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故事 大道理:看看谁的办法好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故事 大道理:看看谁的办法好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小故事 大道理:看看谁的办法好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这三篇课文,无论是改编自古典著作的寓言故事,还是小学生学习生活题材的《画杨桃》和童话故事《小马过河》,都简短有趣,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引起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多角度的思考,使其获得丰富的启示。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来自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学生会有真切体验,有真实想法。“我爱阅读”中的故事通俗易懂,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也会不一样的道理。这些学习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这是继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它明确地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判断。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判断办法的好坏,到现实故事《画杨桃》中换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到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中体验通过实践找办法,再在《好天气和坏天气》中学习调整心态,多角度寻找好办法,最后在“口语交际”中共同讨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明白道理,尝试将道理运用于生活,联结生活,实现迁移,思维方法更加清晰具体,思维品质要求有了提升。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课后题就是在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进而分析判断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观点,再进一步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旗帜鲜明地指向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中“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这一目标十分相符。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定为“小故事 大道理:看看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好”是理解,是思辨,并以“争当智多星”为核心任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学会找角度”“学会想办法”“我是智多星”为学习任务,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统一调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想法,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联系实际生活,谈类似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核心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推,扎实地落实了语文要素,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其获得丰富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正确书写26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能用上提供的词语,复述《小马过河》的故事。
3.能说出《寓言二则》中两个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杨桃》中对于“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出受到了什么启示。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4.能主动发表关于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交流时,能做到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从故事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感受、启示,培养有理有据说清楚自己观点的理性思维。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能正确读写字词。 ☆☆☆
阅读与鉴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
能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画杨桃》,角色语气恰当。 ☆☆☆
能体会句子加上修饰词语后的好处。 ☆☆☆
表达与交流 能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能用上提供的词语,复述《小马过河》的故事;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
能主动发表关于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做到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 ☆☆☆
梳理与探究 能采用多种媒介阅读、运用相关资料,引发多角度的思考,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探究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
任务发布:争当智多星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单元学习流程,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
1.师:梳理任务,制作课件。
2.生:浏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任务情境。
同学们,每年的四月份是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二年级开展以“小故事 大道理”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评选出同学们心中的“智多星”,希望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参加!
(二)交流寓言故事。
1.交流何为“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篇幅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2.根据查阅的资料,举例介绍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并简述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道理。
(三)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
出示学习框架图,教师介绍学习流程: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一些简短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角色,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时,有的对,有的错;有的先糊涂后清醒,有的先迷惑后醒悟。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请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多角度思考,在探究中梳理出故事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为“我是智多星”的评选活动做足准备。
任务一:学会找角度
学习目标
1.会认“室、靠”等26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倒”“坊”,会写“图、课”等18个字,会写“老师、麦子”等2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对话语气;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并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简单的看法。
4.能联系生活经验,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不一样,甚至相反。同时激发搜集阅读、讲演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
2.生:读熟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换个位置坐一坐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种水果,谁认识它?能简要介绍吗?(杨桃,别名五敛子,又名阳桃、洋桃,因其横切面呈五角星,故在国外又称“星梨”。浆果椭圆形,绿色或绿黄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它有关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巧记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正音多音字“倒”:“倒不如”中读dào。一般表示上下颠倒,方向相反或意思转折时,读dào,组词为倒水、倒车、倒立;表示立着的东西横躺下来时,读dǎo。
出示课后题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巩固生字的识记。
靠近 依靠 可靠  而且 反而 视而不见
抢先 抢救 抢  喜悦 悦 赏心悦目
3.指导写字。
“哈、嘻”:口字旁写得小且靠上。
“摆”:右上部“罒”中间是两道竖。
(三)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学生用横线画出“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老师现场举起杨桃,找准前排靠边的位置,让同学轮流坐下看向杨桃,并分别说说自己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那“我”又是怎样画的?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中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2.自由读第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同学们神态、动作的词语和同学们说的话。理解“哈哈大笑”的意思,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说的话,从中可以体会到同学们的态度是一种否定的嘲笑。
3.重点品析第5~17自然段: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用红笔标出相关的句子。
理解“审视”,体会“严肃”;理解老师让哈哈大笑的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的用意。
探究: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重点指导同学们说话时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难为情的语气。
4.看画和看杨桃时同学们的表现截然不同,对比鲜明。请你猜猜,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看画时 看杨桃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角星!”   “像……五……五角星。”
(四)梳理课文,交流启示。
态 度 神 情
同学们 哈哈大笑 嘲笑——难为情
老师 审视 严肃——和颜悦色
  1.出示老师说的话。你同意吗?
