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在单元导读页中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中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伤害而躲避祸患。本单元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方志敏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这些都体现了先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课标在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围绕这一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学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中感受他的崇高品质。从教材纵向的能力进阶来看,“通过多种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这一阅读能力的发展循序渐进,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加丰富、细腻、深入。册 序 单 元 阅读要素四上 第六单元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下 第七单元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上 第六单元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五下 第四单元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它与单元阅读要素有一定的关联性,需要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时,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学习任务群定位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单元语文要素及教材特点,本单元可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主题及学习活动。其合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单元人文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站在语文学科育人的角度,感受革命英雄形象,实现文道统一。这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的学习内容相契合。其次,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与品味语言和创意表达相融通。借助具体的任务和情境将“立足文本语言”与“内化对英雄的认同”相连接,可以让课堂所学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底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创意呈现作品,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学习主题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责任”,以“‘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为学习主题统摄该单元学习全过程,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开展丰富的文学读写活动。言语实践环境围绕“责任”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回归唐宋,歌古代英雄”“抗日战争,赞军神之坚”“护国战争,咏英雄之洁”“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情景再现,诉英雄心声”“‘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阅读表现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事迹的诗歌、小说等,感受他们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鼓励学生通过口语交流、书面创作等方式,表达文学阅读感受,呈现文学读写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评价与表现能力。学习目标1.认识2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概括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本特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运用多种形式,体会并交流人物的内心情感,感知人物形象。4.能在阅读课文后,联想到相关革命先辈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5.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识字与写字 认识2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对比阅读,提取信息,尝试使用多媒介阅读。 ☆☆☆表达与交流 1.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体会人物的内心,再以他的口吻讲述故事。 2.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英雄故事。 ☆☆☆梳理与探究 1.能有目的地搜集、分类、整理、筛选资料,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2.能采用多种媒介阅读、运用资料,辅助表达。 ☆☆☆任务发布:“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学习目标1.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本单元的课文内容。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的活动流程。课前准备浏览及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任务发布。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句名言是无数人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更是先辈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穿越时空,我们听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看到了“泪”与“喜”中的爱国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个铜板也没有”……更是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一言一行中的博大胸怀与顽强乐观。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读英雄故事,唱英雄赞歌。2.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课件出示:单元思维导图)3.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用表格的形式梳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和阅读的初步感受。课 文 作 者 主人公 初步感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 4.按照“温馨提示”进行预习。任务一:回归唐宋,歌古代英雄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合理运用识字方法,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入。