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阶段特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阶段特征

资源简介

附录:中外历史纲要通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部分(公元前2070—公元1840年)
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形成
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为
政治上: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体制;最高权力机构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处于“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作为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济部门基本确立,并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格局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为
整体上: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秩序的瓦解,各诸侯国进行社会变革和割据争霸,新的制度逐渐创建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上: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制度奠基和巩固: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正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王莽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更始帝刘玄2年在位)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整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开创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三、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第一和第二帝国的中间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年—280年)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整体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选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战乱带来的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发展逐渐平衡
思想文化上:北方民族大交融;佛道盛行,各种流派思想并存,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四、 隋唐(公元581年—907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第二帝国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整体特征: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外;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超过了前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公元960—1368年) 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过渡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辽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西夏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金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整体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政治上: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并立,最后走向元朝的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思想文化上: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六、 明清(公元1368—1840前中清) 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第三帝国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清朝(公元1644年—1912年)
整体脉络: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到达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基础
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中国较西方相比,开始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思想文化上:总体特征为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呈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京剧)成为文学艺术主流;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中国近代史部分(公元1840—公元1949年)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一、综述
整体特征:中国近代史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迄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⑴ 以政权演变为主线,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1840~1912年)和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⑵ 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大致可分为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 ~ 1927年)、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年)四个阶段。⑶ 按革命时期划分:又可以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前期: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后期:1919~1949年);前80年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增加了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前期的内容包括:列强侵华史;中国军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和社会西方化四条主线。)
近代后期的历史,教材侧重于政治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
一、 晚清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
整体特征: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内容包括:列强侵华史;中国军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和社会西方化四条主线。)
1、政治:开启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共和转变。
(1)列强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
(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构建民主共和,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2、经济: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历程
(1)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洋务运动开中国经济近代化先河,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开端),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成长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
3、文化:开启理性化、科学化历程。从“师夷长技”的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4、社会生活:西风东飘,中西合璧;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趋势。
二、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民国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按统治中国的政权更迭划分,可分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两个阶段。按革命史划分,1919年五四运动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但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专制统治;中国的领土主权继续遭到列强侵略破坏。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结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破坏、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摧残。随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1915年,陈独秀等人掀起了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在中共影响下,孙中山实现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史部分(公元 1949 年—至今)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整体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重要七年;也是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现代化的准备和全面启动时期。
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从“一边倒”方针发展为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济上,由多种经济成为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启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1956—1976)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受苏联模式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既有成就,更有挫折、教训。
政治上:中共八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等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正确思想,但不久“左”倾错误占主导,转向强调阶级斗争;“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外交方面经历了60年代的困局到70年代的重大突破。
经济上:成就与失误并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等运动严重影响了现代化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人们的着装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特色。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教育深受政治运动影响。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1976—1978 年为两年徘徊时期,2012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发展,逐渐从僵化体制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调整外交战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开创对外和平友好的新局面。
经济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逐渐从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科技文化领域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科教事业全面发展。
世界古代史部分(距今 1 万年前—公元 1500 年)
整体而言,世界古代文明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明产生和发展具有多元性、统一性的特点,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一、上古文明:人类文明多源发展,各文明发展特点和特点各异,但各文明之间发生横向交往。
政治上: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后,呈现出起源多元、发展多样的格局。随着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地区性帝国
先后崛起。
经济上: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大河流域的古代人类以农耕生活为主,而古希腊和
古罗马则是海外贸易相对发达。
文化上:古代文明区在文字、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中古时期:人类历史延续了古代世界的农本经济,各地区基本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明。
政治上:欧洲从王权、教权和城市自治并行,到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得以发展。在亚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
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唐
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非洲,以加纳、马里和桑海为代表的古国先后兴起。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则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
经济上:西欧封建庄园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亚欧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贸往来频繁。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经济总体落后。
文化上: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天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亚非欧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
交流中心。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成就。
世界近代史部分(公元 1500 年—20 世纪初期)
总体特征: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被称作现代化。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基本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法治和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等要素。世界近代史就是这一转变从发生到初步实现的历史,始于1500年左右,结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分期:
社会制度转型: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确立、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历史。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初具雏形、初步形成到最后确立的历史。
一.工业文明的前奏
1.时间跨度(16世纪—18世纪末)
16世纪到18世纪末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也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即工业文明)过渡的准备阶段。
2.阶段特征
总体上:16世纪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一系列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已形成世界潮流。西欧各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政治上: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美、法等国相继爆发政治革命,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序幕就此拉开。
国际关系上:在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海上霸主。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发动,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在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同时,也解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制度全面确立开辟了道路。
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
1.时间跨度(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2.阶段特征
经济上:18世纪后半期始于英国、继而向西欧和北美扩展的工业革命,开辟了近代史的第二阶段即蒸汽时代,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上: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运动广泛开展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不断拓展和完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思想文化上: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主义思想盛行;文学和艺术领域先后兴起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把“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促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三、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1.时间跨度(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2.阶段特征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到来,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以欧美工业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重要变化,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式基本成型;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特点;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民族运动发生质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族运动迅速兴起。
国际关系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列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世界处于战争边缘,人类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思想文化上: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印象派艺术的崛起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世界现代史部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元 1914 年—1945 年)
整体而言,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仍然具有强权政治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世界当代史部分(公元 1945 年—至今)
时间跨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1945年以来)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
阶段特征:
政治:
(1)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以美苏为主导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经济:
(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科技文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现代主义、美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世界文化呈现多样化。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