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4日上午10:45-12:00】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政治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2.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 郭象认为“万物独化”“物各自身”,韩非子认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下列语句反映的哲理与该“对子”相一致的是( )A. “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 “气者,理之依也”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化”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世界就是自我创造的非我”2. 《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在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异名同实的有趣现象,比如玉米是南方的叫法,而北方人通常叫做“苞米”或者是“棒子”;孩子妈妈的母亲,在北方叫做“姥姥”,南方则称为“外婆”。这说明( )①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②事物名称源于事物本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④名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主观存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体现了( )①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③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近百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导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竞争力。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快速应用于新产品上。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现状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实现汽车产业升级②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关键作用,带动整体发展③因时而变,循势而往,为新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④创新精神推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相互转化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5. 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为将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制糖企业和种植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完善蔗渣、蔗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让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该新型农企关系( )①反映了企业与种植主体间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②表明立足效益认知,能够让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③说明农企双方对立统一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④体现了运用综合思维助力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 2024年11月,秦始皇帝陵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这是二号坑自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对研究秦代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A. 考古研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 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人们实践的目的C.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D.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7. 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船舶设计难题,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这表明( )A.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于人类B.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深海的认识具有无限性C. 在实践中创新认识工具推动我们发现、发展真理D. 追求真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8.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于2024年12月26至28日在南京市举办。本次大会以“校企双向奔赴师生携手共创政产学研金协同开创科技转移转化新局面”为主题,共吸引425所高校报名参会,其中241所高校累计携2716项成果进行现场交易,吸引2747家企业、20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合作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主观意愿,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加强协同能促进量的积累,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③坚持系统观点,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指导协调发展④正确的决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 中国古诗词意境高远,以景写情,由景及理,常常喻含深刻的哲理。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该诗不仅是对梅花品质的赞美,更是对诗人坚守信念、独立不群的品格的写照。下列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①前两句是对梅花的感性认识,后两句是对梅花的理性认识②前两句是对梅花的理性认识,后两句是对梅花的感性认识③作者对梅花的具体描写到判断分析是认识发展的必经阶段④后两句是梅不是雪的判断以对梅花感官特征的认识为基础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0.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表明( )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②把握联系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助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④矛盾双方相对统一推动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1. 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性特征,至今仍具重要价值②阴阳鱼太极图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③中国文化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包容,充分体现和合为美的智慧④阴阳鱼太极图蕴含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辩证运动的哲学思维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 2024年9月21日,电视剧《人世间》荣获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该剧根据梁晓声创作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改编,以一个平民社区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该电视剧的成功表明( )①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立足于实践、贴近人民②文艺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又要反作用于生活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引领文化发展④反映时代风貌的电视剧更能引发情感共鸣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3.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西游热”。这些文化成就(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②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将继续绽放绚丽光彩③丰富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必将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为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202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系统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依法行使高度自治权,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更加稳固。这表明( )①“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②我国采用的是单一制国家管理形式③我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高水平安全④澳门应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灰犀牛”事件比喻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它们缓慢而稳定地向我们冲来。在国际社会中,“灰犀牛”事件比如粮食安全、气候危机、公平赤字、治理赤字等,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应对国际社会“灰犀牛”事件要求各国( )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避免和他国发生冲突②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③坚决摒弃零和思维,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④积极、加快构建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新安全格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从冈比亚的芝麻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从坦桑尼亚的腰果到南非的黄金橙柚,“非洲产”的优质产品漂洋过海,走上中国餐桌;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尼罗河上的麦洛维大坝到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坦赞铁路,在非洲大陆,人们也能看到“中国造”的身影,中非经贸不断跑出“加速度”,推动了中非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这表明( )①中非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经贸规则标准对接②相同发展道路在中非经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③中国和非洲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合作谋共赢④中非经贸合作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中非人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茶的故乡。