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举办“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展现了思辨与智慧。三篇课文体裁不同、思维含量也不同,文言文寓言《自相矛盾》在对比中凸显了提问者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智慧;历史故事《田忌赛马》在前后变化中突出了孙膑创造性谋划布局的优势;而文章《跳水》则是在字里行间中隐藏着船长综合关联多种因素的缜密思维。这一系列编排为学生打开智慧背后的思维暗箱,启发学生像探险家那样去发现思维方法,在生活中像聪明人那样去思考问题。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也暗示了这一编排。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像这样的智慧故事在以前的教材中分量也不轻,但是以前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从文本出发,或感知内容,或体会情感,或感悟道理,它突出的是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而本单元的教学则是从结果出发,推想人物的思维过程,凸显的是分析与判断的思维方式。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单元的习作是一篇想象类习作,要求学生在故事发展内在逻辑之间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既要经过联想与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通过分析与判断的思维方式,将人物、场景、装备、险情进行逻辑缜密的关联,创编有思维含量的习作。学习任务群定位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单元语文要素及教材特点,本单元可依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主题及学习活动。其合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单元人文主题上看,“思维的火花”连接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及对后世的影响,语文要素中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指向的是如何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契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其次,依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借助具体的任务和情境将“课文阅读”与“人物思维过程”相连接,可以让课堂所学逐渐内化为学生日常的思考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思辨性阅读的本质内涵。再次,思辨是学生随着年龄需要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让学生读智慧故事、讲智慧故事,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综合性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大智慧的魅力,同时获得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多重成长。学习主题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以“举办‘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为学习主题统摄该单元学习全过程,设置与之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言语实践环境围绕“故事会”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看‘理智的旁观者’”“知‘睿智的谋士’”“赞‘机智的父亲’”“学以致用”“举办‘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读思维、讲思维、编故事的过程中,像探险家那样去发现故事中的思维方法,像大作家那样去构思神奇的历险故事,像聪明人那样去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写20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任务学习中,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3.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以读促写,合理想象,全面构思,创编一个神奇的探险故事,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5.举办“了不起的智慧”主题故事会,提升学生阅读思维故事的兴趣,还原思维过程讲故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识字与写字 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并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丰富自身词语储备。 ☆☆☆阅读与鉴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 2.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表达与交流 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梳理与探究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阅读古今中外的智慧故事时,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任务发布:举办“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学习目标1.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的活动流程。课前准备浏览及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任务发布。智慧与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无知,照亮黑暗。几千年来,人才荟萃,精英辈出,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单元,我们将举办“了不起的智慧”主题故事会,开展一场思维的探险之旅。一起来看看本期的故事会邀请函吧。(二)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课件出示:单元思维导图)(三)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用表格的形式梳理课文中所写内容的基本信息和阅读的初步感受。文 章 作 者 体 裁 主人公 精彩瞬间 初步感受《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四)按照“温馨提示”进行预习。任务一:看“理智的旁观者”学习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4.探究楚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5.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6.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课前准备预习《自相矛盾》。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读懂文言文故事(一)导入。1.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一般由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你都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呢 2.回顾已学文言文。出示学过的文言文的图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根据图片猜测相应的文言文。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盾”,提示书写要点。“矛”字最后一笔撇就像长矛上高高飘扬的红缨,写的时候千万要记得写上。“盾”字第一笔横撇,第二笔竖撇,组合起来就像盾牌侧面的样子。里面的“十”字是表示手拿的地方,“目”字表示士兵正在盾牌的后面睁着大大的眼睛观察敌情。4.齐读课题。(二)读准、读通文言文故事。1.学习“词句段运用一”。读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总结:左边的句子出自文言文,右边的词语是对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我们能用组词法解释文言文中难懂字的意思。对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解释时,可以联系由它组成的词语,再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进行解释。2.方法迁移,读通句子。