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24修订)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2024修订)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案

资源简介

写作 学习抒情
◎文化自信:增强情感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心灵成长。(重点)
◎语言运用:学会把握抒情的度,能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维能力: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了解并领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难点)
◎审美创造: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并抒发生活中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会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会豪情万丈。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又该如何诉诸笔端呢?为此,我们必须学会抒情!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名篇指路,认识抒情。
◎了解抒情概念
抒情指作者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一种写作笔法。
◎认识抒情类别
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抒发情感的名篇,也有很多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名篇。请判断下列片段的抒情方式,并体会它们有哪些不同特点?
片段一: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片段三: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光未然《黄河颂》
片段四: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片段一是间接抒情;片段二是直接抒情;片段三是直接抒情;片段四是间接抒情
特点:直接抒情效果强烈鲜明,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小结:两种抒情方式各具特色,根据抒情的需要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探究活动二:学习技法,品析抒情。
◎品读课文《土地的誓言》中的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这段话中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炽热、直接。
小结: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他—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等)等。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读者去感受、品味。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那么常见的间接抒情的形式有哪些呢?
(1)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是指寓情于事,叙述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是饱含情感的叙述。
例如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片段: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补充:借事抒情不能停留在客观的交代与陈述中,而应处处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将“情”隐含在“叙”中。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例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的片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补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刻、独到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
(3)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借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咏物,委婉地把感情表达出来,使文章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例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中的片段: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补充:借物抒情的关键,在于选择的对象要准确,物与情之间要有相通之处、相似之点,要抓住所咏之物的鲜明特征,运用得自然恰当。
(4)寓情于理。
寓情于理是将感情融注在议论中,以富有感情的议论使说理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例如许地山《落花生》中的片段: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补充:寓情于理的关键,在于论理要精辟、深刻,富有哲理性。
小结: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我们既要明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更要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表现形式,这样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学以致用,自由、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探究活动三:课堂练笔,体验抒情。
◎请将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进行加工,融入抒发主观感情的语句。
我们在湖边走,在山上走。湖水在脚边,时来时退,有鱼有虾,登高还可望见太湖。
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顽皮的小虾,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
◎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等。200字左右。
提示:(1)情感的抒发要具体,有依托。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初春早晨,细雨正淅淅沥沥地飘洒着。一阵微风吹过,雨丝轻拂着我的脸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瞧,春雨落到柳树上,柳树抽出了嫩芽,舒展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春雨落到河面上,鱼儿在水里追逐着水泡自在游玩;春雨落到土壤里,庄稼贪婪地吮吸着春水的乳汁,嫩绿的叶子露出了明亮的笑容……春雨落到哪里,哪里就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滴春雨,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温馨、丰收的喜悦和无限的遐思。
结束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写作中用好抒情,为作文增色。
三、作业布置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本教学设计从学过的课文名篇入手,通过活动或写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讲练结合,既有写法指导,又有写作实践,力争以兴趣为激发点,以理清知识层次为突破口,以能力为落脚点,以训练为手段,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可操作性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抒情方式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