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①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分析崇文抑武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习难点:辩证分析崇文抑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课前预习】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①时间: 年②建立者: (宋太祖)③都城: (东京)④典故: 。2、北宋统一①时间:979年②战略:先南后北③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加强1、分权: ,分割 。设 与宰相共同议政。2、收权: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政治:派 任地方长官, 制;设 分 。经济:取消 。3、崇文抑武:①措施:注重发展 ,改革和发展 ,增加 ;解除 ;统兵, 与 分离;调换 ,定期 。②影响:积极:营造了 ,促进了 ,造就了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杜绝了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消极:政府 , ;财政 ;军队 。三、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皇帝:宋神宗3、目的:摆脱 ,实现 。4、措施:①经济: 、募役法、 ;②军事:保甲法效果:收到一些成效, ,各地 一万多处。结果:失败。失败原因:加重了 ,损害了 、 的利益。【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对中央机构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探究二:问题:【唯物史观】宋太祖对地方权力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探究三:问题:【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有何特点?探究四: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探究五:问题:对王安石变法你有何启示?【课后检测】1.(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6-1094年)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副使 63 1111供奉官 193 1322侍禁 316 2177…… …… ……总计 1138 6767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①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分析崇文抑武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习难点:辩证分析崇文抑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课前预习】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③都城:开封(东京)④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统一①时间:979年②战略:先南后北③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加强1、分权: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2、收权: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政治: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3、崇文抑武:①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影响:积极: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三、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皇帝:宋神宗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措施:①经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②军事:保甲法效果: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结果:失败。失败原因:加重了人民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对中央机构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解析:一方面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另一方面使官僚队伍庞大。探究二:问题:【唯物史观】宋太祖对地方权力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解析: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探究三:问题:【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有何特点?解析: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探究四: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有利既有弊。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探究五:问题:对王安石变法你有何启示?解析: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具备勇于改革,坚决斗争精神。【课后检测】1.(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宰相属于中央的官员,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与丰富市民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海外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6-1094年)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副使 63 1111供奉官 193 1322侍禁 316 2177…… …… ……总计 1138 6767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的办法,才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也没有涉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员不断增加的情况,没有涉及与辽、西夏政权对峙,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表格数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题干统计表中北宋枢密院官员文官出身的人数远远高于武将出身,这正反映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北宋建立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其职责是将地方征收的赋税,转运到中央,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设置通判主要职责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分割知州权力,排除C项;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料可用于研究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募役法,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就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从而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等,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排除B项;清初的开荒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原卷版).docx 第8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