中国古代文人以文字为媒,吟诗作赋,诉说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归唐宋,歌古代英雄故事。活动一:读《从军行》《凉州词》,知戍边将士之勇(一)解读诗题,介绍作者。1.理解诗题。“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七首,本诗是第四首。2.简介诗人。王昌龄( —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二)书写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6个,分别是“仞、岳、摩、遗、涕、巫”。你能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吗 大家来交流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1.“仞”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仞”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2.“摩”和“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的位置不同,书写时要注意“摩”是左上包右下,左边的撇要写得长一点,舒展些,上面的横要写短些,被包住的“林”和“手”应稍微向右侧写出来一点儿,“林”要写扁,“手”要写长,竖要写直。3.“遗”是左下包右上,被包住的“贵”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贝”不能和上面的部分离得太远,中间的横最长,“中”和“贝”不要写得太宽。(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3.同桌合作朗读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一会儿和同学们一起交流。4.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四)品读古诗,深入探究。1.学习第一、二句古诗。(1)从古诗里,你看到了哪些边塞景物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拓展了解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的相关资料,说说边塞的环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交流前两句诗中的哪个字让你印象深刻。“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中的“暗”字,让人感受到边塞环境的荒凉、阴沉。“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中的“孤”字,让人感受到城“孤”,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还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2.学习第三、四句古诗。(1)过渡:边塞环境恶劣,戍边将士们生活孤寂、艰苦,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切,但他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齐读)(2)学生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讨论交流:边塞将士们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 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尽管金甲磨破,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未曾有丝毫消减,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你想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五)对比阅读,学习《凉州词》。过渡:《从军行》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看一看在古诗内容、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2)学生展示朗读,师生评议。(3)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对比阅读,发现异同。(1)小组合作探究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古 诗 内 容 情 感《从军行》《凉州词》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的收获。活动二: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叹爱国诗人之哀(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1.背诵《从军行》和《凉州词》。2.教师小结,揭示诗题。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两首边塞诗,了解到戍边将士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内心的孤独以及立志卫国的爱国情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去感受陆游的家国情怀。3.解读诗题,简介诗人。(1)学生交流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试着说说诗题的意思。秋夜的黎明,推开篱笆门感到一丝凉意,心中有感,作诗抒怀。(2)简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我们学过他的古诗《游山西村》《示儿》。(3)了解写作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二)朗读古诗,疏通诗意。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2.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试着说说诗意。(三)品读古诗,深入探究。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的表格。主人公 心 情 情 感 方 法 2.汇报学习成果,交流感受。3.再读古诗,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诗人悲愤的心情的 又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热切的期盼的 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中原地区的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诗人联想到此,心中十分悲愤。“南望”一词,表现了诗人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4.同学们,“遗民”们的盼和望,实现了吗 他们渴望的王师归来了吗 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遗民”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课件出示诗篇并齐读《题临安邸》)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练习背诵,展示背诵。6.教师小结:诗人终究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是呀,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在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之时走出篱门,守望着未收复的故土,不得不让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吧!活动三: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收复失地之喜(一)回顾已学,初读古诗。1.复习学过的古诗。2.