(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字,指导正音。③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理解“鬻、誉、弗、夫”的意思,借助字意再读,并了解多音字“夫”在句首的读音。④带着对生字词的理解再读句子,读好语气。(2)读通句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①聚焦两个长句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学生自读感悟,对比句子的不同读法,结合句意选择合适的停顿。②指名朗读,说明理由。③教师小结读好长句子的要点:结合句意进行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好方法。3.师生合作诵读课文。(三)讲清故事。1.出示学习要求。(写一写:请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在重要的字词旁批注相关含义。讲一讲:结合注释和批注,在小组内讲一讲故事大意。改一改:根据同伴建议,修正对部分字词的解释,把故事讲得更清楚。) 2.讲述故事。刚才,同学们积极讨论,现在就来分享你们的收获吧。谁愿意试着借助注释和学过的方法,讲清楚这则故事 活动二:画一画,梳理人物观点(一)梳理卖家的思维过程。1.创设情境,诵读楚人夸赞盾和矛的话。2.听了他对自己盾和矛的赞誉,你会怎么想 3.思考:楚人为什么要极尽夸张地赞誉自己的盾和矛 行 为 鬻(盾与矛) 誉(盾与矛)想 法 想快点卖出去 想极尽所能地夸想全部卖出去 夸盾的时候只管怎么能把盾卖出去夸矛的时候只管怎么能把矛卖出去(二)梳理买家的思维过程。1.路人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你们觉得会怎么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呢 情 况 盾 矛可能1 盾完好 矛折可能2 盾陷 矛完好可能3 盾陷 矛折 2.从这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中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盾 矛 得出结论可能1 盾完好 矛折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是假的可能2 盾陷 矛完好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假的可能3 盾陷 矛折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都是假的活动三:议一议,“其人弗能应也”(一)回顾方法。为什么围观者用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让刚才还自卖自夸的卖者瞬间“弗能应也” 旁观者是怎么思考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方法。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学习过“联系上下文、查资料,解决阅读中问题”的方法。(二)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1.作为卖者,竭尽全力地去推销自己的商品,想要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卖者有错吗 2.作为围观者,询问商品的属性,对卖者的介绍提出质疑有错吗 3.既然卖者和围观者都没有错,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聚焦作者的观点:“不可同世而立”。回顾刚才的表格,重新梳理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怎么推想,楚人的说辞都有问题,无坚不摧的矛和坚固无比的盾不可能同时存在。活动四:练一练,自己讲故事(一)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内练习讲故事。 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思维导图,和同桌相互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注意把卖者和围观者的思维过程讲清楚,根据同桌的反馈,再次进行修改。(二)学生讲故事。随机选择同学上台讲故事,其他同学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点评。活动五:学一学,古人的语言智慧(一)交流启示。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1.说话做事不要像卖者一样前后矛盾。2.我们要像围观者一样,面对他人的言论不盲从,要认真分析,关联思考。(二)拓展背景。1.补充《自相矛盾》原文。重点品读“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当时的人同时称颂尧、舜。可是尧讲究明察秋毫,注重法制;舜则主张以德化人。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就是尧有过失。赞扬舜的贤德,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赞扬尧的圣明,就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都得到肯定。韩非子揭露这样的矛盾,是为了破除人们对统治者的盲目崇拜。2.借助资料,加深理解,特别是理解了作者的本意后,你对这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新的想法 总结:小小一个故事,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就会读出深意,获得启发,让书中的智慧照亮你我。(三)探究古人讲智慧故事的方法。课内课外同学们都读了不少古代有关智慧的故事,你发现了吗 古人都是怎样来讲道理体现智慧的 总结:1.通过讲名人故事。2.重点通过对比讲好故事中的冲突。3.故事中的事件和道理要相互匹配。(四)学习“日积月累”,阅读古文小贴士。1.在阅读古诗和古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凝练的语言中透露着古人的言语智慧。你知道下面这些别称代指的年龄及出处吗 年 龄 别 称 出 处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唐·杜牧《赠别》女子年满十五岁 及笄 《礼记·内则》载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女孩满十五岁结发,用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贯之。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弱冠 《礼记·曲礼上》载有“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要在宗庙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身体尚弱。指人三十岁 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而立指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不惑指四十岁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的年纪。指人四十岁 不惑指人六十岁 花甲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指人七十岁 古稀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指人一百岁 期颐 《礼记·曲礼上》载有“百年曰期,颐”。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2.了解人物年龄的别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古文中人物的主要信息,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相关内容。任务二:知“睿智的谋士”学习目标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字,会写“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搜集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厘清故事脉络(一)谈话导入。上节课通过对《自相矛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思维的碰撞。(二)揭示课题。赛马是古人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本课《田忌赛马》的故事是根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我们对司马迁的文章可不陌生,《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将相和》都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改写的。(三)挑战生字词。1.读准:“赏识、脚力、输赢、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出谋划策、引荐”。2.其中“策”和“荐”是本课的两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我们可以结合词语来理解“策”字,可以组词“出谋划策、策略、计策”,“策”的意思就是计谋,主意。“荐”字可以组词“引荐、推荐、举荐”,“荐”的意思就是推举,介绍。