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探索汉字秘密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探索汉字秘密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探索汉字秘密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识字单元,人文主题是“传统文化”,教材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 十二生肖”等内容。本单元有歌谣、故事、词配画等多样的课文形式,课文内容也非常丰富,分别从歌谣、节日、汉字、美食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识字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要素分析
作为教材中的识字单元,教学重点就是识字与写字。本单元出现的68个要认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教材编排的多维度的训练内容,便是围绕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而设计的:《“贝”的故事》介绍了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课后练习中看图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中国美食》课后练习,引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带“火”和“灬”的字大多与“火”有关;“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根据形声字的形旁猜字的意思再选字填空,并查字典验证;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板块中发现带“心”和“忄”的字大多与“心理、情感”有关,带“刀”和“刂”的字大多与刀或切割有关,能够发现偏旁之间的关联。整个单元的形声字识字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目标逐级而上。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围绕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设计了多维度的训练内容。教材的编排与设计符合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提出的:“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本单元的整体框架与之基本一致。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解析,本单元以“探索汉字秘密”为学习主题,以“走进汉字王国”为核心驱动任务,先后设计了“唱中华歌谣”“品中国美食”“讲汉字故事”“汉字大揭秘”等子任务,旨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识字学词,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6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炸”,会写35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38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甜津津”等词语。
2.能利用韵文、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
3.在语言环境中感受汉字魅力,了解汉字发展的文化,能讲汉字的故事,积累富有民族语言特色的词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文化的悠久。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能正确读写字词;能总结偏旁表义的特点,发现偏旁之间的关联。 ☆☆☆
阅读与鉴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传统节日》、“十二生肖”。 ☆☆☆
  了解汉字文化发展,积累富有民族语言特色的词汇。 ☆☆☆
表达与交流   能联系生活,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
  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
  能讲述汉字的故事。 ☆☆☆
梳理与探究   能梳理本单元形声字,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归类识字。 ☆☆☆
  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乐于探究汉字发展的文化。 ☆☆☆
任务发布:走进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
2.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探索汉字秘密”的活动流程。
3.初步学习本单元的词语。
课前准备
1.师:梳理任务,制作课件。
2.生:初步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发布。
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个单元,让我们走进祖国的传统文化,去探索汉字的秘密吧!
2.阅读学习导航,了解任务流程:同学们要通过“唱中华歌谣”“品中国美食”“讲汉字故事”这三关,才能顺利开启汉字宝箱。让我们一起出发,先来了解一下第三单元都有哪些内容吧!
(二)预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自读课文,圈出要求会认的生字,标画生词,想一想识字的好方法。
2.小组内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课文。
3.小组上台展示课文朗读。
(三)初步检查字词预习效果。
1.出示课文中易读错的词语,排火车读一读。
2.出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指导学生读一读。
(四)总结本课。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这个单元的课文,读了难读的词语,了解了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开启我们的旅程吧!
任务一:唱中华歌谣
学习目标
1.认识3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积累“神州、中华”等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
2.能利用读韵文、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等方法识字。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朗读课文,背诵《传统节日》、“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十二生肖”。
5.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生字卡片。
2.生:熟读课文;搜集十二生肖的故事,生肖邮票、绘画、民间艺术等;搜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是中国娃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是中国娃,你知道我们祖国的全称吗?你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吗?让我们走进《神州谣》,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导读字词,教师正音。
2.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在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归类识字。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浓”“峰、峡”等,读一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偏旁识记。
(2)利用熟字识记。利用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等方法识记。
(3)字理识记。“州”字与“川”字进行比较,通过看“州”字的演变过程, 渗透汉字文化。
(4)生活识记。调动经验识记,如结合地名识记,峡——三峡、刘家峡。
(5)语境识字。组成常用词语,读一读巩固生字。如:齐——齐心。
(三)小小书法家。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认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指导,生字组词练习。
3.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
左右结构:如峡、族、谊,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如齐、奋,上宽下窄。
4.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发现课文特点:每句话都有三个字,读起来很有气势,朗朗上口。
2.多种形式朗读歌谣,采用教师范读、师生对读、打节拍读等形式,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和韵律。
(五)感悟歌谣。
1.第一小节:
指名读。知道“神州、中华”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初步了解祖国山川美如画。
2.第二小节:
(1)指导朗读,说一说第二小节写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2)朗读感悟:同学们,用心读一读第二小节,从“奔、涌、长、耸”这四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3)教师补充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及视频资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奔——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涌——长江之水惊涛拍岸、汹涌澎湃。
长——长城蜿蜒盘旋。
耸——珠峰巍峨峻拔。
(4)教师出示更多的祖国山川的视频图片,学生观看后谈体会。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小节: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美如画。我们都是中国娃,我们为自己是中国娃而骄傲! 让我们读出对祖国山川之美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吧!