王昌龄笔下的报国情怀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的爱国深情则是秋夜将晓出篱门时的无尽悲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而杜甫也是与国家、与故土休戚与共的爱国诗人,幸运的是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二)把握大意,凸显情感。1.出示地图。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谁能借助地图说一说,这首律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身在剑门关外的杜甫听闻朝廷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诗歌的哪些地方也提到了这些信息 (诗题、首句)2.当时杜甫避乱于蜀地,忽然听说官军得胜的消息,内心无比——开心、高兴、激动、喜悦。这样的喜悦、兴奋之情在心头积聚、翻滚,再也按捺不住。(三)建构话题,举一反三。1.共学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1)哪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喜悦 (涕泪满衣裳)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喜悦程度 (满)(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3)为何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诗人会激动得“涕泪满衣裳” (学生交流后播放“安史之乱”的视频。)用一个词概括诗人一家的生活状况。(艰难困苦、颠沛流离、穷困潦倒)(4)谁能读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点评重点:“忽”,强调意外之喜;“满”,包含无尽心酸、苦楚。)(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诗的 2.小组合作,选联自学。提供学习资源单,根据需要选择使用。3.分组汇报,跟进点拨。(1)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①交流细节。从“愁何在”体会家人的喜:苦尽甘来。从“漫卷”体会诗人的喜:书是诗人最珍爱的物品,如今却毫不在意地卷起,喜得忘乎所以。从“狂”字体会到诗人高兴到了极点,快要发疯了。②描述画面。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资源单进行细节描写。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传来,杜甫一家笑逐颜开。只见 。 ③展示朗读,交流点评。齐读。(2)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交流细节。从“放歌”“纵酒”等行为体会诗人的喜悦。从“白日”“青春”看出诗人的喜悦:阳光灿烂,春光明媚,心情就更加愉快了。从“好”字体会诗人的喜:诗人年事已高,一直盼着回到家乡,这次终于可以实现了。②描述画面。③理解意象:古典诗歌中的“酒”可不一般,往往蕴含着诗人浓郁的情感。引读扩展诗句,体会其他诗人的酒中情。 杜甫的酒中又有怎样的情 (快乐、幸福、愉悦、激动……)有感情地朗读:在美好的时光里放歌纵酒,怎一个“喜”字了得。请大家读。(3)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①交流细节。从“即”“便”等词语体会诗人的喜:诗人想要即刻出发回归故乡。从“从”“穿”“下”“向”等词语体会诗人的喜:似乎一下子就可以从襄阳回到洛阳。②描述画面。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归心似箭的心情。4.深情朗读,体会内心。(1)从点点细节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潮喷涌。谁能读好这样的心情 (指名读、领读、配乐读。)(2)背诵古诗。(四)悲喜对比,理解诗人。1.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个“快”是快乐的意思,这是为何 来看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创作的其他诗篇。(出示《春望》《月夜忆舍弟》) 边读边想,可以从哪些字句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交流:“恨”的是国破家残、身体衰败;“悲”的是流落他乡、骨肉分离。2.结合草书书法再读全诗,体会张扬狂放的“喜”。3.杜甫真如自己所愿,从此回归故里,安居乐业了吗 再来看杜甫在“安史之乱”结束六年后写的这首《登岳阳楼》,关注最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再看当初的“喜”,这个“喜”又带上了怎样的情感 (喜中带着悲痛、无奈、遗憾)5.总结:这首诗以深沉的家国情怀、真切的内心刻画打动人们的心灵。杜甫一生用笔记录史实,书写情意,被尊称为“诗圣”。任务二:护国战争,赞军神之坚学习目标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5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4.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5.梳理“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6.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有关刘伯承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文章,知英雄故事(一)谈话导入,初解题意。1.谈话理解。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传说中的“神”应该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 2.补充板书。请大家思考,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军神”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请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2.读准字音:沃克、土匪、绷带、由衷、堪称。3.记住字形。“沃”“匪”“绷”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帮助自己记忆,“衷”字可以结合词语来理解,“由衷”指发自内心,“衷”字就是内心的意思;“堪”字可以联系“堪称”来理解记忆,“堪称”的意思是可以称得上,那么“堪”字就是可以的意思。4.易写错字。“衷”字中间的中竖要写得短一些,以免和下面的部件交叉;下面的部件中,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一些,使整个字结构稳定。“崭、慈”两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每一部分的占比,我们要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崭”字上部分的“山”要写得扁一些,“慈”字的心字底要写得扁而宽,并注意不要漏写上半部分“兹”的两个点。(三)梳理文章结构。1.默读课文,根据事情发展线给课文划分层次,并以刘伯承为主角梳理故事情节。2.给每个部分起小标题。就诊时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活动二:看言行,走进英雄内心(一)回顾单元学习要点和阅读方法。(二)走进人物内心。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神态和语言)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动作)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神态和语言)(三)深入思考。1.“军神”刘伯承是真的不会感受到痛苦吗 2.“神”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明明是写“军神”,为什么还要写他的痛苦 3.“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沃克医生在赞叹什么 活动三:换视角,再讲英雄故事1.