3.指导书写“赢”字是上中下结构,写的时候各部件要比例协调,大小适当,上面的“亡”和中间的“口”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贝”“凡”要写得窄一些,下面部分整体比上面部分稍宽一点儿,以使整个字稳定、匀称。(四)梳理人物关系。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厘清他们的关系。2.这个故事能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跟一个字有关。我认为跟 字有关,因为 ,所以司马迁认为这件事值得载入史册。 活动二:画一画,探究赛马过程(一)厘清赛马过程。1.孙膑的计策是怎么实施的呢 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的对阵连线图。2.现在,你知道田忌与齐威王是如何赛马的了吗 四人一小组,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二)探究人物的思维过程。1.为什么孙膑能想到这个计策,而且胸有成竹 再次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相关句子。2.教师相机总结。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前提①: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前提②:田忌很信任孙膑,全听他的安排。3.深度思考:有了这两个前提,孙膑的计策就能百分百成功吗 借助思维导图全面考虑事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因素。4.从“齐威王”“比赛规则”这两个因素考虑,孙膑的计策能成功,还需要什么前提 5.假如田忌一开始不相信孙膑的话,孙膑该如何说服田忌呢 活动三:议一议,谁是大赢家1.在赛马中,双方都在努力争取胜利,那么,这场比赛,究竟谁赢了呢 不要着急下定论,先来看一下资料。2.结合资料,完成表格。资料一:田忌齐国大将孙膑初到齐国,就受到田忌赏识,两人成为挚友。后田忌参加桂陵之战,听从孙膑的建议,以“围魏救赵”大胜魏军。又参加马陵之战,听从孙膑谋略,采用“减灶之计”,诱杀魏将庞涓。三战三胜,田忌名留青史,其地位也达到空前高度。资料二:孙膑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庞涓对孙膑的才华心存妒忌,陷害孙膑,孙膑身受膑刑和黥刑,后经齐国使者的救助,来到齐国,成为田忌的门客。田忌赛马后,孙膑被引荐给齐威王,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与倚重。后来,孙膑与田忌配合默契,在马陵之战,成功杀了敌人庞涓。资料三:齐威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闻名。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使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人 物 为什么是赢家田忌 赢得了比赛,将孙膑引荐给齐威王,他获得了齐威王的信任,更收获了一个挚友。这才有了三战三胜的辉煌战绩,名留青史。孙膑 一场赛马,让孙膑崭露头角,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与倚重。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也终于得以杀了庞涓,为自己报仇。齐威王 作为一个励志图强的国君,他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 3.总结:现在,你能理解为何“田忌赛马”流传千年了吗 它不仅仅是一场赛马,更是一场改变了战国政治格局的谋虑之战、智慧之战。活动四:讲一讲,历史谋略故事1.这样精彩的故事,就改写自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请大家继续阅读更多以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书 名 故事名称 对阵双方 经过和结果 2.历史上的谋士们各个神机妙算,谋划出无数妙计,请写出你心目中的经典妙计。妙 计 妙计策划人 妙计简介 评 论 3.结合表格,小组内互相分享。任务三:赞“机智的父亲”学习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5.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搜集作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厘清故事脉络(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 每逢国际大赛,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都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并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跳水》这篇课文。(二)挑战字词。1.抽查认读情况,交流难读难写的字。2.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桅(读二声)、龇(读zī)。字形强调:艘(注意右边一竖要出头)、肆(注意左边是四横,最后一横起笔出头)、帽(注意右上部分两横不与两边相连)。(三)梳理情节。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2.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请你用“人物——情节关系图”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3.借助“人物——情节关系图”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活动二:谈一谈,孩子为何陷入险境(一)借助图示,梳理脉络。默读《跳水》第1~4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有关猴子、孩子和水手们动作和反应的关键词语。(二)探究讨论:什么让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横木,处于危险境地 (看到 ,我认为是 让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横木,处于危险境地。) (三)根据下面的流程图,说说孩子最终步入危险境地的整个过程。活动三:列一列,船长瞬间想到的方法和结果(一)船长看到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时心情怎样 教师总结:着急、果断。(二)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影响船长作出决定的因素,完成思维导图。2.借助句式,同学交流。船长观察到 ,想到 。 3.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听清爸爸的话后,纵身跳进了海里 4.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自己的体会及类似的体验。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老师总结:表示时间很短,却让人觉得漫长——焦急地期盼等待一个结果。举出类似情况: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老师总结:表示时间很长,却让人觉得短暂——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类似情况:回顾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活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活动四:讲一讲,换个角度讲故事(一)水手视角讲故事。设置情境:危机过去了,船长想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呢 (二)船长视角讲故事。当船靠岸了,孩子的母亲、船长的妻子闻讯赶来,她一边抱住孩子,一边质问船长:“你怎么能让孩子跳水呢 ”这时候船长又会怎样解释呢 任务四:学以致用学习目标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学会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3.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并能尽量将人物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4.能根据习作要求评价和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回顾梳理学过的文章,继续阅读智慧故事。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聊一聊,自己学到的思维方法回顾人物思维过程,总结方法。1.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温人物思维过程。人 物 思维过程 学到的方法楚人(卖者)路人(围观者)孙膑船长 2.练习体会其他故事的思维过程。(1)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去体会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自由交流。3.