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传统博物馆 为优秀文化代言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传统博物馆 为优秀文化代言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走进传统博物馆 为优秀文化代言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以传统节日、传统发明、传统建筑、传统艺术等载体,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是“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单元,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编排的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更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主动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进而宣传介绍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一系列编排为学生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使学生从多角度和多方面了解、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对应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条。
统编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此部分内容做出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册 别 所在单元 语文要素
三上 第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重理解)
三下 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重表达)
四上 第五单元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此语文要素承接三年级上册学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三年级下册由重理解提升为重表达。旨在训练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意识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同时为四年级上册“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要素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梯性和序列性。
本单元习作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与本单元的主题和综合性学习息息相关。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与学生们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风俗习惯更是传承至今,便于学生深入探究。
学习任务群定位
综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我们发现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首先,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传统节日、古代发明、著名建筑和传世画作,学生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借助课后习题,利用表格、时间轴等方式,梳理信息,开阔认知,体现“实用性阅读”。
其次,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贯串单元始终,主张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课下再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收集、交流的活动方式体现了学习的“实用性”。
最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输入的基础上关注如何输出。这样表达能力的训练指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更符合本单元任务群中“实用性交流”的关键点,在阅读的基础上交流信息、表达观点。
新课标中提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作为发展型任务群,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学生获取、整合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语文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在交流表达中传递信息,满足沟通需要。
因此,我们将本单元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学习主题
基于以上单元解析,我们以“走进传统博物馆 为优秀文化代言”为主题统领整个单元。以“走进传统博物馆”为大情景,以“为优秀文化代言”为核心任务驱动,先后设置了“梳理千年的发展演变”“诉说传奇的秘密”“文化换新装”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的不同展区,分门别类地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分别作为“传统节日传承人”“古代发明宣传人”“古桥建筑探秘人”“艺术瑰宝复兴人”,了解优秀文化,并为其代言。
学习目标
1.学习认读41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30个词语,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回顾、梳理具体的方法,并仿照课文的语句写一写。
5.能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并整理记录与这些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撰写一篇代言文稿。
6.能按照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种手工活动的过程。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正确认读生字,积累多音字;能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词,默写古诗,抄写段落;积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 ☆☆☆
阅读与鉴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做出解释。 ☆☆☆
表达与交流 1.能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并整理记录与这些文化相关的内容。 2.能根据整理的资料撰写一篇代言文稿。 ☆☆☆
梳理与探究 1.阅读中,能收集、梳理信息。 2.能按照一定的步骤,介绍传统文化。 ☆☆☆
任务发布:为优秀文化代言
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发布任务,激发学习期待。
2.了解单元学习图景,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上课用到的表单
2.学生准备: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布单元任务
1.出示任务情境
最近,博物馆正在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展览分为四大展区,分别是传统节日展区、古代科技发明展区、古代建筑展区和文艺画作展区,各个展区不仅展览着各式各样的文物,更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再现了古代风貌。为了鼓励更多爱好者参与其中,各展区特别发布招募令,为优秀传统文化招募“代言人”,同学们快来参加吧!
2.交流传统文化
(1)问题思考: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为什么要为传统文化代言?如何为传统文化代言?
(2)联系生活:交流现代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总结:出示单元导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包含中国人的无尽智慧,值得传承和发扬。
(二)出示单元学习图景
1.出示“综合性学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在阅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时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板块,学习活动的内容是“中华传统节日”)
(2)出示第9、10课后面的两处“活动提示”和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会发现“综合性学习”从“活动提示”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①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第9课“活动提示”)
②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第10课“活动提示”)
③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3)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途径和活动成果展示都将贯串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
2.介绍单元学习路径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从传统节日、古代科技发明、古代建筑、文艺画作四个方面中选定想要代言的一个方面;再借助单元课文,了解每个方面中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然后学习如何搜集、整理其中的信息,并准确概括传统文化的内容、发展和价值等;最后以多种形式传承和展示,为其代言。
学生互相交流后,总结步骤:
(1)选择代言内容;
(2)搜集整理信息(关键);
(3)学习概括要点(关键);
(4)多种形式代言。
其中,概括传统文化的内容、发展和价值是代言的关键部分,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就是围绕着“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目标。
同时,本单元另一个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学生联系刚刚浏览整个单元时重点关注的两处“活动提示”,会发现“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代言提供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整理信息的支架以及成果展示的举例。学生在“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更丰富了传承形式,也拓展学习了其他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一:梳理千年的发展演变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国近千年来传统节日中习俗的传承与变化。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流程图,说清楚纸的发明的主要过程,以及蔡伦造纸的过程。运用思维导图,联系上下文整合信息,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以及改进后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4.能按照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种手工活动的过程。
5.能介绍清楚其他古代科技发明的过程和意义,激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放鞭炮”的视频、古代制作屠苏酒的视频、现代制作纸张的视频、PPT、上课用到的表单
2.学生准备: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制作传统手工艺的工具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置身诗歌情景,搜集节日习俗
(一)认识传统节日,品味节日习俗
请同学们齐读三首古诗,找一找藏在古诗中的节日习俗,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句?
