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走进科普世界:解锁你不知道的“秘密”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与科技”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以及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从内容上看,前两篇文章侧重于介绍关于自然的奥秘,后两篇文章则重点介绍科技的发展。单元导语“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其实也暗示了这一编排。
单元口语交际为“说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关于科技发展的新闻,并通过交流说清楚新闻内容以及对新闻的看法。单元习作为“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围绕“样子”和“功能”两方面来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这一系列编排为学生打开了科普世界的大门,启发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探究其中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要素分析
单元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其实是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延续与发展,目的是在继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同时,每篇课文承担语文要素落实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琥珀》的课后题直接给出了提问的范例;《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后题则要求学生通过梳理问题进行探究,尝试解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课后题则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千年梦圆在今朝》是对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序列性。
单元习作要素是“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这旨在鼓励学生释放想象,用发明描绘未来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将本单元定位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
一方面,单元部分内容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仔细分析本单元:第一,单元课文为一组科普文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信息。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为“说新闻”,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并通过清楚、准确的讲述来传递信息。第三,本单元课后题有一个共同点,即引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并以口头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比如,《琥珀》的课后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后题“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后者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身份信息,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交际情境与对象。以上三方面符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学习路径,即获取信息——传递信息。
另一方面,单元另一部分内容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要表现在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上。这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到的“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等相关内容非常契合。
综合以上分析,本单元教学设计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相关内容辅助学生梳理信息,为后期准确、清楚地传递信息作好铺垫。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对单元内容的解析,本单元以“走进科普世界:解锁你不知道的‘秘密’”为主题统摄整个单元,以“争当‘科普小达人’”为核心驱动任务,先后设置了“探寻自然的‘前世今生’”“述说大国的科技腾飞”“‘发明’让生活更美好”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对科普宣传的责任感,并通过实际行动为科普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目标
1.学习认读5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正确书写45个生字,会写47个词语,积累一组具有新意的词语,丰富自身的词语储备库。
2.阅读一组科普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方式,深入理解重要科普信息,并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信息。
3.结合交际语境及对象,通过讲故事、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清楚、准确地宣传科普知识,分享自然奥秘及科技发展动态,激发自身对科普宣传的责任感,培养科学兴趣。
4.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事物,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向同学介绍其样子及功能,并通过“争当小小发明家”等活动激发发明创造的兴趣。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识字与写字 1.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新的意思,丰富自身词语储备。 ☆☆☆
阅读与鉴赏 阅读单元科普文章,能通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方式,深入理解重要科普信息,激发科学兴趣。 ☆☆☆
表达与交流 1.能结合交际语境及对象,通过讲故事、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清楚、准确地宣传科普知识,分享更多的自然奥秘及科技发展成果。 2.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事物,借助推介会等形式向同学介绍其样子及功能。 ☆☆☆
梳理与探究 1.阅读中,能梳理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阅读科普读物,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其中的关键信息。 ☆☆☆
任务发布:争当“科普小达人”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了解科普宣传活动的意义。
2.发布任务,了解单元学习图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期待。
3.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课前准备
浏览本单元所需学习的内容;查阅资料,了解科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任务情境。
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普周即将来临,我们班准备办一场班级科普展,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自然奥秘与科技发展。为了更好地宣传科普知识,活动前我们将举行“争当‘科普小达人’”的竞选活动,选拔一批具有丰富的科普知识、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乐于科学探究的同学,在活动中担任展区的讲解员。
(二)交流科普的意义。
“科普”实际上就是运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一项活动。
1.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交流科普的意义。
2.播放科普视频。
教师总结科普的重要性:科普可以帮助我们摒弃愚昧,选择更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通过探究的方式去解锁更多的奥秘。
(三)出示单元学习图景。
(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思维导图)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介绍单元学习路径:本单元,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组科普文章,一方面追寻历史演变的足迹,了解大自然发展的奥秘;另一方面关注我国科技的腾飞,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与美好。过程中,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探究中走进科普世界,解锁你不知道的“秘密”,积累更多的科普知识,为“争当‘科普小达人’”做好准备。
同时,希望同学们放飞自己的奇思妙想,发明一个你想要的事物,并围绕其样子及功能进行重点介绍,分享你的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届时,我们将会举办“争当小小发明家”的评选活动。
(四)探究与发现。
1.识字加油站。
导入:带着问题去展开探究,我们常常会总结出一些不易发现的规律。
(1)借助拼音,学生练读生字及词语。
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观察上下两组字,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规律:第一组是前面的字减去偏旁,变成后面的字;
第二组是前面的字加上偏旁,变成后面的字。
总结: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方式进行识字。
(3)拓展延伸。
想一想:运用这两种方法,你还认识了哪些生字?