默读课文,找找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作批注。就诊时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沃克医生 的表现 冷冷地问 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目光柔和下来 眉毛扬了起来 愣住了 说话竟有点儿口吃 双手有些颤抖 额上汗珠滚滚 忍不住开口叫 病人哼叫 惊呆了 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 肃然起敬沃克医生 的内心 冷漠 赞许 生气 吃惊 震撼 心疼 赞叹 钦佩 2.说一说,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 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3.作为一名军医,沃克医生也是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人。但是,这次手术经历却让他毕生难忘。假如沃克医生要将这次异乎寻常的经历告诉他的朋友,他会怎么说呢 活动四:学方法,颂英雄精神(一)学习交流平台,梳理本课写法。1.出示单元导读页面,回顾本单元学习任务。齐读“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出示“交流平台”,学生自读并思考:其中介绍了哪几种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画出关键语句并作批注。3.阅读“交流平台”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不能直接写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师总结:直接陈述情感并不能调动读者的切身体验,所以读者只是知道了人物的内心,而无法感同身受。4.阅读“交流平台”第2自然段,思考:如果人物说了很多话,应该怎么取舍 教师总结: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内容。5.阅读“交流平台”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一次又一次地描写沃克医生震惊的神情 教师总结:这是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可以反衬出“军神”刘伯承在面临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的顽强意志。(二)聚焦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二”。“词句段运用二”中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探究两个例句有什么样的表达特点。(三)学以致用。1.用上从《军神》中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扩展篇目《丰碑》。(1)用红笔和蓝笔分别画出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旁批人物的内心活动。(2)尝试从情节发展线、情感变化线、人物认知线三个角度,完成下面的表格:情节发展线 情感变化线 人物认知线听说有人冻死 愣了一下 普通战士看到冻僵画面 脸上阴云密布,发怒的豹子 冻僵的老战士得知战士身份 愣住了 军需处长大雪覆盖身体 敬了一个军礼 晶莹的丰碑 2.片段描写练习。用上前面学的方法,为刘伯承或者军需处长写赞词。要求定格人物在你心中的英雄时刻,通过细节的刻画表达人物的内心。任务三:国共战争,咏英雄之洁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中表现方志敏品质的内容,体会直抒胸臆与讲述事件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4.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读文章,知英雄故事(一)古诗导入。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二)认识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出示相关资料。方志敏,1899年出生,23岁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2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1月29日被捕,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在狱中,他写下《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约14万字的文稿。(三)理解“清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方志敏写的《清贫》,请大家读课题,你对“清贫”是怎么理解的呢 (四)了解方志敏写《清贫》的目的。1.在阅读提示中,编者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们来看一看“自述”。“自述”就是以笔或口,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坦白自己的心声。2.默读课文,思考:方志敏为什么写下这篇自述 (1)赞美自己。(2)向真正的革命者,向共产党员提出希望。3.方志敏通过这篇文章向革命者提出什么希望呢 (1)矜持不苟,舍己为公。(2)过一种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活动二:看言行,走进英雄内心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方志敏确实做到了“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过一种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2.方志敏在讲述这件事的时候,仔细描写了那两个兵士的言行、神态。请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两个兵士言行、神态的句子,旁批你的感受。看到 ,我从 读出了 。 3.为了搜出“钱”来,两个兵士前前后后努力了四次,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相信,不肯放弃 4.对比品读。(1)“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看出“我”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镇定自若。(2)“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两次重复,强调了“我”的清贫、洁白朴素,讽刺了国民党的腐败。活动三:用方法,颂英雄精神(一)总结写法。我们发现,课文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写出了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品质。我们也发现,这些描写中很多是写两个国民党兵士的。为什么反复写两个兵士的动作,反复写他们的不相信呢 (二)回顾课文,再次感受“清贫”。1.作为共产党员的方志敏有没有机会在工作中成为一名有钱人呢 课件出示: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传世宝”2.有人说方志敏“清而不贫”,你怎么理解 3.“清贫”体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作为精神财富的高尚的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拥有这种革命气节的人。(拓展补充阅读孔凡清、卢永根的相关资料)(三)撰写颁奖词。每年我们都会举办《感动中国》节目,在节目结尾的时候,主持人都会用非常简练但又非常富有诗意的语言颁奖。那么今天从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大家对方志敏有了很多的了解,我们要给他颁发感动中国的奖项,请同学们为他写一写颁奖词。任务四:抗美援朝,颂英雄胸怀学习目标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5.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我们在《古诗三首》中回归唐宋,歌颂了古代英雄;在护国战争中,感受了军神之坚;在国共战争中,赞咏了英雄之洁。