总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先从事件涉及的重要因素入手,全面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活动二:写一写,运用智慧去探险(一)导入,激发习作兴趣。你读过哪些有关探险的书呢 课件出示书中插图或探险的图片:《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荒原追踪》。这些敢于探险的人让我们既佩服又羡慕,他们是勇敢、顽强、刚毅与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假想探险,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二)明确“探险故事”概念。1.出示文字:“探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的释义:“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况)。”2.可见探险有一定目的,过程非常艰辛,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三)探讨:故事应该怎么写 1.探险有目的。设计一个探险方案:把以下因素组合成一个简单的探险方案,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探险方案探险地点(场景) 探险目的人员组成 所需装备 【总结】小贴士一:开篇给人物制造“麻烦”,让人物有探险目标。2.结合设计的情节,绘制故事情节图。(1)思考:面对危险和危险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人物如何反应 (2)绘制故事情节图。【总结】小贴士二:写故事就是制造一系列“危险”,再寻求“危险”的解除方法。3.讨论:读者什么时候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结】小贴士三:用人物的感官使读者亲临探险现场。(四)怎么写出探秘的惊险刺激 1.小组交流讨论分享。2.教师梳理总结。【总结】第一招:用上障眼法,玩的就是心跳。读者以为的危险 读者意想不到的危险!【总结】第二招:把危险写生动。名词越特别、具体、明确,画面越生动。【总结】第三招:声东击西,就是让你想不到。记得要让危险的解除方式出乎读者的意料。危险越大,困难越大,旅途越刺激。(五)记录探险之旅,完成习作。1.查阅探险地的相关资料。2.用上写惊险故事的方法,记录你的探险之旅。3.突出探险之旅中人物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活动三:展一展,交流自己的探险故事(一)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和别人写的探险故事想象是否合理 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了吗 (二)全班交流汇报。(三)精彩片段欣赏。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2.学生评价:探险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写得怎么样 你还能在哪些地方提出更好的建议吗 活动四:改一改,让故事更合理、有智慧(一)学习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三”。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不但提倡作文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还亲自为中学生肖复兴修改了一篇习作(课件出示教材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 1.学生读作文,小组内讨论修改方法,教师巡视指导。2.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导学:(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5)增添词句,使表达清楚、完整。(6)改正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二)结合叶圣陶先生的修改,小组内讨论修改习作的步骤。教师总结:(三)修改自己的习作。结合刚才学习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尝试修改自己的探险故事。(四)小结。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也说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的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成为一篇美文。我们既要学习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态度,还要学会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任务五:举办“了不起的智慧”故事会学习目标1.通过任务驱动,提升阅读兴趣,搜集并阅读东方智慧故事。2.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人物的智慧所在。3.在故事会上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解自己准备好的智慧故事,重点讲清楚人物在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思路。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故事,挑选其中一篇,能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广泛阅读,搜集东方智慧故事搜集故事。1.请开启你的阅读之旅,把喜欢的东方智慧故事记录下来。故事名称 主人公 主要情节 我的启发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为其中的主人公绘制人物卡。活动二:绘制导图,梳理故事中的智慧方法(一)梳理智慧方法。1.用上学过的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和智慧方法。2.小组交流。3.班内交流。(二)提问作者。如果有机会向作者提问,你想问什么 列出最想问的五个问题。(三)交流收获。1.通过刚才的梳理和分享,你有哪些收获 2.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活动三:开故事会,声情并茂讲故事(一)区分目标听众,自主制定标准。1.如果听众是低年级同学,要注意讲清楚思维过程。2.如果听众是高年级同学,要注意埋下伏笔,讲清楚故事细节。(二)小组交流,推选讲故事选手。评价标准 5 (优秀) 4 (良好) 3 (一般) 2 (待加强) 1 (再接再厉)基础项 把故事讲清楚时间控制合理脱稿讲述,表达流畅加分项 增加故事细节合理增加情节讲清楚人物的思维过程讲清楚故事的智慧之处及带给自己的思考配上动作、表情(三)班级展示,讲故事大比拼。本单元的学习,因涉及多媒介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便利的资源获取条件,可以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韩非子》等体现古人智慧的故事,还可以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有关探险的书籍,还可以推荐给学生相关网络图片、书籍、网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学习工具,例如计算机或者手机,为探险故事的编写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厘清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表格、导图等,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作为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设计更强调“思辨”,也就是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本单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大致了解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结果,厘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并关注文中的关键信息,然后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拓展阅读。第二,本单元三篇课文课后题都安排了“讲故事”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人物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主任务“故事会”作准备。第三,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任务必须真实,将语文学习延展到生活中,真正为学生创设“故事会”这个真实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从接到任务,到阅读文本,到学习方法再到查找资料都是真正围绕“故事会”的开展而进行的。有真实的角色感、真实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真实的成果运用场景,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并将从故事中习得的道理内化于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