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学长文阅读方法 写童年成长故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四篇课文,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赞美古代少年勤勉刻苦、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有的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塑造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也有努力学会独立、敢于挑战自己的小男子汉和勤劳、纯朴的美好少年。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本单元的育人价值所在。无论是课文的选编、口语交际的话题,还是写作的内容,都与成长有关。从体会他人的成长,到分享、书写自己的“成长”,呈现学习层次的递进。正如单元导语页中映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成长故事中汲取美好品质,并结合自身经历,表达成长的乐趣。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在之前所学的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升。如下表:册 别 所在单元 语文要素二上 第一单元 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二上 第六单元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二下 第六单元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些指向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学习要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首先是方法上的“螺旋上升”:低年级借助形象和具体词句,中年级要学会区分和提取相应的信息,高年级进阶为根据需要把握要点以及如何把握长篇阅读的主要内容。其次是能力上的“螺旋上升”,从“内容”到“主要内容”,从“了解”到“把握”,从“文章”到“长文章”再到“整本书”,能力要求一步步在提高。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四年级上册提出“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的习作是对这三个要素的综合运用,既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又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还要写出学做这件事情的体会,充分体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链接。学习任务群定位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得出: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由如下:首先,从单元学习路径来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组关于成长的少年儿童故事,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质,鉴赏作家独特的表达;继而通过习作“我学会了 ”,运用习得的方法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学会的某项技能,表达自己对成长的感悟。这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核心路径,是一致的,即从文学阅读到创意表达。 其次,从体裁上看,单元文章都属于故事。从内容上看,文章中描写的是具有美好品质的少年人物。“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本单元对应的是其中的“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等部分。因此,将本单元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主题综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学长文阅读方法 写童年成长故事”为主题统摄整个单元的学习。设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追寻圣贤成长足迹”“聆听少年成长故事”“秀秀我的成长经历”。以“创编成长手册 记录成长足迹”为驱动性任务,并通过重组单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带着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分享自己成长中的趣事的同时,学习古圣先贤的成长故事,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优秀少年的成长经历,感悟成长的真谛,品味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习目标1.学习认读37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正确书写22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了解与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并讲讲其中的故事和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3.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美好品质。4.在真实的情境中,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分类整理小组的意见,做到有条理地汇报。5.习作中,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下来。6.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识字与写字 能正确读写字词,积累词语。 ☆☆☆阅读与鉴赏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用小标题的方式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不同时代儿童成长的故事,体会人物的特点与品质。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中,能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能分类整理小组的意见,做到有条理地汇报。 2.习作中,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的过程写清楚,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下来。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利用分类整理等方法独立识字与写字。 2.学会合作,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与伙伴共同讨论。 ☆☆☆任务发布:创编成长手册 记录成长足迹学习目标1.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小标题的作用。2.对本单元的各个板块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个简单的规划。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课前准备朗读课文,预习本单元所需学习的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研读单元导语。1.出示单元导语页。(1)引导学生观察单元导语页,并说明单元导语部分由单元背景图、单元标题、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单元背景图中有五个孩子在夕阳下的草地上欢快地奔跑,好像有什么让他们开心不已的事情发生。