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以及两篇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单元每一课都写到“童年往事”,但所承载的分量不同,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下面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如下:
课 文 童年往事所蕴含的情感
《古诗三首》 童年往事的直接呈现
《祖父的园子》 写童年往事,穿插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念
《月是故乡明》 写对故乡的怀念,穿插少量的童年往事
《梅花魂》 写童年往事,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纵观各年级对“体会感情”的要求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加,这一语文要素在能力要求上也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如下表:
册 序 单 元 阅读要素
四下 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上 第一单元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五上 第四单元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上 第六单元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方法的运用在课前学习提示、课后题中做了相应的引导,“交流平台”对这一阅读经验进行梳理、总结,“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也安排了体会语句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并仿写的练习活动。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从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让学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单元人文主题及单元语文要素,将本单元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其表现在:
首先,单元人文主题及内容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内容”第三学段的表述中提到:“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运用细节刻画等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辅相成、密切相关,正与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相契合。
其次,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抓关键语句”“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非常契合。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味。
再次,单元习作为“那一刻,我长大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选择记录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也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与本任务群的核心目标相关联。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以“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为主题和核心任务统摄整个单元,先后设置了“发布任务,明确目标,规划路径”“收集快乐的瞬间”“收集成长的感悟”“整理资料,完成‘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带领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中,走进童年生活,品悟童年趣味,关注成长历程。
学习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9个字,会写11个词语。
2.围绕“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学习主题,开展文学阅读和表达活动,通过阅读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经历,积累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3.运用图像化、抓关键语句、角色自居、感情朗读等多种阅读策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4.在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细节刻画等文学表现手法,运用多样的形式,描述和呈现自己成长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并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新的意思,丰富自身的词语储备。 ☆☆☆
阅读与鉴赏   1.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2.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厘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
表达与交流   1.能结合交际语境及对象,通过约访谈、互分享等方式清楚、准确地介绍大人的童年生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到长大“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 ☆☆☆
梳理与探究   运用多种方式整理成长故事,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在完成“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的同时,提高梳理与探究能力。 ☆☆☆
任务发布: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了解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的目的和意义。
2.发布任务,了解单元学习图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期待。
课前准备
阅读本单元学习内容,查阅资料,了解成长纪念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任务情境。
每个人都有令自己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童年记忆。走进诗歌中古代小朋友的童年,感受稚子弄冰、牧童横坐牛背的快乐与自由;再倾听两位老人讲述童年最难忘的一瞬,发现小月亮里的家乡情、梅花里牵着的爱国心;回想自己童年的那些人和事,分享触动内心那一刻的成长故事,发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制作专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成长的脚印”纪念册。
(二)交流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的意义。
1.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交流制作纪念册的意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纪念册的板块内容,并明确相应的学习活动安排。
(三)出示单元学习图景。(课件出示:单元思维导图)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介绍单元学习路径:这单元,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组有关“童年往事”主题的文章,一方面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童年的童真童趣;另一方面感悟成长的滋味,品味乡愁和眷恋祖国之情,关注自身的成长瞬间。
希望同学们在一系列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中,汇编出专属自己的成长纪念册,留给未来的自己,届时我们将会举办“成长的脚印”纪念册分享会。期待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成长故事。
任务一:收集快乐的瞬间
子任务一:快乐的事情有很多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
预习《古诗三首》,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古诗的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小儿垂钓》《池上》《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见》等古诗,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将穿越回宋朝,去看看古代儿童还有哪些有趣的童年趣事。
活动一:读古诗,知文意
(一)解诗题。
1.出示三首古诗的诗题,分别说说题意。
2.提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乡村田野,“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2)《稚子弄冰》中的“稚子”指小孩子,“弄冰”指玩冰。
(3)《村晚》这一诗题介绍了诗歌所写的时间和地点,即“乡村的傍晚”。
综合三首古诗的题目来看,诗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测古诗内容: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以及乡村儿童玩乐的场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正音:
“供”是多音字,在诗中表示“从事”的意思。可以根据注释确定字音,读“ɡònɡ”。
“钲”和“磬”要读准后鼻音。
易错读音:“陂”“漪”。
2.读出节奏与韵律。
反复朗读,做到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来朗读。
学生先练读,教师再指名,要求读出节奏。
(三)说诗意。
借助注释,同桌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写汉字。
会写字:昼、耘、桑、晓。按结构归类指导书写。
