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教学设计课题 1.1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属于整本书的开头内容的一部分。本框知识是今年教材变动比较大的内容之一。变动主要是把原来的“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改成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中国革命事业,还是建设事业,抑或是制定宪法法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还把人民的各项人权也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形式对人权进行了最高形式的确认,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所以地位十分重要。学情分析 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作为公民,在国家生活中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 八年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学校与家,两点一线。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关注缺乏理智精神,与法律和宪法的距离更是比较遥远。更多的学生认为:不违法就和法律没有关系,对宪法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对于宪法与公民的关系,也是知之甚少。在生活中践行宪法更是少的可怜。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宪法的距离,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学习目标 道德修养: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初步具备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责任意识: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具有奉献精神、担当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难点:人权理想变成现实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习主席新年贺词: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他还提到,“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引领学生思考:“人民”始终是习主席新年贺词关注的中心,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老师引领:带着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一起学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学生结合老师出示的习主席的新年贺词,认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分享: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习主席新年贺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环节二:出示目标,展示预习成果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名学生朗读教学目标,对目标进行讲解点评 学生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预习情况,加深对本节课目标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环节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宪法》第一章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教师引导提炼关键信息:国家性质、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主义最本质特征。 视频介绍:《习近平讲述百年征程》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P3-4内容,小组合作讨论: (1)回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你有什么感悟? (2)新中国成立后,党是如何带领人民确认奋斗成果的? (3)综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从实践依据、法律依据、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地位等方面分析) 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笔记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实践依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②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性质、宗旨、目标决定: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地位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幻灯片展示:中国2024年GDP实际增长率、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小组讨论: 结合教材P4-5内容及各领域成就,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笔记2.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③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学生认真阅读宪内容,了解它规定国家的一些根本问题,思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交流,并选派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教师引导,进行自主探究,并把探究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设计意图:解读宪法相关条文,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中国共产党地位;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百变征程——永葆初心,一方面拓展学生法律视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等知识;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做法。环节四: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材料展示: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谱新篇。 思考:为什么亿万人民可以通过选举、投票等,选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来决定国家大事? 讨论归纳: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研读宪法条文,结合图片展示,合作探究:宪法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笔记4.宪法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①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③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⑤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努力为人民服务。 研读宪法条文,了解宪法有关人权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归纳: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4.材料《新时代中国人权》 这趟火车最低2元, 52年没涨价! 四川大凉山。曾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之一.1970年, 在30万筑路大军的努力下, 连接川滇两省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通车。在四川境内。它穿越茫茫大凉山,将曾经闭塞的土地与外界连通。 高铁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飞速奔驰的时候,全国仍保留了81对这样的公益性“慢火车”。这趟火车成为彝族乡亲走亲访友的“公交车”、赚钱的“赶集车”。也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校车”。 合作探究 (1)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2)结合上述及日常见闻,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有哪些? 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笔记5.我国人权的广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主体广泛: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人权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 ②内容广泛: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5.读新闻,思考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笔记6.我国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 ①立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②执法方面:行政机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③监察方面:监察机关要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 ④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⑤普法方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并交流宪法原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把理论融入实践中。 学生国家给予人民群众到来的便利, 思考并总结国家行政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交流国家宣传方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人民和公民的区别,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归纳总结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引出话题: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作业: 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同步练习题 2.拓展性作业: 调查本村或乡镇人民的生活变化,分析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出一期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题的手抄报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立足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选取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和相关宪法内容,引发学生的探究和争鸣。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领悟知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分析热点话题,让学生归纳总结宪法是怎样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尊重与保障人权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时政材料分析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我国的宪法原则,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合国家贯彻宪法原则的措施。 本课突出的亮点有: 清晰展示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易于理解,可操作性强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不够满意的地方是: 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更多的给予关注 课堂生成问题应对能力有所欠缺 课堂检测时间略显不足学习评价设计 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创设情境,出示习主席新年贺词,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材料分析等方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感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