(2)出示单元导语: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引出单元人文主题:成长。本单元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关于“成长”的故事,了解古代圣贤以及美好少年的品质,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创编个人成长手册。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学习任务有两点,一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二)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思维导图)1.梳理单元板块内容。整个第六单元共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单元导语页,主要体现了单元主题、学习任务。第二板块是围绕儿童成长这一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以及《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三篇课文,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三篇课文篇幅都比较长,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自然地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第三板块是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第四板块是习作,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 。第五板块是语文园地。2.思考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你难忘的趣事,感悟童年的快乐。(1)列举自己身体、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成长变化。(2)如何评价自己的成长?(3)你读过哪些和成长有关的故事?主人公在哪些方面有成长变化?(4)说说你最喜欢的少年英雄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3.按照下列要求进行预习。(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识、理解它们。(2)朗读课文,尝试圈画出课文中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3)标注出自己不理解、感兴趣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分析。任务一:追寻圣贤成长足迹学习目标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正确书写“囊、萤”等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囊萤夜读》。3.能用看注释、看插图、古今同义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4.感受人物勤奋、刻苦的品质。课前准备观看成语故事小动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恭勤不倦的车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读好题目。(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教师指导读好“囊萤”。2.理解题目。(1)理解“囊”的意思。(2)完整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1)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2.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2)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3.读好文言文节奏。(1)读古文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2)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三)步步推进知文美。1.再读文言文。(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明确: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明确: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明确: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有哪句话也写了他的勤学刻苦?(明确: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1)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2)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明确: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3.小组交流全文大意。(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2)全班汇报:车胤肃敬勤勉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四)课堂小结。1.拓展阅读。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2.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1)齐读课文。(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明确: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3)背诵文言文。活动二:持之以恒的李白(一)运用学习《囊萤夜读》的方法,自学古文。和车胤一样,李白也是勤奋好学的典范。他小时候虽聪慧过人,却非常顽皮,相传正是《铁杵成针》这个故事中的经历改变了李白。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组词,结合生活经验,自学这篇文言文。1.出示学习要求。(1)读古文,注意读出停顿和节奏。(2)运用看注释、组词扩展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3)小组合作,试着讲讲整个故事。(4)标出不明白的地方,合作解决。2.检查反馈,贯通方法。(1)指名朗读,评价是否读准、读通、读出韵味。(2)学生解读,教师评价。(3)挑战字词闯关。多音字:还、卒 词语解析:世传、弃去、老媪、铁杵等。3.小组展示:讲演《铁杵成针》的故事。(1)《囊萤夜读》中运用了动作描写,本篇文言文中还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呢?(语言描写)(2)小结:同学们在表演时,可以融入动作和语言,加深对故事的理解。4.自学评价,感其深意。太白感其意。同学们,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二)以读促悟,讲解含义。1.拓展阅读,感受品质。(1)出示补充材料:车胤虽然家境贫寒,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刻苦努力,通过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国之栋梁。他主张大修明堂大学,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2)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想对车胤和李白说些什么?2.学以致用,文言表达。(1)同学们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折服,选择其中一人,大胆尝试用文言文说出来吧!(课件出示)(胤 。太白 。习今日之文,吾深感 。)(2)习今日文言文二则,聆听众生之感言,若有所悟。不论是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还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都以“勤”为先。