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美术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竹教学目标1. 欣赏生活中的竹子,感受竹子的内在精神,通过欣赏,感知竹的结构形态特征。 2. 能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中锋用笔的方法表现一幅国画竹子。 3. 领会古代文人在书画中竹的内涵,感受竹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竹的结构特征和精神品质,掌握画竹的技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浓淡不同墨色中锋表现墨竹,感悟国画竹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并揭题 1.猜谜语,打一植物 谜语:青枝绿叶少开花,农家园里便有它,三更半夜大风起,哗啦哗啦哗啦啦!小时候吃得用不得,大时候用得吃不得。 学生:竹子。 2.教师总结:对,竹子一直以来跟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揭示课题《竹》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为深入了解竹子做好铺垫。) 二、探究竹文化,感受竹子的内在精神 1.欣赏郑燮诗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说作者想表达竹子怎样的一种精神? 学生: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整首诗表现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你还能说出有哪些有关竹子的诗句和成语吗? 学生:高风亮节 教师总结:竹子有节,节节挺拔,四季常绿,虽入隆冬而不凋零,所以竹节的形态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歌颂“气节”、“节操”等的重要载体。 3.欣赏古代画家表现竹子的作品视频。 说说:(1)画家的作品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感?(2)为什么文人墨客都喜欢画竹,他们 表达了竹子怎样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感受竹子的文化内涵。感受了竹子的内涵后,进一步了解古代画家表现竹子的原因。) 三、欣赏竹,了解竹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画法 1.出现竹,探究其结构。 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竹子,说说竹子结构大概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竹子分成竹干、竹枝、竹叶。 2.出示竹干枝节图,了解结构,讨论画法 (1)提问:仔细观察,分别说说竹干和竹枝的特点。可以用什么(淡墨或者浓墨)墨色、什么(中锋或者侧锋)笔法画? (2)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小组讨论。 (3)学生说,教师总结:竹干竹枝用淡墨中锋表现,竹节用浓墨中分勾勒。 (4)观看教师示范竹干竹枝微课,进一步了解其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做中竹干竹枝的结构特征和讨论竹干竹枝的用笔用墨技法为后续的水墨表现做铺垫。) 3.出示竹叶图,了解结构,讨论画法 (1)提问:竹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淡墨或者浓墨)墨色、什么(中锋或者侧锋)笔法画? (2)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小组讨论。 (3)学生说,教师总结:竹叶根部圆,头上尖,可用浓墨中锋表现,跟竹干的淡墨形成对比。(4) 观看教师示范竹叶的几种画法微课,进一步了解其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做中竹叶的结构特征和讨论叶的用笔用墨技法为后续的水墨表现做铺垫。) 四、欣赏画家吴镇表现的墨竹 1.说说元代画家吴镇墨竹哪些地方用了浓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 学生:竹干和竹枝主要是淡墨,竹叶主要是用墨 2.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出枝不同,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有的向上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元镇墨竹作品,分析作品用笔用墨手法和构图方法。) 五、欣赏教师画《墨竹》微课 1.欣赏老师用笔用墨的表现手法。 2.了解枝干的穿插和画面的疏密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进一步明确画竹的步骤和方法。为学生创作做铺垫。) 六、学生作业要求 1.根据竹子的结构,用水墨的方式表现一幅竹子图。 2.中锋用笔,墨色分明。 3.能干的同学还可以给你的作品取个名字,赋予它意义。 七、点评交流 1.学生自评:说一说用怎样的笔法和墨色表现竹,表达竹子怎样的精神? 2.同学互评: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觉得好在哪里?说说理由。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八、课后拓展 导语:竹子全身都是宝,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精美而实用的竹制品。 1.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用竹子做的东西,它有什么作用? 2.欣赏生活中各种竹制品,感受竹手工艺品的巨大魅力。 九、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