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和明清思想家的观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观看明清科技、建筑、文学艺术视频
壹·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壹·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数” 说本草:全书约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共收录方剂11096首,比前人所收录药方多4倍。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它不仅更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补充了不少新的药物及验方。”
壹·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材料一:《本草纲目》插图
特点一:图文并茂
特点二:内容丰富
特点三: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
材料二: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作纲,各家注释叫作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
——部编版七下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
壹·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名称 朝代 内容
《神农本草经》 汉朝 载药365种,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
《唐本草》 唐朝 正文20卷,实际载药850种,《药图》25卷,《图经》7卷。
《证类本草》 北宋 载药1500多种,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和具体用法
《本草纲目》 明朝 载药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详介药物产地、 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相比此前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
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学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本草纲目》问世后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壹·科技名著
知识拓展:
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
战国时医学家 (四诊法)
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
汉末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
唐医学家(千金方)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本草纲目》)
壹·科技名著
2.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内容:《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地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壹·科技名著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壹·科技名著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材料研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的思想。
体现
的“农本”思想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传播: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壹·科技名著
著作 作者 作品类别 作品地位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药物学
农业科学
农业、手工业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东方药学巨典”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时珍
宋应星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中国: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西方:探索新领域,理论,实
验(近代科学)
徐光启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明长城
鸭绿江
嘉峪关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两端: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所修长城均长逾万里。明朝长城修筑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也最为坚固。明朝还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内外,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演绎了持久的碰撞与交融。长城既是条军事防御线,又是一条地理上的重要界线,也是一条农牧分界线。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观察下列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
城墙
关隘
烽火台
城台
关城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山海关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秦长城 明长城
抵御匈奴南下 防御北方蒙古族的南扰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土筑 明长城东段用条石青砖砌筑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目的
起止
材质
作用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开发;(因为它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
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政治上:成为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知识拓展
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北京作为都城,从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就是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贰·明长城和北京城
建筑特点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征。
建筑规模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
历史评价
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
2.北京城

明清的思想家
1.王守仁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叁·明清的思想家
2.黄宗羲
(1)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叁·明清的思想家
3.顾炎武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叁·明清的思想家
4.王夫之
认为社会是发展的、 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叁·明清的思想家
王夫之

小说和戏曲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主流: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
四、小说和戏曲
(一)小说
1.背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代表作品:“四大名著”
书名 作者 时间 主要内容 价值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元末
明初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统一愿望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描写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
明代中期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
四、小说和戏曲
我国古典小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红 楼 梦
曹雪芹,名霑(zhān),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撰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
曹雪芹作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以下图片分别是哪些名著中的场景?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吴承恩
施耐庵
罗贯中
曹雪芹
把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西游记》 吴承恩 古典小说的高峰
《三国演义》 曹雪芹 神话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红楼梦》 罗贯中 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明清时期小说的社会氛围良好;
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明清时期文化专制加强。
思考: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兴起: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1.昆曲
产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顶峰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衰落
清朝中期以后,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发展
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苏州昆曲古戏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昆曲脸谱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发展
1.昆曲
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重点描写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国家灾难。剧本谴责了唐玄宗穷奢极侈,但同时也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的同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明末侯方域与秦淮歌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词句谨言凝练。
禁演
统治者对这两部戏的态度体现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代表作品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3)代表作品
1.昆曲
(1)形成:①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
②道光年间逐渐成为新剧种“皮黄戏”,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2)流传原因:
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②得到皇室的扶持;
③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沈容圃绘《同光名伶十三绝》,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名家
四、小说和戏曲
(二)戏曲
2.京剧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代表,尊重传统而又致力革新。在表演上能创造性地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并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旦角表演艺术高峰,并开创了“花衫”这一旦角新行当。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近代京剧“大师级明星”
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著名京剧
霸王别姬
白蛇传
定军山
课堂小结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关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的著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业科学著作
明长城
北京城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名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小说
戏曲:
目的: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作用:明代军事防御体系
基础:元大都
修建时期:明成祖时期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施耐庵与《水浒传》
昆曲、京剧
吴承恩与《西游记》
文学艺术
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随堂训练
1.(广东中考)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
2.(山东菏泽中考)古代一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他的著作,法译本书名是《中华帝国古代和现代工业》,英译本称它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书”。该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B
C
随堂训练
3.(湖南娄底中考)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该书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4.(四川德阳中考)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
A.贾思勰 B. 王桢
C.徐光启 D. 沈括
A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