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影子的形成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影子的形成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影子的形成
大象版春季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前游戏——踩影子
①两人一组做踩影子游戏,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②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
游戏要求
提出问题
思考: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①手电筒
②透明塑料瓶
③半透明塑料片
④不透明塑料片
⑤白屏(或纸板)
⑥杯子
材料超市
选择哪些材料来做实验?
具体如何操作?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物体 是否透明 是否有阴影
塑料片 不透明
塑料片 半透明
塑料片 透明



光被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片阻挡时,就会在白纸板上形成塑料片的影子。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行进中的光遇到不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的时候,光线就被挡住了。这个时候它也不会从物体的旁边绕到后面去,因此物体背光的一面没有光线就成了黑暗的一片,这一块地方就是影子。
发光的物体
挡住光行进路线的物体
呈现影子的地方
光源
阻挡物
呈现影子的屏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①手电筒
②透明塑料瓶
③半透明塑料片
④不透明塑料片
⑤白屏(或纸板)
⑥杯子
材料超市
光源
阻挡物
呈现影子的屏
思考: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让影子发生变化
光源与阻挡物的距离
思考:哪些因素会使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
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方向
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角度
对比实验
探究一: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
探究二: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方向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材料来设计实验?
如何保障在实验过程中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发生变化?
探究三: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角度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材料来设计实验?
1.不要用手电筒的光照射人的眼睛;
2.三选一进行实验;
3.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事项
探究一: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
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
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探究二: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方向
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始终相反。
影子的形状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探究三: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角度
光源越倾斜,影子越长。
影子的形状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总结
1.光源离阻挡物越近,影子越大;
光源离阻挡物越远,影子越小。
2.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始终相反。
3.光源越倾斜,影子越长。
影子的形状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课堂回顾
2.影子形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1.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让影子发生变化?
手影游戏
生活应用
日晷
圭表
月相
皮影戏
沙画
遮阳棚
练一练
一、填空题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 )。
2.影子形成的条件:一个是( ),另一个是( ),还有( )。
二、判断题
1.遮挡物不一定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 )
2.月亮是光源,因为月亮是一个发光的物体。( )
3.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 ( )
4.用手电筒照射透明的物体不会形成影子。( )
阴影
光源
阻挡物