1.读《元日》,找寻节日习俗。
引导学生找到放鞭炮、喝屠苏酒和新桃换旧符这些节日习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参与的这些节日习俗的经历。
(1)放鞭炮:学生分享自己和放鞭炮有关的习俗经历后,教师播放“放鞭炮”的视频,和同学们分享《年的故事》,了解放鞭炮这个习俗在古代民间故事中的起源,体会节日习俗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喝屠苏酒:播放古代制作屠苏酒的视频,了解屠苏酒的制作方法,说一说现在人们在春节喝酒的习俗。
(3)新桃换旧符:图片展示桃符和春联,用古时候的桃符与现在的春联对比,了解桃符是如何向春联演变的,感悟传承。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以驱鬼压邪。如左图,上面写的是“神荼(shén tú)”“郁垒(yù lěi)”二神的名字。每逢春节,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
   
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嫌弃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的题词不够工整,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演变成了写春联。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贴春联开始作为风俗流传至今。
2.读《清明》,寻找节日习俗。
(1)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欲断魂”找到清明扫墓的习俗。教师创设清明节路上行人前去扫墓的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清明节时人物的心情。
在清明节那天,天色阴暗,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行人满脸愁容是去干什么?
细雨纷纷中,行人的重重忧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在猜测中感受清明祭祀的忧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寻找节日习俗。
(1)寻找诗中习俗,引导学生找到古诗中插茱萸、登高的习俗,说说与现在节日习俗的不同之处。
(2)联系生活,讨论现在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拜访长辈、喝菊花酒等习俗。对比诗中的习俗和现在的习俗,你有哪些发现?
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中的习俗 插茱萸、登高
现代的习俗 插茱萸、登高、赏菊、拜访长辈、喝菊花酒
(3)总结: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人们保留了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发展了赏菊、拜访长辈等习俗,代表着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怀。学生发现传统的节日习俗在时间更迭中既有继承也有变化。
4.课下会背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二)拓展节日古诗,搜集节日习俗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也搜集了不少有关节日的古诗,请大家根据“传统节日大搜寻”的卡片,交流你搜集的相关古诗,分享古诗中的习俗,并结合现代节日习俗交流讨论。
传统节日大搜寻
节日:
古诗词:
节日习俗: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搜集并诵读有关节日的古诗。
2.介绍节日古诗中的习俗。
3.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节日特色。
同学们先自主学习整理,然后组内交流,最后选出组内代表上台汇报,并带领全班同学诵读古诗。
活动二:追溯纸的发明,梳理科技成就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积累 切断 便宜 朝鲜 薄片
记录 铸刻 一册书 帛 麻
创造 制作 发明 改进
教师强调:
第一行,有多音字,按照据义定音的规则,分别说说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并组词。
第二行,引导同学借助关键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字是用来记录的。一开始,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穿成一册书;再后来,就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西汉时代,人们懂得用麻来造纸。)
第三行,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辨析“创造”和“制造”。
(二)搜集相关信息,梳理造纸过程
1.圈画时间,梳理脉络
纸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又有哪些重要的时间点和工艺上的突破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出时间,理清脉络。
(1)纸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请同学们根据圈画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到对应的改进和突破,尝试概括出来,补全时间轴。
(2)借助时间轴,运用“时间+事件”的句式说说纸发明的过程。
(3)抓住每个时期“记录文字的媒介”的特点,完成表格,思考发展原因。
记录文字的媒介 特 点
龟甲、兽骨和青铜器
竹片和木片
蚕丝织成的帛
麻纸
蔡伦纸
2.聚焦蔡伦造纸,分析改进传承
(1)抓住动词,提炼信息
在纸的发明过程中,蔡伦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抓住动词,尝试提炼小标题,概括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
(2)对比麻纸,思考改进
蔡伦纸在麻纸的基础上有哪些改进之处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3)观看视频,感悟传承
请同学们观看现在的造纸工艺,说一说和蔡伦造纸有哪些相通之处,总结这种造纸方法传承至今的原因。
(4)小组合作,仿写段落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中,学生先重点关注文章中一系列的动作,并通过视频直观感受了造纸的过程。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1题,引导学生仿写段落。
除了造纸术,剪纸、捏泥人、编花绳这些传统手工艺也同样流传至今。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工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手工艺,组内分工后现场制作,并按照先后顺序记录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最后依照“词句段运用”第1题把整个活动过程表述清楚。
活动名称
记录一系列动作 (  )→(  )→(  )→(  )→(  )
关联词
仿写:
①组内分工,现场制作并记录。
②借助表格,梳理信息。
③仿写并分享交流。
④派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这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活动三:汇总资料信息,创编发展历程
(一)对比节日习俗,探究发展原因
