟹苗,10月份收获成蟹,调查各食物种类的生物量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0月收获期各组分 生物量(t·km-2·a-1)
稻田单作生态系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
总生物量 8 674.90 25 123.66
水生杂草生物量占比 7.91% 5.81%
鱼类生物量占比 0.27% 0.12%
中华绒螯蟹生物量占比 — 0.20%
其他 59.56% 58.69%
水稻生物量占比 32.26% 35.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①加入中华绒螯蟹____(填“能”或“不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引入中华绒螯蟹后,水稻生物量占比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角度至少答出一点)。

收获了中华绒螯蟹,水稻生物量增加
中华绒螯蟹食用水生植物,减少其与
水稻的竞争;食用腐臭的动物尸体,促进物质循环
由表格可知,加入中华绒螯蟹后,蟹-稻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总生物量升高。由表格可知,加入中华绒螯蟹后水稻生物量占比为35.18%,比之前升高了,并且同时可以获得0.2%的中华绒螯蟹,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减少与水稻竞争,食用腐臭的动物尸体,可以促进物质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3)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由1/3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375
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由1/3调整为1/2,解
题时从A出发,设A的能量为a,A的能量直接
流到C的比例为1/3时,则C获得的能量为(1/3)a×10%+(2/3)a×10%×
10%=6a/150,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调整为1/2时,C获得的能量为(1/2)a×10%+(1/2)a×10%×10%=11a/200,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A的数量是一定的,(11a/200)/(6a/150)=11/8=1.375倍,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375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4)为提高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养殖人员往往会投放玉米碎屑等饵料,未被食用的饵料会随定期排放的废水进入周围水体,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对废水中的饵料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13.(2024·长春高三一模)植物在遭受诸如放牧等环境压力时,会改变生物量的分配以适应环境。放牧作为一种干扰因子,主要通过动物的采食、践踏及其排泄物的输入对草原生态系统产
生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作用于草原生态系
统的地上部分和土壤,从而影响草原生态
系统的物质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影响地下
生产力和生物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
配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
①由图甲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
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植物的有
性生殖,使____________,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
②后续研究发现,与禁止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地上生物量(分配)
出生率下降
动物排遗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供生产者利用;植物经过动物啃食或踩踏后不断长出新叶,有利于地上部分生长
(2)为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们需要根据能量流动__________的特点,合理确立草场的载畜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逐级递减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从既提高经济效益又确保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依据图乙分析,该草场的合理载畜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只羊/(hm2·半年)
根据图乙分析可知,当载畜率水平为2.0只羊/(hm2·半年)时,绵羊消化率最高,经济效益高,此时的光能利用率也较高,生态效益较好,所以建议该地载畜率水平在2.0只羊/(hm2·半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保
1.生态平衡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解读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和成因
4.辨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生”原理关键词:在生态工程中涉及生物组分的合理布设,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繁殖;体现生物种类多,营养关系复杂;强调自我调节能力强。
“循环”原理关键词: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协调”原理关键词:强调引种时考虑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涉及环境承载力。
“整体”原理关键词: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强调各组分的比例适当,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有序。
易错辨析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1)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
(2)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
(3)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  )
(4)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
2.判断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叙述
(1)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2)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
(3)光盘行动、一次性餐具使用、秸秆焚烧等活动都能减少生态足迹(  )
(4)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5)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
1.(2023·全国乙,31节选)(1)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辽宁,23节选)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
(1)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__________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__________。
(2)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__________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3)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湖南,20节选)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1)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3)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2023·湖北,19节选)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______的风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5.(2020·全国Ⅱ,38节选)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4·河北,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退耕还林后的第7年和第19年相比,第______年该地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鳄雀鳝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会吃掉水域中所有能吃的水生生物甚至腐肉,号称“水体杀手”;其繁殖能力极强,每次产卵可达数万枚;其牙齿锋利,鳞片坚硬,内脏和卵有剧毒,几乎没有天敌。鳄雀鳝入侵某水域后,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不只在碳中和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污水治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长江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大量繁殖的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江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并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芦苇、水芹和睡莲等水生植物,该方法既能有效抑制微囊藻繁殖,又能治理富营养化,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沈阳高三二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湿地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为改善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缓冲塘以净化水质,其中湿地植物需选择多种当地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科研人员欲进一步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净化水质的效果,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建立生态缓冲塘、测水质)。
5.“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如图是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则“藻—贝”共生养殖模式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包括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应用上述基本原理时需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6.(2024·保定高三一模)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造成水体中N、P含量过高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也存在很多重金属有害物质,影响了当地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当地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效果如图1所示,夏季和秋季浮床植物对投放水域的总氮(TN)和总磷(TP)指标的去除率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生态修复时,植物的引种一般会选择本地物种,不选外来物种。原因有二:一方面,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在利用同一资源时二者之间就会发生__________重叠,导致种间竞争;另外一方面,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容易呈现______形增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据此可知,引种时遵循了________的生态工程原理。
(2)水体富营养化后,当地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及范草、苦草和睡莲等植物,这些植物通过与浮游藻类主要竞争________和无机盐等,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3)据图2分析,夏季和秋季氮磷的去除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核心提炼
易错辨析
1.(1)× 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天然林的成长。
(2)√ (3)√ (4)√
2.(1)× 赤潮的发生与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淡水富营养化有关。
(2)×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3)× 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小生态足迹;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污染空气,会增大生态足迹。
(4)×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称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
(5)× 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真题演练
1.(1)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 (2)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2.(1)缺氧 低 (2)自生、整体 生态位 (3)芦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
