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本试卷共12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图1 为太阳系示意图,图2 为2024 年10 月主要天象。读图,完成1~3 题。图1 图21.月球是10 月天象的主角,它属于A.恒星,自身会发光 B.行星,自转速度快C.卫星,绕地球公转 D.星云,外表云雾状2.12 日过近地点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绕转的天体是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银河系中心3.月掩土星是诸多月掩星中最具观赏性的,这是因为土星A.体积最小,遮掩较严密 B.有光环,形态比较漂亮C.离地球最近,容易观测 D.表面温度最高,亮度大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11时到17时,地球出现大地磁暴过程。图3示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读图,完成4、5题。图34.引起大地磁暴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 B.地球辐射 C.太阳活动 D.极光现象5.大地磁暴会①影响航天器飞行 ②冲击飞机发动机 ③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④导致地震灾害发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图4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图46.地球内部各圈层A.①层是厚度均匀的坚硬外壳 B.②层对地表形态不产生影响C.横波不能穿透呈液态的③层 D.③、④层间以古登堡面为界7.甲、乙、丙示意地球外部圈层,其中A.甲圈层主要由水汽组成 B.乙圈层的主体是海洋水C.丙圈层仅存在于陆地上 D.甲乙丙三圈层界线清晰气球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科研、运输等领域。图5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表1为不同功能气球最大升空高度。读图,完成8~10 题。图5表1气球种类 热气球 系留气球 测风气球 定高气球 探空气球高度 1000米 3000米 15000米 24000米 48000米8.旅游景区用于观光的气球是A.热气球 B.系留气球 C.测风气球 D.定高气球9.系留气球能够到达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电离层10.定高气球最大升空高度所在大气层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D.适合航空飞行中央气象台11月24日发布寒潮预警。图6为11月24日20时和11月25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 题。图611.11月24日20 时到25 日20 时,华北地区A.气温迅速回升 B.风力显著增大 C.气压明显升高 D.雾霾持续加重12.11月25日A.北京气压高于1030hpa B.渤海海冰全年最厚C.北京盛行西北风 D.黄海出现台风中心2024年受天文大潮、强冷空气等影响,环渤海等沿海城市多次出现潮水异常升高,引发海水倒灌现象。据此完成13~15题。13.海水倒灌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最接近14.导致潮水异常升高,引发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有①海啸 ②潮汐 ③风暴潮 ④洋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5.强烈的海水倒灌对生产生活的危害及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是A.毁坏交通道路—修建高架桥 B.破坏地下水质—修建污水处理厂C.海平面上升—加强海洋预警 D.破坏生态环境—加固沿海防波堤不同季节、不同水域,轮船的吃水深度(没入水面以下的深度)不同。图7 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6~18 题。16.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的海水性质分别是A.密度 温度 盐度 B.盐度 密度 温度C.密度 盐度 温度 D.温度 盐度 密度17.导致甲、乙两区域出现相对低值的原因是A.甲区域海域封闭,水体交换不畅 B.甲区域纬度低,气温低,蒸发弱C.乙区域极地冰川冷却,蒸发量大 D.乙区域径流汇入多,海水被稀释18.从30°N海域航行至30°S 海域的货船,船的吃水深度A.持续变大 B.先增大,再减小 C.没有变化 D.先减小,再增大某同学拍摄了三幅地貌景观图(如图8所示)。读图,完成19~21 题。图819.三处地貌景观共同的特征有A.地势起伏较小 B.岩体孤立突出 C.岩石表面光滑 D.区域植被茂密20.三类地貌形成的共同外力作用是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固结成岩 D.重力作用21.三种地貌类型依次分别是A.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 B.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C.冰川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 D.风沙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图9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图、河谷地貌景观图及河谷横剖面图。读图,完成22、23 题。22.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对应的景观及河谷横剖面是A.①-a、②-c、③-b B.①-a、③-c、②-bC.②-b、③-a、①-c D.③-b、②-a、①-c23.图中丁地形成的地貌类型是A.河口三角洲 B.牛轭湖 C.冲积扇 D.河曲图10为北京城区和郊区植被生长季长度年际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24~26 题。图1024.近二十年,北京植被生长季长度A.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B.郊区长度大于200 天C.增长速度城区较郊区更快 D.城郊生长季差异逐渐增大25.造成北京城乡植被生长季长度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热岛效应 B.地势高差 C.植被类型 D.土壤性质26.国槐是北京乡土树种之一,常作为行道树,它A.属于常绿树种 B.秋季会落叶 C.喜阴怕光耐寒 D.树叶呈针状撂荒川地是指靠近水源,土壤含水量较高,经耕种肥力下降,荒废的土地。某科研团队对黄土高原撂荒川地进行了植被演替及土壤性质分析。图11为在耕地和不同年限撂荒川地植被演替规律及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7、28 题。图1127.黄土高原撂荒川地植被演替过程说明A.植被种群面积逐渐缩小 B.植被由高级向低级演化C.土地撂荒将导致植被逐年退化 D.植被演替促进撂荒地生态恢复28.分析图11 可知,土壤全氮含量①在耕地期间比较高,与长期施用有机肥相关②在0 至2年期间下降,与缺少生物作用相关③在2 至4年期间下降,与水土流失加重相关④在4 至6年期间升高,与植被枯落物增加相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 年6 月到7 月,连续降水导致湖南省华容县洞庭湖堤坝决堤。图12 为华容县位置及决堤口影像图。读图,完成29、30 题。图1229.造成华容县洪灾的主要原因有①沿河、湖地势低 ②持续性强降雨 ③堤岸长期受侵蚀 ④地壳运动活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此次抢险救灾过程中,可以利用A.遥感技术监测并定位洪水扩散的路径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计算被淹农田面积C.