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专项练习(广东专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专项练习(广东专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其中面值10元的银币背面图案(图)分别为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东标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桥、黄浦江等组合设计、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设计。银币图案选择这些设计元素的理由是它们(  )
A.突出中国建设各阶段发展重点 B.诠释中国金融事业国际化进程
C.表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代表改革开放成就的经典案例
2.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开辟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区
3.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政府财政承包是指某地以某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年增长率的增收部分都归地方,没超过的部分地方和中央五五分成。这样的规定(  )
A.体现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C.有利于激发企业生产活力
D.是计划经济在财税政策上的体现
4.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峰期,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这三次创业的高峰期分别对应的是(  )
A.开放浦东、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组织
C.设立特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组织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南方谈话、提出基本路线
5.邓小平指出: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主张(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发展先进科技
6.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材料论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7.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积聚,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  )
A.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B.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
C.缓和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 D.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
8.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率先开放的深圳经济特区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以下表格中列出的甲、乙、丙三次改革,分别对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哪三次改革?(  )
改革 产生的影响
甲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乙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
丙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A.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生产节约
B.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生产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思想解放
10.(11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材料一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含义。概述建国初期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现代化”分别采取的举措。
(2)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意义
(3)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指的这场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4)材料四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四中的“这个期间”指的是1956年至1966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一项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结合材料四,谈谈这一时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作用。
二、拔高训练
11.继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的规律,
B.经济发展不受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
C.经济政策的调整会改变国家的性质
D.不同性质的国家制度都需改革完善
12.小云同学正在进行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他收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他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1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体现了新发展(  )
A.创新发展理念 B.协调发展理念
C.共享发展理念 D.绿色发展理念
14.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3G”、“……Style”等。我们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言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红卫兵”“走资派”“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经济特区” ②“大包干” ③“公私合营” ④“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6.2023年神舟十七号与神舟十六号在中国空间站胜利“会师”,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
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7.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全民族抗战时期,卢作孚指挥完成了宜昌大撤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D.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8.“1978年,中国上百台印刷机转动,不同的报头之下,出现了同一个标题;校园的阅报栏前挤满年轻的面孔,无数学子闻风而至,阅读同一篇文章;千百人重新铺展稿纸,千百支笔重新抖落尘埃,准备书写同一个主题;被一种沉重的沉默笼罩的中国大地,随着第一声响动,忽然爆发出轰鸣。”这段话描述的场景应该是(  )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吃得健康,少年儿童从有学上到要上好学……但这些理想追求与当前社会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B.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享乐奢靡之风盛行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对农村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土地改革后吃大锅饭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私有制
C.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1.下表为1966-1987年间部分年份国民生产总值情况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呈U型发展趋势。其中,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发展阶段的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78年 1980年 1987年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1868.0 1773.9 1723.1 3624.1 4517.8 11954.5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香港澳门的回归 D.改革开放的实施
22.下图思维导图的“结论”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开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
23.1978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可能是二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要承认自己落后,承认现在很多方法不对头.,需要改,并且找出适当的方法。”为此,他(  )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开启改革开放的探索之路
C.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决定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4.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25.20世纪80年代有一处小渔村,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它是(  )
A.深圳 B.厦门 C.汕头 D.珠海
26.小明以“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关键词进行人物检索,他要查找的是(  )
A.陈毅 B.朱德 C.刘伯承 D.邓小平
27.1980年,河南省务农的劳动力为23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1985年务农的劳动力为 2571万人,所占比重为88.87%;1990年务农的劳动力为2833万人,所占比重为84.34%。这反映出
A.家庭联产承包已经失去了活力 B.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C.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D.人民公社化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离开▲,这是它同西方一些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区别。”“▲”处应为(  )
A.国家宏观调控 B.实现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按劳分配
29.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浦东 B.农业生产合作社、海南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 D.废除农业税、雄安
30.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31.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粮票和油票”的命运反映了(  )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计划经济的实行
C.对外开放的深化 D.经济体制的变革
32.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跑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于“中国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 ②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③“四个全面”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④中国梦已经实现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3.著名的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说明国企改革应(  )
A.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B.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
C.大量吸引外国资金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三、材料分析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简表(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进行整党工作,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支部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一年见成效,地方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35.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76年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58年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1961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 如今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1)请补充材料一思维导图中的①②③,并根据导图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④。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请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的事件,选一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案选择上述设计元素的理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率先由农村开展,1978年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小岗村是最先进行改的、=革的地方,后逐步过渡到城市,1980年深圳被建立为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开放,这都是改革开放的大事,所以被选为改革开放纪念币的图案,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突出中国建设各阶段发展重点”,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诠释中国金融事业国际化进程”,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表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A
根据题干中的“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联系所学可知,这个“最大胆行动”指的是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A项开放14个沿海城市是这个“大胆的行动”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B项开辟珠江三角洲开放区是在1985年,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不符合题意;
D项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区是在1990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A
4.B
5.B
6.B
据题干“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故选B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是人民公社制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A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在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7.D
A: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打破我国外交僵局和困境,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缓和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合作提供智慧方案,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8.B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三大改造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C项正确;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
人民公社化使片面追求公有制,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B项;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排除D项。
故选C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知识,应把握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要熟记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关内容。
10.(1)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抗美援朝,“现代化”: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
(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推动农业、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稳步增长;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建成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答到这一时期任意一项成就即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及一五计划的知识。根据材料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处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国家的安全;通过制度并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2)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根据材料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农业、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和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有: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建成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答到这一时期任意一项成就即可)根据材料四“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可知,这一时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
(1)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抗美援朝,“现代化”: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
(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推动农业、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稳步增长;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建成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答到这一时期任意一项成就即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1.D
12.D
13.D
14.D
15.D
16.A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的科技、经济和外交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取得的。故A符合题意;
“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无关,排除B;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科技、经济和外交成就,不是民主法制建设,排除C;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我国的科技、经济和外交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取得的。
17.C
根据题干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史实给予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全民族抗战时期,卢作孚指挥完成了宜昌大撤退”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概念。
18.C
题文描述是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这场讨论,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解放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精神,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既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A项“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应该是题干描述的场景,符合题意;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和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内容。
19.B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材料中的“人们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吃得健康,少年儿童从有学上到要上好学”的矛盾,说明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A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C不符合题意;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改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分析实质,进而得出结论。
20.C
21.D
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8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大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不符合题意;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不符合题意;
C. 香港澳门的回归 ,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健康发展阶段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22.C
23.B
24.B
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造,实行“股份制”。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选项 B 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92年,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1992年后,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 D 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B 。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相关史实。
25.A
26.D
27.B
28.A
29.C
30.A
A:根据题干“这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所学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由此可知,材料在描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B:题干只是交代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没有涉及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只是交代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没有涉及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只是交代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没有涉及意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D
32.A
33.D
34.(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1)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一“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可知,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一“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知,共产党建立了民主政权,保障人民的权利。
(2)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于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故答案为:(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1)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议,解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主要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土地革命、双减双交政策、土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2)本题是基础知识识记性考查,重点是牢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解题主要是运用农村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本题要紧扣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信息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分析理解材料。
35.(1)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民主共和(三民主义)。④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通过全面调整,工农业得到恢复发展。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或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
(1)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2)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大事年表”,任选选一角度,结合所学回答。如:选择经济,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通过全面调整,工农业得到恢复发展。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选择政治,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
故答案为:
(1)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民主共和(三民主义)。④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通过全面调整,工农业得到恢复发展。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或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柳暗花明。
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