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单元卷 A卷 (含解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单元卷 A卷 (含解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A卷基础夯实)——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单元双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植物体内的导管和筛管贯穿植物体全身,都起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
A.在筛管中,沿叶→茎→根运输
B.在筛管中,沿根→茎→叶运
C.在导管中,沿叶→茎→根运输输
D.在导管中,沿根→茎→叶运输
2.植物体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结构分别是( )
A.成熟区、导管 B.伸长区、导管
C.分生区、筛管 D.成熟区、筛管
3.根将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顺序是( )
①导管
②土壤溶液
③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
④根毛细胞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4.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片气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
B.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
C.当夜幕降临时,大多数气孔会缩小或闭合
D.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会减弱
5.陆地上的植物从土壤吸收水分,并最终散发到大气中。植物体水分散失的“门户”是( )
A.气孔 B.导管 C.筛管 D.叶肉
6.下列现象与蒸腾作用意义无关的是( )
A.森林是氧 B.热带雨林降水多 C.水运输至树顶端 D.大树底下好乘凉
7.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水,通过茎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水又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这主要是靠绿色植物的( )
A.吸收作用 B.运输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8.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下甲、乙、丙、丁四套装置,你会选择(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乙和丁
9.早春,小区内的玉兰还未长出绿叶,玉兰花已开放(如下图所示),玉兰开花过程中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
A.玉兰花花瓣的光合作用 B.前一年绿叶的光合作用
C.玉兰根的吸收作用 D.玉兰树皮的光合作用
10.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主要应用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带土移栽 B.合理施肥 C.间作套种 D.农田排涝
11.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施“气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有利于蔬菜的丰产,这里的“气肥”指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水蒸气
12.济宁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菜农们,经常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提高蔬菜大棚产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棚内恒温,防止温度变化造成植物病害
B.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C.合理密植,让叶片充分接受阳光照射
D.增施气肥,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原料
13.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抵消环境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达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代表二氧化碳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B.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C.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D.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15.公园因绿色植被较多而被称为“天然氧吧”,下列哪个时间段通常是去公园“吸氧”最佳选择( )
A.凌晨4:00~5:00 B.早上8:00~9:00
C.中午11:00~12:00 D.傍晚5:00~6:00
16.向日葵在生活过程中要呼吸,需要( )
A.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吸入氧气,呼出氧气
C.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D.吸入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
17.近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大国粮仓”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气调储粮是一种通过控制储粮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温湿度,保持粮食质量的一种储粮方式。其利用的是( )
A.降低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增强蒸腾作用 D.降低蒸腾作用
18.下图表示某植物的两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 B.②过程表示呼吸作用
C.①和②白天同时进行 D.①和②在叶绿体进行
19.下图用萌发的种子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 )
A.吸收氧气 B.放出二氧化碳 C.释放出能量 D.合成有机物
20.生产生活中,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农田被淹后及时排涝 B.把蔬菜、水果放到冰箱冷藏
C.用粗糙的瓦盆养花 D.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
2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正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扩大森林覆盖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包括( )
A.制造氧气 B.提高大气的湿度
C.吸收有机物并把它分解成无机物 D.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2.“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下列哪项不是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
A.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B.提供足够的木材
C.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减少土地沙漠化
23.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可以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
B.绿色植物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C.绿色植物可以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D.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24.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严重 B.人均森林面积少
C.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D.以上都是
25.下列与爱护植被、绿化环境不相符的是( )
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信 B.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D.大力倡导植草种树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图一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①和⑤合称为__________,其细胞排列紧密,__________透明,对叶片具有保护作用。
(2)图一中,④的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叶绿体,能制造有机物。因此④属于__________组织。
(3)图二中,B是__________,它是通过图⑥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进行运输的。
(4)图二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C,通过图一中的⑦__________释放到大气中。
27.小明同学将一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中一昼夜后,选取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右图一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黑纸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用碘液检验。请分析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后天竺葵的叶片中一般不在含有_________,进而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叶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_。
(3)图二是对叶片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甲、乙),该图中代表酒精的是_________(填写数字序号)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图一中的_________部分变蓝。
(5)通过该实验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28.下面是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的反应式,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中的条件是_________;场所是_________。
(2)分析上面的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我们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了呼吸所用的_________,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_________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_________平衡。
(3)在生产上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结合上面的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温室中适当增加_________的浓度,可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
29.下图是有关种子呼吸的两个实验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中,往瓶内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______。
(2)若将图甲中的实验材料换成新鲜的叶片,则要将实验装置放到______的地方,避免植物进行______作用,影响实验结果。为使实验严谨,应设计对照实验,再增加一组实验装置,在该装置中放入等量的______的叶片。
(3)图乙所示实验中,①瓶装有萌发的种子,②瓶装有等量的______的种子,把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中,①瓶中的蜡烛______。
(4)菜地要适时松土、稻田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______。
30.低碳生活:
资料一:2023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我国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9000多处。我国要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资料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________,释放出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了维持大气中________的相对平衡。
(2)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________循环,该循环的主要的动力是________。
(3)你如何践行“低碳生活”?写出一条和大家分享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土壤中的水分→④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①根内的导管→⑤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②叶肉细胞→③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在导管中,沿“根→茎→叶”运输。
故选:D。
2.答案:A
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3.答案:D
解析:成熟区,也称根毛区。成熟区是吸水的主要部位。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途径是:②土壤溶液→④根毛细胞→③成熟区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①成熟区导管→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B.结合分析可知,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大小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AB正确。
C.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气孔在白天是开放的,大多数气孔在夜晚是关闭的;在天气干燥炎热的时候,气孔常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D.当气孔张开时,散失的水分增多,蒸腾作用会加强,D错误。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A正确。
B.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B错误。
