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童年百花园 感悟童年真善美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童年百花园 感悟童年真善美 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走进童年百花园 感悟童年真善美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基于儿童生活,共编排了4篇课文。这4篇课文体裁各不相同:《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剃头大师》是秦文君小说《开心男孩》中的一个故事,《肥皂泡》是冰心的一篇散文,《我不能失信》是关于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本单元课文全方位呈现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动人场景,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阅读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关于“理解词句”能力的培养,统编版1~6年级语文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编排了以下学习内容:
册 次 单 元 阅读训练要素
一下 第三单元 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一下 第六单元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二上 第四单元 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
三上 第二单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三下 第六单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四下 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梳理发现,学生已有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难以理解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二是习作要素“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练习写人物并要写出特点,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通过呈现一系列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泡泡提示语、题目示例等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尝试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任务群定位
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本单元的文本体裁,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单元可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童年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烂漫,更加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在本单元学习中积累富有童趣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创编儿童诗。通过留心观察,用具体事例和日常行为写清楚身边人的特点。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正好与这一要求相契合,因此将本单元定位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编排,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儿童诗歌、儿童小说等,讲述名人童年的故事以及体验有趣的童年游戏,让学生懂得童年时光的珍贵,对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产生珍惜之情。基于此,本任务群以“走进童年百花园,感悟童年真善美”为学习主题,精心设计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四个子任务:“漫步诗意花园”“畅玩童年游戏”“重温童年轶事”“描绘精彩群像”,这四个有趣、开放、层次递进的子任务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易于被儿童接受。每个子任务设计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纯真。
学习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会写4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留心观察,尝试写出身边人物的特点,并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5.借助文学作品和联系实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纯真,珍惜当下时光。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 ☆☆☆
阅读与鉴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
表达与交流 1.通过留心观察,尝试写出身边人物的特点,并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2.能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从多角度评价他人的童年趣事,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
梳理与探究 1.能够有目的地搜集、分类、整理、筛选资料,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2.能够采用多种媒介阅读、运用资料,辅助表达。☆☆☆
任务一:漫步诗意花园
学习目标
1.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2.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童年趣事,初步感知童年生活的有趣。
3.掌握本单元生字,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5.学习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上课用到的表单
2.学生准备:童年照片,预习本单元字词、《童年的水墨画》、“识字加油站”和“词句段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开启童年之门
(一)阅读导语,聚焦童年
1.请学生读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
课件出示: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童年。
(二)围绕童年,分享趣事
1.交流单元导语页插图。
(1)课件出示导语页的插图。
(2)谁来描述一下这幅图画?(提示:图画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童年照片,和同学分享当时的趣事。
(三)启动活动,明确任务
(四)归类学习词语,检查预习效果
请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字词部分的预习。
1.小老师领读并分类。
与物有关: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浪花 水葫芦 松树 蘑菇 肥皂泡 网球