2.小结启示:生活中,当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看看人家看问题的角度。
3.拓展交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吗?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活动二:多动脑筋试一试
(一)初读课文,交流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重点指导多音字“坊”,它在“磨坊”中读第二声fáng,在“乐坊、作坊”也是读fáng;而在“街坊”中读第一声fāng。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大多是形声字,可同桌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点画较多的字:愿、意、突,注意点的方向不同,勿漏写。
对比:该、刻,偏旁不同,观察对比,找准占格。
(二)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自读课文,借助提示及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
2.小结: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三)我是最佳小演员。
1.朗读课文,读读不同的“语气”。
(1)这个故事里面有哪几个人物?(小马、老马、牛伯伯、松鼠)
(2)出示人物对话,他们说了很多很多话。
每个人说的话不一样,他们的语气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就学习读出这些人物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好呢?有好办法吗?现场交流。
(3)指导分角色朗读。
出示对话,猜:语气藏在哪里呢?变红提示词,让学生一起读:高兴、为难、认真、吃惊、难为情、亲切。
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提示词,感情、语气都不一样。)
谁来试着当小老师读一读其中的一句?老师重点指导,齐读。
分角色合作朗读,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2.欢乐故事会。
出示课后题第二题:
试着用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小组内,先根据每组的三个词语的提示,讲清楚那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讲完整的故事,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小组互评。
“欢乐故事会”评价表
序 号 评价要求 评价星级
1   语言生动,声音洪亮 ☆☆☆
2   语气恰当,表述合理 ☆☆☆
3   故事完整,用词准确 ☆☆☆
(四)我是思辨小达人。
出示课后题第三题,自己读,认真思考后,发表看法,说说理由。
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了。
◇小马向老牛、老马请教,是对的。
◇别人的经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1.小组内共同选择其中一句思考、商讨,发表看法。
2.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
小结: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实践找办法。不过,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尝试,要选择安全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三:巧换角度想一想
(一)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
2.根据故事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好天气 坏天气 原 因
大儿子
小儿子
(二)再读故事,深入思考。
读第9~12自然段,思考:老爷爷、老奶奶的想法一样吗?老爷爷的话有没有道理?
1.对待同一件事,老爷爷、老奶奶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2.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事物的“好”和“坏”是相对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
任务二:学会想办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词在句子中的好处。
4.能补全两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课前准备
1.师:梳理任务,制作课件。
2.生:预习《寓言二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寓言 辨对错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那么,今天的学习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谈话导入,解析课题。
1.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那谁来说说何为“寓言”?
2.“则”在这里指的是量词,相当于“章、条”,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
(二)初读寓言,识记生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识记生字。
利用熟字识记:贝+刂=则,钅+占=钻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寓、圈、叼、坊、疲。
3.写字指导。
牢、筋:上小下大;
钻、劝:左窄右宽;
“疲”:注意撇画要写得伸展。
(三)再读寓言,探究故事内容。
1.读《亡羊补牢》,思考:那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1)第一次丢羊,街坊是如何劝他的?养羊人是怎样回答的?
结合关键词“赶紧”“修一修”“堵上”体会邻居的良苦用心;
结合养羊人不以为然,不听劝告来交流讨论:不听劝告,会有怎样的后果?(再次丢羊 羊自己也会跑出羊圈)
(2)第二次丢羊,标画出养羊人的所想所做。抓住关键词“后悔”,联系上下文,感悟其意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哪些后悔的经历,加深理解。
从“现在修还不晚”“赶紧”“堵上”“结结实实”“再也没丢过”可以看出养羊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把羊圈修得很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3)交流讨论,探究故事道理。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读《揠苗助长》,思考:那个人为什么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是什么?
(1)巴望:急切、迫切。“天天”“转来转去”“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边读边表演,加深理解种田人焦急的心情。
(2)“筋疲力尽”: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理解体会。
(3)结合“都枯死了”想象种田人看到此景时的心情。
(4)交流讨论,探究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活动二:讲寓言 明道理
(一)回顾故事,试写道理。
《寓言二则》并没有像《小马过河》《画杨桃》那样在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道理是什么。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两则寓言故事,试着把道理写进故事里。
1.补充下列句子,继续编写《亡羊补牢》,把故事的道理讲清楚。道理是由养羊人说出还是由街坊说出由你决定。
他见到那个街坊,感激地说:  

你想把这个故事送给谁?为什么?