×
×


练一练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影子形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光的时候物体才可能有影子 B.没光有阻挡物也能形成影子
C.要有东西挡着光才会有影子
2.探探玩手影游戏主要运用了影子的( )变化。
A.形状 B.方向 C.长短
3.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总是( )。
A.相同 B.相反 C.先相同后相反
B
A
B
让科学流行起来大象版 四年级下册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 1.影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题 1.影子的形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⑩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4年级 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 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 能归纳总结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子形成及影响影子大小因素的实验活动。 态度责任: 能在探究过程中描述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2.能归纳总结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探究影子形成及影响影子大小因素的实验活动。
教学 准备 教师:手电筒、透明塑料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白纸板、杯子、小印章、凤尾夹、多功能量角器、形状不规则的积木、影子记录单等
学生:手电筒、透明塑料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白纸板、杯子、小印章、凤尾夹、多功能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任务一:猜想假设 1.课前游戏:踩影子 游戏要求: ①两人一组做踩影子游戏,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②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 2.提出问题: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通过踩影子活动,初步感受影子,从而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影子形成的原因。 此环节的踩影子游戏,建议教师让学生在课间完成。
二、搜集证据(预设12分钟) 任务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 1.观察材料超市中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 2.利用手电筒、白屏、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进行实验研究,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影子。 总结:光被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片阻挡时,就会在白纸板上形成塑料片的影子。 3.观看视频《影子从哪里来》,学生交流收获。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透明物体的时候,光线就被挡住了。这个时候它也不会从物体的旁边绕到后面去,因此物体背光的一面没有光线就成了黑暗的一片,这一块地方就是影子。 补充资料:我们知道要想产生影子,就必须有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当遇到不透明物体的时候,光线就被挡住了”,我们知道了产生影子的另一个条件是需要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行进的路线。我们将这种挡住光行进路线的物体称其为“阻挡物”“这一块地方就是影子”说明要有能够呈现影子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为呈现影子的屏(或称投影面)。光源、阻挡物、呈现影子的屏,它们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4.观看视频《光源》,了解什么是光源。 判断太阳、点燃的蜡烛、月球等是否属于光源。 5.手电筒模拟的是光源、不透明和半透明的塑料片模拟的是阻挡物、白纸板模拟的是能够呈现影子的屏,它们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6.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通过实验知道影子产生的原因,并理解影子形成的三要素。 此环节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适当关闭一些教室的光源。
三、实验——让影子发生变化(预设15分钟) 任务三:让影子发生变化 1.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其他发现吗? 2.通过联系生活,请大家思考:哪些因素会使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呢? 生猜测。 3.提问:这些我们猜测的因素能在一个实验中全部验证吗? 4.师总结:在一个实验中只能验证一个因素,并让这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的条件都要保持不变,所以,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对比实验。 探究一: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 ①呈现摆放实验器材的图片。 师讲解:将白屏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凤尾夹充当底座,纸杯或小印章作为阻挡物,与多功能量角器、手电筒按顺序摆成一排。 ②提问:接下来应该如何操作? 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进行补充或评价。 探究二: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方向 整理思路,设计实验 ①观察桌面上的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光源在阻挡物上照射方向的变化能否使影子发生变化? ②生整理思路:将白屏平放在水平桌面,量角器用凤尾夹进行固定,将纸杯或印章放在量角器中间,确定手电筒的倾斜角度(如60°或45°等),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照射纸杯或印章,用铅笔将影子的轮廓大致描绘出来,最后根据描绘的影子的变化得出结论。 ③问题:如何保障在实验过程中光源与阻挡物的距离不发生变化?(手电筒紧贴量角器的边缘) 探究三: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角度 整理思路,设计实验 ①观察桌面上的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光源在阻挡物上照射角度的变化能否使影子发生变化? ②生整理思路:将白屏平放在水平桌面,量角器用凤尾夹进行固定,将纸杯或印章放在量角器中间,确定手电筒的照射方向(如左侧或右侧),手电筒紧贴量角器的边缘,依次改变照射角度(如50°、60°、90°等),用铅笔将影子的轮廓大致描绘出来,最后根据描绘的影子的变化得出结论。 4.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5.生三选一进行实验。 6.生汇报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①探究一规律: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②探究二规律: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始终相反。 师提出问题:如果将阻挡物换成其他的物体(形状不规则的积木),当改变光源的照射方向时,除了影子的方向发生变化,还会有什么发生变化? 师利用展台演示,会发现: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同一物体得到的影子形状不一定相同。 修订探究二规律: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始终相反。(影子的形状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③探究三规律:光源越倾斜,影子越长。(影子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7.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及形状会随着光源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通过让学生改变手电筒照射物体的远近、方向及角度,更好地理解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形状、大小等变化是随着光源的改变而改变,并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环节在讨论如何使用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上会使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建议以小组为单位三选一进行,教师可提前了解每个小组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以确保三个问题都有小组来验证。
四、课堂回顾(预设5分钟) 任务四:分析总结 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能够呈现影子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方向的变化、长短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大小的变化。 3.总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
五、拓展延伸 任务五:手影游戏 利用所学我们来进行手影游戏,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比一比,谁表演的手影更有趣? 要点提示: 1.我们要找一个光线比较暗的地方来做,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2.注意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角度的关系。 任务六:生活应用 除了手影游戏,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应用了与影子的形成及变化相关的知识呢? 通过手影游戏及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影子形成的理解。 如果课堂上还有空余的时间,此环节可以进行。
六、练一练(预设5分钟) 一、填空题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 )。 2.影子形成的条件:一个是( ),另一个是( ),还有( )。 二、判断题 1.遮挡物不一定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 ) 2.月亮是光源,因为月亮是一个发光的物体。( ) 3.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 ( ) 4.用手电筒照射透明的物体不会形成影子。(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影子形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光的时候物体才可能有影子 B.没光有阻挡物也能形成影子 C.要有东西挡着光才会有影子 2.探探玩手影游戏主要运用了影子的( )变化。 A.形状 B.方向 C.长短 3.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总是( )。 A.相同 B.相反 C.先相同后相反 参考答案: 1.阴影 2.光源、阻挡物、屏 1.× 2.× 3.√ 4.√ 1.B 2.A 3.B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板书设计 影子的形成 光源 影子的形成 阻挡物 屏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 让影子发生变化 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方向 光源在阻挡物上的照射角度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可提前制作教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