3.(1)种间竞争 福寿螺使水体杂质增多,浑浊度升高;水中氮、磷元素含量上升,水体富营养化 (2)①③ (3)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4.灭绝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食物减少,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雪豹繁育中心
5.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6.(1)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会进一步影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变化,人和家畜对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同时,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流入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的同化量,由于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和草地,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减少,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2)分析题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扩大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使得食物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增长受限。
模拟预测
1.19 第19年该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和灌木种类更多,为更多种类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降低 生态系统组分减少(或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或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3.芦苇、水芹和睡莲等水生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N、P等无机盐,抑制微囊藻的繁殖,并通过收获相关产品输出水中的N、P(或降低水中的N、P)
4.协调 建立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态缓冲塘,分别标号A、B、C、D等组别方便测量统计,组别之间植物数量和密度保持基本相同,分别灌入同体积并且水质污染情况相同的污水,流水量和速率保持一致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每个组别的出水口水质
5.自生、整体 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群落;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总体效应
6.(1)生态位 “J” 协调 (2)阳光 直接和间接 (3)相对于秋季,夏季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氮磷吸收能力更强(或相对于秋季,夏季微生物分解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将含有氮磷的有机物分解后供植物吸收利用)(共84张PPT)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保
争分点突破 3 
一 核心提炼
1.生态平衡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解读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和成因
4.辨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生”原理关键词:在生态工程中涉及生物组分的合理布设,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繁殖;体现生物种类多,营养关系复杂;强调自我调节能力强。
“循环”原理关键词: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协调”原理关键词:强调引种时考虑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涉及环境承载力。
“整体”原理关键词: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强调各组分的比例适当,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有序。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1)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
提示: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天然林的成长。
×
(2)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

(3)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  )
(4)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


2.判断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叙述
(1)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提示:赤潮的发生与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淡水富营养化有关。
×
(2)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
提示: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
(3)光盘行动、一次性餐具使用、秸秆焚烧等活动都能减少生态足迹
(  )
提示: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小生态足迹;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污染空气,会增大生态足迹。
×
(4)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提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称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
×
(5)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
提示: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
二 真题演练
1.(2023·全国乙,31节选)(1)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
(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2.(2022·辽宁,23节选)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
(1)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_______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______。
缺氧

(2)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_______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自生、整体
生态位
(3)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芦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
3.(2022·湖南,20节选)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1)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间竞争
福寿螺使水体杂质增多,
浑浊度升高;水中氮、磷元素含量上升,水体富营养化
(2)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①③
(3)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物种对当地环境
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4.(2023·湖北,19节选)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______的风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灭绝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
被生长,食物减少,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
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____________
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建立自然保
护区
建立雪豹繁育中心
5.(2020·全国Ⅱ,38节选)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种植能吸收
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6.(2024·河北,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
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根据题意可知,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会进一步影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变化,人和家畜对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同时,
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流入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的同化量,由于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和草地,
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减少,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少,从而使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例如,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
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分析题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扩大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使得食物资源增多,
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将大熊猫
三 模拟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退耕还林后的第7年和第19年相比,第______年该地形成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19年该生态系统中的乔木
和灌木种类更多,为更多种类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鳄雀鳝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会吃掉水域中所有能吃的水生生物甚至腐肉,号称“水体杀手”;其繁殖能力极强,每次产卵可达数万枚;其牙齿锋利,鳞片坚硬,内脏和卵有剧毒,几乎没有天敌。鳄雀鳝入侵某水域后,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组分减少(或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
(或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降低
3.植物不只在碳中和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污水治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长江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大量繁殖的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江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并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芦苇、水芹和睡莲等水生植物,该方法既能有效抑制微囊藻繁殖,又能治理富营养化,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芦苇、水芹和睡莲等水生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N、P等无机盐,抑制微囊藻的繁殖,并通过收获相关产品输出水中的N、P(或降低水中的N、P)
4.(2024·沈阳高三二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湿地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为改善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缓冲塘以净化水质,其中湿地植物需选择多种当地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科研人员欲进一步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净化水质的效果,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建立生态缓冲塘、测水质)。
协调
建立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态缓冲塘,分别标号A、B、C、D等组
别方便测量统计,组别之间植物数量和密度保持基本相同,分别灌入同体积并且水质污染情况相同的污水,流水量和速率保持一致,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每个组别的出水口水质
5.“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如图是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则“藻—贝”共生养殖模式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包括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应用上述基本原理时需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