与人有关:大师 表弟 姑父 仇人 婴儿
表示动作:扑腾 扇动 戏耍 拨动 摆布 央求 飞跃 目送
其他:天分 种类 其中 形式
2.强调易错字。
“染”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边是三点水的左右结构。
“鬼”要先写“白”字,注意不要把“白”字的撇写成斜刀头。
3.辨析字。
区分形近字“拨”和“拔”;“谦”和“歉”。
4.理解词义。
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颤巍巍”“山巅”“廊子”的意思。
5.学习“识字加油站”和“词句段运用”,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1)学习“识字加油站”中的词语,根据词语想象与海岛有关的画面。
课件出示:旭日 岛屿 海滨 沙滩 瞭望 巡航 缆绳 铁锚
①指名读。强调“瞭”“锚”的读音。
②借助插图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结合图画,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2)学习“词句段运用”第1题中“一词多义”。
课件出示两组例句。
①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两组例句。
②说一说。学生体会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总结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③练一练。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了解“熟”“味道”的其他意思。
课件出示例句:
他们认识五年了,彼此非常熟。(熟悉)
玩了一天,他太累了,睡得很熟。(程度深)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课下选择一个身边熟悉的人进行观察,完成“人物特点记录卡”。
人物特点记录卡
人物: 称号:
特点:
描述一件事: 列举一些日常表现:
活动二:感受诗画童年
(一)聚焦“水墨画”,激趣导入
1.学生欣赏水墨画图片,了解水墨画。
课件出示水墨画作品和文字简介。
2.导入课题。
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用文字将童年写成了一幅幅水墨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感受童年的快乐。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1.分组读课文。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分别请三个小组来读三首诗歌。
(2)请其他小组的学生为这三个小组进行点评。
(3)教师相机指导并总结。
2.感知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默读诗歌,根据每首诗歌的关键词语,概括出三幅画面的名称。(提示:地点+干什么)
溪边钓鱼图 江上戏水图 林中采蘑菇图
(三)精读课文,感悟童趣
1.学习《溪边》。
(1)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溪边》,将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在你不理解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2)学生交流,反馈难点。
(3)交流学习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①回顾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查阅资料,请教他人……
②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全班交流。
(4)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在溪边看到  。
(提示:可以从溪边的美丽景色和孩子钓上鱼时的心情进行想象)
(5)入情入境,配乐朗读。
课件播放音乐,学生伴着音乐再读诗歌,感受儿童垂钓的有趣场面。
(6)背诵《溪边》。
2.合作学习《江上》和《林中》。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自由读《江上》和《林中》,圈画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难懂的句子。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上台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
水葫芦:出示“水葫芦”的图片,本义是指一种体形短而圆的水鸟。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诗中的水葫芦加了引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出水面的孩子。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通过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一阵清爽的雨过后,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来采摘,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画面一:
我在江上看到  。
(提示:可以从孩子水中戏耍的动作和心情进行想象)
画面二:
我在林中看到  。
(提示:可以从雨后森林的环境和孩子们采蘑菇时的心情进行想象)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
课件播放音乐,学生伴着音乐再读诗歌,感受儿童在水中嬉戏和在林间采蘑菇的有趣场面。
(四)探究比较,拓展阅读
1.比较发现这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
学生交流:都以地点作为题目;都描写了儿童玩乐的美好画面;语言都是非常生动活泼的。
教师总结: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格式就组成了“组诗”。
2.拓展阅读《童年的水墨画》里的其他三首诗——《街头》《花前》《树下》。
(五)动笔仿写,记录童年
1.写一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有趣,你的童年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仿照诗歌写一写你的童年。
2.画一画。课下用水彩笔为自己的儿童诗配上图画,把大家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编一本我们班的儿童诗歌集——《多彩童年》。
任务二:畅玩童年游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吹肥皂泡的过程。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的其他去处。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
2.学生准备:预习《肥皂泡》,搜集冰心的资料,尝试一次吹肥皂泡的体验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品味泡泡妙趣
(课前活动:带着学生吹泡泡,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交流吹泡泡时的感受。
2.出示课题。
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像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也自己做过泡泡水,而且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过她的手,她的眼以及她的心,吹出了童年的情趣,也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是怎么吹肥皂泡的吗?