(三)日积月累《独坐敬亭山》。引出古诗。李白从“铁杵磨针”中受到启发,并始终以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求自己,才成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许多作品千古传诵,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他的诗。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诵读古诗。(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古诗。(2)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对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重点指导“众鸟尽,孤云闲”,体会诗人的悠然闲适。(2)诗人把山比拟成人,寄情于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写作、绘画、背诵等。)(四)书写提升,“勤”源于“心”。1.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注意笔顺和结构。2.重点指导“恭”字的写法。活动三:勤奋好学的古人(一)出示成语,自由朗读。1.指导朗读。(1)课件出示: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2)教师范读,学生自读。2.复习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故事大意和成语的含义。(二)成语人物对对碰。1.出示成语。之前已经让学生拓展阅读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课件出示成语与人物,让学生连线。2.小组合作,共讲故事。(三)全班汇报,感知人物品质。1.小组展示,选择一个故事讲一讲,并说说从中感受到的人物品质。2.完成表格,梳理汇总。3.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感受。4.观看成语小动画,内化感受。任务二:聆听少年成长故事学习目标1.认识“晋、絮”等3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强、吭”,正确书写“晋、炕”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芦花、发愣”等14个词语。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3.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主要特点,交流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4.感知人物的美好品质。课前准备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预习课文。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学列标题,把握长文内容,感英雄事迹(一)激发情感,理解课题。1.出示导语。(1)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2)板书课题。2.理解课题。(1)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词语:晋察冀 发愣 苇絮 飘飘悠悠 狗刨 黝黑发亮 炕上 笤帚 小泥鳅 睁眼瞎 吱扭 歪歪斜斜 一骨碌 咕咚 挪回 枕头 嘟嘟囔囔(三)围绕示例,深入探究。1.出示导读,画出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情?(2)给每一部分加上合适的小标题。2.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3.怎样编写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4.提炼课文小标题。(1)概括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2)小组合作研讨。(3)指导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4)班内汇报交流: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四)体会雨来的品质。1.雨来的英勇。(1)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2)试着读一读第四部分,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3)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的英勇?2.雨来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游泳本领高。(2)爱学习。(3)聪明机智。3.人们的评价。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4.你想对雨来说些什么?活动二:改写标题,把握长文内容,认识“男子汉”(一)揭题导入,初识“男子汉”。1.课题质疑:对“男子汉”一词,大家怎么理解?(学生自由交流。)2.检查预习:说说你们对课文中的“男子汉”的了解。(二)借助小标题,概说“男子汉”。1.引导比较:这篇课文的形式与第19课有何不同?这些小标题和下面的段落有何关系?三个小标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小标题是对文章段落内容的概括,目的在于表明各段的重点,区别各段之间的内容,使文章清晰,段落明显。小标题语言要精练,形式要一致,一般放在文章各段的前面。2.换换小标题:你能结合小标题的特点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吗?他对食物的兴趣——爱吃、贪吃。他对独立的要求——渴望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坚强勇敢、沉着刚强。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你能借助小标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教师点拨:只要加上主人公,串联小标题,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抓事例品细节,深谙“男子汉”。1.体会“贪吃”。(1)作者是怎样把他的每个性格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贪吃。①他吃饭很爽气。②他吃很多青菜。③为吃小笼包可以等上三刻钟。④他吃大拇指。⑤他想当和尚又怕不能吃荤和冰激凌。(2)如果我们把这段话缩写成这么5个事例,行吗?为什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对一件件小事中男子汉的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才让这个十足的“吃货”形象跃然纸上。2.独立和沉着。(1)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边读边作批注。点拨:体会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关注一件件体现人物性格的小事,还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细腻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2)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把三个小标题的顺序打乱?不可以。因为这三个小标题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的:从一开始保姆喂饭吃,到走路要独立,再到后来上托儿所,最后回老家。(3)总结:作者按照“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安排了很多小故事,对每个小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家的男子汉”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小男孩”。(四)揣摩大课题,领悟真感情。1.作者为什么不把题目拟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呢?2.