1.根据搜集的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梳理传统节日的信息,对比各种传统节日古代与现代的习俗的不同之处。探寻其中能继承和发展至今的原因。
对比古代节日习俗和现代节日习俗
古诗摘抄:
古诗中的习俗: 现代的习俗:
继承和发展至今的原因:
2.尝试制作传统文化的节日日历。
3.用书法书写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留下美好记忆。
(二)拓展科技成就,概括发明过程
拓展古代其他科技成就,用时间轴等形式概括发明过程。
1.小组合作,了解其他发明
(1)张衡的地动仪
(2)祖冲之的圆周率
(3)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
2.编制时间轴,概括发明
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其他科技发明过程的时间轴。分小组上台汇报,分别介绍地动仪、圆周率、活字印刷术等古代科技发明的过程。
任务二:诉说传奇的秘密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摊”“吏”“栏”等生字,读准“爪”“乘”“笼”等多音字。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填写“古桥信息卡”,帮助学生梳理赵州桥的基本信息。通过填写“国宝名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
3.对比赵州桥和普通桥,揭秘赵州桥坚固的原因。能结合自己绘制的古桥手绘图和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介绍赵州桥的雄伟。
4.了解并学习课文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清楚。
5.尝试运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中用到的表单、PPT、《清明上河图》复制品
2.学生准备:查阅的《清明上河图》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建筑艺术,准确概括要点
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代表,始建于隋朝,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什么样的桥梁能在风雨中屹立千年不倒呢?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一)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石匠 雄伟 横跨 创举 冲击 节省 前爪 智慧 历史 文化遗产
1.读准字音。
2.理解识记“匠”:“匠”是会意字,“斤”是指木工用的斧头;“匚”是盛物品的箱子;“匠”原指木匠,后来引申为有专门技术的工人。选房子的工人叫“泥瓦匠”,做油漆工作,称作“漆匠”。而有些有手艺的工人,我们统称他们为“匠人”。所以从事石料加工的人叫“石匠”,文中的李春就是隋朝时一位了不起的石匠。
(二)汲取信息,提炼概括
1.请同学们提取课文信息,为赵州桥编制一份“古桥信息卡”。
古桥名称 赵州桥
设计者 地理位置 构造特点
建造材料 建造年代 外观特点
评 价
2.请同学们借助“古桥信息卡”,用一段话介绍赵州桥。
(三)感悟“坚固”, 了解“创举”
1.同学们认为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是“坚固”,是从哪句话看到的?
出示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认识过渡句:它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坚固”,又引出了下文的内容“美观”,这样的句子被称为过渡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直接体会到桥的坚固?
出示句子: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存在时间久远,说明桥非常坚固)
3.小组合作分析赵州桥坚固的原因,完成表格。
对比不同点 普通桥 赵州桥
外形 有桥墩、桥洞少、半圆形
用料 石料或者木料
实用功能 坡度陡,大船不能通过,容易被洪水冲走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上台汇报。
4.补充资料。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总结:拱形的设计承重力更大,大拱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拱上加拱”的设计不仅节约石材,减轻桥身的重量,还使水流量增加,真是建桥史上的伟大创举啊!
5.细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概括,提炼一个关键词“雄伟”,你能联系关键语句说一说吗?
(四)品读“美观”,学习构段
1.同学们还认为赵州桥的外观特点是“美观”,是从哪句话看到的?
思考:作者是如何把“美观”介绍清楚的?
①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承上启下,引出桥     的特点。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介绍石栏,概括图案    的特点。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具体举例描写栏板的图案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③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总结。
2.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2题,对比句式,说说表达上的共同点,仿写句子。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1)交流句子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先概括,再具体举例)
(2)欣赏中国世界遗产图鉴,尝试概括并仿写句子。
中国世界遗产图鉴 写一写
  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形态各异,人物刻画得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色彩鲜丽,描绘  :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
(五)概括介绍,解密古桥
1.赵州桥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被称为“世界奇迹”。请你用上“世界文明、雄伟、创举、美观”这些词语,介绍赵州桥。
2.绘制插图,解密古桥
请你为赵州桥的“古桥信息卡”绘制插图,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在介绍赵州桥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介绍赵州桥屹立千年不倒的秘密。
活动二:沉浸书画场景,丰富语言表达
(一)查阅资料,认识名画
1.介绍名画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认识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文物,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概括信息,简介名画
1.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选择对应的句子,读准字音。
一名官吏正乘坐着一乘轿子,穿过摊贩密集的街市。
一人拽着马笼头,以免惊扰了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
(强调:“马笼头”的“头”读轻声,是用来控制马行走方向的工具)
2.展示《清明上河图》完整画作(复制品),观察画中的内容。
请同学们回答:看到了哪些商铺?