3.学生齐读课题。
4.借助资料袋,了解冰心。
(二)读中品味,理解课文
1.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肥皂泡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吹泡泡——看泡泡——想象泡泡)
2.抓关键词,说清过程。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冰心奶奶是怎么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的?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
①关注动词。
放 和弄和弄 蘸上 吹 一提 扇送
②关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
然后 再
③关注名词。(制作材料)
碎肥皂 小木碗 竹笔套管 肥皂水
(2)尝试借助这些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①同桌间互说。
②点名让学生说。
③请其他小组的学生点评,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三)运用方法,理解句子
过渡:冰心奶奶是怎么描写吹起来的泡泡的?这段话写得特别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1.合作学习,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难懂的句子,并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难懂的句子 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方法
小组上台汇报。
预设: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这脆球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五色的浮光:写了肥皂泡在阳光下的颜色,写出了肥皂泡颜色的美丽。
(课件补充“五色”的资料)
光影零乱:光在晃动的球面上乱转,在晃动的过程中,光就散乱开,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写出了肥皂泡的动态美。
轻清透明:写出了肥皂泡的轻盈、透亮的特点,让人感觉肥皂泡非常美丽。
颤巍巍:一串串美丽、脆弱的肥皂泡,很快就要散裂了,能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紧张、专注和担心。
2.师生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肥皂泡的美丽。
(四)想象泡泡,感受希望
1.读课文,谈感受。
请男生女生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这段写了作者由吹肥皂泡产生的美好想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想象:这些轻清透明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写下来。
借着扇子的轻风,
把她们一个个送到        。
到        ,
                              。
或者         ,
                              。
3.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眼中、笔下的肥皂泡真是奇妙无比,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正如冰心奶奶所说——课件出示: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学生齐读)
拓展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活动二:制作游戏手册
(一)聚焦“游戏”,激趣导入
1.交流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
2.课件出示《肥皂泡》的第3自然段,回顾作者是如何将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的。
(二)参与游戏,感受乐趣
请学生课下玩一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留意游戏的过程,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记录游戏,制作手册
1.写一写。将游戏的过程写清楚。(提示:可运用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
2.画一画。简单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游戏。
3.展示交流。班内介绍自己制作的游戏手册,班级内评选出最佳游戏手册。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说清楚了游戏名字。 ☆☆☆ ☆☆☆
写清楚了游戏过程。 ☆☆☆ ☆☆☆
写出了自己的游戏感受。 ☆☆☆ ☆☆☆
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 ☆☆☆
任务三:重温童年轶事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借助表格,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上课用到的表单
2.学生准备:预习《剃头大师》和《我不能失信》,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风趣幽默的“大师”
(一)直接导入,理解题目
1.揭示课题。
2.理解“大师”一词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你想到了哪些“大师”?
学生交流。
像王羲之、齐白石、梅兰芳等,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师,“剃头大师”是否名副其实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剃头大师”指的是谁。(我)
2.文中除了“我”,还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学生回答。(老剃头师傅、小沙)
3.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哪两个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我”给小沙剃头。
4.感知人物形象。
(1)故事中人物的称呼很有意思。“我”称呼自己是剃头大师,“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
(2)小沙好像没有称呼,但是你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请学生读第1自然段。
你想给小沙起一个什么称呼?为什么?
学生回答。(胆小鬼,因为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三)抓关键词,品读“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发”的段落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的句子。
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交流。
2.联系上下文,理解小沙称老师傅为“害人精”的原因。
学生交流。
(1)小沙规规矩矩任老师傅摆布。
教师相机引导:想象一下,老师傅可能会怎么摆布小沙?此时的小沙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2)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3)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
(4)小沙要付双倍的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小沙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学习,梳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7~18自然段,圈画出关键句并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老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有什么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老师傅给小沙剃头 “我”给小沙剃头
理发工具
理发过程
理发结果
理发价格
理发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
2.思考:“我”能不能被称为“剃头大师”?
学生结合课文里的句子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剃头大师”其实是一种调侃,用“剃头大师”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总结收获,推荐阅读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推荐阅读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物。
3.课下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观察,完成“人物特点记录卡”。
活动二: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诚信)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借助交流平台,回顾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4.理解题目:“我”指的是谁?“我”不能失信于谁?
学生回答。
5.介绍宋庆龄。
(二)抓住人物,理清脉络
1.故事中除了宋庆龄,还有哪些人物?说一说宋庆龄和爸爸妈妈、宋庆龄和小珍之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
2.借助人物关系图,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三)读悟结合,品味“诚信”
1.宋庆龄难道不想去伯伯家吗?
