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11课第1课时,主题为“让我自己来整理”。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伙伴”(如玩具、文具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通常对玩具和文具等物品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整理和管理这些物品的意识。他们喜欢玩耍和学习,但可能未能完全意识到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为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和政治认同感奠定基础。 2. 道德素养:本课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物品和保持环境整洁的品质。 3.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的一部分,培养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整理物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5. 责任意识:强调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持环境整洁。教学重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整理意愿。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整理意愿。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玩具、文具等物品的图片和整理前后的对比图) 实物教具(如玩具熊、铅笔、橡皮等) 整理箱或整理袋 学生个人物品(如书包、文具盒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张乱糟糟的房间图片和一张整洁的房间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你喜欢哪个房间?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让我们一起学会整理,让我们的‘小伙伴’有个整洁的家。”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乱糟糟与整洁的房间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整理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为“小伙伴”(即物品)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我和我的小伙伴 1. 分享“小伙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伙伴”(如玩具熊、铅笔等),并说说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2. 猜谜语 教师活动: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整理对象,如袜子(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和鞋子(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大睡)。 3. 展示“小伙伴”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伙伴”,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模块:“小伙伴”不见了 1. 情境模拟 教师活动: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展示一个乱糟糟的房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的‘小伙伴’们不见了,你会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乱放会导致物品丢失和难以找到。 2. 整理实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整理实践,将实物教具(如玩具熊、铅笔等)放入整理箱或整理袋中,并强调分类整理和归位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小伙伴”,感受与物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学生活动:猜谜语,思考并回答谜语对应的物品。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小伙伴”,增强对物品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情境模拟中的问题,感受整理物品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参与整理实践,学习如何分类整理和归位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伙伴”,如陪伴成长的玩具熊或学习中的得力助手铅笔,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物品承载的情感价值,增强对物品的珍惜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与分享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猜谜语活动,旨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日常整理对象(如袜子和鞋子)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并识别谜语所指的物品,从而提升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小伙伴”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互动中增强对日常生活中陪伴自己物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培养珍惜身边事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直观展现物品杂乱无章带来的不便,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小伙伴”(即物品)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整理物品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秩序感。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教具的整理实践活动,旨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类整理和归位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动手参与中学习并掌握整理技巧,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三、课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整理技巧和方法。 个人物品整理: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和文具盒,进行个人物品的整理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个人物品整理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巡回指导中传授整理技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有效方法,为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并承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强调,巩固本课关于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收获与感悟,旨在激发学生行动意愿,承诺将整理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板书设计第11课第1课时 让我自己来整理 一、我和我的小伙伴 1. 分享“小伙伴” 2. 猜谜语 3. 展示“小伙伴” 二、“小伙伴”不见了 1. 情境模拟 2. 整理实践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参与整理实践。然而,部分学生在整理个人物品时可能缺乏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整理的对象和场景,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整理和归位。总体而言,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对整理物品的认识和行动上得到了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第三单元 幸福一家人11.1 请帮我一下01教学目标02新知导入03新知讲解04课堂练习05课堂小结06板书设计01教学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为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和政治认同感奠定基础。2. 道德素养:本课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物品和保持环境整洁的品质。3.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的一部分,培养法治意识。4. 健全人格:通过整理物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5. 责任意识:强调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持环境整洁。02新知导入对比观察并思考:“你喜欢哪个房间?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让我们一起学会整理,让我们的‘小伙伴’有个整洁的家。”03新知讲解我和我的小伙伴玩具熊是我的“小伙伴”,我天天和它一起玩,很开心。铅笔也是我的“小伙伴”帮我写了很多字。袜子鞋子分享自己的“小伙伴”(如玩具熊、铅笔等),并说说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展示自己的“小伙伴”,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如果你的‘小伙伴’们不见了,你会怎么办?“小伙伴”不见了我的橡皮哪儿去了 唉,屋子里乱七八糟,又得整理一遍了。学生一起进行整理实践,将实物教具(如玩具熊、铅笔等)放入整理箱或整理袋中,并强调分类整理和归位的重要性。04课堂练习分组合作任务个人物品整理: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和文具盒,进行个人物品的整理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整理技巧和方法。05课堂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整理物品,知道了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更整洁。整理物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要分类放、及时收。你们做得真棒!回顾今天,你们学到了新知识,希望以后都能成为整理小能手哦!06板书设计第11课 让我自己来整理一、我和我的小伙伴1. 分享“小伙伴”2. 猜谜语3. 展示“小伙伴”二、“小伙伴”不见了1. 情境模拟 2. 整理实践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课时教案含反思.docx 【核心素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课时课件.pptx 视频素材:对比.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