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阅读分享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以及两篇略读课文《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草船借箭》是根据原著相关情节改写的,其他三篇——《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都是原著节选,文言色彩一篇比一篇浓厚,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旨在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学生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难度,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会让阅读变得顺畅。同时,每篇课文承担阅读要素落实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直接给出了相关段落的原著节选,引导学生对比着读,缓解读名著的畏难情绪;《景阳冈》则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猜测词语的意思读;《猴王出世》则鼓励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猜测着读;《红楼春趣》要求能大致读懂就可以。同样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但教学的梯度和程度不一样,教材对每一课的学习都做了具体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单元内部训练目标的发展性和层次性,对阅读要素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学到用的认知过程。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习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写下来,意在引导学生回顾读过的文章或书籍,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并清楚地表达出来。学习任务群定位综合单元人文主题及单元语文要素,将本单元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写或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的,都属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范畴。学生从语言和形象等视角鉴赏、评价文本,就能不断积累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味,而且也能创造性地开展文学作品创作、交流、研讨等读写活动,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其次,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看,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之间紧密结合,很好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让“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单元中四篇课文的学习和名著的拓展阅读积累都是写读后感的支架与铺垫,为学生打通了读写融通的桥梁。学习主题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故事,通过动画片、连环画、影视节目等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也被学生所熟悉。举办“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阅读分享会,让学生细细阅读名著原文中的经典故事;读懂故事内容,感受其语言表达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讲好这些故事;通过编剧讲剧本、角色大讨论、故事表演会等这些沉浸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以“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题统摄整个单元,先后设置了“任务发布”“观三国烽烟,识神人孔明”“识梁山好汉,观武松打虎”“叹取经艰难,看猴王出世”“惜红楼梦断,观春色满园”“品经典故事,写读后感受”“召开阅读分享会”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走近古典名著,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目标1.认识53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18个词语。2.学习猜读、跳读等方法,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源猜测语句的意思,读懂故事的内容。3.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抓住关键的段落、语句,合并各部分大意,提炼关键词等方法,概括故事的情节。4.能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生动地讲述“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精彩片段。并能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剧,通过对比阅读、表演课本剧、阅读分享会等,加深对故事及人物的理解,激发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5.能主持“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并通过课本剧再创作的方式,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成果,进一步产生阅读的兴趣。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识字与写字 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并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新的意思,丰富自身词语储备。 ☆☆☆阅读与鉴赏 阅读单元古典名著文章,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 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3.通过课本剧、读后感等再创作的方式,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成果,进一步产生阅读的兴趣。 ☆☆☆梳理与探究 1.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阅读古典名著读物,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关键信息。 ☆☆☆任务发布:“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阅读分享会学习目标1.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2.发布任务,了解单元学习图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期待。课前准备浏览及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任务情境。诸葛亮足智多谋,李逵鲁莽刚猛,孙悟空神通广大,林黛玉多愁善感……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一长河中,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不计其数,那些经典的名著故事等着我们去阅读探究,让我们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本单元,我们将举办“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阅读分享会,先一起来看看邀请函吧。(二)出示单元学习图景。