学生交流,抓住“特别高兴”“早就盼着”“漂亮极啦”“准备送她一只”等关键词体会宋庆龄对去伯伯家的期盼。
2.小组合作,体会诚信品质。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你从哪里感受到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用横线画出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完成之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上台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分角色朗读宋庆龄和爸爸妈妈的对话,体会宋庆龄语气的坚定。
4.小珍没有赴约,我们猜想一下宋庆龄的心情是怎样的。(失望、难过、后悔)
5.实际上,宋庆龄后悔了吗?用文中的话回答。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两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进一步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四)拓展延伸,升华“信”
1.交流并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关于“守信”的故事。
任务四:描绘精彩群像
学习目标
1.积累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2.通过课前观察,根据人物特点选择恰当的事例,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3.通过自读、互评等方式修改、完善习作,并与他人分享习作,感受习作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上课用到的表单
2.学生准备:预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选择身边的一个人进行观察,并完成“人物特点记录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精彩群像我来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猜乐”游戏。
出示课件,请学生根据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2.这节课,我们聊聊“身边有特点的人”。
出示课题。
3.提醒学生注意“身边”和“有特点”两个关键词。
(二)拓宽思维,丰富选材
1.出示课本上的词语,请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爱 好 品 质 性 格
小书虫 故事大王 昆虫迷 运动健将 热心肠 智多星 小问号 乐天派 幽默王子
第一列表现了人物的爱好,第二列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第三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2.看到上面这些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
3.头脑风暴:你还想到了哪些描述人物特点的称号?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三)模仿示例,紧扣特点取题目
1.出示题目范例。“我们班的昆虫迷”“家有虎妈”“戏迷爷爷”。
2.学生观察拟题特点。
3.教师小结:一是要在题目中体现写的是谁;二是要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三是语言简洁得当。
4.学生自主拟题并交流修改。
(四)借助提示,明确思路
1.学生交流教材上的两个泡泡提示语,明确写作思路。
第一个泡泡提示语告诉我们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个泡泡提示语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人物一系列日常行为来表现人物特点。
2.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写身边熟悉的人。
(2)抓住人物的特点。
(3)通过具体事例和日常表现来写。
(4)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事情写清楚。
(5)写人物时要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3.交流课前准备的人物特点记录卡。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人物特点记录卡
人物: 称号:
特点:
描述一件事: 列举一些日常表现:
(五)动笔写作,下笔成文
1.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主写作。
2.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二:精彩群像分享会
(一)交流习作,评价修改
1.对照标准,自评自改。
课件出示评价表,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并试着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 ☆☆☆
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 ☆☆☆
通过日常行为体现人物的特点。 ☆☆☆ ☆☆☆
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 ☆☆☆
2.对照标准,小组互评。
3.将习作给所写的那个人看看,请他进行评价。
(二)欣赏佳作,享受乐趣
1.学生通过自我推荐或小组推荐的方法,在全班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习作。
2.同学们对自己喜欢的作文进行投票,得票最多的五篇作文将被张贴在班级展示栏上。
1.关于童年、诚信的资料。
2.《繁星》《春水》《调皮的日子》。
3.思维导图、评价表、学习单、人物特点记录卡等学习支架。
1.自由质疑,顺学而导。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习的开始。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方面,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圈画出不懂的词句;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着重解决学生学习最困难的地方。只有根据学生的真实疑问展开教学,才是顺学而导,因材施教。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难懂句子与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等。当学生产生疑问后,要抓住学生有疑问的句子,以难懂的词语为切入点,由词到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完成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还要通过拓展阅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完《童年的水墨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张继楼的另外三首儿童诗《街头》《花前》《树下》,运用本课学到的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进行学法的迁移。学完《剃头大师》可以推荐学生读秦文君的《开心男孩》,感受书中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儿童形象。学完《肥皂泡》可以推荐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学完《我不能失信》后查找更多名人的童年故事,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更深刻地感受童年的真善美,更加珍惜当下的童年时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