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探秘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探秘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探秘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主题进行编排,有古诗,有短文,还有儿童诗。《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都描写了大自然中的自然景观;《雷雨》描绘了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充满情趣的儿童诗,它为我们揭秘了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针”;《太空生活趣事多》讲述了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语文实践活动“探秘大自然”,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东西。“语文园地六”中的“写话”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奇妙的自然现象”中不懂的问题,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还要养成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因为知识是探索大自然的基础。本组内容体裁各异,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语文要素分析
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已练习过“找出课文中的具体信息”及“整合信息,作出推断”“综合课文的信息,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类的题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材学习中也是基于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如《古诗二首》让学生先是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雷雨》中要求借助主要信息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语文园地六”中《最大的“书”》让学生阅读找寻岩石“书”是怎么形成的……从找出具体信息到提取主要信息,从根据信息作出简单推断到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的信息量增大,而且要求学生要对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分析,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这也为中高年级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培养整体感知,初步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通过阅读、观察,获取整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比如: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此外,它还引导学生做到留心观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了解化石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的同时能主动参与交流、传递信息。一系列自然科学知识的整合、探索与交流,实现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提到的“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够沟通需要”这一目标,本单元的整体框架基本与之一致。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定为“探秘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并以“童声同讲大自然”为核心任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领略自然风光之美”“解密自然现象之奇”“留心观察,多多去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扎实地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获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常识,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学习目标
1.学习认读5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34个生字,会写34个词语。
2.阅读描写大自然景象的古诗、短文、儿童诗,初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能背诵《古诗二首》《雷雨》。
3.在语境中体会词语运用的好处,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好词好句。
4.能提取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天然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5.联系生活经验分享自然之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能正确读写字词。 ☆☆☆
阅读与鉴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雷雨》《悯农》(其一)。 ☆☆☆
能提取主要信息,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
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语境中体会词语运用的好处。 ☆☆☆
表达与交流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 ☆☆☆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
能清楚表达“天然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和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
梳理与探究 能采用多种媒介阅读、运用相关资料,梳理探究出本单元学到的自然科学常识,表达清楚得体,有效传递信息。 ☆☆☆
任务发布:童声同讲大自然
学习目标
1.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
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探秘大自然”的活动流程。
课前准备
1.师:梳理任务,制作课件。
2.生:浏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任务情境。
春天来啦,很多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走出了家门,来到公园、野外郊游踏青,见到了柳枝抽新叶,听到了泉水叮咚响,嗅到了花草的芳香,见识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为此,我们班要组织一次“童声同讲大自然”活动,让我们一起探秘大自然,去学习和搜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科学常识,一起争当小小讲解员,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
(二)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
(三)浏览本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内容。
课 题 体 裁 主要内容
《古诗二首》 古诗   西湖、浣花溪的景色
《雷雨》 散文   夏季时节的雷雨景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儿童诗   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太空生活趣事多》 科学小品文   介绍太空生活中新奇有趣的现象
任务一:领略自然风光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学习本单元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自然美景。
课前准备
1.师:梳理任务,制作课件。
2.生:预习《古诗二首》。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杭州西湖
(一)共赏美景,交流导入。
(出示西湖荷花美景)同学们,看,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是啊,真是美不胜收!说起荷花,老师还想到了一首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畅游杭州,漫步西湖——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走进大自然,去欣赏六月的西湖美景。
(二)苏公堤上来识字。
1.出示荷叶上的生字,借助拼音自己读。
2.交流识字方法。多种形式识记。
3.学写“莲”“荷”。
分析结构、偏旁、关键笔画及占格;范写,练写,反馈。
过渡:生字放回古诗,初读感知。
(三)图文结合学古诗。
1.解诗题。
晓:联系“春晓”理解,“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出示图片,介绍其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
林子方:他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
2.抓字眼。
前两句:通过理解“毕竟”“不与”等词语,体会作者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师指导朗读。