自生、整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有效选
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群落;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总体效应
6.(2024·保定高三一模)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造成水体中N、P含量过高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也存在很多重金属有害物质,影响了当地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当地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效果如图1所示,夏季和秋季浮床植物对投放水域的总氮(TN)和总磷(TP)指标的去除率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生态修复时,植物的引种一般会选择本地物种,不选外来物种。原因有二:一方面,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在利用同一资源时二者之间就会发生_______重叠,导致种间竞争;另外一方面,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容易呈现______形增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据此可知,引种时遵循了________的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位
“J”
协调
(2)水体富营养化后,当地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及范草、苦草和睡莲等植物,这些植物通过与浮游藻类主要竞争________和无机盐等,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阳光
直接和间接
(3)据图2分析,夏季和秋季氮磷的去除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于秋季,夏季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氮磷吸收能力更强(或相对于秋季,夏季微生物分解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将含有氮磷的有机物分解后供植物吸收利用)
四 专题强化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C B C B D
题号 9 10
答案 B B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对一对
答案
题号 11
答案 (1)死亡率 缓解 间接 (2)负反馈 收支平衡 (3)10 30 若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数量降为5只以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走向消亡
题号 12
答案 (1)促进物质循环 自生和循环 (2)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 变大(或变宽) (3)罗非鱼产量(或增重率) 
(4)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对一对
题号 13
答案 (1)就地 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园区内植被受冻土环境和高原气候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且物种组成简单、食物网简单(营养结构简单) (3)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答案
12
13
1.(2023·湖南,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
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2.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
需要的恢复时间越短
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
的污染,体现了负反馈调节
C.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D.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
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错误;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更多生物死亡进
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以恢复,因此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3.(2024·湖北,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则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
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
a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4.(2024·湖南,13改编)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
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
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A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增加,但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B错误;
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
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5.(2024·河北,17改编)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B.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淤泥往往富含有机质以及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过多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形成水华,故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
大力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故不可随意引入外来物种,B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
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使元素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6.(2024·甘肃,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
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
由题干可知,“草方格”内保留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7.(2024·黑吉辽,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8.(2024·湖南,3)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因此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
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时会导致水华,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
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
气温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9.(2024·湖北,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
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
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
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0.(2024·福州高三三模)白头叶猴是国家濒危动物,人类活动导致其种群生境栖息地破碎化,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由于白头叶猴领域性较强,在各斑块间主动迁移的可能性较小,科学家尝试建设生态廊道来连接破碎化的生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廊道最好与其生境相似,以利于引导白头叶猴的通行
B.生态廊道加大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C.生态廊道建立后,会增加有害生物扩散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D.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的基因交流,提高种群基因的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由于白头叶猴领域性较强,在各斑块间主动迁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生态廊道最好与其生境相似,以利于引导白头叶猴的通行,A正确;
种群出生率和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生态廊道加大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出生率不一定呈下降趋势,B错误;
生态廊道建立后,有害生物就可以通过生态廊道迁移,从而增加有害生物扩散和疾病传播的风险,C正确;
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的迁移,从而促进种群的基因交流,提高种群基因的多样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1.(2024·黑吉辽,22)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死亡率
缓解
间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
__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
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___。
负反馈
收支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
10
30
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若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
数量降为5只以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走向消亡
分析图2可知,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5只,岩龙虾种群数量为25只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35-25=10(只);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35-5=30(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
退,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2.(2024·深圳高三一模)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表。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答出2点)原理。
促进物质循环
自生和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该过程中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体现了自生原理,同时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2)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____________,占用更多资源。
鱼的密度较
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
变大(或变宽)
C组第62天时,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故鲤鱼增重率最低;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变大,占用更多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3)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
罗非鱼产量(或增重率)
该系统中有鲤鱼和罗非鱼,若要得出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这一结论,还要获得罗非鱼的实验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
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鱼类数量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增多,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故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3.(2024·怀化高三二模)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区域,其规划目标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后,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请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资料1 如表是科研人员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统计结果(单位∶108元)
自然生态系统分类 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支持服务 文化服务 总计
食物生产 原料生产 水资源供给 气体调节 气候调节 净化环境 水文调节 土壤保持 维持养分循环 生物多样性 美观景学
