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生物开学检测2024.2.28一、单项选择1. 人大量进食辣椒会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在口腔黏膜的神经末梢中存在蛋白质 TRPV1,TRPV1 能被辣椒素或热刺激激活,导致钙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及神经肽 X 的释放,神经肽 X 会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辣椒素、TRPV1、神经递质、神经肽 X 均属于内环境成分B. 含有 TRPV1 的神经末梢属于神经元的树突的末梢C. 吃辣椒时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辣、热的感觉D. 神经肽 X 导致血红蛋白等进入组织液引起渗透压升高,可能出现组织水肿2.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由酪氨酸激酶基因 Btk 突变导致的一种免疫失调病。发病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种 B 细胞都具有识别、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B. XLA 患者体内原 B 细胞、前 B 细胞、浆细胞、丙种球蛋白等的数量显著低于正常人C. 与正常人相比,XLA 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监视功能无明显差异,免疫防御功能显著减退D. XLA 患者可适时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或进行骨髓移植进行治疗3. 人体内肾上腺素与激素 X 参与血糖调节的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肾上腺髓质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后分泌肾上腺素,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激素 X 与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调节激素 X 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等C. 某病人出现低血糖可能是其体内出现 G2 蛋白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的抗体所致D. 若激素 X 受体的控制基因突变,患者体内激素 X 相对正常人升高4. 脱落酸在植物的抗旱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植物根部受到轻微的干旱胁迫时,根部合成脱落酸迅速增加并通过输导组织运输至地上部分,在叶片自身还没有感受到水分变化的情况下,就能作出相应的应答,使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有效避免干旱对植物地上部分的不良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干旱条件下根部合成脱落酸主要发生在根冠B. 根合成的脱落酸由植物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引起叶片做出相应应答C. 脱落酸可能引起保卫细胞内大量离子外流影响胞内渗透压,进而导致气孔关闭D. 适当减少浇水量使植物接受适度的水分胁迫,农作物的生命活动可正常进行5. 氯吡脲是一种植物激素类似物,低浓度处理可提高黄瓜的坐果率并促进果实生长,高浓度处理导致果实畸形坐果率下降。关于探究不同浓度的氯吡脲对黄瓜坐果影响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预实验无需严格控制黄瓜的生长状况和品种等无关变量B. 需将第一雌花开花时间、雌花数量、果实数量、果实质量作为观测指标C. 高浓度氯吡脲导致果实畸形,说明氯吡脲会威胁人体健康D. 氯吡脲的最佳使用剂量还要考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等问题6. 叶片的脱落主要受生长素和乙烯调控。叶片衰老或环境信号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同时乙烯的含量增加,离层细胞(叶柄基部的一部分细胞)对乙烯的敏感性发生改变,导致叶片脱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烯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B. 离层细胞对乙烯的敏感性增强可促进叶片脱落C. 短日照、低温是干扰生长素合成的信号D. 喷施高浓度的 2,4-D 可防止叶片脱落7. 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科研人员在四组水稻植株上分别放置相同数量的二化螟,7 天后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褐飞虱与水稻为寄生关系,褐飞虱与二化螟是互利共生关系B. 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生态位C. 第 2 组和第 4 组比较说明褐飞虱增强了二化螟的种内竞争D. 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存在时有利于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8. 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如图 1 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 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C. 树线之上与树线之下分布的生物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竞争关系的调控9. 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B. 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D. 森林中林下植物 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10. 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 1 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B. 曲线 2 可以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C. 曲线 1 和曲线 2 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D. 若 X 和 Y 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 2 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11. 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如图 1 所示;某同学绘制的碳循环模型如图 2,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 1 中的水稻、鸭分别属于图 2 中 的甲、丁B. 图 1 中的有机物碎屑为水稻提供肥料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 田鱼属于第二、三营养级,田鱼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D. 图 2 中①②③④⑦过程中碳主要以 CO2 的形式存在,⑤⑥过程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12. 微山湖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代表能量数值。组织生长效率指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b/aC. 因为 c 的存在初级消费者的组织生长效率一定小于 1D.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为 f13. 碳达峰就是指某一区域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碳循环失衡的重要因素B. 新能源客车的应用有利于减小碳足迹实现碳中和C. 实现碳中和可以减少雾霾、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D.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依然会增加14. 