卫星影像统计被洪水围困的灾民数量 D.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洪涝灾害影响程度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题,共40分。31.某校学生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进行了两项实验,深入理解地理规律及原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实验一:模拟《热力环流》对比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器材:长方体大玻璃容器(2个),烧杯(2个),滴管(4支),红蓝墨水,常温自来水,热水,冰水实验过程:1.在大玻璃容器甲内装入自来水,同时在两侧滴入红蓝墨水。2.在大玻璃容器乙内装入自来水,下面左侧烧杯放热水,右侧烧杯放冰水,同时在两侧滴入红蓝墨水。图像展示:图13(1)图13能够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实验是 图。(2)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现象。试举一例,绘图并说明其影响。实验二:实验验证《大气受热过程》实验目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器材:透气纸箱、土壤、温度计(2 支)实验过程:1.透气纸箱中放入10 厘米厚土壤,两个温度计一个吊在距土壤10 厘米的空中(甲),一个放在土壤表层(乙)。2.每隔一小时观察记录温度计数值。图像展示:图14(3)表2 为学生记录的温度计数值,归纳两个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4)同学们在10 月连续关注并记录了气温变化(图15所示),发现10 月16、17、18 三日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日。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图1532.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图16为某校的雨水花园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8 分)图16(1)该雨水花园通过屋顶排水管将雨水引入,这改变了自然水循环中的 环节。花园内设置了一个湿地箱,箱内种植了湿地生物并铺设粒径大小不同的砾石层,这一措施直接改变了自然水循环的 环节,对湿地箱中“地下径流”的影响是 、 。(2)雨水花园边缘特意设置一个开放口,说明其设计意图。(3)说出校园建设雨水花园的意义。33.某校高一学生到贵州开展研学活动,图17 为同学们拍摄的一组照片。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图17活动一:遥望峰峦叠翠,慨叹大地沧桑(1)同学们登高远眺,图17a 为 地貌景观,该地貌为 岩石经溶蚀或重新沉淀而形成的。说出描述该地貌景观的角度。(至少两个角度)活动二:触摸地球宝藏 感受远古奥秘贵州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地层中蕴藏着各个时代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贵州龙化石(图17b)。同学们了解到贵州龙属于爬行动物,两栖于滨海环境,生活在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的贵州兴义。(2)同学们查阅地质年代表(图18),发现贵州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 ,简述发现该化石的意义。活动三:一览万练飞空 追溯山水林洞同学们来到黄果树瀑布(图17c)景区,看到黄桷树(图17d)后得知,正是因为这里广泛分布着黄桷树,瀑布得名“黄果树瀑布”。(3)描述黄桷树生长地的水热条件特点。黄果树瀑布经历了数十万年无数次的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河床垮塌才形成如今的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瀑布”。(4)推断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过程,将图19 序号进行排序 。34.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森林草甸和草甸草原地区。某校高一学生来到这里进行考察学习。图20 为黑土剖面图,图21 为东北地区地形和黑土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了解黑土特点(表3)。(2)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及图20,说明黑土利于作物生长的原因。(3)肥沃黑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分布地 。(双项选择)A.植被茂密,有机质较丰富 B.气温较低,易于有机质积累C.土层粘重,通气透水性好 D.地势起伏大,养分不易流失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黑龙江省土壤普查资料显示,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厚度已由20 世纪50 年代的60-70 厘米减少到现在的30-40 厘米。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变差。(4)说出保护黑土可以采取的措施。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C B C B C B A A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C C D C D B B A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D D A A A B D B A 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12分)(1)(1分)乙(2)(5分)结合实例(1分) 绘图正确(区域冷热、时间、绘图等要素共3分) 影响(1分)(3)(3分)总体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同一时刻甲温度低于乙;最高温甲低于乙;最高温出现时间甲晚于乙;甲温差小于乙。(4)(3分)17 17日白天小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更强,气温低于16和18日;17日夜间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相对较高。因此17日昼夜温差小于16日和18日。32.(8分)(1)(4分)地表径流 下渗 流量增大 水质提升(2)(2分)降雨较大时方便地表径流汇入雨水花园,减轻校园路面积水;雨水花园中水过多时可以流出,通过地面雨水箅子流入地下排水网。(3)(2分)改变水循环环节,减少校园地面积水;植被品种多,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美化校园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校园科普教育资源,渗透海绵城市理念等。33.(10分)(1)(4分)喀斯特 可溶性(石灰岩) 规模、形态、地面起伏状况、相对高度、坡度、植被覆盖情况等(2)(3分)中生代(三叠纪) 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3)(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降水较丰富(4)(1分)①④③②34.(10分)(1)(4分)壤土 较大 疏松 湿润(2)(2分)黑土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层粘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作物生长;黑土有机质丰富,腐殖质层厚,肥力高,易于作物生长。(3)(2分)AB(4)(2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