活动二:想画面,找乐趣
(一)聚焦儿童,梳理趣事。
了解诗意后,请同学们再读三首古诗,圈画描写童年趣事的诗句,完成探究单。
古 诗 季 节 地 点 主要儿童 生活趣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探究单,组内选代表进行分享。
(二)想象画面,寻找童趣。
诗是无形画,多读几遍,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与诗相关的画面。
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说。
2.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以及孩童们顽皮活泼、天真可爱、悠闲自在的形象。
活动三:选瞬间,写快乐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教师点拨要点: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子任务二: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快乐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4.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
6.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
7.能发现3组句子使用的衬托的表达方式,并能进行仿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祖父的园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2.查找作者萧红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上一课,我们走进了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体会了他们的生活乐趣。今天,我们要走进另一段别样的童年生活。
活动一:读文章,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字词学习。
课件出示
第一组:蝴蝶 蜻蜓 蚂蚱 蚌壳
第二组:樱桃 谷穗 倭瓜
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
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
(1)指导写“樱”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指导写“承”字。最后两笔不要连写。
(3)指导写“瓢”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4)指导写“逛”字。注意不要漏掉走之。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园中的景物以及“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
5.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围绕这两个问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导图样例:
活动二:想画面,找乐趣
1.浏览课文第4~16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 为什么 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班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1)哪几个词让你感到特别有趣 (东一脚西一脚、瞎闹、踢飞了)
(2)老师先指名学生表演这几个动作,再指名学生回答:你在瞎闹时的心情怎样
(3)指名学生读出这份快乐。
教师小结:
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去的却是快乐!
课件出示:
课文第5自然段。
(1)想象“我”铲过的地是什么样的。(该铲的没铲,不该铲的却被铲掉了。)
(2)想象“我”铲地的动作是怎样的。(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教师小结:
边读边想象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以后要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把水往天空一扬”中,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把自己淋湿了,像只落汤鸡。我感受到了她的自由畅快。
(2)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
作者扬起的不仅是水,更是她的无忧无虑。
课件出示:
课文第13自然段。
(1)作者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蚂蚱就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读出“我”的自由。(轻松自由的语气)
教师小结:
不管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还是浇水,作者都是在瞎闹、乱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课件出示:
这是一个(   )的园子。
“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2.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可以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呢 (因为祖父对“我”的宠爱。)
3.引导交流: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呢
4.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即“祖父大笑起来”,从笑中,我们完全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爱。
课件出示:
这是一个(   )的园子。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活动三:搜资料,知作者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快乐、充满爱的园子,可有人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为什么
2.童年的萧红自由快乐,那么长大后的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猜猜看。
教师补充资料: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廼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坎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1942年,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3.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活动四:读原著,析童年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班交流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的结尾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
3.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 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 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新体会。
4.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
5.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结:联系写作背景,往往能让我们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有更准确、更丰富的体会。
7.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教师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活动五:学方法,悟情感
(一)学习“交流平台”。
回顾方法:
1.回顾在课文中学到的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生交流、总结。
归纳方法:
1.文中的一些句子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语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抓住这样的语句来领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能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一”。
1.出示第一组例句。读一读,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2.找出语言表达规律。第一组句子是以“总—分”的形式,将一种情景表达具体的。
3.仿照例句说一说。从“忙、冷、吵、静、快、辣”等词语中选择一种,仿照着说一说。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二”。
1.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发现表达特点,即用衬托的方式强调某种情感。
2.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子任务三: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课前准备
预习“口语交际”,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活动一:选对象,约访谈
1.读教材,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选访谈对象。
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
活动二:列清单,作准备
1.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提问。
(1)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清单,思考两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
问题清单一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