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喜爱“我们家的男子汉”的句子吗?小结:作者首尾呼应,强调他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强烈地表达了她对小男子汉独立、沉着、勇敢的赞美,更寄予了作者对小男孩的期望和祝愿。活动三:练写标题,把握长文内容,悟青铜品质(一)介绍小说,初识人物。1.走近曹文轩。(1)引导学生根据已有阅读经验,谈谈对曹文轩的了解。(2)出示作家照片。小结:曹文轩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所写的作品饱含深情,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青铜葵花》,去认识故事中的两个孩子。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二)梳理情节,概括标题。1.明确要求,自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难读或不认识的生字。(2)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这样分的理由。2.初读反馈,划分情节。(1)交流难读的生字。搓(cuō) 屑(xiè) 捋(luō)点拨:读准“搓”和“捋”的字音,引导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字义;扩词法理解“屑”——木屑、纸屑、铁屑等,从而理解“屑”指碎末。(2)交流情节划分。对于这么长的故事,课文用空行的方式帮助我们快速地厘清课文内容,这四部分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和高潮。3.回顾旧知,概括标题。(1)回忆列小标题的方法。(出示要求)①想一想:《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两课概括小标题的方法。②说一说: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有哪些?(2)给课文列小标题,完成学习单第一列。小标题 印象深刻的画面(关键词句) 人物形象小结:可围绕主人公做的事情来概括,也可围绕主要线索“芦花鞋”来概括,这都是概括小标题的好方法,要注意语言简洁。(3)修改完善小标题。(4)串联标题,说清故事内容。①自由练说。②指名交流,同伴点评。小结:对于这种长文章,我们通过列小标题了解了主要内容。(三)聚焦人物,感受形象。1.合作学习,交流印象。(1)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每部分内容都有主人公青铜的身影,那么他的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品读,再想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合作学习。(2)汇报交流,品悟形象。①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钻进芦苇荡的深处,挑那些毛茸茸的、蓬松松的、闪着银光的芦花,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引导学生关注动作“拿”“钻”“挑”“捋”,感受青铜的勤劳认真。②对面屋子里围炉烤火的人招呼青铜:“进屋里来吧,这里能看到你的鞋,丢不了。”青铜摇了摇手,坚持守在芦花鞋旁。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青铜坚持在雪天卖鞋的,抓住环境描写,结合生活经验谈体会。③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但过了一会儿,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了过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为什么没有涨价?明明那么冷,为什么还要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卖给路人?仅仅是为了钱吗?2.合作朗读,提炼形象。(1)师生共读。(2)再次感受人物形象。(四)链接原著,推荐阅读。1.盘点收获,推荐整本书。2.小结:对于这么长的故事,我们通过列小标题了解了故事大意,读印象深刻的语段品悟了人物形象,认识、了解了青铜,看来这都是阅读长文章的法宝。其实在书中,还有很多发生在青铜和葵花之间的故事。故事都很长,课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细细品读,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任务三:秀秀我的成长经历学习目标1.在情境中聊聊自己平时与好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小组讨论相处的秘诀。2.以某个小组的记录为例,自主阅读教材P97的内容,关注记录表与泡泡语中的内容,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以此明确记录信息、整理信息的要点。3.以制作“个人成长手册”为情境,唤起生活体验,筛选素材确定习作内容。4.根据教材建议,说说自己学做某件事的过程,分享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的,心情感受如何,在充分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宽习作思路。5.读写结合,联系课文体会习作要点。完成习作后,修改完善。6.在班中开展“成长故事汇”活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并整理习作,制作成长手册。课前准备个人成长中的精彩二三事。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分类整理,朋友相处秘诀(一)谈话导入。1.同学之间交流与朋友交往有关的名言。教师出示名言,学生自读。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你认为与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3.今天,我们就一起交流讨论朋友相处的秘诀。(二)重温经典故事。教师讲述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友情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在与朋友相处时需要注意什么。(三)明确要求。1.课件出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讨论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并能记录重要信息。2.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3.小组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汇总小组意见呢?(四)交际练习。1.分小组讨论: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2.每人至少提出一条重要意见。3.可以举书上的示例辅助自己的观点或分享一两件亲身经历的事增强说服力。4.组长汇总小组意见。(五)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朋友相处的秘诀:1.和朋友相处时应该互相尊重,给予朋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2.和朋友相处时应该学会分享,既分享快乐,也分享痛苦,这样就会得到两份快乐,痛苦就会减少一半。3.和朋友相处应该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4.和朋友相处应该互相帮助扶持。5.和朋友相处应该学会包容,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要包容朋友的缺点。……活动二:感受成长,分享成长经历(一)开启话题,激发兴趣和期待。1.作为四年级小学生的你,会怎样评价自己的成长呢?回顾一下,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2.你读到过哪些与成长有关的儿童故事?主人公哪方面的成长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班交流。(二)自主阅读,梳理故事,建立联结。1.总结本单元的课文中出现的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和品质。