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游最美乡村 寻世外桃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以及一篇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包括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天真烂漫的乡间儿童以及幸福和谐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就像单元导语所说:“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阅读这组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乡村美景之中,近距离地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自然、和谐美好。语文要素分析单元阅读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对应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与鉴赏”中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关键语句”这一核心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如下表:册 别 所在单元 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求在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本单元习作主题为“我的乐园”,单元习作要素为“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自己喜爱的地方,记录乐园趣事,表达快乐感受。学习任务群定位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将本单元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首先,从单元学习路径来看,本单元先引导学生阅读一组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感受乡村生活独特的美,同时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情感;再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日常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创作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这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核心学习路径是一致的,即从文学阅读到创意表达。其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对应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这一部分。学习主题综合考量,本单元以“游最美乡村 寻世外桃源”为主题统摄整个单元,以“创作心中的‘桃花源’”为核心驱动任务,先后设置了“走进诗词大观园 游览南宋乡村”“欣赏经典散文 寻访现代乡村”“倾听内心声音 书写我的‘桃花源’”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下经历从“阅读赏析作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到“创作表达自己在乐园中的快乐体验”这一完整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文学的眼光去感知生活中的美好,进一步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学习目标1.学习认读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正确书写40个生字,会写26个词语,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2.阅读描写乡村生活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描绘乡村图景,并借助关键语句初步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3.关注单元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摘抄、赏析以及诵读等方式,丰富言语积累,并尝试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自己印象中的乡村景致。4.深入生活,回忆自己喜欢的乐园,并借助表格描绘乐园的样子,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过程中可以借鉴单元课文中的精彩表达。5.通过阅读与创作文学作品,养成从生活中捕捉美好的习惯,热爱生活,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识字与写字 1.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 2.能结合生活情境,选用合适的词语描绘你眼中的乡村生活。 ☆☆☆阅读与鉴赏 1.能诵读、积累经典古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由自在的乡村儿童,以及幸福和谐的村居生活。 2.能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达与交流 1.模仿课文表达,描绘你眼中的乡村景致。 2.回忆生活经历,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我的乐园”,描述乐园趣事,表达自己的快乐体验。 ☆☆☆梳理与探究 1.梳理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梳理同主题的古诗词,探究表达的异同。 ☆☆☆任务发布:创作心中的“桃花源”学习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并查阅资料,理解“桃花源”的含义。2.结合生活情境,选择词语分别描绘城市和乡村生活,感受两者的不同。3.联系自身生活,交流乡村印象,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4.了解单元学习图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期待。课前准备浏览本单元所需学习的内容;回忆自己对乡村的印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发布单元任务。1.出示任务情境。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人们生活得安宁幸福、自在快乐。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能够让自己快乐、自在的地方称为“桃花源”。3月份,班级将举办“童眼看世界之寻觅心中的‘桃花源’”的文学创作展。活动要求同学们以“心中的‘桃花源’”为主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乐园。届时我们将择优评奖,并出版一本作品集——《寻觅心中的‘桃花源’》。2.畅谈你的“桃花源”。(1)问题思考: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的“桃花源”?(学生自由交流。)(2)激发兴趣:那如何创作一篇佳作,记录你在“桃花源”中的快乐体验,表达你对“桃花源”的特殊情感呢?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二)出示单元学习图景。(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思维导图)1.交流单元页。(1)学生观察单元页上的插图,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整幅画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学生自由交流。)(2)小结:农民、黄牛、农田、树木、房屋等,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图。水墨画的形式更是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感觉。课件出示: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2.介绍单元学习路径。师介绍:乡村,是一个令人心安的地方。它静谧、祥和,抚慰了很多文人学者的心,也成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本单元,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组经典文学作品,游览古今时期的乡村,感受乡村的美好,体会文人墨客对它的独特情感。