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 “科技发展下月球近、月亮远之担忧”导写及范文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 “科技发展下月球近、月亮远之担忧”导写及范文赏析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 “科技发展下月球近、月亮远之担忧”导写及范文赏析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不断对月球发起探测活动,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与伟力。然而有人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
这种担忧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有哪些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读题目及指令写作】
首先阅读标题材料,要弄清题目中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题目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不断对月球发起探测活动,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与伟力。”这是题目背景介绍,也是为了下面转折的前提。第二句:然而有人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这一句用“然而”作转折,以“有人说,表明对人类航天成就的认知,这种认知有某些人文色彩,比如哲学、文学的视角,这句话中的“离月球越来越近”和“离月球越来越远”中的矛盾,是值得认真分析的。
其次是审读题目的写作指令语。题目的写作指令语中有两个问号:“这种担忧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有哪些启示?”这正是这道作文题需要关注的地方。题目的核心指向是“这种担忧”,“这种担忧”,就是对题目材料第2句话的归纳。“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也与2024年高考作文题中的“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有所不同;第二个问句是“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哪些启示?”,又回归2022年之前的“体育之效”那类“启示作文”那里,是不是有“多捞一把”的意思呢?不管怎样,那两句写作文最主要回答的,也是写作的核心内容。先要呼应“担忧”带来的联想。如果再概括一下,这是一种新的杞人忧天,不妨称为杞人忧月。然而,再写启示,新杞人忧天,或“杞人忧月”说,这都是比较巧妙的写法。
另外,我们仔细阅读题目会发现,在这道作文题的命制上,命题人暗设机关:“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越来越近的是月球,越来越远的是月亮。要用好这个奥妙写一篇考场议论文,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吗?
佳作展示
离月球更近,莫忘心中的月亮
月球探测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壮举,它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与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的担忧,引发我们沉思。
在物质层面,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确向着月球这个神秘的天体靠近。从最初的无人探测器的登月取样,到阿波罗计划载人的载人探月,再到如今各国不断开展新的探索项目,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对月球奥秘的深入挖掘。我们在月壤研究、月球地质构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离月球越来越近”意味着人类在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上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的担忧则值得我们反思。从精神层面来说,月亮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天体,它更是一种寄托着人类美好情感与文化的象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助月亮抒发情感,表达思念、感慨。我们对月亮的情感不仅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天文现象,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星。当我们为了追逐月球表面的研究数据而忙于各种任务时,会不会忽略了心中那份属于月亮的美好情怀呢?
我们可以在追逐科学梦想的过程中,不忘诗歌中的浪漫。在月球探测工程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例如,在月球基地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建造一个“月球艺术馆”,收藏与月球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举办关于月亮主题的文化活动;也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或动画,通过这些形式向全世界讲述人类对月亮的故事。这样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文化,又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探索月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价值。
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让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热爱之情,既向物质层面靠近,又不忘记精神世界的坚守。让月球探测工程成为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一座桥梁,使我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当下的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一员,在追求探索宇宙物质层面的成就的同时,更不应忘记对精神层面月亮的敬畏与呵护。“离月球越来越近”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这一成就;而“离月亮越来越远”的担忧则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
愿我们每一个新时代青年,在追逐科学梦想的道路上,都能做到“离月球更近”,也时刻铭记“心中不可离月亮”。(950字)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题目要求,围绕科技发展与人文情怀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结构清晰,论点明确,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考场作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具体评价:
一、立意与切题
文章准确把握了题目中“离月球越来越近”与“离月亮越来越远”的矛盾关系,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视角切入,既肯定科技探索的价值,又强调守护人文情怀的重要性。结尾提出“让月球探测工程成为连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立意具有思辨性与建设性,符合新时代青年身份要求。