林地 0.05 0.12 0.06 0.39 1.17 0.34 0.77 0.48 0.04 0.44 0.19 4.05
草地 3.69 5.44 3.01 19.11 50.51 16.68 37.00 23.28 1.79 21.17 9.34 191.01
荒漠 0.01 0.02 0.02 0.10 0.08 0.32 0.19 0.12 0.01 0.11 0.05 1.01
水域 0.33 0.09 4.29 0.39 1.16 2.34 44.85 0.38 0.03 1.05 0.81 55.73
总计 4.08 5.67 7.37 19.99 52.92 19.68 82.81 24.25 1.87 22.76 10.39 251.8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资料2 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植被因受冻土环境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植被成分简单,高寒草甸是其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公园内不乏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如藏羚羊、藏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等,其中雪豹主要以岩羊为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属于_____保护。由资料 1可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以上四种服务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从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最大,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
供给服务
和文化服务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由资料1可知,四种服务中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间接价值是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根据表格数据,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的是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2)根据资料 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藏羚羊、藏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等动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境和高原气候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且物种组成简单、食物网简单(营养结构简单)
园区内植被受冻土
动物作为消费者具有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3)目前通过生态工程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自生、循环、协调、整体专题八 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及其动态
1~8题每题5分,9~12题每题6分,共64分
1.(2024·贵州,14)酵母菌W是一种产果胶酶工程菌。为探究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与甲醇浓度(Ⅰ<Ⅱ<Ⅲ)的关系,将酵母菌W以相同的初始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罐中接种量越高,酵母菌W的K值越大
B.甲醇浓度为Ⅲ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
C.72 h前,三组实验中,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
D.96 h后,是酵母菌W用于工业生产中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
2.科研人员在某荒漠自然保护区的3个区域共布设了20部红外触发相机,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80 cm的支架上(相机镜头基本与地面平行或略往下),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如图表示调查期间鸟类和兽类的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相机调查法具有观测周期长和对调查动物无损伤的优点
B.该研究中调查相机应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
C.红外相机适合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不适合调查体形小、飞行快的鸟类
D.调查开始后的5个月内,保护区鸟、兽物种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区域外新物种的迁入
3.(2024·宿迁高三模拟)某校兴趣小组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适宜条件下在培养瓶中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每天定时取样计数,连续测定7天。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
B.培养瓶上层酵母菌较少,底层酵母菌较多,计数时应取中层溶液
C.滴加培养液后从一侧盖盖玻片,若观察视野如图2,则需要增加稀释倍数
D.图3视野内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为5个
4.(2024·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λ=。
A.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
C.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
D.甲、乙种群数量均减少的时间段是t3~t4
5.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
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
6.科研工作者对某地甲、乙两种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两物种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如图数学模型,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乙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B.不考虑迁入、迁出,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C.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S点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无X点,更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7.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
C.当M=b时,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
8.(2024·运城高三二模)研究小组调查了某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在调查的5年时间中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鼠263只,雄鼠239只,平均雌雄比约为1.1∶1。期间有一段时间的连续低温导致捕捉到的小毛足鼠数量非常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小毛足鼠数量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可能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B.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的繁殖
C.调查结果表明,该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
D.连续低温对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9.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了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000只
②1915—1930年驼鹿种群密度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天敌
③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小于1950年
④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自然灾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某研究团队对草履虫在农药甲氰菊酯胁迫下的种群密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相同
B.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K值可受甲氰菊酯的影响
C.显微镜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
D.实验组最大种群数量未明显减少,可能是草履虫产生了耐药性
11.生态环保人员对两个大小相近的小岛上野鸭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图示为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t2,甲、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衰退型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的个体有2只死亡,则估算值偏大
C.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t2~t4期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
12.(2024·广州高三二模)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图示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有些生物在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灭绝
B.据图分析该生物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为30个
C.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将会一直降低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
13.(20分)(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一模)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科研人员为探究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___(填“大”或“小”)。
(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
(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6分)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为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________。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该动物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__。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________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试阐述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某一地区时的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精析
1.C [K值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K值的大小与资源和空间等因素有关,与接种量无关,A错误;由图可知,甲醇浓度为Ⅱ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B错误;72 h前,三组实验中,曲线Ⅱ的斜率最大,即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C正确;96 h后,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下降,不是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D错误。]
2.B [生物种类调查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故不应将调查相机集中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B错误]。
3.A [图1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中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A正确;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稍待片刻再进行计数,C错误;应根据“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则该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7个,活菌数为5个,D错误。]
4.D [乙种群在0~t1段λ大于1且恒定,所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所以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B正确;图中0~t5时间段,甲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乙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故二者不是捕食关系,C正确;甲种群在0~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而乙种群在t2~t4时间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
5.A [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K值为c点对应数量,D正确。]