在此基础上,一起回归生活,寻觅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然后借鉴作家们的经典表达,描绘你在“桃花源”中的美好体验以及独特情感。(三)玩转词语,初谈乡村印象。1.初谈乡村印象。(1)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2)学生交流对乡村的印象,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出示: 的乡村) 2.积累词语,对比城市与乡村。课件出示: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肥沃 静谧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1)指生读。(2)提问:上面的词语中,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乡村?(明确:第一行描绘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绘的是乡村生活。)(3)展开联想,选择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带给你的图景。(学生自由分享。)任务一:走进诗词大观园 游览南宋乡村学习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杂、稀”等1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结合注释以及课文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中描绘的画面。4.借助关键词句以及拓展资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课前准备诵读古诗词,预习重点生字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群文阅读 欣赏田园风光导入: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近距离感受那时的乡村生活。(一)解诗题。1.了解诗题。(1)指生读诗题;师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四声;指导书写“杂”。(2)揭示诗题。(四时:四季。杂兴:随兴而写的诗。)(3)探究:这首诗的题目与大多数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明确:诗题后面还多了数字。)2.介绍组诗。(1)补充介绍:其实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所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有六十首。(2)学生交流感受。(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1.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2)指生读。(3)学生齐读。2.想画面。(1)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小组内讨论交流。(2)班级集中交流。①交流: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相继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荞麦花盛开,油菜花稀疏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②交流: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启发思考:生活在那里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交流“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3.悟情感。(1)创设情境:此刻你就是诗人范成大,闲暇之余在乡村的小路上散步,展现在你眼前的是这样的美景(出示:图片),你陶醉其中,于是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2)齐读。(3)交流诗人的内心感受。(明确:由衷地喜爱与赞美。)(三)小组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及《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八)》。[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刚刚我们按照“读古诗—想画面—悟情感”的方法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及《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八)》,尝试完成群文阅读单。]《四时田园杂兴》群文阅读单喜欢的古诗 梳理诗意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1.小组合作学习。2.班级集体交流。3.思考: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交流明确:这三首诗中,诗人都抓住了相应季节中的特色景物,勾勒出了三幅唯美的田园风景图,同时也都表达了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活动二:互文阅读 结识乡村儿童(一)学习《宿新市徐公店》。1.解诗题。(1)学生齐读诗题;师相机指导:“宿”“徐”的读音;指导书写“宿”。(2)交流诗题意思。(明确: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3)指生读诗题。(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2.读古诗。(1)创设情境: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2)师指名朗读,正音:“疏”读“shū”。(3)借助停顿符,读准节奏。(4)师生合作朗读。3.想画面。(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2)关注儿童动作,补充细节。启发学生想象一下追蝴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动作,以及蝴蝶在花丛中停停歇歇的场景。学生自由分享。小结:一个“急”字,让我们不仅读到了儿童急迫的心情,仿佛还看到了儿童匆忙、着急的动作。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4.知儿童。(1)提问:通过交流,我们发现通过杨万里的描写,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儿童?(交流明确:活泼开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2)引导学生抓住“急走追黄蝶”进行赏析。(二)拓展其他描写儿童的古诗。1.问题启发:这样的儿童,你在其他古诗里见到过吗?(学生自由分享,课件出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雷震的《村晚》)2.互文探究,畅谈发现。小结:在这些古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古代乡村生活很简单朴素,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但儿童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他们整天徜徉在乡间小路上,内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乐趣。活动三:对比阅读 了解词人内心(一)了解宋词。1.指生读词题;师正音:“乐”读“yuè”。2.了解词的相关知识。(1)学生交流。(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2)补充知识:“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二)朗读。1.创设情境。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有一天在乡间小路上散步,路过一户人家。慢慢地,他竟然看入迷了。此时,他眼前的“村居”别有一番滋味。那他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这首词,把词读正确、读流利。2.反复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2)指生读;师相机指导: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3)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三)想象画面。1.提问:看到“村居”二字,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词主要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里幸福生活的场景。)2.欣赏居住环境。