根据制作工艺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说滋味,绿茶鲜爽,白茶清甜,黄茶鲜醇,青茶香醇,红茶甜香,黑茶醇厚;论汤色,绿茶嫩绿,白茶浅黄,黄茶橙黄,青茶黄绿,红茶红亮,黑茶深红,六大茶类各有千秋,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茶,还是一杯清水,数片茶叶在水中翻转盘旋,逐渐伸展身形,伴随着杯中热气升腾,氤氲的茶香开始弥漫。提起喝茶,人们脑海中往往能浮现出一个老人,一把藤椅,沏一壶盖碗茶的画面,茶的形象与年迈与悠闲总是牵扯不断。随着国潮国风的风靡,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加入牛奶、水果、脆波波、沙冰等原料,创新性的制作工艺让茶变得年轻态,年轻人也喜欢上了“喝茶”。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新姿讲述着绵延不绝的文明,茶文化定会继续丰富人们的精神,滋养人们的心灵,释放出当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如何更好地释放茶文化的当代价值。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党中央作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7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发布……一系列促消费的举措加快落地。国家支持、地方鼓励、企业让利,一方面能够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品质,另一方面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生产绿色化、智能化,更加高端的、具有比较好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的企业也因此获益。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哲学依据。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生为国,圆梦飞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1950年,18岁的王永志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狂轰乱炸,毅然放弃了农业科学家的梦想,报考飞机设计制造专业。1964年,他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任务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成功解决了因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的技术难题。1986年,他提出并成功实施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的研制,显著提升了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1992年,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王永志提出了“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带领团队坚持高起点发展、自主创新,攻克近千项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的一系列突破,最终建成空间站,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2024年6月,王永志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挚爱的事业却依然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的理解。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中法两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世界百年变局之下,中法人文交流正加速“双向奔赴”。2024年1月25日晚,法国作曲家、抒情歌剧创始人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拉开了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的序幕。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中国巡演一个月,从深圳启航,走过西安、上海,来到北京,足尖翩然带给观众如痴如醉的艺术体验。11月12日,以“文明传承与创新:甲子同行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多维尔举行。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中国知名作家刘震云等人士从各自角度为与会者讲述中法文化交流的经验、阐述文化交流的意义,感受中法文化交流的丰富与繁荣。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中法人文交流加速“双向奔赴”的文化意义。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4年12月3日,从中国重庆开出的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满载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穿越广袤的欧亚大陆,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通过这一内陆运输枢纽分拨至欧洲各地。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将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对“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加以说明。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4日上午10:45-12:00】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政治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2.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 郭象认为“万物独化”“物各自身”,韩非子认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下列语句反映的哲理与该“对子”相一致的是( )A. “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 “气者,理之依也”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化”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世界就是自我创造的非我”【答案】A【解析】【详解】“万物独化”“物各自身”,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韩非子认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强调变法的重要性,体现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A:“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强调辩证法的矛盾观点,A符合题意。B: “气者,理之依也”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同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排除。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联系观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同属辩证法观点,C排除。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是唯心主义观点。两者体现哲学另一个“对子”,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排除。故本题选A。2. 《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在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异名同实的有趣现象,比如玉米是南方的叫法,而北方人通常叫做“苞米”或者是“棒子”;孩子妈妈的母亲,在北方叫做“姥姥”,南方则称为“外婆”。这说明( )①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②事物名称源于事物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④名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主观存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在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异名同实的有趣现象,比如玉米是南方的叫法,而北方人通常叫做“苞米”或者是“棒子”,这说明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①③正确。②:事物名称源于实践,而非源于事物本身,②排除。④:名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主观存在,此说法错误,因为名称属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排除。故本题选B。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体现了( )①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③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没有体现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③: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4.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近百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导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竞争力。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快速应用于新产品上。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现状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实现汽车产业升级②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关键作用,带动整体发展③因时而变,循势而往,为新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④创新精神推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相互转化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③:新能源汽车是新事物,但发展中遇到瓶颈。