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针对人工纯林物种单一、土壤酸化、病虫害严重等状况,塞罕坝人研究确定了适合塞罕坝地区的主要树种,同时大力培育其他优良树种进行合理混交,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塞罕坝林场恢复过程中绿尾红雉的数量稳步上升增加了物种多样性B. 林场为人提供木材中药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游客到林场旅游观光属于间接价值C. 种植适合塞罕坝 树种体现了协调原理,将人工纯林改为混交林体现了自生原理D. 对林场内的珍稀物种最有效地保护措施是从林场迁出建立植物园、动物园进行专门保护15. 鳄雀鳝最初作为观赏鱼类引入我国,但鳄雀鳝是肉食鱼类,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若放到天然水域,会对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于鳄雀鳝的捕食导致某些土著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可引起遗传多样性降低B. 鳄雀鳝与某些土著鱼类生态位高度重叠,在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某些物种灭绝C. 鳄雀鳝入侵的水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 将鳄雀鳝的天敌美洲鳄引入我国被入侵的水域,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人在生产中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关于桃醋的做法有如下记载:“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与未成熟的桃子相比,“桃烂”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更利于微生物发酵B. “漉去皮核”可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C. “以物盖口”和“密封闭之”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创设无氧环境D. “七日之后”发酵液中的 pH 会降低,其表面可能形成一层菌膜17. 某校采用如图所示发酵罐进行葡萄酒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B. 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C. 正常发酵过程中,罐内始终有 CO2 产生D. 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18.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 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营造无氧环境,以利于发酵B. 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 12h 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 CO2C. 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 30~35℃,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 18~30℃D.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以利于醋酸菌的代谢19.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 1234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操作前要将接种环用酒精消毒B. 划线操作须 火焰上方进行C. 只有在 5 区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D. 在 12345 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二、不定项选择20. 某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96×105J/(cm2·a)B. 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不存在种间信息传递C.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0.85%D. 枯枝落叶层中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21. 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内相应底物蛋白 IRS,激活的 IRS 催化蛋白激酶 Akt 磷酸化生成p-Akt,p-Akt 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效应。为研究物质甲对肥胖症患者胰岛素作用的影响,科学家分别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大鼠正常心肌细胞结果如图 1,检测高糖高脂培养基中的细胞内相关物质含量,结果如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激酶 Akt 可直接引发促进葡萄糖转化成脂肪等细胞效应B. 实验中使用高糖高脂培养基模拟的是肥胖症患者的内环境C. 物质甲促进胰岛素对心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D. 物质甲可使 IRS 量下降从而使 Akt 的磷酸化减弱22. 图甲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装置,图乙表示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的条件下B. 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 b,适时打开阀 a 排气C. 制作果醋时需打开阀 b 通气,打开阀 a 排气D. 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23. 早衰(叶片过早老化)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不同供氮条件下打顶对棉花早衰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测定不同条件下棉花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打顶可提高侧芽生长素浓度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B. 打顶后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可导致棉花利用光的能力下降C. 打顶引起叶片中脱落酸含量升高,进而促进细胞衰老导致棉花早衰D. 打顶后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喷施外源脱落酸利于提高棉花产量24. 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对策)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对策)。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蝗虫属于 r-对策的生物,一般没有灭绝点B. r-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 S 点之前种群数量先增加再减少C. k-对策生物种群密度增大到一定值之后,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D. k-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可在 X~S 间保持动态平衡,若低于 X 点,会走向灭绝25. 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如图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诱变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并进行筛选的过程示意图,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甲上,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平板上的菌落如图所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某种物质,继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 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出单菌落C. 