2.日积月累《江畔独步寻花》。
导入: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用心观察,我们常常会捕捉到不易察觉的美好。
(1)介绍:正值春暖花开时节,诗人杜甫独自漫步在锦江江畔,他会有什么美好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生读、齐读,将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4)交流古诗大意。
(5)拓展阅读。
介绍:实际上,《江畔独步寻花》是组诗,杜甫一共写了7首。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此时的杜甫饱经离乱,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当时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杜甫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有感而发,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任务一:探寻自然的“前世今生”
学习目标
1.认识“琥、珀”等2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正确书写“怒、吼”等30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31个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问题。
3.阅读《琥珀》,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并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能够借助表格梳理信息,并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清楚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并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其演变过程。
课前准备
1.预习《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尝试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
2.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了解自然奥秘方面的内容。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密琥珀的形成过程
导入:大自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们”也在时间长河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走进大自然,探秘“居民们”的“前世今生”。
(一)问题启航:什么是琥珀?
1.齐读课文题目,畅谈疑问。
示例:什么是琥珀?琥珀是用来干什么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回顾总结:“提问”是上学期我们学习的阅读策略,即“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在阅读科普文章时,这一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锁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因此,这单元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同时还要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词语串联: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出示:
推测 晌午 热辣辣 渗出 松脂 美餐 挣扎 冲刷 琥珀
1.指生读词语,相机指导:松脂(zhī),多音字“扎”。
课件出示: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结合语境理解“推测”的意思。
3.借助词语及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琥珀的形成过程。
出示思维导图:
(示例)德国科学家柏吉尔根据一块透明的琥珀推测出了一个故事:几万年前的一个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地面,松树逐渐渗出了厚厚的松脂。一只蜘蛛正准备将一只出来活动的小苍蝇当成自己的美餐,可惜不巧的是一大滴松脂滴落下来,正好将它们一齐包裹起来。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便不动了。松脂继续滴落,逐渐形成了一个松脂球。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依旧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经过漫长的时间,陆地下沉,海水上涨。在波浪的冲刷下,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里。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逐渐变成了化石,其中有一颗便是这块弥足珍贵的琥珀。
4.练习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自主练习;同桌互听互评;课堂集中展示。
(三)刨根问底: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课件出示:
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测,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呢?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寻找推测依据。
3.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及课后阅读链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方法,明确推测依据,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 课文表述 问 题 推测依据 解决方法
1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琥珀的形成需要几万年。 查阅资料
4.学生畅谈:探究梳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问题。
预设:松脂球是怎样变成琥珀的?为什么陆地会下沉,海水会漫上来?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四)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方式的不同。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及课文第7~12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寻找不同。
2.指生交流。
3.教师总结:跟阅读链接相比,课文讲故事的方式更富有趣味性,也更吸引我们去阅读探究。在后面“分享自然奥秘”的故事会中,我们也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宣传科普知识。
活动二:考古来自恐龙的鸟类
(一)兴趣导入:你了解恐龙吗?
1.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分享了解到的恐龙信息。
2.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起走进遥远的中生代时期,近距离地了解那个时候地球的霸主——恐龙。
(二)梳理疑问: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
鸽子 凌空翱翔 隧道 繁衍 脑颅 鸟翼 树栖 开辟
(2)指生读词,重点指导读音:翱翔 繁衍 树栖
(3)重点指导“点”的书写:鸽 凌 隧 颅 翼
2.梳理热点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
(2)同桌互相交流记录的问题。
(3)班级集中交流问题,梳理热点问题。
如:恐龙和鸟类有什么关系?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三)合作探究:考古恐龙的演变过程。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热点问题,试着解决,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 问 题 回 答 解决方法
1 恐龙和鸟类有什么关系?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联系上下文
(四)情境解说: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类的?
1.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来自恐龙的鸟类
时 间 恐龙类型 特 点
两亿四千万年前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2.出示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博物馆的专业解说员,应该如何简明扼要地向游客们讲解这一过程呢?
(1)播放博物馆专业解说员的视频。
(2)学习准确、严谨的语言。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全面”让整个语句的表述更加准确、严谨。
鼓励学生寻找类似的表达,体会说明文语言的表达特点。
(3)鼓励学生模仿解说员进行讲解。
(五)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解锁更多的自然奥秘。
1.总结启发:通过对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奥秘,即“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课前同学们已经开始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了,从中你又了解了哪些有趣的自然奥秘呢?