(课件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1)抓住“茅檐、溪、青草”,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出示“茅檐”图片。)(2)联系生活,交流:你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学生自由分享。)(四)走近生活。1.学生默读这首词,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人 物 在干什么2.关注“翁媪”。(课件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1)启发思考“翁媪”的聊天内容,感受幸福生活。(2)有感情地朗读。3.认识“小儿”。(1)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说理由。(学生自由交流。)(2)小结: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小儿子调皮、可爱,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通过整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场景。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五)体会情感。1.提问:陶醉在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中,此时辛弃疾会想些什么呢?(1)学生自由分享。(明确: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2)播放现代歌曲《清平乐·村居》。(3)学生交流感受。2.对比阅读。(1)补充介绍:虽然这首词比较经典,但了解辛弃疾的人知道,这并不是他创作的主流风格。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另一首经典之作。(课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指生读,全班齐读。(3)尝试给词配乐。①提问:对比一下,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的感觉一样吗?如果分别给两首词配乐,你会选什么样的音乐?②学生交流。(明确:《清平乐·村居》需要配舒缓温馨的音乐;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则需要选慷慨激昂且有些悲壮的音乐。)(4)介绍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他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所以他以恢复中原为一生的志向,并把满腔热情全部投入到此项事业中。然而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辛弃疾的抱负并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于是,他只能将对国家的满腹忧思寄托于词作之中。他的词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字里行间往往都在诉说他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长期不得志,使他开始隐居乡村,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田园诗词,其中写《清平乐·村居》时,他便闲居在带湖。(学生交流感受。)小结: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都能过上《清平乐·村居》中的生活啊!同时,我想这种安定祥和、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也给了作者内心极大的抚慰。(5)齐读《清平乐·村居》。(六)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1.有节奏地朗读。(1)指生读;师正音:“俏”读“qiào”。(2)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和停顿。2.感受情感。(1)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词带给你什么感受?(交流明确:托物言志,通过赞颂梅花俏丽而坚忍不拔的品格,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藐视各种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2)学生诵读。任务二:欣赏经典散文 寻访现代乡村学习目标1.认识“构、冠”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和”,正确书写“构、饰”等2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3.通过阅读一组现代经典散文,欣赏乡村生活美景,体会现代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并借助关键语句,深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4.朗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想象其中的画面,并借助批注式赏析表达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获得审美鉴赏体验。5.联系生活实际,描绘自己眼中的乡村景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南方乡村;回忆自己过往的村居生活。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借助中心句 云游乡下人家(一)介绍背景。1.补充介绍:1934年4月,现代作家陈醉云在杭县安溪镇考察,对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决定移居至此。1935年,他带着全家如愿迁居安溪。在安溪的日子里,他过上了曾经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2.学生交流感受。(二)走近乡下人家。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圈画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2.交流重点词语。(课件出示:鸡冠花 朴素 率领 倘若 捣衣 和谐)结合照片,理解“捣衣”的意思。3.借助中心句,交流印象。(1)提问:作家陈醉云对乡下人家有着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语句说一说。(交流明确: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2)学生交流对乡下人家的印象。4.欣赏乡村美景。(1)启发思考:在游览之时,我们发现外表看似普通的乡下人家却处处藏着独特的风景。你发现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景致?仿照着示例,尝试给它们起个优美的名字。(示例:瓜藤攀爬图)(交流明确:①瓜藤攀爬图 ②鲜花盛放图 ③雨后春笋图 ④群鸡觅食图 ⑤鸭群戏水图 ⑥院落晚餐图 ⑦秋夜虫鸣图)(2)规划行程安排。创设情境:假如周末你们一家人准备去乡下人家进行一天一夜的乡村游,由你来做好行程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出示思维导图:(3)评选最美景致。(出示学习要求:刚刚我们梳理了乡下人家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特别景致,其中,哪一处景致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请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出你们认为乡下人家中最美的景致,并设计宣传词,为它代言。)①小组交流合作。②班级评选最美景致。(三)书写乡村美景。1.短句叠加,勾勒画面。(1)读句子——想画面。课件出示: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滨景观。①指生读句子。②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2)看图画——想句子。(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一第14页的三幅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一幅喜欢的图,仿照上面句子的表达,描绘图中的美景,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2.描绘你眼中的乡村景致。(1)回顾启发:在作家陈醉云的眼中,乡下人家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屋前的瓜藤环绕,有门前的花开花落,有林间的群鸡觅食……乡村,寄托着作家内心独特的情感。那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什么样子的?