学习内容 成长的年代与环境 成长的故事和体现 与自己的联结 感悟和启发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阅读这三个故事,我想到了读过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2.小组交流,说说你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的技能和感悟。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活动三:书写成长,学会生活技能(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1.我们正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你学会了哪件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填在横线上,再把学这件事情的经历、体会和同学分享吧!2.今天,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会做某件事情的过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二)指导选材,回忆难忘体验。1.指导选材。(1)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词语和图片,如:玩玩具、弹钢琴、挤牛奶、借阅图书、栽花、洗碗、练书法、打爵士鼓……(2)请同学们来看一看屏幕上的本领,你都会几种?2.回忆难忘体验。(1)学生选好之后,想一想:在这些本领里面,哪一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学会了挤牛奶。虽然过程波折,但最后的结果令人骄傲。)(2)你是怎样学会做这件事情的?(先观察别人是如何做的,再尝试去做。)(3)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刚开始牛儿不听话,老是不配合,后来发现是自己的方法和力度不正确。)(4)过程中有过哪些有趣的经历?你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从刚开始的畏惧,到后来的应对自如、从容快乐。)(三)词语点睛,诗句引趣。1.出示好词。(1)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拍案叫绝 难以置信 豁然开朗 大功告成 记忆犹新美滋滋 活蹦乱跳 目不转睛 慌慌张张 津津乐道(2)通过读词语、谈词语,把自己喜欢词语的原因写出来,更好地理解词语、运用词语。2.出示佳句。(1)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读句子,谈理解,要学会积累和正确运用这些句子。3.写作要求。(1)读一读下面的写作歌。写作之前想具体,明确要求再动笔;开头结尾概括写,事情经过写具体;多问几个怎么样,事情情节描详细;学会点题明中心,题目内容紧联系。(2)谈谈个人理解。(四)认真审题,明确要求。1.按照学习的顺序,将文章写得有条理。2.将重点部分写具体,让文章内容更饱满。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文章有活力、有个性、打动人。(五)学生习作。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大家开始写作。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发现习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活动四:记录成长,留存美好童年(一)交流习作,分享成长。1.佳作展示,营造氛围。(1)欣赏精彩词、句、段,让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2)请同学说说读后感受。2.自我欣赏,同伴交流。(1)小组欣赏。(2)请同桌之间一起交流,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再推荐一篇精彩佳作或一个优秀的片段,全班交流、欣赏。(3)集体会诊,集思广益。(4)出示典型习作片段。(5)请小作者上台朗读。3.师生共评。师生共同评议,教师边听意见边用红笔在习作上进行适当修改。总结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二)制作成长手册,记录成长。1.修改后的习作请同学们再次誊抄,并将成稿结集成册。2.全班展评,评选最佳小作者。3.评选标准。评价标准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围绕成长选择一件自己学会的事情,记录过程中的困难和有趣的地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 ☆☆☆ 文章结构完整,能有序地把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有趣的经历、心情的变化等几方面表达清晰,具体介绍学会的某项技能。心情和感受要结合在事情中写。 ☆☆☆ ☆☆☆ 能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展现自己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 ☆☆☆ ☆☆☆ 书写规范、整洁,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能自己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 ☆☆☆本单元的内容编排有古有今,在教学时提供资源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补充车胤、李白等人的小故事。同时,在学习长文,感受当代少年美好品质时,可补充文章写作背景、主人公的故事以及拓展文本阅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外,还可以提供表格等学习支架,辅助学生理解内容。1.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梯度发展。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不同时代儿童的成长故事,体会人物的特点与品质。其中,学习长文阅读方法是重点,教师可采取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从《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根据例子列小标题到《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的换小标题,再到《芦花鞋》一课中,自己学写小标题,目标层层递进,要求逐渐提高,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2.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几篇课文都比较长,都是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长故事,贴合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并且都被分成了几部分,学生只需要在概括每个部分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所以,在教学时,不必对文本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内容,提取主要信息,直奔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议教师尽可能少讲,只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即可。3.指导习作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已有经验的联系。习作要求是写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会的某一项技能,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说一说,列一列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收获。并以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降低学生对于习作的畏难情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