2.学生自由分享。
3.出示文段《夜来香为什么在夜里开花》。
启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段,通过探究寻找答案。
4.推荐阅读: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活动三:举办“分享自然奥秘”的故事会
(一)发布活动通知。
导入:在学习《琥珀》时,我们感受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增强科学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举办一场“分享自然奥秘”的故事会。将会根据同学们的活动表现,评选“科普小达人”。
(二)出示故事目录,挑选素材。
序 号 自然奥秘
1 解密琥珀的形成过程
2 考古来自恐龙的鸟类
3 ……
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前面学过的课文,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讲述整个过程。
(三)练习讲述故事。
1.学生自主练习。
2.班级交流展示。
3.根据评价表,评选本期的“科普小达人”。
“分享自然奥秘”的故事会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
内容丰富,不遗漏关键信息。 ☆☆☆
结构有条理,逻辑清晰。 ☆☆☆
有肢体语言辅助介绍。 ☆☆☆
任务二:述说大国的科技腾飞
学习目标
1.认识“乒、乓”等2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着”,正确书写“纳、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问题。
3.阅读《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积累科技术语,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含义,感受纳米技术对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4.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结合课文内容述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实现过程,并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5.能够在“‘腾飞的科技’新闻发布会”上清楚、连贯地介绍新闻内容,准确传达信息,并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预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尝试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
2.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了解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关注无处不在的“纳米技术”
(一)问题启航:什么是纳米技术?
1.齐读课文,畅谈疑问。
示例: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有什么用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积累新词:认识科技术语。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 碳纳米管 纳米缓释技术
1.指生读、齐读。
课件出示:
云技术 多媒体 克隆 互联网
2.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学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桌面 窗口 潜水 文件夹
3.交流上面词语的新意思。
(三)梳理脉络:课文围绕着纳米技术介绍了哪些内容?
1.师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围绕着纳米技术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查阅的资料试着解决。
3.师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继续探究与课文关系不大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四)聚焦核心:纳米级物质有哪些新奇的特性?
课件出示:
这种纳米级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人类的一门学问。
1.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纳米级的物质到底有哪些新奇的特性?
2.小组合作探究,重点研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级的物质的特性 应 用
杀菌和除臭 冰箱里使用纳米涂层
3.结合课文内容及查阅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这两个句子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哪些领域?
1.启发思考:纳米技术还藏在生活的哪些角落?
课件出示:
洗衣机、高性能彩色打印墨粉等都采用了纳米技术,可以不沾油、不沾水。
在火箭燃料中加入不到1%的纳米铝粉,就可将燃烧热能扩大一倍。
纳米技术应用在陶瓷上,可使陶瓷具有超塑性,大大增强了陶瓷的韧性,让陶瓷坚固无比。
2.学生结合之前查阅的资料进行补充介绍。
3.发挥想象: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交流。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纳米技术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纳米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康。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纳米技术的神奇,体验了科技的魅力,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了解其他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活动二:追寻跨越千年的航天梦
(一)问题启航:千年梦是什么?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实,科技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示例:千年梦是什么?什么样的梦追寻了千年?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追根溯源:千年梦是如何实现的?
1.追问:飞天梦是“千年梦”吗?
(1)学生交流,明确:飞天梦,即国家的航天事业。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 件 成 就
明代 万户首次试验利用火箭上天。 世界第一人,被认为是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
2.播放视频,激发爱国情。
(1)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视频。
(2)学生谈感受。
小结:
是啊,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付出着自己的努力,这是科学家们的坚守,也是祖国的坚守。身为中国人,我们内心不仅生出了满满的自豪感,还生出一种传承精神、勇担重任的使命感。
(三)满怀骄傲,讲述千年梦。
1.学生讲述我国航天梦的实现过程。
2.师评价反馈,并总结: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期待未来的你们可以继续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解锁更多的科技发展成果。
1.总结启发:通过对本单元后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在科技发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即“无处不在的纳米技术”和“跨越千年的航天梦”。还有哪些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课前同学们已经开始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中你又了解了哪些令人振奋的科技发展?
2.学生自由分享。
3.追问:书中谈到的一些科技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吗?
启发学生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4.推荐阅读: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
活动三:举办“腾飞的科技”新闻发布会
(一)发布活动通知。
导入:通过对本单元后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每天从新闻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科技发展的诸多最新成果。为了让大家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请同学们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搜集关于科技发展的新闻,届时我们将举办“腾飞的科技”新闻发布会,根据同学们的活动表现,评选新一轮的“科普小达人”。
(二)出示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新闻分享稿模板:
出示注意事项:
1.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新闻的看法。
(三)学生练习讲述。
1.学生自主练习。
2.小组评选代表。
(四)班级集中展示。
1.学生上台展示。
2.根据评价表,评选本期的“科普小达人”。
“腾飞的科技”新闻发布会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来源权威可靠,信息准确。 ☆☆☆
语言表达清楚、连贯。 ☆☆☆
能针对新闻说出自己的看法。 ☆☆☆
有肢体语言辅助介绍。 ☆☆☆
任务三:“发明”让生活更美好
学习目标
1.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想要发明的事物。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思路,尝试迁移本单元中课文的写法,写出所要发明事物的样子及功能,表达出这一项发明将会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通过“争当小小发明家”活动,体会发明的快乐,激发对发明创造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人类伟大的发明;回忆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放飞你的奇思妙想
(一)领略“发明”的魔力。
1.提问:“发明”与“发现”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发现是原本就有,发明则是从无到有。)
2.学生交流喜欢的发明及发明家。
3.播放视频《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学生畅谈感受。
小结:
发明创造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勇于发明创造,造福人类。
(二)捕捉你的奇思妙想。
1.创设情境:假如有一天,你也成了一名发明家。你想发明什么东西呢?