3.第三小节:
(1)出示地图,指认台湾岛、海峡、大陆的地理位置,理解“隔”的意思。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启发理解: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大陆与台湾是不能分割的一家人。
(3)指导朗读,要读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深情。
4.第四小节:
(1)交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知识,知道各族人民情谊深厚。
(2)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繁荣”一词。知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3)指导朗读。读出中国娃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愿与向往。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读读记记四字词语。
1.出示课后题第三题的四字词语,多种形式认读、识记。
2.试着交流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都饱含了对祖国的赞美与祝福,请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记。
(七)总结过渡。
1.总结:我们都是中国娃,我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盼望祖国的统一,我们各民族团结一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2.过渡:下节课,我们将走进祖国的传统节日,了解那些有趣的民风民俗。
活动二:我爱传统节日
(一)导入本课。
1.谈话导入,交流什么是传统节日。
2.交流、导入本课:我们都是中国娃,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的传统节日。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词语,读字正音。
(1)“乞巧”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乞”的变调。
(2)“重”是多音字,读阳节,出示词语让学生分辨:、、;、、。
2.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传、宵、饼”等。
(2)利用熟字识记。利用换一换、减一减等方法识记,如“贴、赏”等。
(3)生活识记。调动学生经验识记,如:巷子——巷。
(4)汉字演变识记。出示“祭扫”中“祭”的甲骨文字形,借助字形理解字义。
(三)小小书法家。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认读生字,教师正音。
2.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
左右结构:“贴、敬”左右等宽;“转”左窄右宽。
左中右结构:街。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部低。
独体字:舟。字在田字格中间。
(四)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对朗读的停顿进行点拨:句子之间的停顿稍长,句子内的停顿稍短。
2.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表演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圈出文中写出的七个节日名称,并在课件中出示,读一读节日名称。
4.出示课后第二题,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五)深入学习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每人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
2.理解“传统习俗”: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等,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也就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
3.全班交流:请你选一个节日,说一说你和家人过这个节的时候都有哪些传统习俗?指导学生交流课文中另外六个传统节日过节时的习俗。
4.补充图片和资料,理解“乞巧”的含义:教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介绍乞巧节的习俗,理解乞巧的意思是“祈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指导“清明节……”一句时,可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六)传统节日我知道。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教师适时出示图片视频,展示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节日的习俗。
(七)总结拓展。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了那些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作为中国娃,我们要传承并发扬下去,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2.拓展: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制作手抄报,在班级角进行展示。
活动三:聊聊十二生肖
(一)交流十二生肖的来历。
1.交流自己、家人的属相及十二生肖的来历: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会被问到自己的属相。十二个属相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十二生肖的来历吗?
2.交流课前了解的十二生肖的来历。
(二)诵读《十二生肖》。
1.出示“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正音。
2.全班多种形式朗读十二生肖。(排火车、分小组、师生接读等)
3.尝试背诵。
(三)十二生肖我知道。
1.教师出示十二生肖文化,并介绍每个属相代表的寓意:子鼠纳福、丑牛贺春、寅虎生威、卯兔迎春、辰龙飞腾、巳蛇献瑞、午马奔腾、未羊安泰、申猴灵动、酉鸡吉祥、戌狗兴旺、亥猪福家。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的十二生肖的其他故事,比如,为什么十二生肖里面没有猫?