(2)问题链启发:(学生自由分享。)①乡村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②你喜欢哪个季节的乡村?③你想重点描写哪些景致?……(3)小组交流分享。(4)借助评价表评选最佳作品。“你眼中的乡村景致”作品评价表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语言优美,有画面感。 ☆☆☆抓住乡村特色景致描写,富有意境。 ☆☆☆借助关键语句表达对乡村的独特情感。 ☆☆☆活动二:借助关键句 探寻天窗的魅力(一)认识天窗的样子。1.出示天窗图片。学生交流发现。(课件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2.启发学生质疑思考。(二)了解天窗的用途。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圈画出令人感受深刻的语句。2.探讨天窗的用途。(1)问题启发:当地人为什么开天窗?(学生交流讨论。)(2)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三)描绘关于天窗的想象。1.明确关键语句。(1)启发:天窗原本是用来增加屋内亮度的。可是在使用过程中,它竟然又发挥出了奇妙的用途。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2)理解“慰藉”的意思。(近义词:安慰)(3)追问: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2次)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安慰与快乐。)2.理解“唯一的慰藉”。(出示学习要求: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尝试在旁边写写阅读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在下雨被叫回家时和夜晚被喊去休息时。)3.夏天下雨时的天窗。(1)联系生活情境,体会:当夏天阵雨来临时,你正欢天喜地地在雨里跑跳,这时大人把你喊回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失望、低落等。)(2)指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语句。(3)启发想象:当你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头顶的这一方天窗带给你微弱的光亮,顿时照亮了内心。当你抬头望向天窗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4)师指导学生抓住“雨脚”“一瞥”中蕴含的孩子内心世界的灵动,以及“扫荡”带来的猛烈冲击。(5)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4.月夜下的天窗。(1)创设情境:当孩子们沉浸在月夜下的美景中时,却无奈在大人们的催促下,只能上床休息,此时“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2)指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结合课文第7自然段完成以下句子填空。你看到了 ,想到了 。 你看到了 ,想到了 。 你看到了 ,想到了 。 (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4)班级交流分享。5.想象从“无”到“有”。(1)指生读课文第8自然段。(2)畅谈对“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理解。(学生自由交流。)(四)分享天窗的魅力。1.创设情境:同学们,经过这次的阅读,我们不仅了解了南方的建筑特色,还了解了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回忆过往的生活,你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天窗”?心情难过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兴奋但却无人诉说时……它给了你最大的安慰,用默默的陪伴抚慰了你的内心。接下来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与自己的“天窗”的故事?2.学生交流分享。小结:小小的天窗一次又一次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应该被感谢。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风雨雷电的无比威力、夜的美丽神奇、天窗的无限魅力!活动三:借助关键句 欣赏三月桃花水(一)初识乡村春日美景。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欣赏春天时节的乡村景象。想象一下:此时徜徉在乡间小路上,你比较期待遇见怎样的景色?课前让同学们从生活中或者网上找资料去捕捉乡村春日美景。(学生自由交流。)2.自由朗读,读出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印象深刻的词句。(2)师配乐范读。(3)同桌读,互相点评。(二)还原情境,想象“三月桃花水”。春暖花开之际,作家刘湛秋走在乡间小路上,耳边听到的以及眼前看到的,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1.想象“河流醒来了”的画面。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1)指生读。(2)结合重点语句赏析“啊,河流醒来了!”这句话。(交流明确:天气回暖,河面的冰渐渐融化,河水逐渐流动起来。而在作者眼里,这却是河流“醒来”的表现。)(3)结合第2自然段,想象画面。(4)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2.听“三月的桃花水”。(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桃花水为何成了“春天的竖琴”?(交流明确: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2)听音乐,想象画面。(学生自由交流。)(3)齐读第4自然段。3.看“三月的桃花水”。(1)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想象画面。(2)学生自由交流。(3)齐读第6自然段。(三)借助关键语句,感悟情感。课件出示: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1.指生读语句,体会情感。(交流明确:对春天的乡间美景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探究表达效果。(1)学生交流。(2)介绍:这句话表达更直接,属于直接抒情,其他表达都是把情感藏在优美的语言中,属于间接抒情。3.总结提升。(课件出示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1)交流平台。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情感。(2)迁移运用。①学生分享其他关键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②小结:以后阅读时,我们也要格外留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关键语句,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文本,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三:倾听内心声音 书写我的“桃花源”学习目标1.调动生活经验,通过讨论,明确“我的乐园”的写作内容。2.借助关键语句梳理习作思路,尝试迁移本单元中课文的写法,写出乐园的特点,以及乐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3.通过习作分享会,与同学分享乐园带给自己的快乐,享受表达的乐趣。4.创设召开习作分享会的情境,引导学生练习向同学转述该通知,过程中学会在倾听中弄清要点,不遗漏主要信息,注意人称的转换。课前准备回忆生活经历,定位“我的乐园”。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倾听内心 定位我的“桃花源”(一)借助思维导图启发思路。1.启发思考。能够让自己快乐、自在的地方往往被称为“桃花源”,也就是自己的乐园。退休闲居的日子里,田园成了范成大的“乐园”,徜徉在田园里,范成大创作了多达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同样,乡下人家成了陈醉云的“乐园”,静谧祥和的村居生活给了他极大的自在与安逸之感;下雨与深夜之时,狭小的木屋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百无聊赖之际,天窗给予了孩子们莫大的安慰与快乐……那生活中,有没有一个地方也被称为你的“乐园”,带给你无尽的快乐?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思维导图2.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定位自己的“桃花源”。(二)借助表格梳理构思。