6.D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在虚线Nt+1=Nt之上,即Nt+1/Nt大于1,说明图中乙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Nt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正确;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Nt+1/Nt小于1,种群数量会下降(回到S点),当种群数量低于S点但高于X点时,Nt+1/Nt大于1,种群数量会升高(回到S点),即种群数量会在S点上下波动,S点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即平衡点,没有X点,即灭绝点,所以在种群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很容易恢复至S点,其更不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D错误。]
7.D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图中,当M=b时,M=N,代表(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即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C正确。]
8.A [设该地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数为m,则M∶N=m∶n,即N=M×n÷m,标记物过于醒目时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使得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即m减少,故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自然条件下,小毛足鼠种群的平均雌雄比略大于1,雌性个体略多可能更有利于繁殖,B错误;在该地区捕获的小毛足鼠数量为502只,并不代表其环境容纳量约为502只,C错误;连续低温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9.D [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但到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这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只左右,所以不能说明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000只,①错误,②正确;193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多,1950年驼鹿种群数量比较少,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大于1950年,③错误;1930年后,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④正确。故选D。]
10.A [a点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草履虫种群密度相同,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曲线斜率不同,即二者的增长速率不同,A错误;由图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的种群密度不同,即两组实验K值不同,说明K值可受甲氰菊酯的影响,B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肉眼看不见,需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计数过程中,如果视野中草履虫过多,需要稀释以方便计数,C正确。]
11.C [根据题图可知,t2之前甲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O~t1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t1~t2乙岛上野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鸭数量,若重捕到的个体有2只死亡,因为已统计在内,所以不影响估算值,B错误;由题图可知,甲岛上野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m为甲岛上野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但不能长期维持,t2~t4期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自然条件下,直接决定甲、乙岛上野鸭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12.A [由题图可知,当种群起始数量低于15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负值,即接下来的种群数量将会不增反降,推测有些生物在起始数量过低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会出现种群灭绝,A正确;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个为种群的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50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50个是种群的M值,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降低,而降至600个以下时又会升高,所以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在600个(K值)左右波动,C错误;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为600~680个时,种内竞争会比600个(K值)时更激烈,D错误。]
13.(1)大 (2)500 大 (3)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 (4)衰退型 3
(5)700 增加乙鼠兔天敌数量;控制乙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14.(1)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80 20 (3)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几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寻找食物 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是逐渐增加的,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Ⅰ都在曲线Ⅱ之上,又知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曲线Ⅱ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约为80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析曲线可知,K值约为80;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由于种群数量太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2.群落及其演替
1~4题每题3分,5~10题每题4分,共36分
1.(2024·河北,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2.(2024·黑吉辽,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3.(2024·安徽,5)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4.(2024·广东,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5.(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6.(2024·河南创新联盟高三二模)河床修复是指对受损的河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工程,可以恢复河流及河道的生态功能,增强河流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为恢复某地河流“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河流区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分布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四种植物茎中的通气组织较发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四类植物茎中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
B.人为修复河床的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C.岸边蛇床、浅水区芦苇、深水区荇菜和湖心眼子菜的分布体现了该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修复后的河流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7.(2024·三明高三模拟)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物种数目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退耕年限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表中数据是在植被丰富区采用样方法调查得出的结果
B.退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
C.退耕使植物生态位分化,可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
D.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8.科学家对某处样地进行了群落演替的调查,并将此处一枝黄花(草本植物)、无毛火炬树(落叶灌木)以及诸多乔木树种的调查结果绘制成图。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盖度能反映植物数量的多少,盖度的大小取决于植株的数目
B.群落演替中的优势种在不占据优势之后,不可以长时间存在
C.优势种可能在演替过程中占据一次优势之后,再次占优势
D.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树种的生态位不会重叠
9.(2024·邢台高三二模)科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弃耕农田发生了初生演替,t5时的物种丰富度大于t1时的
B.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在相应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调查
C.t3时草本植物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
D.t5时草本植物优势种A的种群数量小于灌木优势种B
10.(2024·邢台高三二模)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阳光、温度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
11.(14分)(2024·山东,24)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8分)(2024·广东,20)某湖泊曾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藻类。管理部门通过控源、清淤、换水以及引种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实现了水体生态恢复。引种的3种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①金鱼藻、②黑藻、③苦草,答题时植物名称可用对应序号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质净化能力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湖水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低,湖底光照不足。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2)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达到湖水净化的目的,选择引种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4)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C4光合作用途径(浓缩CO2形成高浓度C4后,再分解成CO2传递给C5)使其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竞争力较强。根据图a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 对照组:______;实验组:黑藻
实验条件 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μmol·m-2·s-1;营养及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时间相同
控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4分)(2024·银川高三模拟)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和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生物群落属于________(填“森林”或“草原”)群落,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物群落中,同一地段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相同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该结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2点)等因素的影响。
(3)图中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该群落经常遭到某种鼠的危害,欲控制鼠害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14.(18分)(2024·阳泉高三三模)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种类数逐渐______(填“增加”或“降低”),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植物的________(填种间关系)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2)经过了1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______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种类数最多,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该演替所需的时间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种类数达到最多的时间________(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精析
