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依法治国(第七课)法治国家建设(第八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第三单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根本保证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一课、第二课)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三课)第一单元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国体(第四课)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本质特征根本保证坚实基础坚强保障根本保证坚强保障坚实基础全书框架第一课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学习目标通过课本的学习,了解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梳理知识,掌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救中国的。通过对课本的梳理,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第一目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历史是怎样开场的?“堂堂华夏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内部外部因素有哪些?这一时期的中国面临哪些国内国际矛盾?这注定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要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第一目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进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1.内因: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君主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结果: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2.外因:西方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直接原因)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究:你认为此时期中国社会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探究:此时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最急需解决的矛盾是什么?2.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内忧日渐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导致了贫穷落后。外患列强为获取利益武力侵犯,强迫签下多个不平等条约。内部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主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目的和动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前提和基础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1861-1891洋务运动1898.6.11戊戌变法(103天)1899—1900义和团运动1901—1911清末新政1912辛亥革命登上近代历史舞台的政治力量谁能担负起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第二目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第二目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时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时代背景:中国的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②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③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第二目(1)诞生的背景:(2)诞生的意义:①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②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方案一先以北洋军阀,后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方案二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方案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最可行的方案 P6探究问题:三种建国方案中国人民该如何做出选择?方案一的历史结局:方案一先以北洋军阀,后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北洋政府袁世凯称帝复辟签订中日21条的最终版《民四条约》国民政府蒋介石一党专政 独裁统治“以一人治天下,以一人敌一国,以一人敌一党”严重腐败,民不聊生四大家族掌控四大银行,垄断纸币发行“有条(金条)有理,无法(法币)无天”民四条约的危害:1.在山东,日本继承德国的一切利权。2.在南满,日本得到延长租借地及铁路期限、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等权利。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清朝末年有识之士最先提出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奠定基础但是,学过历史的你们应该知道……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个选择……方案二的历史结局:方案二康有为梁启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自身发展不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个建国方案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方案一先以北洋军阀,后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方案二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方案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前景: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些政治力量的建国方案大PK……第三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三目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成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胜利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历史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三目回想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是谁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指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拓展知识: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4.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2. 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1.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及意义1.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成就2.知识拓展随堂训练1.1943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在堂上村。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对此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以下是“新”字要强调的是( )①党领导人民长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②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期探索艰苦奋斗③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随堂训练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对应正确的是( )①半封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封建主义→实现人民解放②半封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实现人民幸福③半殖民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推翻封建主义→实现国家富强④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解析】半封建强调阶级矛盾,说明存在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我们要推翻封建主义,实现人民解放,故②错误。半殖民地强调民族矛盾,说明存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我们要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