“桃花源”的名字 “桃花源”的样子 园中趣事 美好感受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完善构思。(三)借助小组完善提纲。1.小组交流碰撞。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讲述习作的大致框架,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他的创作思路是否流畅,互相提出意见。2.学生列出提纲。活动二:把脉经典 模仿精彩表达(一)朗读积累。课件出示: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2.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指生朗读、齐读、合作读。(二)梳理探究。描写“桃花源”的样子 形容快乐的体验1.思考:哪些语句是在描写“桃花源”的样子?哪些语句用来形容快乐的体验?2.赏析语句,交流感受。(三)模仿借鉴。1.学生自由选择语句模仿创作。2.班级交流分享。小结:以后同学们在阅读中也需要留意精彩表达,并尝试通过模仿的形式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笔下。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创作初稿。(四)修改完善。1.小组集体碰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分享习作,其他成员给出修改意见。2.学生自主修改。活动三:享受表达 召开习作分享会(一)“转述”通知。创设情境:我们班要举办一场习作分享会,通知如下。假设此时你的好朋友生病请假了,现在需要请你将此通知转述给他。课件出示:关于召开“我的乐园”习作分享会的通知本周五(3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在本班教室召开习作分享会,交流习作“我的乐园”,并评选“最佳作品”。温馨提示:(1)请每位同学带好自己的作品,并提前为作品准备一段简单的推荐词。(2)请组长提前排好组内发言顺序,保证小组有序交流。(3)请每位小组选出本组的优秀作品来参评班级的“最佳作品”。四年级(3)班2月28日1.了解“转述”。(1)介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通俗地讲,“转述”也叫“捎话儿”。(2)学生自由分享给人“捎话儿”的经历。(3)梳理转述要点。①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②要注意人称的转换。2.练习“转述”。(1)同桌之间互相练习转述,互相指出问题。(2)指生转述,其他同学给予评价。3.评价“转述”。学生借助评价表,对同桌的转述进行星级评价。“转述”评价表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弄清要点,不遗漏关键信息。 ☆☆☆注意人称的转换。 ☆☆☆表达清楚,语言得体。 ☆☆☆注意称呼,用语要文明礼貌。 ☆☆☆(二)召开习作分享会。1.评选优秀作品。(1)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2)小组作品分享,其他组员进行即时点评,并选出组内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分享,其他同学集中点评反馈。(3)根据作品完成情况,完成评价表。“我的乐园”习作评价表评价标准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无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 ☆☆☆ ☆☆☆乐园的样子描绘得清楚。 ☆☆☆ ☆☆☆乐园的趣事描写得具体、有趣。 ☆☆☆ ☆☆☆美好感受写得生动、真切。 ☆☆☆ ☆☆☆2.准备作品,参加“寻觅心中的‘桃花源’”文学创作展。(1)准备作品。学生将作品誊抄到统一的纸上,绘制配图。(2)以小组为单位参展。学生根据作品主题自发组建小组,绘制参展海报。(3)总结活动收获。学生回顾整个创作历程,分享心得与感悟。小结:乐园是我们自在享受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地方。希望可以有这一方小天地,守护着我们内心的快乐与美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充分地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结合教材内容拓展了一组经典古诗词,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以及《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八)》、杨万里的《舟过安仁》、雷震的《村晚》、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考虑到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对乡村生活有天然的陌生感,引入了歌曲《乡间的小路》以及大量关于乡村美景的照片等资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梳理阅读内容,启发创作思路,还引入了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组文章,体验古今时期的乡村生活,在感受乡村生活美好的同时,体会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继而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描写乐园带来的快乐体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放大乡村生活的“美”。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深入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独特与美好,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拉近学生与乡村生活的距离,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代入作者身份,想象他们在茶余饭后徜徉在乡村小路上,以一颗闲适之心去捕捉乡村生活的美。比如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引导学生既走进了诗词,又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同时,经过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阅读要素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了将文字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画面中去捕捉言外之象、言外之境、言外之情,深入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观照作者的内心世界。2.把握语文要素的“度”。“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要素是在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因此,如何从关键语句中读出思想感情将是本单元中学生可以获得的重要成长点。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学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对“关键语句”这一概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顺势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同时,“初步体会”决定了本单元的教学深度,引导学生以初步感受为主,不宜进行过难、过深的探究。尤其是对“关键语句”“思想感情”等不必进行深入的概念性解读。3.找准阅读与习作关联的“点”。虽然本单元的文章是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的,习作则是书写“我的乐园”,两者在主题上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实际上两者都指向了单元习作要素——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文中的乡村其实也是作家们的乐园。本单元习作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快乐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课文精彩片段,学习作家的经典表达,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提升学生的言语质量。比如,本单元我们设置的“把脉经典 模仿精彩表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赏析语言,品评文字,逐渐将作家表达转换成自我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