(课件出示:单元任务框架)教师结合任务框架介绍单元学习路径:这单元,我们将阅读一组根据古典名著改写或节选自古典名著的故事。一方面,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分享出来。希望同学们由课内阅读,产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并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树立阅读古典名著的信心。届时我们将会召开阅读分享会,演一演或讲一讲自己获得的阅读成果。(三)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1.在读整本书之前,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如:2.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制订阅读计划。3.填写下面的“阅读记录单”,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阅读进度。阅读书目阅读日期 阅读页码 阅读时间 阅读时长 自我评价任务一:观三国烽烟,识神人孔明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13个词语。2.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3.能通过关键语句(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尤其是能聚焦人物的语言描写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里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初步了解阅读名著的方法。5.通过对人物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及历史背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厘清故事脉络(一)初步感知故事。1.浏览全文,罗列主要人物。(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指导一:认读“瑜”字;注意观察生字“曹”和“鲁”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正确书写。 指导二:了解人物各自的身份、所属的阵营,读准并理解“都督”。2.认读词串,理解词语意思。词串一:妒忌 探听 疑惑要点:读准并理解“妒忌”一词;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写周瑜的。词串二:军令状 擂鼓 呐喊要点:理解“军令状”的意思;能根据意思确定多音字“擂”的读音;发现这些词都是写诸葛亮的。(二)厘清人物关系。自读课文,结合故事背景,厘清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小结:厘清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厘清故事的主要内容。(三)说清主要内容。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活动:1.默读课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根据以下提示边默读边勾画关键信息。(1)诸葛亮为什么借箭 (2)诸葛亮是怎么借箭的 (开始他做了什么 后来他做了什么 )(3)结果怎么样 2.借助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出示思维导图:3.把三部分串联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活动二:谈一谈,感受人物形象(一)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1.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二)学习活动。1.读句子,圈出诸葛亮和周瑜各自的表现(关键词),完成表格。人 物 有什么表现(言行) 心里的想法(推测内心) 人物有什么特点诸葛亮周瑜 2.联系第1、2自然段中人物的其他表现,推测人物内心的想法。想一想人物有什么特点,用关键词写下来。3.课文里还有很多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完成表格。人 物 有什么表现(言行) 心里的想法(推测内心) 人物有什么特点 4.采访《三国演义》其他人物,制作采访记录卡。《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物,英勇善战的关羽,鲁莽刚猛的张飞……这些人物等着你走进《三国演义》这本书去采访呢!选择重要人物记录下来,制作采访记录卡。被采访人 性 别 年 龄 采访日期采访主题访谈记录记录人采访后 的体会活动三:讲一讲,三国风云故事(一)对比阅读: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及课文相应段落)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寻找不同。2.指生交流。3.教师总结:“阅读链接”节选自《三国演义》名著,与课文第8、9自然段对应,语言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4.读一读。教师带读,读出原著语言的节奏。5.问一问。发现原著语言的特点,讨论哪里读不明白,如何解决。(可以对照课文猜读意思,大致读懂即可。)6.试一试。尝试阅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章节,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二)拓展阅读。1.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内进行交流。2.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同学们课后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任务二:识梁山好汉,观武松打虎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5.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水浒传》及作者介绍。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猜一猜,难理解的词语1.出示课后“资料袋”,引导学生阅读并初步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2.揭示课题:武松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人称“行者武松”。今天我们就去“景阳冈”认识这位梁山好汉。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冈”,强调字音字义。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遇到不懂的词语,圈画下来,猜一猜大致的意思,继续往下读,了解故事主要内容。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要认读的词语,同桌互查,全班反馈并正音。(2)教师点拨易错字。“肋”读“lèi”,不要读成“lè”。“踉”读“liàng”,不要读成“niàng”。“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先写“土”,再写“隹”,最后写斜钩、撇、点。(3)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①“梢棒”,根据字形结合课文插图猜意思。②“客官”“印信”,根据课文上下文猜意思。③“筛一碗酒”,联系文中店家前后的行为动作猜意思。④“请勿自误”,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中“请勿……”等词语猜意思。⑤“踉踉跄跄”,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猜意思。(4)出示包含本课三个多音字的句子,请学生读,全班反馈。针对“绰”“呵”“泊”三个多音字,引导学生根据字义辨别读音。小结:课文选自原著,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白话文,所以有些词语句子不太好懂,我们可以通过根据词语特点、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语境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猜一猜,不用反复琢磨,大致了解意思就行。