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坚持目标导向,从现状实际出发,出台近百项政策,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终于实现了汽车产业升级,①③正确。②:材料强调国家出台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关键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并快速应用于新产品上。材料并未强调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关键作用,②排除。④:创新精神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相互转化”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5. 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为将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制糖企业和种植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完善蔗渣、蔗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让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该新型农企关系( )①反映了企业与种植主体间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②表明立足效益认知,能够让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③说明农企双方对立统一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④体现了运用综合思维助力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①说法错误。②:物质决定意识,要立足实际,不是立足认知,②说法错误。③: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制糖企业和种植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说明农企双方对立统一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③符合题意。④:为将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制糖企业和种植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效益导向的新型农企关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让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体现了运用综合思维助力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 2024年11月,秦始皇帝陵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这是二号坑自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对研究秦代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A. 考古研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 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人们实践的目的C.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D.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A: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说法错误。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说法错误。C: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材料没有涉及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C不符合题意。D:秦始皇帝陵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这是二号坑自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对研究秦代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有重要意义。这表明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7. 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船舶设计难题,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这表明( )A.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创造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于人类B.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深海的认识具有无限性C. 在实践中创新认识工具推动我们发现、发展真理D. 追求真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A: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规律,A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体现认识的无限性,而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B排除。C:“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船舶设计难题,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构建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这表明在实践中创新认识工具推动我们发现、发展真理,C正确。D:追求真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排除。故本题选C。8.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于2024年12月26至28日在南京市举办。本次大会以“校企双向奔赴师生携手共创政产学研金协同开创科技转移转化新局面”为主题,共吸引425所高校报名参会,其中241所高校累计携2716项成果进行现场交易,吸引2747家企业、20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合作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主观意愿,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加强协同能促进量的积累,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③坚持系统观点,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指导协调发展④正确的决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主观意愿,①排除。②③: 本次大会共吸引425所高校报名参会,其中241所高校累计携2716项成果进行现场交易,吸引 2747家企业、20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合作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这说明加强协同能促进量的积累,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坚持系统观点,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指导协调发展,②③正确。④:实践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而非正确的决策,④排除。故本题选C。9. 中国古诗词意境高远,以景写情,由景及理,常常喻含深刻的哲理。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该诗不仅是对梅花品质的赞美,更是对诗人坚守信念、独立不群的品格的写照。下列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①前两句是对梅花的感性认识,后两句是对梅花的理性认识②前两句是对梅花的理性认识,后两句是对梅花的感性认识③作者对梅花的具体描写到判断分析是认识发展的必经阶段④后两句是梅不是雪的判断以对梅花感官特征的认识为基础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在严冬时节,作者看到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墙角,几枝白梅迎着寒风,凌寒独立,悄然开放。然后作者借梅花傲寒而立、清香无比,以梅喻人,比喻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可知前两句是对梅花的感性认识,后两句是对梅花的理性认识 ①正确,②排除。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作者对梅花的具体描写到判断分析是认识发展的必经阶段,③正确。④:“为有暗香来”,才得出是梅不是雪的判断,这并不是对梅花感官特征获得的认识,而是上升到了理性认识,④排除。故本题选A。10.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表明( )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②把握联系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助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④矛盾双方的相对统一推动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会议强调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这体现了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①正确。②:会议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以及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等。这表明把握联系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②正确。③:材料并未体现抓重点,做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③排除。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而不是相对统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1. 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在中国文化思维深处,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性特征,至今仍具重要价值②阴阳鱼太极图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③中国文化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包容,充分体现和合为美的智慧④阴阳鱼太极图蕴含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辩证运动的哲学思维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阴阳鱼太极图体现了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强调“万物一体”的观念 ,而不是说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性特征,①排除。②:阴阳鱼太极图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并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智慧,而不是精神向往,②排除。