后两句: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体会“碧”“红”色彩的明艳。结合“接天”和“无穷”,想象一望无际、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映日”是指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呈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别样红”体会朗读。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并交流自己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悟诗情。
整体出示全诗。引导学生体会: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自己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这西湖六月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回顾古诗。
体会诗人对色彩的用心描绘,感受六月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想象诗人所写的画面。朗读背诵全诗。
活动二:游成都浣花溪
(一)谈话导入。
上一站,我们漫步西湖,欣赏到了六月西湖的别样美景,今天我们再一起跟随杜甫来到成都浣花溪草堂,一睹草堂周围那明媚秀丽的春色。
(二)草堂识字擂台赛。
1.出示生字,自读,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注意读准多音字“行”,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游戏巩固。
(三)学习古诗,想象画面。
1.自读,找出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抓住关键字:由“鸣”“上”二字可以想象黄鹂的快乐鸣唱,感受到白鹭飞得高远的画面;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理解“含”字的意义;“千秋”“万里”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3.体会动静结合,感受诗中的色彩美。(黄 翠 白 青)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指导朗读。
(四)读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活动三:诵古诗,绘美景
(一)复习《古诗二首》,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 题 描写的景物 如何写 为何写 如何配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荷花 颜色对比   为了表现西湖的美丽景色,并赞美它 莲叶的碧绿 荷花的红艳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雪 船 动静结合   突出景色的静谧 静谧的雪 漂泊的船
(二)诵读古诗。
1.诵读《古诗二首》。
2.诵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之美的古诗。
(三)诗配画。
结合诗中景物,联系诗人情感,创作诗配画。班内展示。
任务二:解密自然现象之奇
学习目标
1.会认“压、蝉”等33个生字,会写“雷、乌”等26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3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雷雨》。
3.能提取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4.能在语境中体会词语运用的好处,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5.能了解一些化石知识,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
2.生:读熟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自然现象,观自然神奇
前面,我们欣赏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探自然之奇,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一起解密大自然!
(一)初探自然现象,解密“雷雨”前后。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一起欣赏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巧记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正音“蝉、垂”,注意“户”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
2.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哪些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2)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明确第4~6自然段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
(3)引导学生找到写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自然段。
小结:作者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不同的景象。
3.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第1~3自然段,圈画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出示词语:压下来、垂下来。
(3)放回句子,体会“压”“垂”的运用之妙。
对于“压”“垂”的理解,首先借助动作或图片,直观理解词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联系生活,体会词语运用的巧妙;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4)指导朗读:想象雷雨前的情景,你有何感受?(乌云压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带着感受去读。
4.理解感受雷雨中的景象。
(1)过渡:雷雨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呢?圈画出来。
(树、房子、雷声、雨)
(2)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背诵第4~6自然段。
5.理解感受雷雨后的景象。
(1)默读第7、8自然段,圈画出课文描写的景物。
(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雨后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6. 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回顾全文,完成表格。(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的变化)
雷 雨 描写了哪些景物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结合课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2)尝试背诵课文。
(二)我是解密书法家。
交流“我会写”中的生字,分析结构、关键笔画及占格,重点指导“雷”“黑”“垂”。
1.“雷”“黑”:观察两字上下部分的宽窄有何不同。
2.“垂”:第三画是竖,四个横等距但长短不同。
活动二:天然指南针,助我辨方向
(一)野外识字营。
1.交流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熟字识记、扩词识记、结合语境随文识字、结合字义识记。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游戏巩固:野外识字集训营。(完成课后题第二题“读一读,记一记”。)
(二)野外探险我能行。
1.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 间 天然的指南针
中午
夜晚
阴雨天
雪天
  2.理解太阳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结合生活识记理解光和影子的方向是相对的;理解“忠实”“向导”的含义。
3.小组交流:“北极星”“大树”“积雪”是怎样帮助别人辨别方向的?
可借助图片理解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比较“稠”和“稀”,或者结合语境理解“稠”的意思;借助沟渠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沟渠南面因有遮挡,阳光照射时间比北面少,所以沟渠南面的雪化得慢。
4.诵读全诗,发现首尾呼应,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我是小小探险家。
课后第三题(选做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可以请教周围的人。
(四)我是小小书法家。
1.练习书写本课9个生字。
2.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示范。
活动三:我是航天员,探秘去太空
播放“天宫课堂第一课”片段,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航天员已经可以在太空为我们授课了,并且可以为我们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在遥远的太空有许许多多神秘而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一)我是太空识字官。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形声字规律识记:航、宇、固、舱、桶。
(2)其他识字方法。
2.扩词练习。
宇  宇宙  宇宙飞船
航  航空  航空公司
员  队员  少先队员
(二)我是小小航天员。
1.默读全文,完成表格。
趣 事 有趣之处
睡觉
活动
喝水
洗澡
2.感受太空睡觉之趣。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在空间站里睡觉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2)学生交流,教师设问引导。
你平时是怎么睡觉的?感觉怎么样?(躺在床上睡觉,很舒服)
要是在太空里躺着睡觉会怎么样?
航天员怎么才能睡上安稳觉呢?
