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测试 八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答案 B C C B C B D A D B A A B D A题号 38 39 40 41 42答案 D C C D A二、非选择题43.(11分)(1)趋势:逐步上升。(1分)原因:《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2分,符合题意即可)(2)条约:《马关条约》(1分);侵略方式的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1分,符合题意即可)(3)原因:①技术落后,②闭关锁国,③清政府腐败,④缺乏优秀领袖等。(一点1分,共2分)理由:①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中国人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无限蓬勃的生气;③中国人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④中国人守法易治。(一点1分,共2分)(4)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勿忘国耻,牢记历史;③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一点1分,共2分。题意即可)44. (12分)(1)危害:①白银外流;②毒害人民的身心健康;③造成官僚体系腐朽;④败坏社会风气。(一点1分)事件:虎门销烟。(1分)(2)目的:①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或日本乘朝鲜内乱之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进行蚕食。(1分)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分)(3)名称:广州黄花岗起义(1分);影响: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分,符合题意即可)(4)活动:国民大革命;(1分)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分)(5)历史信息:①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②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③八路军采取游击战为主的作战方式。(一点1分,共2分)(6)原因:①群众的支持;②敌人的抵抗力弱;③党的军队凝聚力高;④战斗热情高涨。(说出一点得1分)(7)价值:①家书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实证和补充;②家书展现的家国情怀,铸就民族精神。(一点1分,符合题意即可)45. (12分)(1)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分)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2)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分)(3)史事:①巧渡金沙江;②强度大渡河;③飞夺泸定桥。(2分,写出两个即可)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1分,符合题意即可)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论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中国共产党于1935 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分)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分)示例二:七七事变后,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题答案为开放题,论述符合题意即可得4分,结论1分,共5分。)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历史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23.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0~1850 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基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24.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明确规定将全部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它也为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封建的土地纲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是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天朝田亩制度》 D.《劝世良言》25.《克复谅山大略》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跃出。诸军将领见冯如此,俱感奋力战。”材料描述的是A.收复新疆 B.平壤战役 C.镇南关大捷 D.天津保卫战26.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刊主要宣传A.有田同耕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27.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它”指的是A.《清帝退位诏书》 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28. 据统计,1914-1918年间,全国耕地减少 2600多万亩,农户减少 1500多万户,而陆军增加 92万多人,军费增加 5000多万元。导致该局面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侵华 B.军阀割据混战 C.自然灾害严重 D.国民革命运动29. 李大钊坚信“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写了哪篇文章宣传这一思想?A.《敬告青年》 B.《文学革命论》 C.《狂人日记》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30.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A.黄埔军校 B.清华大学 C.中山大学 D.北京大学31 从 1927 年 3 月到 1928 年上半年,共产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 6 万人急剧减少到1 万多人,各地工会和农会遭到查禁或解散。导致该形势出现的是A.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B.国共两党建立合作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32.《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指A.中华民国的成立 B.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C.北洋军阀的统治 D.伪满洲国33. 毛泽东在总结 1927—1930年各地农民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了解这一重要思想,可以查阅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论持久战》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论联合政府》34.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次会议指的是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大 D.瓦窑堡会议35.“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后,沈阳城北忽有轰然大声,继而枪声大作,官方即根据前项命令,不许抵抗。”此后A.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B.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C.工农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D.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36.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们的共同选择,这些人中有文学家、音乐家、电影明星、更多的是青年学生。这表明A.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37. 1945年 8月 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后,在机场发表谈话:“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上述任务而奋斗。”这反映出毛泽东飞抵重庆的目的是A.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争取国民大革命的胜利38. “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此次军事行动是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39.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40. 他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他是A.矛盾 B.齐白石 C.徐悲鸿 D.冼星海41. 1912年工厂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和广东,黑龙江、甘肃、广西等地则较少,个别地区没有工厂,1915年基本上延续了这种局面。由此可见,当时我国A.内地交通发展落后 B.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C.重工业基础很薄弱 D.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42.“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是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白毛女》 D.《愚公移山》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35分)43.(11分)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屈辱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 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3分)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 2 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摘编自《中国近代史》(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与材料一相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三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而比较欧洲为先,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的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各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惠诸性,以及守法易治。……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瓦德西拳乱笔记》(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认为中国在被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原因。瓦德西为何会说“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4分)(4)通过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4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致千万,漏卮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随在吸食,足以弱种。……自销化趸船鸦片二万余箱后,兴贩者不能不敛迹,吸食者亦不能不戒绝。——摘自林则徐写给其弟林元抡的书信(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流毒中华”的危害。指出与横线部分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2分)材料二: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且此番中堂,亲临大阅海军,必请战……但皇上以今年系皇太后六旬万寿,不欲动兵,屡谕以和为贵……。——摘自北洋海军主力舰“经远”舰二副陈京莹战前写给父亲的书信(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对高丽战争的真实目的。结合所学,以此事件为借口,日本对中国挑起哪一战争?(2分)材料三:人物卡片 《禀父书》节选迄于今日,……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方声洞(1886—1911),出身富商家庭,青年起便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有报效祖国之壮志。1911 年 4 月参加黄兴等人领导名,炫惑内外之观听……迩者与海内外的起义,起义前写下《禀父书》。激战中不幸身亡,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洲政府,以救时年 25 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祖国。(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方声洞牺牲时参加的起义名称及起义影响。(2分)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王尔琢 1927 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 4军 25 师 74 团参谋长)与父母书:父母大人: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王尔琢写家书时所参与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目的。(2分)材料五: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响了……红军们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军……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下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1937 年 9 月 18 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书信(5)依据材料五,概括左权信中所反映的两点历史信息。(2分)材料六:中国共产党人田耕 1949 年与祖父母书:祖父母大人:我们再走三五天就到了我国最南部边疆,在这一点上我感到很光荣……南方老百姓对我们的态度很好,走到哪里都在张灯结彩、放鞭放炮欢迎我们……大家得到很大鼓励。胜利很大,敌人不敢打就成批投降,胜仗打得很容易。(6)依据材料六,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取胜的原因。(1分)(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家书在历史学习中的价值。(1分)4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实物证史]材料一(1)图一、图二共同记录了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的产生有何重大意义?(3分)[图像证史]材料二:某学校内展出了两幅油画。(2)两幅油画所反映的史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1分)[文献证史]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史事。(写出两个即可)这些史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3分)[论从史出]材料四:大事年表时间 史实1931 年 9 月 九一八事变1935 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 年 12 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 年 7 月 七七事变1937 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 平型关大捷1938 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 年 百团大战开始1945 年 8 月 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4)请选择材料四中相互关联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分,要求:运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秋季学期八历史期末测试 答案.docx 2024年秋季学期八历史期末测试试题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