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学习目标】1.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3.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时空坐标】【考点梳理】考查角度一 三国与西晋考点1.三国鼎立(220—280年)(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①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②魏国:220 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③蜀汉: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④吴国: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说明东汉后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三国的并立和结束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③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④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考点2.西晋的统治(1)五族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②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2)八王之乱①性质: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②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拓展】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说明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拓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①东汉中央政权衰弱,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又无法调和,没有形成统一的政府,最终成为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②南方经济发展为吴蜀两国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③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三者军事实力形成均势,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意义: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全国统一。【拓展】西晋灭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②内迁少数民族受西晋压迫民族矛盾兴锐。③西晋统治集团腐败。【拓展】西晋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1.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西晋建立时,蜀国已经灭亡,吴国的统治也日益腐朽,国力衰弱。3.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概念阐释】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概念阐释】五胡乱华传统史书中对西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概括。西晋八王之乱时,统治者企图利用胡族军事力量打内战,给少数民族首领兴兵立国创造了条件。以匈奴首领刘渊的起兵为开端,继以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并建立政权,这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前,5个民族先后建立了 16个政权。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同时,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主流,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概念阐释】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地移民,史称永嘉南渡。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11年,匈奴兵破洛阳,俘虏怀帝,引起地方动乱。而当时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于是大量地主挟族人及部曲南逃。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开发。【阅读地图】(教材)“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考查角度二 东晋与南朝考点1.东晋的建立与统治(317-420年)(1)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统治:实行士族制度。①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②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考点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1)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2)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考点3.江南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考点4.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学习聚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拓展】江南经济初步开发的原因①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④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地貌及气侯(水、热)条件优越,而黄河流域因过度砍伐,生态环境恶化。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拓展】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①中原王朝出于军事征服、弥补兵力和对劳动力的需要对少数民族招诱。②中原战乱给少数民族内迁创造了有利时机。③中原地区的气候更加适宜生产生活。【拓展】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影响。①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②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民族交融。④为后来隋唐经济繁荣奠定一定基础。【拓展】对魏晋门阀政治的评价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魏晋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其具有较多消极因素。比如,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导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冗员产生。【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经济、文化、政治交融)的原因和特点。①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③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范围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④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也是民族交融至关重要的原因。⑤特点: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以少数民族封建化为总体趋势;方式多样。【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①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上: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③文化上: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④民族心理上:各民族沟通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和影响。1、主要形式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被迫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民族战争:不同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有助于民族交融。④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大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2、影响。①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②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概念阐释】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起源于汉代察举制下的大户大族。发展于东汉末三国时期,鼎盛于东晋时期。中央和地方实权被士族控制,皇权弱化。【概念阐释】门阀。魏曹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内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内,下品无势族”的典型内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内阀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概念阐释】王与马共天下。琅邪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西晋灭亡时,琅邪王导、王敦诸兄弟以其所处的关键地位,辅佐琅邪王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元、明、成三帝则以殊礼待王导等,结成了士族高内与东晋皇室“天下与共,御床同登”的特殊关系,时人谓之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士族门阀的发展以及门阀统治下皇权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维护统治的状况。【概念阐释】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10万大军溃散。苻坚逃回关中,后为部将姚甚所杀。沢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东晋通过此战虽巩固了对南方的统治,但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得以延续。【阅读地图】(教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历史上常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图中体现了我国西晋末年怎样的人口迁移特点?带来了哪些影响?特点: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影响:五胡内迁后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历史纵横】(教材)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影响: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思考点】(教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等)。②社会环境:南方相较为和平,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③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④江南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方经济较快发展。【学思之窗】(教材)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提示:材料表明,到南朝刘宋前期,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当时的南方物产丰盈,土地得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高,丝织、棉纺等手工业发达。考查角度三 十六国与北朝考点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民族交融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原因一是民族交融加强,二是少数民族构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淝水之战①背景:a.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b.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②概况: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③结果及影响: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考点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①时间:5世纪后期。②目的:大力推动民族交融。③措施: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b.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c.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d.改鲜卑姓为汉姓。e.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④作用: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b.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c.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4)隋朝统一①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学习聚焦】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拓展】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概念:指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转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表现:①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②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等。③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拓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3、军事: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北。【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①受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的影响,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现象,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减弱。②局部统一的出现,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③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④长期分裂割据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拓展】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①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②小统一,大分裂。③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色。1、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少数民族大量内迁。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2、士族政治。①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依靠自身经济地位逐渐把持地方和中央政权。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②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色。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土族制度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土地和劳动力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使城市遭到破坏,且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交融,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民族交融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地图阅读】“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教材)和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教材):通过比较两图,说明南北对峙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变化:由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到北周和北齐并立与陈对峙,北方并立政权大大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退回到长江一线,南朝后期在南方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史料阅读】(教材):你怎样看待孝文帝?观点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观点二: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建立门阀制度,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问题探究】(教材):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我国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改用、冠用汉族姓氏,汉族姓氏也有由少数民族姓氏演变而来的,两者相互借鉴和融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人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人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学习拓展】(教材):查阅相关材料,了解西魏-北周统治者是怎样推动民族交融、强化内部凝聚力的,并初步认识相关措施的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动统治民族鲜卑族汉化。无论就当时还是长远的角度而言,这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以鲜卑等少数民族为主,但也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在随后建立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趋势也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为明显。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本课小结】【巩固练习】1.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3.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体现了( )A.民族融合的影响 B.礼乐的规范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家族制度的强化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一致性C.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 D.各民族之间隔阂已经消除5.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打下基础。下列能支撑这一立论的依据有( )①魏孝文帝改革 ②南方经济开发 ③坞堡庄园经济 ④北周内政修明A.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