③:太极图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主张和合为美的智慧,表现中国文化尊重差异,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包容,③符合题意。④: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鱼太极图蕴含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辩证运动的哲学思维,④入选。故本题选D。12. 2024年9月21日,电视剧《人世间》荣获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该剧根据梁晓声创作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改编,以一个平民社区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该电视剧的成功表明( )①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立足于实践、贴近人民②文艺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又要反作用于生活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引领文化发展④反映时代风貌的电视剧更能引发情感共鸣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④:《人世间》以一个平民社区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积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过的生活史诗,最终荣获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这表明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立足于实践、贴近人民,反映时代风貌的电视剧更能引发情感共鸣,①④正确。②:材料不涉及反作用于生活,②排除。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未必是优秀、先进的文化,因此,“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B。13.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西游热”。这些文化成就(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②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将继续绽放绚丽光彩③丰富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必将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为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西游热”。 这些文化成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将继续绽放绚丽光彩,①②正确。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的途径,③排除。④:材料未涉及为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A。14. 202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系统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依法行使高度自治权,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更加稳固。这表明( )①“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②我国采用的是单一制国家管理形式③我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高水平安全④澳门应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③:澳门特别行政区系统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依法行使高度自治权,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行政主导体制运行顺畅,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更加稳固。这表明“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高水平安全,①③正确。②:单一制是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排除。④:材料强调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系统建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没有体现澳门应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④排除。故本题选B。15. “灰犀牛”事件比喻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它们缓慢而稳定地向我们冲来。在国际社会中,“灰犀牛”事件比如粮食安全、气候危机、公平赤字、治理赤字等,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应对国际社会“灰犀牛”事件要求各国( )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避免和他国发生冲突②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③坚决摒弃零和思维,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④积极、加快构建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新安全格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避免和他国发生冲突”的说法错误,在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不能完全避免冲突,而是要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冲突,①错误。②:在国际社会中,“灰犀牛”事件比如粮食安全、气候危机、公平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合作,因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所以应对国际社会“灰犀牛”事件要求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②正确。③:在国际社会中,“灰犀牛”事件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要求各国坚决摒弃零和思维,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③正确。④:“积极、加快构建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新安全格局”是从国内角度出发的,而题干强调的是应对国际社会“灰犀牛”事件,各国在国际层面的做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6. 从冈比亚的芝麻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从坦桑尼亚的腰果到南非的黄金橙柚,“非洲产”的优质产品漂洋过海,走上中国餐桌;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尼罗河上的麦洛维大坝到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坦赞铁路,在非洲大陆,人们也能看到“中国造”的身影,中非经贸不断跑出“加速度”,推动了中非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这表明( )①中非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经贸规则标准对接②相同发展道路在中非经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③中国和非洲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合作谋共赢④中非经贸合作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中非人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材料强调中非经贸合作,不涉及经贸规则标准对接,①排除。②:中非发展道路适合本国国情,并不是相同,发展道路,②排除。③④:中非经贸不断跑出“加速度”,推动了中非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这表明中国和非洲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合作谋共赢,中非经贸合作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中非人民,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茶的故乡。根据制作工艺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说滋味,绿茶鲜爽,白茶清甜,黄茶鲜醇,青茶香醇,红茶甜香,黑茶醇厚;论汤色,绿茶嫩绿,白茶浅黄,黄茶橙黄,青茶黄绿,红茶红亮,黑茶深红,六大茶类各有千秋,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茶,还是一杯清水,数片茶叶在水中翻转盘旋,逐渐伸展身形,伴随着杯中热气升腾,氤氲的茶香开始弥漫。提起喝茶,人们脑海中往往能浮现出一个老人,一把藤椅,沏一壶盖碗茶的画面,茶的形象与年迈与悠闲总是牵扯不断。随着国潮国风的风靡,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加入牛奶、水果、脆波波、沙冰等原料,创新性的制作工艺让茶变得年轻态,年轻人也喜欢上了“喝茶”。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新姿讲述着绵延不绝的文明,茶文化定会继续丰富人们的精神,滋养人们的心灵,释放出当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如何更好地释放茶文化的当代价值。【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更好地释放茶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根据每种茶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并结合现代潮流,创新制作工艺,让茶变得年轻态。(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解析】【分析】背景素材:茶文化的当代价值考点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要求分析如何更好地释放茶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限定明确,需调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加入牛奶、水果、脆波波、沙冰等原料,创新性的制作工艺让茶变得年轻态,年轻人也喜欢上了“喝茶”。→可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的知识。说明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关键词②:根据制作工艺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新姿讲述着绵延不绝的文明,释放出当代价值。→可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的原因的知识,说明要在传统茶饮的基础上,根据每种茶的独特韵味和魅力,更好地释放茶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党中央作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7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发布……一系列促消费的举措加快落地。