)    (
问题清单二
◇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

◇最喜欢哪个玩具

为什么最喜欢它

◇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

……
)
预设一:问题清单一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可以调换顺序。
预设二:问题清单二是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是不能随便调换的。
(2)出示学生课前设计的问题清单中不合适的问题。如,您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什么 您小时候上过哪些课外辅导班 ……
提问: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适合对生活在农村的爷爷提问吗
学生交流。
2.小结提问方法。一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提问要有序;二是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提出合适的问题。
3.根据以上要求,设计访谈提纲,提出问题。
访谈对象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4.模拟交际,梳理问题。
活动三:认真听,作记录
1.播放一位同学的采访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采访小妙招。
2.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你觉得提问的同学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教师相机点拨。
(1)采访有礼貌。我们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提问时可以用上一些礼貌用语,如“您”“请”等。
(2)边听边记录。
(出示两份学生课前的问题清单记录单,一份记录得很详细,一份只记关键词。)
①你觉得提问时该怎样记录呢
②点拨:在边听边记录时,不需要记录整句话,只需记录关键词,这样既能筛选重点,又能节省时间;除了记录关键信息外,还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地方也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
记录小技巧:记要点,记录关键词语。记两点——兴趣点、疑问点。
(3)适当追问。
提醒:提问时,遇到不明白、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适当追问,但是要等别人介绍完或在提问的间隙追问。
3.学生进行访谈,边听边记录。
活动四:巧整理,互分享
1.指导学生整理记录单并进行发言准备。
(1)小组内交流如何整理这份记录。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①按一定顺序给自己的记录内容标上序号。
②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发言内容。
2.学生整理自己的记录,按一定顺序编排记录的材料。
3.交流自己的访谈记录,介绍自己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访谈的。
4.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5.根据以下访谈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访谈评价标准:
描 述 十分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根据目的选好访谈对象
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 从多种角度提问题
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作好记录
任务二:收集成长的感悟
子任务一:成长是那乡愁的滋味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朗读、背诵《游子吟》。
课前准备
1.预习《月是故乡明》《游子吟》。
2.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这一部分,我们将走进《月是故乡明》和《游子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结。
活动一:读文章,知文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依据学习提示,梳理文章脉络。
(1)默读学习提示,说说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2)交流:
①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②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感受。
③搜集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3)梳理文章脉络。这篇课文以“月亮”为线索,除了写故乡的月亮,还写了什么 (他乡月)
(4)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乡月,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他乡月 (故乡月——第2~4自然段;他乡月——第5、6自然段)
4.依据思维导图,梳理往事。
(1)默读课文,圈出关键词,填写上面的思维导图。
(2)交流梳理故乡月。(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
①学习例子“赏明月”。找到赏明月的句子,引导发现这件事是与故乡月有关的童年趣事。
②用“动词+名词”的方法圈出关键词,再找找其他两件与故乡月有关的童年趣事。(相机板贴:数星星 摇知了)
(3)交流梳理他乡月。(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①找到导图中描写他乡月的句子,照样子提取关键词。
②完成思维导图。(相机板贴: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 巍峨雄奇的高山)
活动二:寻往事,谈感受
1.走进童年。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内心会产生哪些感受 认真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学习活动。
出示活动导引。
(1)读:默读第3、4自然段。
(2)画:用“  ”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3)圈:圈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交流。
课件出示: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性,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引导学生抓住“天天”“乐此不疲”和“早早”体会快乐,抓住“油然”“萌动”体会美好。随文理解“萌动”。
4.师生合作读第3、4自然段。
5.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童年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6.作者眼中的他乡月。
课件出示: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7.对比发现,体会情感。
面对如此美妙绝伦的他乡月,作者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读读这段话,你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比)
(2)这样的对比写法,你在第6自然段还能找到吗 (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对比发现称呼之别:作者称家乡的月亮为“小月亮”,称他乡的月亮为“大月亮”,体会作者对故乡月的喜爱。
8.对比朗读,升华情感。
9.拓展对比,体会表达妙处。
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二”的句子: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1)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
(2)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三:品古诗,说乡愁
1.师生交流: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预设:杜甫的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作为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表达思乡之情的《游子吟》。
(1)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可适当点拨,比如,提示学生借助“密密缝”想象游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借助“三春晖”感受诗人笔下母爱的温暖。
(3)联系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心,说说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并交流对古诗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4)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子任务二:成长是对祖国的眷恋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梅花魂》。
2.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文章,知文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画记号。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
腮边 虬枝 玷污 郑重 秉性 码头 撩乱 手绢 华侨 眷恋 凉飕飕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依据学习提示,梳理文章脉络。
(1)默读学习提示,说说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2)交流:
①说一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②和同学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3)完成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