1.D [过度放牧可能使原来的优势种更多地被捕食,其他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改变优势种,A错误;群落并非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群落的多种生物不仅适应该空间的非生物环境,还与其他生物形成相对稳定的种间关系,B错误;林冠层的郁闭度大小会影响林下的光照强度,进而对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C错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有较大变化,故分布在该地区的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
2.C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地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积极意义的,D错误。]
3.B [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旱季和雨季,白马鸡和血雉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占比不同,说明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时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两物种相对密度发生很大的波动且白天活动时间不同,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4.B [分析题图可知,与农田、城区相比,自然保护区的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最多,鸟类物种丰富度高,植被类型多样,A正确;种间竞争与空间资源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等有关,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但无法确定两者的个体数量,无法确定两者的种间竞争的大小,B错误;自然保护区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复杂,为鸟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C正确;城区杂食性鸟类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5.D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a越大,说明大豆获取养分的范围越大,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A错误;b越小,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重叠越大,表明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都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均发生改变,C错误;当c为0时,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竞争,表明二者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
6.C [甲、乙、丙、丁四种植物的分布体现了该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7.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进行调查,A错误。]
8.C [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故原有的优势种可以长时间存在,B错误,按照演替顺序来看,理应是草本植物先占有优势,接着才是灌木占据优势,图中从1970年开始就是无毛火炬树(灌木)占优势,但是在1980至1990年之间,灌木优势下降了,但乔木却还没能完全占优势,在此之间,一枝黄花(草本植物)重新占据优势了,C正确;一枝黄花、无毛火炬树以及乔木树种之间有优势取代,说明存在种间竞争,它们之间生态位有重叠,D错误。]
9.C [该弃耕农田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调查这两种植物时应随机取样,B错误;草本植物优势种A t3时的种群数量大于t2时的种群数量,因为t2~t3之间的λ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无法比较草本植物优势种A和灌木优势种B的种群数量,D错误。]
10.C [由题图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但数量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增加,C错误;演替达到稳定后,生物与环境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D正确。]
11.(1)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之间、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与发展,达到稳定状态(或冷杉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冷杉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关系达到稳定状态) (2)45 (3)丙和丁 丙和丁之间的共有物种少,两群落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维系物种多样性
解析 (2)假设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x,根据题干信息列出[(70-x)+(80-x)]÷150=0.4,可得到共有物种数为45。
12.(1)呼吸作用消耗 (2)③(苦草)、②(黑藻)、①(金鱼藻) 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3)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4)①(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O2释放量 (5)湖边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增加以沉水植物为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增加分解沉水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者,完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湖水富营养化时,原有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弱,此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2)根据图a的结果分析可知,③(苦草)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最低,适合生长在弱光条件下,①(金鱼藻)最大光合速率对应光照强度最高,适合生长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而从湖底到水面光照强度依次增大,因此,从湖底到水面的草本沉水植物依次是③(苦草)、②(黑藻)、①(金鱼藻)。(3)根据图b的结果分析可知,3种草本沉水植物都能一定程度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藻类,净化湖水,其中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4)从图a可以看出,相同光照强度下,黑藻的光合速率与金鱼藻较接近,苦草的光合速率相对较低,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种类,由于相同条件下,黑藻的光合速率与金鱼藻较接近,因此选择金鱼藻为对照组;光照强度、培养时间、营养及环境条件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图a中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时,黑藻和金鱼藻的光合速率相同,且相对较高,所以控制光照强度为500 μmol·m-2·s-1;根据题干信息,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控制条件为CO2浓度较低且相同;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两种藻类的光合速率,可以用O2释放量作为测量指标,反映其大小。(5)根据题意可知,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为解决这个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可以在湖边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或者在湖边种植高大的树木;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增加以沉水植物为食物的消费者,或者增加分解沉水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者,完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3.(1)草原 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2)水平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 (3)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同时A与B的种间竞争和C对A的捕食,也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 (4)适量引入天敌、减少食物来源
14.(1)增加 种间竞争 (2)6 次生 短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提前 变快 未发生改变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题每题5分,3~10题每题6分,共58分
1.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简单的营养结构使得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低。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B.北极熊和北极狼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该食物网中北极熊仅为第四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2.(2024·山东,12)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 g/m2和30 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2024·江西,9)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1)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4.(2024·梅州高三模拟)某研究小组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鼠在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牛、羊、蚱蜢和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
C.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
D.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2024·安徽,6)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6.(2024·甘肃,13)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 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 (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7.(2024·全国甲,5)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8.(2024·湖北,7)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9.(2024·重庆高三模拟)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总流通量主要分布在3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包括以大型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为初级生产者的牧食食物链和以碎屑为主的碎屑食物链,其能量流动情况如表(单位:1 t·km-2·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生产者Ⅰ固定 来自碎屑 第Ⅱ营养级同化量 第Ⅱ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第Ⅲ营养级同化量 第Ⅲ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能量 20 289 1 186.4 4 037.6 2 093.6 1 215 336.81 155.29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0 289 t·km-2·a-1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Ⅰ和第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9%
C.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和碎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
D.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36.81 t·km-2·a-1
10.(2024·重庆高三三模)我国古籍中记载“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种棉二年,翻稻一年,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种黄栗之法:治地成畦,约一尺二寸成行分种,空地之中,仍要种豆。”“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是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B.“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有机物和无机盐