5.运用以上方法学习“词句段运用一”。在这么多的方法中,“猜读法”是最常运用的一种,它能帮助我们有效越过字词障碍,提高阅读效率。(1)运用猜读法猜一猜下列词语的意思。榜文 印信 驿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猜读的。联系生活实际法,“郎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能听到老人提起。意思组合法,如“客舍”即“旅客住的房子”,也就是旅馆。联系《景阳冈》中的内容,理解“榜文”即公告,榜上的名文,或告示。“印信”即公私印章的总称(包括个人印章)或者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通过拆分词语、逐字理解的方法,理解“货郎”即旧时民间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有的兼收购土特产品。结合影视作品,理解“郎中、店家”等词语。(3)学生搜集相关的词语,了解其大致意思,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活动二:说一说,故事主要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完成填空。喝酒→( )→( )→(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曾学过的“提炼小标题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第二步,引导学生筛选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将其概括成句子。第三步,引导学生把句子浓缩为关键词。交流得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2.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提炼出关键词,再借助关键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把握古典名著中长章节的主要内容。活动三:理一理,武松打虎经过1.结合课文插图,感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2.思考:课文写“武松打虎”是分了哪几步来写的 小组交流。交流过程中,重点指导关注找虎的几个回合。老 虎 武 松第一回合 打成平手 跳、一扑、撺、一掀、吼一声、一剪 一闪、一闪,一躲,又闪一边第二回合 主动出击,失误 兜将回来、咆哮、扑将来 只一棒、折两截、又只一跳第三回合 破釜沉舟,徒手打死老虎 前爪搭、迸出鲜血、打做一堆 揪顶花皮、按头、踢面门眼睛、按嘴、 打五七十拳结果 又打一回,手脚疏软 引导学生根据这几个回合的思维导图,抓住情节,抓住关键动词,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情等,将“武松打虎”的经过讲生动、讲具体,在讲述中感受武松的英雄勇猛、武艺高强。活动四:评一评,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第1、2自然段“喝酒”部分,感受武松豪爽固执的性格。2.学习第3~5自然段“上冈”部分,感受武松好面子、胆大的性格。3.出示课后第四题,让学生读一读,小组内讨论后,再自由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4.小结:每个人物都有多面性,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作品中的人物。5.推荐学生阅读与武松相关的其他故事。拓展与武松相关的其他故事,出示“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同是武松喝酒之后的“醉打”,“打人”与“打虎”不同,写法就不同,体会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准确性、丰富性。活动五:讲一讲,水浒好汉故事1.结合“快乐读书吧”,拓展《水浒传》其他精彩故事和人物。2.结合影视剧和整本书,制作梁山好汉英雄卡。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江率军三打祝家庄……《水浒传》中到处都是英雄的豪情壮志,自己走进《水浒传》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制作人物评论卡。3.和同学分享水浒好汉的故事。4.小结:《水浒传》中有108位梁山好汉,他们各具特点,胸怀豪情壮志。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感受更多的精彩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任务三:叹取经艰难,看猴王出世学习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4.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并通过课本剧再创作的方式,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成果,进一步产生阅读的兴趣。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了解《西游记》及作者介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猜一猜,难理解的语句(一)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唐僧师徒几人取得真经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挑战。学习也是如此,读课文之前,我们要把难读的字读正确,谁敢接受第一关的挑战 1.出示字词,指名读。2.默读课文。(1)出示提示:默读课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完之后,和小组成员交流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是不懂的,画上问号。(2)交流:初读时哪些词不懂,读完之后明白了 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什么方法猜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二”。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1.读一读,找规律。课件出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1)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自己是怎么猜出这些词语的意思的。(2)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2.练一练,学运用。课件出示: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平生之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活动二:理一理,猴王出世及称王(一)梳理情节,训练表达。1.回到故事中,“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句上画记号。2.交流汇报问题一。(1)第几自然段可以帮我们了解石猴的来历 (2)谁能为大家读一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吗 3.交流汇报问题二。(1)尝试运用刚学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探水帘洞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先讲给你的同桌听。(2)班内交流:听听看,谁讲得精彩 谁能连起来说说猴王出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小结:读名著难不难 只要我们用心读,就能读懂!(二)品读文字,感受形象。经典文学经得起细细品味,再读课文,哪几句描写得非常生动,很吸引你 画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活动三:演一演,猴王出世故事(一)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1.自主研读教材“口语交际”的板块内容。2.组内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组内达成一致,推选1到2人汇报。3.集体交流,小组代表汇报。4.教师总结表演课本剧流程:选文——改编——排练。(二)分组开展“表演课本剧”活动1.