C.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C错误。
D.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因此,森林是天然氧吧属于光合作用的意义,与蒸腾作用无关,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因此,热带雨林降水多,属于蒸腾作用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水运输至树顶端,属于蒸腾作用的意义,B不符合题意。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大树枝叶遮挡住阳光,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加湿了空气,属于蒸腾作用的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解析:植物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内的导管运输,然后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由叶的气孔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故选:C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明确蒸腾作用的概念。
8.答案:A
解析:“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它条件如光、土壤浸出液等都相同,因此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甲和丙,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答案:B
解析:A.花瓣属于植物体的生殖器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B.植物的叶片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玉兰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有机物来自上一年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输送到花瓣,故B正确。
C.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故C错误。
D.树皮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A.带土移栽有利于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成活率,A不符合题意。
B.合理施肥可以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
C.间作套种,可以使农作物充分利用光照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主要应用的是光合作用原理,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而农田水淹后,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无法呼吸。可见,农田排涝,是为了促进根的呼吸,主要应用的是呼吸作用原理,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
原料中的二氧化碳是气体。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因此这里的“气肥”指的是二氧化碳。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呼吸作用的强弱与温度等有关,夜间适当的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以减少蔬菜的呼吸作用,可提高产量。因此,保持大棚内昼夜恒温不利于提高蔬菜大棚产量,A错误。
B.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因此,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能提高蔬菜大棚产量,B正确,
C.合理密植指的是种植既不能过密又不能过稀,种植过密,使得植物的叶片相互遮挡,影响接受阳光,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增加产量;种植过稀不能使最多的植物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光能的浪费,不能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因此,合理密植,让叶片充分接受阳光照射,能提高蔬菜大棚产量,C正确。
D.二氧化碳又称气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物体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故可以代表二氧化碳的是①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新疆产哈密瓜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烈,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有机物多。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在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所以清晨时氧气的浓度较低,而在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释放出氧气,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在傍晚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高,为在公园“吸氧”的最佳时间,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6.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所以A答案正确。
17.答案:A
解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所以在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故选A。
18.答案:D
解析: ①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A正确;②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过程,B正确;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能进行,C正确;[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②]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错误。
19.答案:B
解析: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B。
20.答案:B
解析: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用粗糙的瓦盆养花,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均是为了促进根的呼吸;把蔬菜、水果放到冰箱里冷藏,低温可以抑制水果、蔬菜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与其他三个不同。
21.答案:C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不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参与水循环,不合题意;
C.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有机物不属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各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不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A.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还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森林为人类提供木材但不属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B符合题意。
C.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森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答案:D
解析:A.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A正确。
B.绿色植物的根将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B正确。
C.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可以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C正确。
D.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D错误。
故选D。
24.答案:D
解析: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仅为16.55%,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人均森林面积少,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我们应积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所以,“土地沙漠化严重”“人均森林面积少”“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都是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故选D。
25.答案:C
解析:A.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可以减少对植物的破坏,降低能源的消耗,A正确。
B.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会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圈,B正确。
C.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会导致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绿化环境,C错误。
D.森林、草原等植被能调节碳—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大力倡导植草种树,有利于绿化环境,D正确。
故选C。
26.答案:(1)表皮;无色
(2)叶肉;营养
(3)水;叶脉;导管
(4)气孔
解析:(1)图中的①上表皮和⑤下表皮合称为表皮,其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对叶片具有保护作用。
(2)图一中,④是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所以④叶肉属于营养组织。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B是水,通过叶片中⑥叶脉内的导管运输的。
(4)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C氧气,通过图一中的⑦气孔释放到大气中。
27.答案:(1)淀粉
(2)光
(3)乙2
(4)未遮光
(5)光
解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可见,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后天竺葵的叶片中一般不再含有淀粉等有机物,进而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能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3)酒精脱色步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样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要隔水加热,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隔水加热能起到控温作用,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可见,图二是对叶片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乙,该图中代表酒精的是2小烧杯,3大烧杯内是清水。
(4)淀粉遇碘变蓝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比较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可见,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图一中的未遮光部分变蓝。
(5)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小明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28.答案:(1)光;叶绿体
(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碳氧
(3)二氧化碳(CO2)
解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2)分析上面的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我们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结合上面的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温室中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的产量。
29.答案:(1)变浑浊
(2)黑暗;光合;用开水烫过(或煮熟)
(3)煮熟;熄灭
(4)氧气
解析:(1)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图甲实验,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这说明种子萌发时,释放了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若将图甲的实验材料换成新鲜的叶片,则要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的地方,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对照实验要保持单一变量,所以为使实验严谨,应设计对照实验,再增加一组实验装置,用等量的用开水烫过(或煮熟)的叶片。
(3)对照实验要保持单一变量;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图乙实验中①瓶装有萌发的种子,则②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中,①瓶中的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氧气。
(4)棉田要适时松土、稻田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氧气。
30.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碳
(2)水;太阳能/太阳/光能
(3)绿色出行
解析:(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水循环是依托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换才完成的,而这三态的转换需要太阳光的照射,也就是来自太阳光能。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