培养基甲是一种选择培养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D. 菌落 A 是诱变产生的精氨酸依赖型菌种,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2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遇到紧急情况下丘脑释放的 TRH 增多,此过程中下丘脑只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B. 抗原蛋白和细胞毒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向 B 细胞传递激活信号,从而保证体液免疫对病原体的特异性C.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由辅助性 T 细胞分化形成的记忆 T 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D. 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发挥作用,信号分子与受体 结合具有特异性27.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pH 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能持续增加B. 若泡菜坛有裂缝,则乳酸菌的数量会减少C. 第 3 天的泡菜比第 8 天的更适于食用D. 乳酸菌发酵产生 乳酸使 pH 逐渐降低三、非选择题28. 醛固酮在维持人体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1)图中细胞 X 可能是_____(答出 2 点即可)细胞,液体 B 是_____。(2)正常人体中当_____(答出 2 点即可)时,醛固酮分泌增加。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的_____(答出 2 点即可)实现的。(3)据图可知,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_____等蛋白质的合成;细胞 X 通过钠钾泵向液体 A 排出Na+,有利于维持血钠平衡的原因是_____。(4)醛固酮异常增多可引发下列哪些症状_____。①高血钠 ②高血钾 ③低血钠 ④低血钾 ⑤高血糖⑥心肌兴奋性异常29. 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以下是 3 个兴趣小组对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小球藻种群数量的调查过程。(1)第 1 小组在牧场调查长爪沙鼠种群密度:在 2hm2 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75 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 60 只,其中有 30 只带有标记,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 若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则其该牧场上长爪沙鼠种群密度是_____只/hm2.在调查过程中,若标志物易脱落,对结果的影响是_____。(2)第 2 小组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调查方法不用样方法的原因是_____。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_____。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常用_____统计物种相对数量。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而没有打开电灯,对结果的影响是_____。(3)第 3 小组调查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用_____法检测每毫升水体中小球藻的数量:将 1mL 培养液稀释 100 倍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稍待片刻,待_____,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室为 25×16 型)统计 5 个中方格中小球藻的数量总共 100个。则该 1 mL 培养液中含小球藻约_____个。30. 青梅果肉营养丰富,成熟的青梅果实易腐烂,不易运输保存。进行青梅果酒研究,既可提高青梅资源利用率,又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图 1 为制作青梅果酒的简易装置图;由于青梅果肉含糖量低,往往在青梅果浆中加入白砂糖后再进行酿制,图 2 为在青梅果浆中添加白砂糖对酒精度和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感官评分越高,果酒的品质越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统发酵是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例如果酒、果醋、泡菜等,泡菜制作需要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2)图 1 装置进行青梅酒发酵产生酒精时,应保证充气口__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在发酵过程中,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_,发酵的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 2 点)条件会抑制杂菌的生长。若发酵时间过长,产酒率不再增加,但会增加被杂菌污染的风险,若被醋酸菌污染,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酵产生醋酸。(3)家庭酿造青梅酒时不需要添加酵母菌菌种,菌种来源是_____________。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_____检测有无酒精的产生。(4)从图 2 可看出,青梅果酒酿制时果浆中初始糖浓度为_____________%时效果最佳,在此浓度之后,果酒酒精度随初始糖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二下学期生物开学检测答案2024.2.28一、单项选择【1 题答案】【答案】B【2 题答案】【答案】C【3 题答案】【答案】D【4 题答案】【答案】B【5 题答案】【答案】D【6 题答案】【答案】D【7 题答案】【答案】D【8 题答案】【答案】C【9 题答案】【答案】D【10 题答案】【答案】A【11 题答案】【答案】D【12 题答案】【答案】C【13 题答案】【答案】C【14 题答案】【答案】C【15 题答案】【答案】C【16 题答案】【答案】C【17 题答案】【答案】B【18 题答案】【答案】D【19 题答案】【答案】D二、不定项选择【20 题答案】【答案】CD【21 题答案】【答案】BD【22 题答案】【答案】BC【23 题答案】【答案】BC【24 题答案】【答案】ACD【25 题答案】【答案】BC【26 题答案】【答案】CD【27 题答案】【答案】ABD三、非选择题【28 题答案】【答案】(1) ①. 肾小管(上皮)细胞、集合管(上皮)细胞 ②. 原尿(或答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液体)(2) ①. (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 ②. 尿量和尿的成分(3) ①. 合成 ATP 的酶、钠离子通道蛋白、钠钾泵(蛋白) ②. 钠钾泵向液体 A 排出 Na+,促进Na+进入血浆;细胞内 Na+浓度降低,促进细胞 X 通过钠离子通道蛋白吸收 Na+(4)①④⑥【29 题答案】【答案】(1) ①. 70 ②. 结果偏大(2) ①. 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 ②.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③. 记名计算法④. 结果偏小(3) ①. 抽样检测 ②. 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③. 5×108【30 题答案】【答案】(1) ①. 乳酸菌 ②. 异养厌氧型(2) ①. 关闭 ②. 18~30℃ ③. 无氧、呈酸性、含酒精 ④. 不会(3) ①. 青梅细胞表面的酵母菌 ②. 重铬酸钾(4) ①. 20% ②. 糖浓度过高导致培养基的渗透压过高,使酵母菌因失水而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