C.棉稻水旱轮作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影响害虫生存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和“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的主要目的都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14分)(2024·济南高三三模)研究表明,浮游植物个体小、繁殖快、寿命短,是导致淡水湖泊中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生态学家通过向某湖泊中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螺、蚌、虾等底栖植食动物对此进行了生态治理。经调查,该湖泊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假设不存在未利用的能量,表中有部分数据未知,用“—”表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营养级 捕食者同化量J/(m2·a) 呼吸消耗量J/(m2·a) 流向分解者量J/(m2·a)
Ⅴ — 4.3 1.7
Ⅳ — 23.5 24.5
Ⅲ 54 218 158
Ⅱ — 2 615 993
Ⅰ 4 038 17 844.5 20 180
(1)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能量的差值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该湖泊中第四营养级的该能量值为_________J/(m2·a)。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的治理效果优于在湖泊中只投放鲢、鳙的治理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表明,鲢、鳙的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仍可继续增殖的藻类,为了克服滤食鱼类粪便造成的二次污染,研究人员提出“鱼粪沉底控藻”技术,通过风力作用或底栖鱼类运动使水体浑浊,泥沙增多,鲢、鳙在滤食过程中摄入泥沙后会排泄可沉底的鱼粪。这样做能克服滤食性鱼类粪便二次污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4分)(2024·泰安高三一模)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的稻蟹共生系统是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新模式,具体来说是在稻田中引入螃蟹种群后形成的以蟹、稻为主导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杂草、昆虫、鱼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中华绒螯蟹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为____________。不确定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池塘中华绒螯蟹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
(2)实验塘于6月投放中华绒螯蟹蟹苗,10月份收获成蟹,调查各食物种类的生物量结果如下:
10月收获期各组分 生物量(t·km-2·a-1)
稻田单作生态系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
总生物量 8 674.90 25 123.66
水生杂草生物量占比 7.91% 5.81%
鱼类生物量占比 0.27% 0.12%
中华绒螯蟹生物量占比 — 0.20%
其他 59.56% 58.69%
水稻生物量占比 32.26% 35.18%
①加入中华绒螯蟹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引入中华绒螯蟹后,水稻生物量占比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角度至少答出一点)。
(3)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由1/3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C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倍。
(4)为提高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养殖人员往往会投放玉米碎屑等饵料,未被食用的饵料会随定期排放的废水进入周围水体,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4分)(2024·长春高三一模)植物在遭受诸如放牧等环境压力时,会改变生物量的分配以适应环境。放牧作为一种干扰因子,主要通过动物的采食、践踏及其排泄物的输入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作用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和土壤,从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影响地下生产力和生物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
①由图甲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____________,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
②后续研究发现,与禁止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点)
(2)为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们需要根据能量流动____________的特点,合理确立草场的载畜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既提高经济效益又确保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依据图乙分析,该草场的合理载畜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图中的生物并不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A错误;北极熊和北极狼都捕食驯鹿,且北极熊捕食北极狼,故北极熊和北极狼之间是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B正确;该食物网中北极熊为第三、四营养级,C错误;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营养结构简单,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错误。]
2.D [该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3.A [①②相比,由于食物链对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作用,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可知,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③④相比,由于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可知,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可知,③不是最高营养级。综上分析,故选A。]
4.D [图中第二营养级有鼠、牛、羊、蚱蜢,A正确;d是鼠未被利用的能量,鼠以紫花苜蓿为食,d属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通常是10%~20%,流向鼠的能量a可能少于紫花苜蓿同化量的10%,C正确;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有分解者,D错误。]
5.B [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使部分磷肥留在无机环境中,可能会被生物吸收利用,从而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
6.B [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B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下降更多,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7.B [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进而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导致乙数量下降,进而导致丙数量下降,可见甲数量的变化会间接对丙数量产生影响,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同时乙又被丙捕食,可见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乙捕食甲,丙捕食乙,故丙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可能是次级消费者,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下降,乙数量下降导致丙数量下降、甲数量增加,可见甲、乙、丙三者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丙,D错误。]
8.D [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由此可知,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C正确;题目中“某种芦鹀”表明这三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所以这三个芦鹀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9.C [据表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20 289 t·km-2·a-1,来自碎屑的能量为1 186.4 t·km-2·a-1。依题意,该生态系统存在以碎屑为主的碎屑食物链,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及碎屑中所包含的能量,即20 289+1 186.4=21 475.4 (t·km-2·a-1),A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生产者Ⅰ固定的能量为20 289 t·km-2·a-1,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 037.6 t·km-2·a-1,其中包括了从生产者Ⅰ获得的能量,也包括从碎屑中获得的能量,由于无法知道它从生产者Ⅰ中获得了多少能量,因此,无法计算两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第Ⅱ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第Ⅱ营养级摄取生产者Ⅰ和碎屑后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和碎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是336.81 t·km-2·a-1,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55.29 t·km-2·a-1,因此,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36.81-155.29=181.52 (t·km-2·a-1),D错误。]
10.C [“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指如果要除去蝗灾则应该去除涸泽之地,是通过改变蝗虫的生存环境,减小其环境容纳量,A错误; “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腐烂的草根为农作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B错误;棉稻水旱轮作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C正确;“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与豆科作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养料,D错误。 ]
11.(1)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30.5 (2)9.6% 浮游植物寿命短,大量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而流向分解者 (3)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丰富了营养结构(食物网),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沉底鱼粪中未消化的藻类由于水底光照不足而自然死亡并被分解 底栖动物的摄食可以达到控藻的目的
解析 (1)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能量的差值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该湖泊中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4 J/(m2·a),呼吸消耗量为23.5 J/(m2·a),其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4-23.5=30.5 [J/(m2·a)]。(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 038÷(4 038+17 844.5+20 180)×100%=9.6%;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浮游植物寿命短,大量个体未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而流向分解者。(3)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的治理效果优于在湖泊中只投放鲢、鳙的治理效果,因为将鲢、鳙与其他多种水生动植物进行混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丰富了营养结构(食物网),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1)消费者、分解者 上一营养级(食物) (2)①能 收获了中华绒螯蟹,水稻生物量增加 ②中华绒螯蟹食用水生植物,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食用腐臭的动物尸体,促进物质循环 (3)1.375 (4)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对废水中的饵料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解析 (1)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鱼等动物,因此属于消费者,又由于其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因此也属于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因此要调查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该调查其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2)由表格可知,加入中华绒螯蟹后,蟹-稻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总生物量升高。由表格可知,加入中华绒螯蟹后水稻生物量占比为35.18%,比之前升高了,并且同时可以获得0.2%的中华绒螯蟹,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减少与水稻竞争,食用腐臭的动物尸体,可以促进物质循环。(3)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由1/3调整为1/2,解题时从A出发,设A的能量为a,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为1/3时,则C获得的能量为(1/3)a×10%+(2/3)a×10%×10%=6a/150,A的能量直接流到C的比例调整为1/2时,C获得的能量为(1/2)a×10%+(1/2)a×10%×10%=11a/200,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A的数量是一定的,(11a/200)/(6a/150)=11/8=1.375倍,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375倍。