(4)说一说,课文主要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课文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外祖父的情感。
活动二:谈往事,忆祖父
1.围绕“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对外祖父情感的体会。
(1)借助表格,梳理外祖父的三次流泪,从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落泪次数 落泪原因 共同之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课文中写“我”弄脏墨梅图后,外祖父生气地训斥了母亲,还仔细地清理了墨梅图,表现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重视和珍爱。
追问: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体现了什么 这和外祖父读诗词流泪之间有什么联系
对墨梅图的珍爱,体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墨梅和诗词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墨梅图的情感和读诗词流泪时的情感是一致的,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
进一步追问:课文中和梅花有关的事件还有哪些 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还有外祖父送“我”墨梅图,以及“我”上船后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体现了外祖父对“我”的期许,也表达了外祖父不能回国的遗憾,只能通过墨梅图和手绢寄托自己的深深思念。
活动三:析文题,知祖父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中几次写到梅花 在外祖父眼中,梅花代表了什么 “梅花魂”又是什么
(1)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梅花的语句。
(2)学生自主交流。
在外祖父眼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中国人的秉性。“梅花魂”就是梅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骨气。
(3)追问: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梅花魂”还有哪些含义
“梅花魂”还代表了外祖父身在海外却日夜心系祖国的感情,同时也是中国人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4)组织学生交流。课文中说:“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你知道哪些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
教师小结:
“梅花魂”中的“魂”,是梅花迎寒怒放的精神体现,是外祖父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2.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子任务三:长大是成长的一个瞬间
学习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本单元习作,初步了解写作要求,准备写作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寻找长大的瞬间
1.理解“长大”的含义。
提示:“长大”不仅仅表现为年龄增长、个子变高等生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例如,懂得了某种道理;能够冷静地、坚持不懈地完成一件事;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事……
2.忆一忆:打开记忆的大门,想一想,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提示: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在阅读中成长;在生活小事中成长;在自然中成长。
3.选取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利用表格,厘清要点。
背 景
起 因
经 过
结 果
活动二:撰写“那一刻”的情形
1.学生交流,明确怎么把“那一刻”写具体。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以及环境进行描写,并适当地用延长、细化、放大的方法,将“那一刻”写具体、写生动,从而表达“那一刻”里蕴含的情感。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虽然普普通通,却感人至深,这就叫“细节见真情”!
2.聚焦“那一刻”,收集细节,完成细节图。
提示:主要人物的表现。(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3.联系生活,尝试片段练笔写经过。
4.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根据修改建议进行修改,并完成整篇习作。
活动三:分享长大的瞬间
1.借助评价表,学生习作互评。
评价要点 评价等级
选取典型事件,体现“成长”变化 ☆☆☆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环境等细节,展现“那一刻”对“我”的触动 ☆☆☆
语言形象生动,能把事情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
  2.小组选取一篇习作,进行集体修改。
3.班级展评。小组集体修改后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集体评改。
4.学生根据小组互评和班级展评的要点修改作文。教师巡视,对学生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5.佳作展示。
活动四:修改完善作品
1.同学间交换习作,互相修改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并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任务三:整理资料,完成“成长的脚印”纪念册
学习目标
1.能主动整理、归类“成长”的故事。
2.能结合时光轴设计“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的板块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构图。
3.能进行多种媒介的展评。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范例引路。组织学生读“阅读材料《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明确纪念册的一般要求和呈现方式。
2.创意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设计封面,编写“卷首语”或“成长感言”,结合时光轴设计栏目名称并编排。快速整理上节课完成的优秀习作,再搜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资料(实物、文章、作品、证书等)按栏目进行筛选归类。
3.制作展评。课后学习小组分工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完成后可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班级群发布、现场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展评。
在本单元学习中,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了有关“童年往事”的文章,如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丰子恺的《忆儿时》等,经典书籍《呼兰河传》《草房子》《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中,为了辅助学生梳理成长故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还引入了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
本单元旨在通过一组描写童年往事的文章,引导学生走进他人的童年,去收集快乐的瞬间和成长的感悟,并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任务群学习与单篇课文阅读的关系。
本单元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虽然也有主题情境统领、连贯而具有内在联系的学习任务,但终究要面对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应“尽可能做好文路、学路、教路的融合统一”。该任务群学习的“群体”特征就是强化审美性,从整体视角审视、处理不同板块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拎出核心学习任务——制作“成长的脚印”纪念册;第二步,逐“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触摸文本,“入乎其内”;第三步,整合学习,从“快乐的瞬间”和“成长的感悟”两个角度重新整合学习内容,“出乎其外”,并在这些方面以及读写融通、学习方法等相机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单元整体梳理与探究、迁移与应用。
2.合理使用课外资源,落实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多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教学时可以从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出发,适当补充相关资源,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将审美能力的提高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
3.关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之间的联系。
这个单元,从语文要素看,读和写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读写要整体规划。进而,要将“语文园地”的内容与课文阅读和习作进行融合,而不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本单元阅读和习作联系较为紧密,教学时要注重由读到写。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时,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