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①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党项民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仔细对比这两张图片,思考:与唐朝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北宋的版图远不如唐朝前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根据地图结合本课内容思考,这一时期政权形势有何特点?各政权之间关系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地图画出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示意简图。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49-50,结合所学知识为辽、西夏、北宋制作政权档案卡。答案提示: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答案提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教师指导:潢水,即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游;黄龙,边塞名,在今辽宁开原市西北。从“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可知契丹人没有固定居所,游行于草原。党项族属西羌族的一支,古代党项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从事农业生产。4、教师指导: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答案提示: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服饰、学习汉族制造货币、学习汉族创制文字、学习汉族的农耕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教师指导:以上图片史料反映了辽、西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族优秀成果,壮大自身实力。5、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答案提示:都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由此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教师指导:通过材料中的“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以看到辽和西夏在不断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使政权封建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上的模仿,文化上的创新、以及经济上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辽、西夏的发展是吸收汉族精华、不断汉化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民族发展。(二)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0-51,梳理宋朝时期辽与北宋的关系。答案提示: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教师指导:宋太祖时期军事上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政策,故而先与辽交好,符合其战略需求;宋太宗时期为夺取燕云十六州,先后北伐,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渊城下,威胁东京。面对辽的进攻,有的大臣提议迁都。有的大臣要求抵抗,宋真宗惧怕辽军的力量,不知如何是好。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坐临渲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的局面。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最终订立了 “澶渊之盟”。2、问题探究:问题: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①北宋与辽战争的起因是什么?②燕云十六州为何会成为辽与北宋的冲突焦点?答案提示:争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有效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教师指导:①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②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结合以下材料说说你的想法?材料一:宋代建国本与汉唐不同,宋建国的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大河(即黄河)北岸的铁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之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悬军深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补给线跟不上。——纪录片《中国通史》答案提示:澶渊之盟是双方在力量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教师指导:当时北宋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崇文抑武的方针使它并没有能力彻底消灭辽国。同时签订盟约可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和平,保护北宋的核心利益。4、问题探究:【唯物史观】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材料三:这都是屈辱求和,加重百姓负担,议和后,宋廷安于现状,“忘战去兵”“武备皆废”灭国之祸始于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答案提示:积极影响:北宋与辽之间保持着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是屈辱的条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宋朝疏于武备。教师指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因此澶渊之盟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51,将思维导图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宋夏议和是北宋与西夏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2、自主学习:【知识迁移】小组讨论宋夏和约的签订对北宋有何影响?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答案提示:积极:维持了长期和平的局面;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知识拓展:【时空观念】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民族交往的主要特征。答案提示: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4、问题探究:【历史解释】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社会经济: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民众生活:加重了人民负担,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5、核心素养:结合本课所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汇聚而成。答案提示: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战与和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中华文明从不是单一文化,而是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文明。【课堂小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虽然有许多战争,但和平友好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课后检测】1.(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答案提示:CD【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新教材·核心素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导入唐朝前期形势图北宋形势图对比唐宋形势图,你有何发现?先导阅读,整体感知澶州之战澶渊之盟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宋夏战争宋夏和议根据地图结合本课内容思考,这一时期政权形势有何特点?各政权之间关系如何?西夏辽北宋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西夏辽北宋【时空观念】根据地图画出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示意简图。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根据教材P49-50,结合所学知识为辽、西夏、北宋制作政权档案卡。政权 辽 西夏 北宋民族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耶律阿保机契丹族916上京党项族元昊1038兴庆府960赵匡胤汉族开封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史料实证】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逐猎往来,居无常处。——《旧唐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党项羌……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种植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土无五谷。——《旧唐书》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蕃学,曰汉学。——(元)脱脱等《宋史》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元)脱脱等《辽史》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服饰辽墓壁画门吏图宋朝官吏服饰西夏贵族像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创制文字契丹文字颜氏家庙碑西夏文字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制造货币契丹货币唐朝开元通宝西夏货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农耕生活《契丹大帝》浮雕墙农耕图西夏鎏金铜牛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彩印花盘·辽三彩灯·唐冶铁图·西夏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历史解释】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都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由此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宋史·列传四十》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阅读教材P50-51,梳理宋朝时期辽与北宋的关系。寇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富弼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①北宋与辽战争的起因是什么?②燕云十六州为何会成为辽与北宋的冲突焦点?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争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有效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各守疆界。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边境开设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结合以下材料说说你的想法?材料一:宋代建国本与汉唐不同,宋建国的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大河(即黄河)北岸的铁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之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 ——钱穆《国史大纲》澶渊之盟是双方在力量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材料二: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悬军深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补给线跟不上。 ——纪录片《中国通史》雄州榷场【唯物史观】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三:这都是屈辱求和,加重百姓负担,议和后,宋廷安于现状,“忘战去兵”“武备皆废”灭国之祸始于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是屈辱的条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宋朝疏于武备。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北宋与辽之间保持着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044年,北宋与西夏____,____向宋____,宋给西夏_____。宋夏议和是北宋与西夏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____北宋西夏________北宋________关系____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51,将思维导图内容补充完整。进攻损耗巨大节节败退和谈元昊臣钱物称稳定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维持了长期和平的局面;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知识迁移】小组讨论宋夏和约的签订对北宋有何影响?庆历和议消极积极知识拓展:辽、西夏与北宋的民族交往1125年916年辽建立1005年澶渊之盟金灭辽960年北宋建立金灭北宋西夏建立1038年1127年宋夏和议1044年【时空观念】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民族交往的主要特征。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交往120年和平交往83年北宋与辽并立165年北宋与西夏并立89年【历史解释】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影响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契丹人食用瓜果多为鲜食,但他们为使某些瓜果能较长时间保存和易于携带,便根据辽地的自然条件,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干果、冻果和果脯等......契丹人的食冻果之法,一直被东北地区的汉人所沿用,如冻梨。——张国庆《契丹族文化对汉族影响刍论》知识拓展:辽、西夏与北宋的民族交往社会经济: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民众生活:加重了人民负担,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习近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基础中原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文明民族交融知识拓展:辽、西夏与北宋的民族交往课堂小结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关系辽北宋西夏 议和 影响 积极 消极 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汉族960年赵匡胤兴庆府党项族1038年元昊东京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宋夏和议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宋给辽、西夏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1.(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课堂检测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燕云十六州.mp4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pptx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docx 西夏与北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