13.(1)①地上生物量(分配) 出生率下降 ②动物排遗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供生产者利用;植物经过动物啃食或踩踏后不断长出新叶,有利于地上部分生长 (2)逐级递减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2.0只羊/(hm2·半年)
解析 (3)根据图乙分析可知,当载畜率水平为2.0只羊/(hm2·半年)时,绵羊消化率最高,经济效益高,此时的光能利用率也较高,生态效益较好,所以建议该地载畜率水平在2.0只羊/(hm2·半年)。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保
1~4题每题5分,5~10题每题6分,共56分
1.(2023·湖南,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短
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体现了负反馈调节
C.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D.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3.(2024·湖北,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4.(2024·湖南,13改编)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24·河北,17改编)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B.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6.(2024·甘肃,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7.(2024·黑吉辽,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8.(2024·湖南,3)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9.(2024·湖北,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10.(2024·福州高三三模)白头叶猴是国家濒危动物,人类活动导致其种群生境栖息地破碎化,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由于白头叶猴领域性较强,在各斑块间主动迁移的可能性较小,科学家尝试建设生态廊道来连接破碎化的生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廊道最好与其生境相似,以利于引导白头叶猴的通行
B.生态廊道加大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C.生态廊道建立后,会增加有害生物扩散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D.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的基因交流,提高种群基因的多样性
11.(16分)(2024·黑吉辽,22)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__。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4分)(2024·深圳高三一模)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表。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答出2点)原理。
(2)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______,占用更多资源。
(3)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
(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4分)(2024·怀化高三二模)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区域,其规划目标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后,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请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如表是科研人员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统计结果(单位∶108元)
自然生态系统分类 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支持服务 文化服务 总计
食物生产 原料生产 水资源供给 气体调节 气候调节 净化环境 水文调节 土壤保持 维持养分循环 生物多样性 美观景学
林地 0.05 0.12 0.06 0.39 1.17 0.34 0.77 0.48 0.04 0.44 0.19 4.05
草地 3.69 5.44 3.01 19.11 50.51 16.68 37.00 23.28 1.79 21.17 9.34 191.01
荒漠 0.01 0.02 0.02 0.10 0.08 0.32 0.19 0.12 0.01 0.11 0.05 1.01
水域 0.33 0.09 4.29 0.39 1.16 2.34 44.85 0.38 0.03 1.05 0.81 55.73
总计 4.08 5.67 7.37 19.99 52.92 19.68 82.81 24.25 1.87 22.76 10.39 251.81
资料2 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植被因受冻土环境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植被成分简单,高寒草甸是其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公园内不乏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如藏羚羊、藏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等,其中雪豹主要以岩羊为食。
(1)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属于________保护。由资料 1可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以上四种服务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最大,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 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藏羚羊、藏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等动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通过生态工程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答案精析
1.D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2.C [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错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更多生物死亡进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以恢复,因此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3.B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则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4.C [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增加,但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B错误;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
5.B [淤泥往往富含有机质以及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过多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形成水华,故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大力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故不可随意引入外来物种,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使元素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6.C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由题干可知,“草方格”内保留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7.B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8.D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因此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时会导致水华,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D错误。]
9.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10.B [由于白头叶猴领域性较强,在各斑块间主动迁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生态廊道最好与其生境相似,以利于引导白头叶猴的通行,A正确;种群出生率和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生态廊道加大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出生率不一定呈下降趋势,B错误;生态廊道建立后,有害生物就可以通过生态廊道迁移,从而增加有害生物扩散和疾病传播的风险,C正确;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的迁移,从而促进种群的基因交流,提高种群基因的多样性,D正确。]
11.(1)死亡率 缓解 间接 (2)负反馈 收支平衡 (3)10 30 若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数量降为5只以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走向消亡
解析 (3)分析图2可知,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5只,岩龙虾种群数量为25只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35-25=10(只);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35-5=30(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
12.(1)促进物质循环 自生和循环 (2)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 变大(或变宽) (3)罗非鱼产量(或增重率) (4)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
解析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该过程中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体现了自生原理,同时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原理。(2)C组第62天时,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故鲤鱼增重率最低;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变大,占用更多资源。(3)该系统中有鲤鱼和罗非鱼,若要得出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这一结论,还要获得罗非鱼的实验数据。(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鱼类数量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增多,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故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
13.(1)就地 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园区内植被受冻土环境和高原气候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且物种组成简单、食物网简单(营养结构简单) (3)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解析 (1)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由资料1可知,四种服务中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间接价值是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根据表格数据,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的是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动物作为消费者具有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