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蛟龙”探海◎文化自信:感受我国科学探索的重要瞬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审美创造:体会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的特点。教学重点感受我国科学探索的重要瞬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海洋无比广阔,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这些年来,我国不断地向深海挺进,从“蛟龙号”探海,到“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再到“梦想号”建成入列……一步一个脚印,我国在海洋“无人区”留下深深的追梦足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蛟龙”探海》,一起重温“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憧憬”“蹒跚”“淋漓尽致”等重点词语。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背景链接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返航后,他潜心构思,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本文就选自其序章《人类的极地探索》。◎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2.目标任务二:浏览课文,理清事件。◎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第二部分(3—20):写“蛟龙”探海及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伟大的科技成就。第一层(3—7):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第二层(8—15):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第三层(16—20):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第三部分(21):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时间,并概括对应事件。时间 事件6月3日 “蛟龙号”海试团队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6月24日 4时20分 海试团队举行出征仪式,按时下潜。6月24日 9时07分 潜航员叶聪宣布“蛟龙号”已坐底7020米,后向“神舟九号”送上祝福。6月24日 12时55分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后景海鹏作为飞行乘组代表向“蛟龙号”致辞。◎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梳理“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过程时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水器 “蛟龙号”天气状况 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潜航员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潜时长 3个多小时下潜深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意义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①2012年6月24日 ②马里亚纳海沟 ③叶聪、刘开周、杨波 ④7020米 ⑤标志着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载人深潜技术的成熟。◎阅读第16—20段,勾画“海空连线”的相关内容,梳理其背景、连线内容、成功瞬间和重要意义。3.目标任务三:再读课文,体会精神。◎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的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美好未来的祝愿。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因为有众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默默耕耘,才使我国从一个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一跃成为科技大国,成功实现我国科技实力一次次历史性跨越。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科技进步动力与谋求人民幸福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精读课文,圈点批注。◎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句子 批注于是,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人格化,写出人类探索深海过程的漫长与艰难。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 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天气多变的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将中国科考船比作定海神针,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于恶劣的环境中突出了试验的艰难与科研人员的决心。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批注。句子 批注蓦然,定格 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 “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马里亚纳海沟所在之处。 “之间”“北起”“西南至”“附近”等词语准确地交代了试验海域的地理位置。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 “劈波斩浪”“一次又一次”体现了海试团队严谨求实、勇攀高峰、拼搏奉献的精神。◎从其他方面进行批注。句子 批注那么,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提出“中国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问题,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 独句成段,承接上文“中国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提问,开启下文对试验海域的描述。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将个人的情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紧密相连,强调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对国家成就的深切自豪,情感得到了升华。2.目标任务二:结合旁批,深入思考。◎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见教材P158旁批)“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见教材P158旁批)①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②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③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文章第6段和第21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却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语句 效果“对了!” (第6段) ①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整个叙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②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海试。“好啊!” (第21段) 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这两处口语化的表达在文段中形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结束语:这篇课文记述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探索和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三、作业布置课外搜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资料,把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并制成表格。本教学设计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设计的。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浏览课文后梳理结构层次,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部分进行学习,了解每部分所讲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根据事件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圈点批注和根据旁批理解内容。整个教学设计结构清晰,主次分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