3.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十二生肖的邮票、绘画、民间艺术品等资料,让更多的伙伴了解生肖文化。
(四)总结。
教师总结:在任务一的学习中,同学们欣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感受了传统节日浓浓的节日气氛与文化传承,还讲述了十二生肖的趣味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现探索!
任务二:品中国美食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积累“美食、红烧”等词语。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烫、熏”等字,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3.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食物有哪些。
4.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生字卡片。
2.生: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爱中国美食
(一)明确活动任务。
1.回顾学过的课文,小结收获。
2.揭题:今天,我们将走进《中国美食》,去发现美食中的汉字秘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课文图片和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把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重点关注易读错音的字。
如,认读词语“酱面”,用“”字组词,出示词语“油、鱼、鸡”等。
3.教师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开火车认读。
4.师生多种形式合作读词语。
(三)走进文本,随文识记。
1.教师出示图片,认读菜名,识记带有“艹”的生字。
(1)出示图文:凉拌菠菜、红烧茄子、小鸡炖蘑菇,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菠菜、茄子、蘑菇”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以及生活经验,总结带有“艹”的字大多与“植物”有关。
2.指导学生谈美食,讲做法,识记偏旁为“火”和“灬”的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在菜名和主食名中有哪些烹饪方法?
教师随机板书“煎、煮、蒸”“烧、烤、爆”等字。
(2)播放“煎、煮、蒸”“炖、炸、烤”等烹饪方法的视频,初步理解这些烹饪方法的区别。
(3)畅谈自己喜欢的美食和烹饪方法:你喜欢什么美食?它是怎么制作的?
3.指导观察,发现偏旁为“火”和“灬”的字之间的关联。
(1)回顾烹饪方法,观察“煎、煮、蒸”“炖、炸、烤”等字,说说有什么发现。
(2)教师点拨:带有“火”和“灬”的字,字义大多与“火”有关。
(3)尝试说出其他带“火”或“灬”的字,如“热、烟、灯”,进一步感受偏旁为“火”和“灬”的字在字义上的关联。
(四)抓住要点,分类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烧、烤、炒、饭、鸡、鸭。
2.引导学生观察共性,提示要点。
(1)说一说字形特点。
(2)交流偏旁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捺变点,如:火——烧、烤、炒,又——鸡。
3.学生练写,个别指导。
4.作业展示,评价反馈。
活动二:我和美食的约会
(一)识字加油站——我喜欢的食物。
1.出示“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的词语,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词语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词语的意思与什么有关系?
3.学生交流: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会联想到什么食物?
4.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自己吃过的美食,句式:我吃过   的   。
5.学生交流:用这些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食物。
(二)我的发现——偏旁之间的关联。
1.出示“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中的第一组汉字:
(1)启发学生:读一读这六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这六个字都是做菜的方法。
(2)学生交流哪些菜名里面包含这些汉字。如:炒鸡蛋、烤羊肉、烧白菜、煎鱼、蒸包子、煮稀饭。
(3)交流:这些菜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如,都带有“火”或“灬”,都与火有关。
(4)教师总结:菜名包含烹饪方法,并且“火”和“灬”都与“火”有关。
2.出示第二、三组汉字:
(1)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忄”与“心”都与“心理、情感”有关;“刀”和“刂”都与“刀或者切割”有关。
(2)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读一读,认一认。
(三)家乡美食我介绍。
“我爱中国美食”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食中的汉字秘密,身为中国人,真为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以“家乡的美食”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介绍几种家乡的美食,可以手绘,也可以剪贴画报,我们将把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宣传栏中。
任务三:讲汉字故事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生字,会写“动物、贝壳”等11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数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4.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准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知道“鹿、金”等字可以作为部首,能用这些部首查字典。
5.搜集资料,能讲一讲其他汉字的故事。
课前准备
1.师:制作课件、生字卡片。
2.生:熟读课文、准备字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索“贝”的故事
(一)明确活动任务。
1.回顾学过的课文,小结收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唱中华歌谣,了解了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我们品中国美食,发现了美食里汉字的秘密。
2.揭题:今天,我们将走进《“贝”的故事》,去了解汉字的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导学生读词语,教师正音。多音字“漂”在本课读四声,在“漂浮、漂流”中读一声。