课件出示:
会飞的木屋 水上行走鞋 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2.借助下面的表格,激发学生的灵感。
发明的事物 灵感来源 期待解决的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思路。
(课件出示:单元习作中的思维导图)
1.学生模仿课本的思维导图,将想要发明的事物及其样子、功能梳理清楚。
2.小组互相交流构思。
(四)模仿精彩表达。
1.创作预热:微写作。
策略一: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新事物的外形特点。
(1)师介绍:我们发现,科普读物里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新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们往往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即用新事物与我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我们发明的事物,也是大家之前没有见过的,也可以用这一方法介绍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就好像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2)引导学生朗读,并交流作比较的好处。
(3)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2.创作初阶:小练笔。
策略二:采用“总—分”结构+对比的方式多角度介绍新事物。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的小练笔)
(1)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明确:“总—分”结构、多角度介绍事物、对比。)
(2)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3)班级交流分享。
小结:
这些精彩的表达无疑为我们准确、清楚地介绍所发明事物的样子及功能,做了非常好的示范。相信大家在仿写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3.正式创作:我的奇思妙想。
(1)学生自主完成初稿。
(2)小组集体讨论、修改。
(3)根据评价表,评选最佳作品。
“我的奇思妙想”习作评价表
评价标准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无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 ☆☆☆ ☆☆☆
习作围绕所发明事物的样子、功能展开,结构清晰,有条理。 ☆☆☆ ☆☆☆
结合生活事例介绍事物的功能,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 ☆☆☆
习作有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 ☆☆☆
活动二:争当小小发明家
(一)发布活动通知。
导入:通过前面的交流学习,同学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发明创造。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改变了历史的足迹,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同学们的发明究竟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开展“争当小小发明家”的活动。活动后,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我们班的“小小发明家”。
(二)出示内容要求。
学生上台推介自己的发明,围绕着发明成果的样子及功能,阐述此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要求:1.有条理地介绍发明成果的样子及功能。
2.清楚地阐述此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可采用“文字+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三)练习讲述。
1.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发明作品。
2.班级交流展示。
3.借助评价表评选“小小发明家”。
“争当小小发明家”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语言表达清楚、连贯。 ☆☆☆
内容丰富,清楚地介绍发明的样子及功能。 ☆☆☆
有理有据地阐述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有肢体语言辅助介绍。 ☆☆☆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为了打开学生的科学视野,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感受科普世界的神奇魅力,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了科普文章,如《石头书》《恐龙》;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经典科普纪录片《我们的星球》;“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视频等。
过程中,为了辅助学生梳理科普信息,启发学生创作思路,还引入了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
本单元旨在通过一组科普文章,引导学生走进科普世界,探究其中的自然奥秘,关注我国的科技发展,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两个任务群之间的“兼容”。
前面通过对教材的综合分析,知道本单元同时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如何更好地兼顾两个任务群,成了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文章特点巧妙地安排两个任务群的教学顺序。比如,《琥珀》一课可以安排“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后,第一步引导学生先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琥珀如何形成的关键信息,然后再用口头表达的方式传递信息;第二步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查阅的资料思考作者推测的依据,寻找科学的证据;而《飞向蓝天的恐龙》则恰恰相反,先结合课文内容及查阅的资料梳理探究演变的过程,然后再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述整个过程。
2.重视口语表达的训练。
本单元的核心驱动任务为“争当‘科普小达人’”。因此,准确、清楚地传播科学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但这项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需要结合课后题,为学生搭建一系列的训练任务,引导学生结合交际情境及交际对象进行得体交流。比如,《琥珀》一课,结合课后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提取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讲述;《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结合课后题“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创设情境,拓展专业解说视频,引导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练习讲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些都指向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学中我们通过开展多个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交际情境及交际对象进行得体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注意语文要素落实的梯度。
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中,这一语文要素落实需要注意梯度,结合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比如,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琥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关联四年级上册的“提问单元”,继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着解决问题;《飞向蓝天的恐龙》则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过程中开始渗透“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解决方法;《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则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千年梦圆在今朝》则是对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