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积累重点字词,梳理文章情节。2.通过有感情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情感。3感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为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难点是理解文中双喜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领会作者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 分钟)播放一段热闹的社戏表演视频,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社戏,引导学生分享对传统民俗活动的了解,从而引出课题《社戏》。(二)背景及作者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重点说明本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字音字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教师展示并讲解:易错字:“归省”“行辈”“撺掇”“凫水”多音字:“省”“哄”“叉”重点词语释义:“委实”“依稀”“弥散”引导思考:题目是《社戏》,但文中除了社戏还写了很多其他的事,这些事和社戏有什么关联?围绕社戏,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预设板书: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六一公公送豆。梳理出这些情节与社戏的联系,如“戏前波折”是看社戏的铺垫,“夏夜行船”是去看社戏途中的经历等,同时分析作者从期待看社戏,到看社戏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再到看完社戏后的怀念之情。(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分组讨论:文中哪些段落描写看社戏途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预设答案:如:“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和“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自主发言: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刻画了双喜、阿发等一群小伙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提问:如果把题目改成《我的小伙伴们》,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目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通过写小伙伴们陪“我”看社戏,展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纯真的情谊,从而明白“社戏”是串联起这些人物和故事的重要线索,学生自主发言。预设答案:从双喜“写包票”能看出他聪明、能干、有主见、善解人意;从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能看出他憨厚、淳朴、无私。(五)课堂小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文章的主要情节、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强调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六)布置作业(2 分钟)仿照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在某个难忘的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200 字左右。思考: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和戏真的那么好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对于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提出的独特见解,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