提醒学生借助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说一说,可以播放航天员在太空睡觉的视频进行直观感受。
(3)总结:在空间站里睡觉有趣的是睡觉无所谓躺着站着,但是要钻入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里。
3.小组合作交流太空“活动”“喝水”“洗澡”之趣。
(1)活动:跟在地面上用腿脚行走不同,航天员在舱体里移动主要靠手臂。
(2)喝水: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直接把水挤到嘴里。
(3)洗澡:设计了一个密封浴桶,在下边安装吸管,它可以把喷头喷出来的水朝一个方向吸;现在航天员通常只用免洗湿巾擦拭身体,这就简单省事多了。
(三)太空生活大揭秘。
太空生活这么有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补充小结:因为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在太空中没有了地球的引力,也就没有了重量,显得轻飘飘的。
太空生活可真有趣,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索自然科学,获取更多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
活动四:我是地质勘探员
(一)自主阅读。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二)全班交流。
1.文中写了岩石“书”的哪些内容?
2.岩石这本“书”是怎么形成的?
3.岩石“书”有什么作用?
(三)感受人物形象。
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学好问)
小结:要养成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因为知识是探索大自然的基础。
任务三:留心观察,多多去想
学习目标
1.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
3.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4.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有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欲望。
5.梳理生活中及本单元学到的自然科学常识,能清楚得体地表达,积极争当大自然的小小讲解员,激发自己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搜集图片和视频。
2.生:预习“语文园地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梳理自然科学常识
(一)大自然里打擂台。
1.创设情境,去认识“识字加油站”中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
第一行都带“馆”字;第二行都带“所”字。“馆”“所”前面的词是对这一场所功能的说明。
2.字词擂台赛——字词句运用。
(1)第一题:两组易错字。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组字易错的地方:第一组是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拓展:低、底、真、具、烧、步、然、冒。
第二组是结构易错的字,拓展:药、愿、莲。
(2)第二题:猜猜加点词语的意思,和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我是自然代言人。
1.激趣导入。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
大自然中有无数奇妙的现象,你又了解多少呢?
同学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交流产生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
2.交流:大自然中的秘密。
过渡:大自然真是奇妙啊!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着很多“问号”?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1)小组内交流,汇总。
(2)小组代表将汇总到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内制作问题卡片。
3.教师将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卡片张贴在班级内的展示栏内,鼓励同学们在课间互相交流,看看谁知道答案。
4.展示台:参与管理班级图书角,学会给图书分类,知道去自然科普书中探寻大自然的秘密,共同阅读本单元的推荐书目。
活动二:争当小小讲解员
(一)明晰讲解要求。
1.内容:可以讲解谚语中暗含的自然现象、古诗中的自然风光、科学短文中的自然科学常识。
2.要求:表达清晰,自然知识严谨科学,乐于分享,表达流畅。
3.形式:四人小组组内交流,组内互评、修订。个人登台展示,可以图文并茂或者制作PPT。
(二)争当小小讲解员。
学生自愿上台交流生活中或本单元学习的自然科学常识。全体学生担任评委,进行评分,评选出大自然的“小小讲解员”。
小小讲解员评分表
  学 号
评价标准 1 2 3 ……
提取大自然中有代表性的事物(20分)
对自然事物进行了科学描述,有科学依据(20分)
展示内容图文对应,版块清晰合理(20分)
能突出事物的神奇、奇妙之处,内容清晰有创意(20分)
语言流畅,声音响亮,表述规范科学,有吸引力(20分)
(三)颁奖仪式。
颁发“小小讲解员”证书,公布大自然代言人名单。
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大自然探秘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增长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真是让人惊喜,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探索欲,不断徜徉自然,探究自然,争取人人成为大自然的百事通!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科普“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沟渠中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及拓展在野外判断方向的一些办法。结合教材内容,推荐了《大自然的声音》、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等选文,《大自然的秘密》《神奇的自然学校》《DK自然传奇大百科》等课外书目,《自然传奇》《中国地理》《四季中国》等纪录片,全方位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学习中还借助了观察单、过程性评价表等工具。
本单元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
1.留心观察,多多去想。这是本单元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所要注意到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多多去想的习惯,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知识,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做到勤学好问。因为掌握知识是探索自然的基础。
2.本单元的写话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使用疑问词提出有关大自然的问题。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书中所给的例句中的疑问词“谁”“怎么”“哪儿”,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疑问时也能准确使用疑问词。
3.教学本单元时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如“读诗句,想象画面”“了解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等都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获得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应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