策划——制订活动计划。(1)学生按选文自愿组成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的具体目标。(2)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设计记录单并记录。2.实施——开展活动内容。(1)品读鉴赏,筛选文本。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本次表演内容为该课内容。(2)编写剧本,合作修改。教师提供必要指导,但以学生自主发挥为主。(3)排练展演,综合评价。(三)展示交流排演成果。1.分组进行汇报演出。2.组织评委打分,进行评比。评价要点 评价等级剧本 一星:能尊重课文,复述出课文情节。 二星:尊重课文情节,还能注意入场结束,添加必要的旁白、补充等,让故事更加流畅。 三星:能尊重课文情节,还能创造性地加上人物语言、行为、表情、场景布置等,有自己的理解。 ☆☆☆表演 一星: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流畅,动作表情自然大方。 二星: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流畅,动作表情自然大方到位,符合人物性格。 三星: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流畅,动作表情自然大方到位,符合人物性格,创造性地精心设计细节,突出人物特点。 ☆☆☆其他 一星:能够脱稿。 二星:能够脱稿,有服装道具,有助于表现人物。 三星:能够脱稿,有服装道具,有助于表现人物,整体表演效果好,有感染力。 ☆☆☆(四)整体活动评价。1.评价各组演出。评选“最佳表演”“最佳编剧”“最佳主持”“最佳剧组”等奖项。2.评价各组综合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四:讲一讲,西天取经故事1.同学们,“猴王出世”这样精彩的故事就选自《西游记》原著中的第一回,让我们齐读标题。2.《西游记》这本书中,这只石猴不但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而且是前七回的主角,可以说是颇受作者喜爱。自己读读前七回标题,你想了解哪一回合的故事 猜一猜,这一回合会写些什么 3.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李卓吾,他读《西游记》时留下了很多批注,其中他这样评价孙悟空,他说,孙悟空真乃——“顽猴”“妙猴”“恶猴”。多么矛盾的字眼!为什么李卓吾会有这样的评价 继续了解应该看什么 挑战阅读《西游记》原著。任务四:惜红楼梦断,观春色满园学习目标1.能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3.通过抓关键词句阅读、想象、跳读,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4.阅读“阅读链接”,进一步了解放风筝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了解《红楼梦》及作者介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聊一聊,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一)出示“交流平台”中小伙伴的对话。自主阅读,思考小伙伴对话中提到的方法,你运用哪个方法解决了在阅读中的哪个问题 (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四篇课文的阅读举例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三)师生总结阅读方法。1.适当跳读,略过不影响理解文意的生僻字词。2.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意思。3.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4.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活动二:读一读,厘清文中“趣事”(一)自读课文,猜测词语意思。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课件出示词语:窗屉子 忌讳 晦气 高墩(二)借助图示,厘清故事的顺序。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着“风筝”讲了哪些事情 捡风筝——取风筝——风筝——风筝——风筝2.你认为哪件事最能体现“趣”呢 3.有感情地读出有趣和欢乐。活动三:谈一谈,感受人物形象1.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既有公子、小姐,也有仆妇、丫头。宝玉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宝玉的相关内容,在旁边作批注。2.按照提示,交流感受。出示提示:这是一个 的宝玉,因为 。 课件出示:(1)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细心,善良)(2)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平等待人、尊重女性,没有公子哥的架子)(3)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孩子气、率真)3.小结:这是一个善良细心、平等待人、尊重女性而又率真、孩子气的宝玉。刚才我们分析宝玉的相关描写时,抓住了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4.这样的宝玉得到大观园中人们的喜爱,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喜欢他,有回还痛打了他一顿,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阅读原著去找答案吧。活动四:拓展阅读,感受民俗文化传承1.拓展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是讲放风筝的。请大家阅读并思考:文章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2.交流: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看风筝的感受及旧时北平春天放风筝的盛况。3.提示:找出“阅读链接”和课文中有哪些一致的说法,感受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任务五:品经典故事,写读后感受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2.能选择读过的经典名著写读后感。3.能够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习作修改。课前准备按照阅读计划,阅读古典名著之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明确任务,寻找“感受点”1.明确任务:读书时,文中的某个细节可能会引发我们思考,书中的人物可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甚至是文中的一句话也会让我们产生共鸣……当我们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就是“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写读后感”。2.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想一想:读后感可以怎样写呢 交流总结:(1)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部分。——读(2)选择一两处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3)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联3.小组讨论:在写读后感时,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写什么 哪些内容可以略写 4.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写读后感可以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大致内容,再写自己读后的感想。“感想”是读后感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详写。“内容介绍”可略写。5.借助表格,寻找“感受点”。从表格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点作为“感受点”。