国家支持、地方鼓励、企业让利,一方面能够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品质,另一方面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生产绿色化、智能化,更加高端的、具有比较好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的企业也因此获益。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哲学依据。【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党中央作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消费升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能够持续推动产品供给质量的提升,提高消费品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系列促消费的举措加快落地,相关惠民措施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使相关企业和群众从中受益,从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解析】【分析】背景素材: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考点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材料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来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党中央作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决策部署→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因为我国需要高质量发展,党中央才做出相关决策部署,促进消费升级。有效信息②: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7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发布...一系列促消费的举措加快落地→可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角度,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信息③:一方面能够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品质,另一方面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生产绿色化、智能化,更加高端的、具有比较好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的企业也因此获益→可从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角度,说明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生为国,圆梦飞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1950年,18岁的王永志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狂轰乱炸,毅然放弃了农业科学家的梦想,报考飞机设计制造专业。1964年,他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任务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成功解决了因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的技术难题。1986年,他提出并成功实施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的研制,显著提升了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1992年,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王永志提出了“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带领团队坚持高起点发展、自主创新,攻克近千项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的一系列突破,最终建成空间站,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2024年6月,王永志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挚爱的事业却依然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的理解。【答案】①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国家的需要和我们的理想志愿相结合,是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引导我们在新征程路上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正确开展实践,改造世界。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需要,有利于引领我们走美好的人生道路,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原卷无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解析】【分析】背景素材:王永志的先进事迹考点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的理解,知识考查微观具体,注意结合材料和设问分析思考。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王永志提出并毕生践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为挚爱的事业奋斗→可联系教材知识价值观对民族和国家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作用,指出可引导我们在新征程路上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正确开展实践,改造世界;关键词②:毅然放弃了农业科学家的梦想,报考飞机设计制造专业,毕生献身国家飞天梦想→可联系教材知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指出可坚定理想,为国奋斗。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中法两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世界百年变局之下,中法人文交流正加速“双向奔赴”。2024年1月25日晚,法国作曲家、抒情歌剧创始人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拉开了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的序幕。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中国巡演一个月,从深圳启航,走过西安、上海,来到北京,足尖翩然带给观众如痴如醉的艺术体验。11月12日,以“文明传承与创新:甲子同行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多维尔举行。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中国知名作家刘震云等人士从各自角度为与会者讲述中法文化交流的经验、阐述文化交流的意义,感受中法文化交流的丰富与繁荣。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中法人文交流加速“双向奔赴”的文化意义。【答案】①中法文化交流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中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中法文化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法国优秀文化,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中法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中法建交60周年考点考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需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以“文明传承与创新:甲子同行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多维尔举行。→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可联系吸收和借鉴法国优秀文化,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关键词②: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中国巡演一个月,从深圳启航,走过西安、上海,来到北京,足尖翩然带给观众如痴如醉的艺术体验。→从法国的角度分析:可联系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法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键词③:感受中法文化交流的丰富与繁荣。→从世界的角度分析:可联系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4年12月3日,从中国重庆开出的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满载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穿越广袤的欧亚大陆,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通过这一内陆运输枢纽分拨至欧洲各地。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将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对“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加以说明。【答案】①中国开通中欧班列、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的行为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我国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一带一路”项目有利于维护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③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一带一路”项目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民生改善,成为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造福世界的繁荣路。(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开通中欧班列、共建“一带一路”考点考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材料分析类主观题,要求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可联系时代主题。有效信息②: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可联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有效信息③: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可从我国外交的宗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作答。有效信息④: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将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的角度说明。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