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千人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千人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6 千人糕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千人糕》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课文,以父子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揭示了看似平常的米糕,实则经过了许许多多人的劳动才能制成。课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从孩子熟悉的食物入手,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背后隐藏的复杂劳动过程,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文中通过爸爸耐心地引导孩子,一步步解开“千人糕”名字由来的悬念,既符合二年级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与感恩之心,为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糕、特、嘛”等16个生字,会写“能、桌、味”等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特别、也许、的确”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读出孩子好奇、爸爸耐心解释的语气。
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劳动的艰辛,领悟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付出。
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尤其是易错字的辨析与书写,如“能”“具”等字。
理解“千人糕”名称的由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米糕制作过程中,深刻领悟劳动成果凝聚着众多劳动者心血,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对于二年级学生较抽象,需深度挖掘引导。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以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难点问题,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展示米糕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场景,化抽象为具体。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经过很多人劳动制成的”,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出示谜语:“白白软软,入口即化,节日必备,甜在心头。(打一食物)”引导学生猜出谜底是“糕”。
展示各种精美的糕点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千人糕”,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猜猜千人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千人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谜语和诱人的图片,迅速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新课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自然引出课题,引发学生对“千人糕”名称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强调易错字音,如“蔗(zhè)、算(suàn)、销(xiāo)”等,学生跟读,纠正自己的读音。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读对的同学带领大家齐读一遍,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米+羔=糕;“换一换”:粉(把“分”换成“米”);“形声字识字”:“嘛、糖、蔗”等字,右边表音,左边表意。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识字难点,适时点拨。
出示文中的词语,如“特别、买过、面粉、蔗糖”等,学生认读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教师通过简单的动作、举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理解“特别”,教师拿起一块橡皮说:“这块橡皮形状很特别,和我们平时用的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特别”就是与众不同、格外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多种识字方法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识字效率;教师范读、开火车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生字读音;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义,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千人糕写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爸爸和孩子,了解课文是通过父子对话展开叙述的。
学习第1-5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孩子看到米糕后有什么反应?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好奇”“急忙”两个词语,体会孩子对米糕的浓厚兴趣与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的语气再读这一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爸爸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孩子眼中的千人糕是怎样的?爸爸是怎么回答的?通过朗读与思考,学生能找出孩子觉得千人糕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而爸爸说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此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平常的米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欲望。
学习第6-9自然段
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爸爸是怎样向孩子解释千人糕制作过程的?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引导学生理解“平平常常”,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平平常常的东西,再思考这么平常的糕背后却有不平常的故事,体会劳动创造不平凡。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米糕制作过程,出示米糕制作步骤图片,结合课文内容,一步一步讲解:种稻子需要农民伯伯播种、插秧、浇水、施肥、收割;加工大米要经过脱粒、去皮;制作蔗糖得有人种甘蔗、榨糖;还有工人运输原料、制作糕点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劳动,边讲解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劳动的艰辛。例如问学生:“农民伯伯在炎热的太阳下插秧,汗流浃背,会有多累?”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
读完这部分,再次分角色朗读,读出爸爸耐心讲解,孩子逐渐明白的语气,进一步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学习第10-11自然段
指名朗读,思考:孩子听了爸爸的话后,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理解“的确”一词,强调孩子完全认同了爸爸的说法,深刻明白了米糕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让学生带着感慨、赞叹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拓展延伸,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千人糕一样,是经过许多人劳动得来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如衣服、书本、铅笔等,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他人的辛勤付出,从而懂得珍惜。
设计意图:精读环节紧扣课文重点,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情感,理解课文内涵;借助图片直观展示米糕制作过程,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恩生活的意识。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我们知道了千人糕名字的由来,明白了任何一样东西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再次强调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自己整理书包、帮父母扫地等,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强化所学知识,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五)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能、桌、味、买、具、甘、甜、菜、劳”,学生认读,观察生字结构特点,说一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如“能”字左右结构,右边“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桌”字上半部分要写紧凑,下面“木”的横要长,托住上面部分等。
教师范写生字,边写边强调关键笔画、笔顺规则,学生书空跟随练习。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写生字,每个生字写3-4遍,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进行评讲,选取书写规范、美观的作品表扬鼓励,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匀称等,让学生再次书写,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环节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培养观察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范写给予学生直观示范,确保书写规范;学生练习、展示评讲,激发学生书写兴趣,提高书写质量,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千人糕
米糕
(很多人劳动)
种稻子加工大米种甘蔗榨糖运输制作糕点
珍惜劳动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