2.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1)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
(2)随文归类识字。
(3)利用熟字识字。
(4)语境识字。
3.写字:
(1)“贝、甲、币、与”是独体字,注意书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
(2)“壳”是上中下结构,“士”要窄,“冖”要扁,“几”要宽。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读出恰当的停顿。顿号停顿要比逗号停顿略短。
(2)注意朗读课文的语速:这篇课文要像说话一样不快不慢,让人听清楚、听明白。
(3)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2.理解课文。
(1)学生交流: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呢?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引出“贝”字,第2自然段介绍“贝”引出的一系列用“贝”作偏旁的汉字,并介绍“贝”的字义,引出“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3.了解汉字演变。
(1)出示“贝”字的演变过程图,了解“贝”字的由来。
(2)出示甲骨文视频或者图片,了解甲骨文。
(3)结合课后题第二题,理解词语的意思。
(4)通过抓关键词,讲述“贝”字的故事。
(四)布置任务。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今天我们学习了汉字“贝”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开展“讲讲汉字的故事”主题活动,同学们可以搜集汉字的故事,也可以收集汉字故事图片、文章,制作剪贴小报,我们在课上进行交流展示。
活动二:讲讲汉字的故事
(一)发现偏旁的秘密。
1.形声字形旁表义。
(1)出示“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一题,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2)交流选择的依据,说清楚怎么选,为什么这么选。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3)出示拓展练习,学生练习,交流练习的答案。
2.部首字查字法。
(1)出示“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二题,学生试着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交流:通过刚才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这些字作为部首字,可以直接在部首目录里面找到。
(3)拓展练习:在部首目录里面找一找,还有哪些熟悉的字可以作为部首字?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这种现象。
(二)汉字故事我来讲。
1.情境导入:中华汉字历史悠久,从最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我们现在书写的楷书,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讲讲汉字的故事。
2.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小组内选出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我们是中国娃,了解汉字知识,写好中国字,让我们做汉字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员。
任务四:汉字大揭秘
学习目标
1.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2.了解形声字的分类等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形声字。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形声字吗?交流已有知识。
2.小游戏“找找形声字”:教师出示课件中的生字,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是形声字,小游戏中明确形声字的特征。
(二)巩固——形旁表义。
1.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猜字的意思:出示形声字,猜一猜字义,总结明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2.形旁的不同表现:出示“火”与“灬”,“忄”与“心”,“刀”与“刂”,说一说带有这些部首的汉字,进一步明确形旁的不同表现。
(三)学习汉字造字的知识。
1.出示不同造字方式的汉字,学生读一读,交流自己的发现。
2.出示视频和图片,总结四种造字方式:象形、会意、形声、指事。了解汉字造字的知识。
3.出示不同类型的形声字,辨析分类: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4.启发思考:形声字的知识可以帮我们做什么?
(四)教师总结。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汉字文化,探索了汉字的许多秘密,感受了汉字的魅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这个单元学到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将汉字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刘敬余主编的《汉字的故事》,林世仁编写的《字的童话》,刘墉著的《汉字有意思》,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更多的故事。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仓颉造字的相关视频,了解汉字的历史和发展。同时,学习中借助评价表等工具。
1.课上充分朗读课文,以“识字”为核心任务。
课堂上,教师要预留给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时间,在朗读中感悟韵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拍手读等。引导学生在读文中识字,突破生字“音”和“形”的难点,学会在语境中积累词语。
2.及时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和形声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同时,教师要继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发现汉字的奥秘。
3.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呈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如祖国为什么被称为“神州、华夏”,宝岛台湾的历史知识,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知识,汉字起源的故事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上采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剪贴报,讲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