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重点难点】
1.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
2.了解各文明古国的特点并分析文明古国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知识拓展】
(一)文明含义: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1)农业的产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芋头、水稻、粟(小米)、玉米、南瓜等农作物。
(2)畜牧业的产生:人类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2.影响
(1)生产方式: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3)居住方式: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三)文明出现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诞生、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等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1.阶级的出现:
(1)私有制的产物。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现了剩余产品,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已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战争的结果。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2.国家的出现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4.城市的出现: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学习聚焦】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 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文明发源地: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
【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二)古文明特征: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三)表现:
1.两河流域——古代西亚文明
(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3)成就:
A.政治特色:
①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级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法律: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实质: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 西亚地区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那里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 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迹。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 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 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 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 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 国家已经产生,进入了文明时代。 古代埃及等其他地区向文明的过渡也经历过大致相似的过程和阶段。
B.文化:
①文学:《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②文字: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③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历史纵横】洪水传说
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这些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故事说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通知了虔诚的吉乌苏德拉。吉乌苏德拉造了一艘大船,他自己、家人和部分动物事先躲到大船上。大水之后,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这个故事通过史诗 《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
④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建筑:空中花园
C.军事: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2.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3)成就:
A.政治特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学思之窗(P5)
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答案:表现了法老在埃及的至上权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的权力。
B.文化:
①文学: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③历法: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④建筑: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⑤造纸:尼罗河的特产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⑥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
3.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是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泥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根据考古材料显示,大约公元前3000年后期,印度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但这个文明逐渐消失,甚至被完全遗忘。教材中的古代印度文明开始于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1)地理环境: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③到公元前6 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3)成就:
A.政治特色:种姓制度(含义: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按照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不同等级,后不断僵化成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①内容: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②理论和宗教基础:婆罗门教的说教。
学思之窗(P6)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①时,
……
其口为婆罗门,
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②,
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①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②罗惹尼耶,即后来的刹帝利。
印度神话中用人体的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答案:不同种姓人的地位与身体的部位一一对应, 第一等级:婆罗门对应部位为嘴;第二等级刹帝利对应部位为双臂;第三等级吠舍对应大腿;第四等级首陀罗对应脚 ;“ 贱民 ” 则被排除在外。各等级世代相袭,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体现了种姓制度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特点
③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④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⑤影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文化成就:
①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③自然科学: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代希腊文明
(1)地理环境: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公元前8—前6 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城邦】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希腊城邦是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部落国家)、宗教共同体三合一的公民共同体。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城邦的基本特点。
(3)成就:
A.政治特色:
①寡头政治: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②民主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a.表现: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局限性: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史料阅读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古希腊]亚里士 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
【居民、自由民、公民】古希腊公民是城邦居民中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团体。一般来说,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自由民包括公民和外邦人。而居民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人等。
B.文化: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
◆思考点(P5)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答案: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夏季积雪融水的快慢影响着河流的泛滥程度与农田的灌溉情况,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的斗争过程中,诞生了洪水和方舟传说;河水的泛滥不仅影响着农耕生活的稳定性,还直接造成该地区定居人口的迁徙,在农业活动和迁徙活动中产生了诸如寓言、赞美诗和祈祷文等多样的文学形式。两河流域文化的特点:使两河流域文化带有传说色彩,文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1)埃及东接红海和阿拉伯大沙漠,西接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北濒浩渺的地中海,南部是湍急的尼罗河瀑布,四周的天然屏障使埃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拥有一道抵御外部入侵的自然屏障,为埃及文化的孕育创造了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发展具有相对的单一性和稳定性。(2)埃及人的文化成就集中在特别具有实际用途的学科,如天文学、医学和数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疾病治疗和建筑测量等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尼罗河流域文化的特点:埃及文化具有相对单一性和稳定性,埃及文化具有实用性特点。
◆问题探究(P7)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并探讨其中一位对其时代的影响。
答案: (1) 孔子的思想:①主张 “ 仁 ” , 维护 “ 礼”。 ② “ 为政以德 ” 提倡以德治国, 以礼教化;同时要改良政治, 主张制度因时而变。③教育思想上主张 “ 有教无类 ” “ 因材施教 ”。 ④天命 观上主张 “ 敬鬼神而远之 ”。
(2)苏格拉底的思想:①主张 “ 认识你自己 ”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美德即知识 ” “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②政治上主张专家治国论,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主张精英政治。
(3)苏格拉底对所处时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格拉底主张 “ 认识你自己 ”, 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重建了道德价值观,挽救了城邦制度;强调知识的作用,促进了雅典教育的发展; 主张精英治国,反对雅典当时的民主政体。
◆学习拓展(P7)
以一个古代文明为例,查找资料,看看考古发现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答案:首先,将某些以前认为只是传说的人物和事迹证明为真实的历史事实,使得这一时代从模糊变为真实。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腊特洛伊古城的发掘。其次,将史料记录有误或不清晰的地方进行了纠正。例如通过曾侯乙墓的发掘初步弄清了春秋曾国的基本情况,确定曾国隋国本是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