这些志士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今天,我们继续以“读英雄故事,唱英雄赞歌”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走进抗美援朝时期,感悟英雄胸怀。活动一:读文章,知英雄故事(一)文体介绍,解题。本课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实创作的文学作品。题目中的关键词“忠骨”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用拆字组词法理解,“忠骨”指的是忠烈的遗骨。(二)字词教学。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1.读准字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彭德怀、拟定、参谋、奔赴、特殊、踌躇、黯然、马革裹尸”。2.易错字。这些是本课我们要会写的字,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彭”的右半部分是三撇;“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而“炼”是火字旁,不是绞丝旁或金字旁;“眷”的下半部分是“目”,不要写成“日”;而“尊”上半部分是“酋”,不要漏写短横。有一个字的笔顺容易出错,需要大家注意。来,我们一起写一下“马革裹尸还”中的“革”,它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横、竖、竖、横。为了把字写得美观,我们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比如,“眷”和“签”中都有撇和捺,要把这两笔写得舒展些才好看。“赴”中,“走”的最后一笔捺要拉得稍长一些,托住上面的“卜”。(三)质疑导入,引文。文中的忠烈是谁 他的遗骨有着怎样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走进那一段历史……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相互简要交流课文历史背景。2.教师适时补充资料。(1)出示图片,明身份。图片主人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是首批志愿军战士之一。(2)观看视频,知始末。播放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浴血奋战以及毛岸英牺牲的场景。(四)初读文章,了解英雄故事。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毛主席得知爱子牺牲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1.提取信息,填写导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关注文中的三封电报和一份批示,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表。2.根据图示说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图示,说说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活动二:看言行,走进英雄内心(一)看言行,感悟“父痛”。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明确学习要求。(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圈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随文批注,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2)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一人汇报。2.学生反馈。(1)品读。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①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体会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学生交流分享批注。②交流小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又是怎样的表现 只有悲痛到了极致,才会“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是一种无声的悲痛。请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处描写毛主席动作的语句。③毛主席整整一天没有说话,没有吃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反馈,出示补充资料)补充资料:毛主席和岸英的相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聚少离多)补充一组照片资料,感受毛主席对岸英的爱:(2)品读。“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①这句话中,运用了哪些描写 (板书:语言、动作、神态)②你知道“喃喃”的意思吗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毛主席在喃喃着什么 ③指导朗读。情到深处难自抑,心中想了千百遍后,就情不自禁地喃喃起来(学生读):“岸英!岸英!”3.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课文,课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更清晰、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深沉的父爱。(二)看言行,感叹“伟人”胸怀。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完成导图。完成后,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活动三:查资料,学方法,颂英雄精神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一”。1.学生自读题目,明确要求和任务。2.引导学生交流“例句是如何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的”。3.围绕教材提供的三种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在影视作品中所见的场景展开交流:在这些情景中,人们的心情一般是怎样的 可能会做出哪些举动 表情可能是什么样的 会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任务五:情景再现,诉英雄心声学习目标1.能选择一位英雄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英雄事迹,基于史实,进行合理的文学创作表达,把经过写清楚。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课前准备课前借助多种媒介拓展阅读,打开选材思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拓展阅读,认识多样英雄(一)回顾要素,明确目标。1.回顾单元要素。(1)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了哪几篇课文 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 (2)读了文章,这些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课文都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的呢 2.明确习作目标。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二)英雄人物我追忆。