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2.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3.“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个观点的是( )A.沈括发明活字印刷术 B.发明了火药C.蔡伦改造造纸术 D.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4.朱或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书中记载“舟师(船工)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注:昏暗、阴暗)观指南针”。此条史料可以说明( )A.隋朝的造船技术 B.唐朝的海外贸易C.北宋的航海技术 D.明朝的航海盛况5.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古代航海导航主要靠指南针,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6.北宋的雅词,多写风花雪月、风光见闻等,而南宋的壮词在题材上多涉及家国之事、人生感慨等。这一词风变化反映了当时( )A.社会安定的环境 B.崇文抑武的方针 C.抵御外侮的决心 D.社会时局的变动7.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在元代西传,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波斯、阿拉伯有关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等的各类书籍也于元代大量传入中国,仅秘书监所存即达百余部。这说明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是( )A.双向交流 B.领域单一 C.往来甚少 D.借鉴创新8.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突火枪的制造得益于( )A.火药的发明 B.指南针的应用 C.造纸术的改进 D.印刷术的推广9.画在以前是贵族用来装饰宏伟建筑的道具。隋唐时期盛行壁画,以彩色为主。从五代至宋,金碧山水衰退,墨绘日益发达,卷轴画逐渐取代壁画,成为平民出身的官员可以携带享乐的道具。材料中“画”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A.贵族阶层丰富绘画类型 B.印刷术的发展进步C.艺术作品迎合社会需求 D.奢靡享乐之风盛行10.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春秋》 D.《红楼梦》11.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 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B.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C.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12.为了编修历法,元朝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多种天文仪器仪表;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活动,并对实测结果进行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这体现出郭守敬( )A.注重国计民生 B.具备科学实证精神C.总结传统经验 D.借鉴国外先进成果13.《窦娥冤》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表演形式通俗易懂。主人公窦娥是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由此可见,元曲的主人公开始平民化,内容上则开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因素充分说明元曲( )A.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B.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露了社会的黑暗14.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轱辘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的“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促使“孔子学说”成为帝国官方教义的政策措施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分别在文学、战争、航海方面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的?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图一 图二(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2)材料二中图一纪念币上是一位北宋词人,他对词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元朝的戏曲空前发达,图二反映的内容是这一时期哪位杂剧作家的作品?(3)你认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用黏土制成小方块,再刻单字,用火烧成陶字后排版印刷。效率很高。故选:D。2.答案:C解析:“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强调了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印刷术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排除ABD。故选:C。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D项正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非沈括,排除A项;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排除B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我国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B项正确;唐朝是北宋之前的朝代,排除A项;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C项;元朝是宋朝之后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B。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词。根据“北宋的雅词,多写风花雪月、风光见闻等,而南宋的壮词在题材上多涉及家国之事、人生感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灭亡之后,动荡的社会时局使南宋的壮词在题材上多涉及家国之事、人生感慨等,抒写出人们的家国情怀。这词风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时局的变动。故选D。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重大科技发明传到西方,对西方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的各类书籍传入中国,对中国影响颇深。这说明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特征是双向交流,A正确。B项说法错误,元代中外科技交流所涉领域众多,排除;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往来密切,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8.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代时,火药已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所以材料中武器的出现离不开火药的发明,A项正确;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排除B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和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隋唐时期盛行壁画,以彩色为主。从五代至宋,金碧山水衰退,墨绘日益发达,卷轴画逐渐取代壁画,成为平民出身的官员可以携带享乐的道具”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绘画艺术日益大众化,受众群体从贵族逐渐转向一般民众,反映了艺术作品迎合社会需求,C项正确;贵族阶层的丰富的绘画类型没有反映“成为平民出身的官员可以携带享乐的道具”等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绘画艺术日益大众化,不能反映印刷术的发展进步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绘画方式的演变,不能说明奢靡享乐之风盛行,排除D项。故选:C。10.答案:B解析: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元世祖派遣人力,收集数据,为《授时历》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支持,说明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历来重视”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科技发展的促进,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郭守敬。根据材料可知,郭守敬不仅创制和改进了多种天文仪器仪表,还建立多个观测站,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并对实测结果进行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这些体现了郭守敬具备科学实证精神。故选B。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曲。根据“元曲的主人公开始平民化,内容上则开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可知,元曲的平民化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说明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正确。元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题意不符,排除B;《窦娥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其他元曲不一定都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排除D。故选C。14.答案:(1)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意思相近都可给分)解析:(1)学派: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仁政治国。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如何:根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武器的使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5.答案:(1)宋代科技发达;如: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2)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关汉卿。(3)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等。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宋代科技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证明作者的观点的史实有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2)材料二中图一纪念币上是北宋词人苏轼,他对词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元朝的戏曲空前发达,图二反映的内容是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3)我认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有宋元时期,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发达为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