二、结构布局
引论:开门见山点明科技成就与人文隐忧的冲突,以“引发我们沉思”引出下文,简洁有力。
本论:
物质层面:以阿波罗计划、月壤研究等实例论证科技进步的必然性;
精神层面:通过古诗文、文化象征等揭示月亮的诗意价值;
青年责任:提出“融入人文元素”“建造月球艺术馆”等具体建议,体现问题解决意识。
结论: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比喻收束,呼应标题,升华主题。
整体结构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经典议论文框架,层次分明。
三、论证亮点
对比论证:将“月球”(物质实体)与“月亮”(文化符号)并置对比,强化矛盾张力。如“月壤研究”与“举头望明月”的对照,直观呈现科技与人文的冲突。
引用论证:巧妙化用苏轼、李白的诗句,既增强文采,又以经典案例佐证月亮的文化意义。
现实关怀:提出“月球艺术馆”“改编文学作品”等具体建议,使文章脱离空泛议论,展现实践价值。
四、提升建议
思辨深度:可增加对“真与美如何共存”的哲学思考。例如引用爱因斯坦“科学没有宗教是跛子”的类比,或提及中国航天以“嫦娥”“玉兔”命名的智慧,增强文化纵深感。
语言张力:部分表述稍显平铺直叙。可增加比喻修辞,如将科技比作“解剖月球的显微镜”,人文比作“浸润月光的宣纸”,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例证新颖性:建议部分可引入更鲜活的案例,如“天问探测器携带《楚辞》电子芯片”“航天员在空间站书写毛笔字”等现实事例,增强说服力。
五、考场适应性
文章语言流畅,引用古诗文符合高中语文素养要求,建议部分贴近中学生认知水平,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若能在论述中增加1-2个中外对比案例(如日本“辉夜姬”探月计划与《竹取物语》的关联),则更能体现思维广度。
总评
本文堪称考场范文级作品,在切题、结构、文采等方面均表现突出。若能在思辨深度与例证创新性上稍加打磨,可进一步提升至一类文水准。评分参考:54-56分/60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月球近,月亮远”忧思录
科技进步让我们看清了月球的每一道裂痕,却也让很多人担心: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心中那轮诗意的月亮?这种担忧的本质,其实是在追问人类应该如何平衡科学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科技解构的必然性。月球本质上是一颗没有空气、布满陨石坑的岩石星球。当探测器传回高清照片,当科学家分析出月壤成分,那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自然会受到冲击。这就像孩子长大后知道月亮上并没有玉兔,是认知成长的必经之路。科技的“祛魅”不是错误,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正常过程。
但问题在于,解构之后缺乏主动的文化重建。古人明知月亮只是普通天体,依然创造了“海上生明月”的诗句,因为文化需要寄托情感的符号。而今天,很多人认为科学解释足以替代所有文化想象:既然知道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就不再需要“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既然了解月球引力作用,就觉得“千里共婵娟”是矫情。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才是导致“月亮远去”的真正原因。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主动构建科技时代的新人文内涵。中国航天工程给出了示范:“嫦娥”“玉兔”的命名,既承认了月球没有广寒宫的科学事实,又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精神符号。当“鹊桥”卫星连接地球与月球背面,牛郎织女传说就有了新的载体;当航天员在空间站写毛笔字,传统文化便获得了太空维度。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索与人文传承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建立多维认知能力。在学习月球地质知识时,不妨思考这些岩石是否见证过李白的仰望;编写探测器程序代码时,可以尝试加入传统文化的数字元素。这不是要否定科学,而是要让科技发展始终带着人文温度。就像古人既用月亮制定历法指导农耕,又用月光寄托乡愁,今天的我们也应该让环形山的数据与“明月几时有”的追问共存。
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层叠积累的过程。登月工程让我们看清了月球表面的尘埃,但这不妨碍我们继续用“月光”比喻纯洁的情感;精确测算地月距离时,仍可保留“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科技发展如同打开一扇扇认知之窗,但我们要记得:透过窗户看到的不仅是客观世界,还有人类内心永恒的星光。(862字)


“杞人忧月”说
古有“杞人”,忧天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今有杞人,忧因科技而航天,因航天而知月球之真,乃至月背之真相。心忧原有月球之美丽,因航天器发来的真图而失去其美之印象,于是心忧不已:航天让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而自童年存于心中的月宫则愈加远离,嫦娥恐其从心底飞离,于是有“杞人新忧”,有“杞人忧月”之谓也。“杞人忧月”,当知月球之真实,也不能失亮月之诗意。真与美,正如双螺旋并存,缺一不可。
忧月者,非惧科学之真,乃恐诗意之枯。昔者观月,但见桂影婆娑,玉兔捣药;今者观月,但见环形山如麻,月海如疤。科学以理性之刃剖开月壤,人文以想象之翼托起月魂。然世人常惑于真美之辩,以为二者如水火不容。若因探得月背无广寒之宫,便讥“嫦娥奔月”为虚妄;因测得月岩无桂子之香,便嘲“吴刚伐桂”为愚谈,此非求真之过,实乃失美之憾。张衡制浑天仪以测星移,亦作《思玄赋》以寄幽情;今人绘月表三维图,何妨再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美本非陌路,实为文明双轨。月之坑洼可测,月之诗意难量。阿波罗飞船取回月尘,未掩敦煌飞天揽月之姿;玉兔号碾过月壤,反添“小时不识月”之新解。万户飞天之骸骨,早化长征火箭之尾焰;苏轼把酒问天之词句,今成空间站舷窗之注脚。神话未尝死,不过借科技涅槃;诗意未尝消,转而随文明进化。“鹊桥”卫星连地月,牛郎织女传说未绝;“天问”探测器探火星,《楚辞》瑰丽再映星河。科学愈深,愈需人文点灯——否则纵知月岩成分,心田亦成荒原。
破局之道,在真美共生。中国航天人以“嫦娥”“玉兔”为探月器命名,非守旧也,乃以旧瓶盛新酒,使神话随科技重生。月背无桂树,然“嫦娥四号”首探秘,恰似玉兔跃新巢;月壤无仙药,而“吴刚”虚拟现穹庐,可作伐桂新传奇。科学揭示真实,人文赋予温度:知月光乃日辉之反射,仍可书“床前明月光”;解潮汐为引力之作用,不妨吟“海上明月共潮生”。此非愚昧,实为智慧——若文明仅存数据而无想象,与精密仪器何异?
青年立世,当执真美双楫。若科技为舟,载人类渡向深空;人文则为帆,令征程不迷本心。杞人忧月之思,恰似暮鼓晨钟:月本无心,因人而美;人虽有智,失美则枯。愿吾辈探月时,既解其岩层密码,亦护桂影之婆娑;既绘其轨道精准,亦存举杯之浪漫。如此,纵航天器踏遍月表每一寸荒凉,我们心中的广寒宫,仍将高悬于文明之苍穹,皎洁如初,永映归途。(970字)

点评
文章紧扣题目核心矛盾——“科技发展使人类离月球更近,却可能离月亮(诗意)更远”,立意深刻且富有时代性。通过“杞人忧天”的典故引出“杞人忧月”的现代思考,将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冲突转化为“真与美”的辩证关系,视角独特,切题精准。结尾提出“真美共生”的解决路径,呼应开头,升华主题,体现青年责任意识。
本文堪称高考议论文典范:立意深刻,结构缜密,例证翔实,语言精炼。作者以“真美共生”为轴,串联古今案例,展现出色的人文底蕴与思辨能力。若能在例证阐释与语言通俗性上稍加优化,可跻身一类文前列。
评分参考:58/60(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