书 名 作 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我的感想活动二:结合原作,概引原文1.梳理内容。围绕“感受点”,从文中找出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内容。书 名 作 者基本内容概括我的“感受点”文中对应的内容 (文中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内容) 2.修改调整。写读后感要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上,可以概述或引用一些内容,但“引”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感受点”展开。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在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听取同伴意见并进行一定的修改与调整。3.集体交流。结合表格,介绍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活动三:感悟写法,构思习作1.抒发感受。读后感应当以“感”为主,以“叙”为辅。在概括、引用原文内容之后,要将自己的“感受点”展开,真实、具体地抒发自己的感受。2.联系实际。可以是通过原文中的人和事联想到的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其他名人故事等。但要注意“联”要恰当,联系的内容一旦偏离主题,不但不能突出感受,还会让读者难以明白你想要表达什么。3.建立联结。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点”,尝试联系生活实例或其他材料。4.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活动四:展示交流,互评互改1.学生自读自评,自己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修改。2.四人一组,学生互读互评习作,说一说谁的读后感写得好,好在哪里。3.选取典型习作示例,师生共同评价。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5.坚持写读后感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希望同学们能爱上读书,爱上思考。评价修改记录单步 骤 做 法 评价标准 自 评 互 评第一步 读一读 句子通不通 有没有错别字 标点符号正确吗 第二步 想一想 题目是不是恰当 能不能大体概括出章节主要内容 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感受与读的内容有没有关联 有没有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引用原文语句名言,将感受写具体 第三步 标一标 将写得精彩的地方标上圆圈,简单写写理由。任务六:召开阅读分享会学习目标1.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2.能按照自己制订的阅读计划进行阅读,了解作品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课前准备选择最喜爱的一本古典名著,搜集相关资料,作好分享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猜一猜,据外貌知人物1.同学们,通过阅读,我们认识了很多名著中的人物,请根据提示猜猜他是谁。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三”中的三段外貌描写。3.自主阅读,猜一猜写的是谁。4.集体交流,说清猜测的理由。5.出示原著内容,印证学生的猜测。活动二:开故事会,声情并茂讲故事1.小组交流,推选讲故事选手。评价标准 5 (优秀) 4 (良好) 3 (一般) 2 (待加强) 1 (再接再厉)基础项 把故事讲清楚时间控制合理脱稿讲述,表达流畅加分项 能清楚介绍人物特点及发生的故事能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形讲具体、讲精彩配上动作、表情 2.班级展示,讲故事大比拼。1.文本资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包括原著和青少年版本。2.视频资源:古典名著改编的相关影视作品。3.工具:网络平台、演示文稿、过程性评价和单元测评的分级标准。本单元旨在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减轻其畏难情绪,让阅读变得顺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自学与课堂指导及迁移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语句的意思;也要提供相关的资料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甚至还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确实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语句,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注释或者跳读,不用学生反复琢磨,不影响学生阅读的情绪。2.遵循基本阅读规律。课本剧表演是一种表达,是阅读输出的一种形式,表演的前提必须是细细读文本。教学过程中,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细细地读课文。有些地方可以猜读,有些地方可以囫囵吞枣,不影响对课文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没有关系。但是有些地方,比如“恁地”“端的好酒”“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须吃他耻笑”等很多带有方言特色的语言,光靠猜是不能够理解句子意思的;再者如“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这样的句子,平时不这么说话,如果不加注释,靠猜往往会有歧义。要把握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特点,还是需要遵循阅读规律,细细阅读课文,如此才能感受到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3.重视阅读兴趣激发。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且喜欢的影视资源,拉近古典名著原著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创设多种方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讲故事、演课本剧,让阅读古典名著变得更有趣味。结合“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全面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当然要避免拔高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需要细究,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所有的语句。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在这一阶段也不必作深入解读,能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且敢于表达出来。对课本剧剧本的准备等,也不求规范,只要学生能将课本剧表演的基本内容呈现出来即可。4.走向整本名著阅读。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在阅读课文基础上,充分结合各种资源,开展多样活动,把孩子从教材引向整本书的阅读。比如《景阳冈》课后第四题呈现了对武松这个人物的不同评论,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武松,旨在引导学生从以往单一、扁平的感受人物特点过渡到多元、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课后的“资料袋”,简单介绍了名著的背景及课文涉及的人物形象武松的命运,并选取了《水浒传》中典型人物的画像作为配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水浒故事,引导学生走近水浒英雄,带着趣味去读整本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