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英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无数英雄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课前请同学们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然后完成英雄档案。(英雄档案英雄姓名: 英雄特点: 英雄事迹:) (三)英雄人物我介绍。根据课前制作的英雄档案,介绍自己梳理的英雄人物故事。活动二:选择故事,再探英雄言行细读文章片段,完成导图。1.课件出示文章片段: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1)读了文章片段,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片段中的英雄吗 (2)你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他的伟大 (3)这句话是作者直接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那其他句子又是关于人物哪些方面的描写呢 (4)分解片段,完成思维导图。将提炼出来的词语写在前面,再把片段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短语或短句摘录到后面。 2.展示思维导图,学习方法。(1)神态摄影法。①作者在描写人物的神态时,抓住了哪些方面 你能感受到片段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心情吗 ②这是运用了“神态摄影法”,像镜头一样将细微之处放大,将精彩之处放慢。这个单元还有哪篇课文也运用了这个方法 ③小结:作者在描写神态时,抓住了人物不同于平时的神态,并采用像摄影记录一样的手法,将细微的变化记录下来,从而引导读者探寻人物的内心想法。(2)动作慢镜头法。①作者描写了人物的哪些动作 ②哪篇课文里也用了这个方法 活动三:情景再现,写出英雄心声(一)引导学生再次回忆英雄当时的表现,把情况想具体。教师相机点拨:可以结合资料和视频,或和长辈聊一聊,捕捉细节。(二)同桌交流,相互启发,丰富对“具体”的认识。(三)出示习作要求。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特别要把英雄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四)指导学生写好开头。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也可采取倒叙的手法,将描写人物的某种表现作为开头,以吸引读者,然后再写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五)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写人物的表现,提醒学生要将整件事写完整,将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活动四:小组互动,提出修改意见出示习作评价表: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内容符合要求。 ☆☆☆ ☆☆☆ 能选择一位英雄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英雄事迹。 ☆☆☆ ☆☆☆ 基于史实,进行合理的文学创作表达,把经过写清楚。 ☆☆☆ ☆☆☆ 能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将英雄当时的表现写具体,让读者能感受到“他”的内心。 ☆☆☆ ☆☆☆ 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 ☆☆☆ 1.按照评价标准,对所写习作进行自我评价。(1)默读自己的习作。(2)用红笔画出符合习作评价要求的地方,用上学过的修改符号。(3)对照习作评价表,给习作自评星级。2.教师巡视,发现典型习作,重点进行指导。(1)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习作中出现的问题。(2)小结存在的问题。3.四人小组内互评。活动五:自主修改,表露英雄心迹1.根据全班评价的情况,同桌再次展开互评,互相提出修改建议。2.学生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后同桌互换,读一读,说说改后的习作效果怎样。3.引导学生交流写法心得。4.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5.选取学生习作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关注修改痕迹。6.师生共同评议。7.布置作业:把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任务六:“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学习目标用上本单元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课前准备选择一位英雄,搜集相关资料,提前准备好宣讲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确定宣讲内容确定宣讲内容。1.明确演讲的主要人物。2.选择与他相关的一两件事情。3.撰写成一个内容完整、前后关联的小故事,用上本单元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细节描写。4.为演讲稿命名。活动二:制作演示文稿1.确定与演讲主题相映衬的演示文稿背景板。2.确定演示文稿的文字内容与相应的图片内容。3.请老师或家长提出修改意见。4.进一步完善演示文稿。活动三:试讲演讲内容1.把演讲内容提前讲给老师或家长听,听取并记录点评意见。2.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完善宣讲内容,并自己反复练习试讲。3.把完善后的宣讲内容讲给同学听,听取并记录点评。(需要留存书面文字)活动四:组织宣讲比赛1.讨论制定宣讲方案。2.分工作准备。3.举行比赛。4.颁奖和复盘。评选标准:精神饱满 表现大方 台风端正 表达熟练 语句连贯 脱稿完成 内容具体 讲解生动 声情并茂 有课件或音乐 辅助讲解 讲述在五分钟内 不超时☆☆☆ ☆☆☆ ☆☆☆ ☆☆☆ ☆☆☆本单元的学习,因涉及多媒介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便利的资源获取条件,可以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泪中的怀念》《再见了,亲人》《谁是最可爱的人》《红色少年的故事》,也可以推荐电影《长津湖》,在阅读和交流中走进英雄事迹,传承红色血脉。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梳理信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整理资料的工具和方法,例如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摘抄、制作英雄人物卡、为英雄写赞词等方式积累自己的阅读成果。作为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设计更强调“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学生在习作中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的过程,也正是发展语言运用及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在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是从了解课文表达方法的角度提出的,要注重借助学习任务引导,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揣测人物的内心感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在本单元学习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加丰富、细腻、深入。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描写方法的判断和浅层次地说出人物的心情。第三,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它与单元阅读要素有一定的关联性,需要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时,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