小结:“亡”是“丢失”的意思,“牢”在这里是“羊圈”的意思。“亡羊补牢”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2.阅读《揠苗助长》,试着将它所蕴含的道理写进故事里。道理在儿子的话语中还是父亲的幡然醒悟中,由你决定。
儿子回到家,对父亲说:  

你想把这个故事送给谁?为什么?
小结:“揠”就是“拔”的意思;“助”就是“帮助”的意思。“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二)分享故事,讲明道理。
1.组内合作交流,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探究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注意结合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心理。
2.小组代表登台演讲。
要求:声音洪亮,自信大方,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述完整,阐明蕴含其中的道理。能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任务三:我是智多星
学习目标
1.能主动发表关于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
2.交流时,能做到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背诵《弟子规》节选的四句话。
4.通过“我是智多星”活动,培养生活中遇事多思考的习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且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
2.生:预习“口语交际”“日积月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是图书管理员
(一)初次讨论,梳理借阅问题。
1.创设情境——两幅图,引导发现。
(1)班级图书角前后有何变化?
(2)你有什么想说的?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1)班级图书是怎样借阅的?存在哪些问题?图书频频破损、丢失怎么办?……
(2)发表意见时建议用上“认为”“觉得”这样的阐述观点的提示语。
(二)讨论常见问题,指导交际方法。
1.谈话交流,聚焦常见问题。
2.全班讨论整改问题,指导有序发表意见。
讨论小锦囊:一说、二听、三等待。
(三)小组讨论公约,学会发表意见。
1.小组申领任务,共同交流解决。
2.汇集金点子,设计图书公约。
班级交流:有序发言,再次提醒同学们要等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
3.课下继续完善公约,管理员设计图文并茂的公约。
活动二:成立班级立法委
(一)召开微主题班会。
1.播放视频:一名小学生穿戴歪斜,课桌书本乱摆、桌洞废纸……
2.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他养成好习惯?
(二)出示《弟子规》节选。
1.弟子:后生晚辈的意思。规:行为准则。
古代,也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一起读,读准字音。
2.前两行讲的是怎样穿戴和放置衣物;后两行讲的是要注重德学才艺。
3.成立班级立法委,制定班级文明公约。
4.背诵《弟子规》节选内容。
活动三:争当智多星
(一)发布活动通知。
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能了解故事内容且知道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根据课文的内容,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举办一场“我是智多星”的故事会,评选出班级的“智多星”。
(二)出示故事目录,挑选内容。
序 号 故事名称
1 《亡羊补牢》
2 《揠苗助长》
3 《画杨桃》
4 《小马过河》
5 《好天气和坏天气》
6 ……
要求:可以选择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讲述整个内容。
(三)练习故事讲述。
1.学生自主练习。
2.班级交流展示。
3.根据故事会评价表评选“班级智多星”。
“小故事 大道理”故事会评价表
序号 评价要求 评价星级
1 1.语言生动,声音洪亮 ☆☆☆
2 2.有肢体语言,运用恰当的语气 ☆☆☆
3 3.情节完整,不遗漏关键信息 ☆☆☆
4 4.蕴含深刻道理,富有启示意义 ☆☆☆
5 ☆☆☆
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这一目标,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东施效颦》《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以及《林海音奶奶讲寓言》《小房子变大房子》等寓言故事书;除此之外,还科普了“寓言与童话”的异同之处,让学生知晓寓言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育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引用了思维导图、表格、过程性评价表等工具。
本单元中的每个故事都含有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物内涵,旨在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所以在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读后应该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从故事的不同侧面发散思维谈看法,或者联系生活经验交流类似寓言故事中的事例,加深理解,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思维精神。
2.二年级的阅读教学,字词的学习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始终是重要的目标任务。本单元的字词句学习,建议充分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以字词掌握和句子理解促进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奠定基础。例如,《小马过河》课后题第二题,四组词语既梳理了故事的情节,又有“愿意”“为难”“吃惊”“难为情”等表示心情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词语的同时,设身处地地理解小马的想法,从而在积极思考中建构自己的观点。
3.本单元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上。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画杨桃》的课后题提出“注意对话的语气”的要求,《小马过河》的课后题也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