3.补充现代的标牌:
税务局 档案馆 咖啡馆 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三)聚焦语言,走进名画
1.分段学习,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2~4自然段,选择想要介绍的那段内容,借助“交流平台”思考:这一部分是围绕哪个特点来写的?作者是如何把画面写得清楚又生动的?
(1)读第2自然段,聚焦“人物众多”,关注句式和省略号,举例画中包括哪些人。
(2)读第3自然段,聚焦“街市热闹”,列举人物所做的事情。
(3)读第4自然段,聚焦“情景”“传神”,想象画面。
(4)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张择端画得传神,作者写得传神!
2.国宝名片,解说画作
填写“国宝名片”。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部分,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关键信息,在“我是艺术瑰宝复兴人”的部分解说画作的艺术价值。
活动三:借助信息支架,完成代言提纲
(一)梳理学过的搜集信息和概括信息的方法
包括:用表格梳理传统文化、用时间轴梳理发展演变、用“古桥信息卡”提炼关键要点、用“国宝档案”概括信息并说明艺术价值等。
(二)搜集信息,设计图表
回忆任务发布时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在传统节日、古代科技发明、古代建筑和文艺作品这四个方面,选取除本单元课文介绍内容之外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的代表物,搜集资料,梳理信息,设计图表,并为其代言。
(三)根据图表撰写代言提纲
任务三:文化换新装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实践体验,多感官体验传统文化。
3.修改“为传统文化代言”的文稿,丰富文稿的内容,增添多种表现方式。
4.评选最佳代言人,传承、发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
2.学生准备:代言文稿、PPT、传统文化代言人招募会所用到的介绍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日常生活,撰写代言文稿
(一)课下搜寻,查找资料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化?请同学们借助官方网站、相关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们生活的联系。
1.传统节日
比如,制作传统节日美食的体验活动、传统节日手工制品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传统节日中的非遗文化展演体验等。
2.古代科技发明
比如,寻找古代科技发明在现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3.古代建筑
比如,古代建筑工艺在现代建筑领域的应用、建筑中的经典纹样在布艺中的应用等。
4.古代文艺画作
比如,《唐宫夜宴》搬上荧屏、《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展现、《清明上河图》加入3D立体科技向人们展示等。
(二)补充文稿,丰富表达
把整理好的资料以文字的形式补充到代言文稿中,撰写在“在发展演变中和人们的生活联系”部分。
活动二:体验传统文化,加入自我感受
(一)课下体验
根据所选内容,体验传统文化。比如,包粽子、制作青团、赛龙舟、制作古代经典建筑模型、临摹古代建筑上精美的雕花等。
(二)完善文稿
根据亲身体验,为代言文稿加入真实的体验感受。
活动三:创新文化代言,引领国潮风尚
(一)代言前的筹备
小组分工合作,根据代言文稿,结合梳理的信息,制作精美的PPT。筹备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也可以加入丰富的照片和视频,给观众以直观的体验,还可以准备实物进行现场演示,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
(二)招募传统文化代言人
召开传统文化代言人招募会,寻找最佳代言人。小组派代表上台为传统文化代言,学生根据评价表,为其打分。
文化代言人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语音清晰准确 ☆☆☆
语言表达流畅 ☆☆☆
言谈举止大方 ☆☆☆
表达创意有趣 ☆☆☆
(三)评选最佳代言人
根据学生们的打分,选出全场最佳代言人,胜出者发表代言感受。引导学生继续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在本单元教学中,推荐学生通过博物馆官方网站,了解传统文化的信息。
为了让学生在课下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推荐学生观看等《佳节》《话说中国节》等纪录片,搜集节日信息,梳理节日习俗。
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创作思路,辅助学生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还引入了表格、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支架工具。
本单元旨在通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篇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任务情景,强化角色意识。
在“走进传统博物馆 为优秀文化代言”的大情景下,根据传统文化不同的方面,设置了传统节日、传统发明、古桥建筑、传统艺术的展区,引导学生以传承人、宣传人、揭秘人、复兴人的不同角色,了解、介绍、发扬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相关视频、物件,利用情景化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其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角色中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只有带入真实的角色,在宣讲、代言、书写、创作中,近距离接触这些极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任务群活动设计应注意“语言为本”。
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一定是核心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系列学习任务的落实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单元要素以及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来进行。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引导学生读懂段的构成。落实重点词语改进与传承,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文化既要有传承又要有改进的主题,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并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