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驿路梨花》 (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5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及标题的妙处。
思维能力: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审美创造: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2.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3.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小屋的主人是谁?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明确: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
(1)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正愁天晚无处落脚,小屋的出现解除了困境,我们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2)“我”和老余误以为送米来的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误会消除,继续疑惑“小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都以为主人是哈尼小姑娘。
(3)当我们见到哈尼小姑娘后才知道小屋是解放军盖的,进而产生“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小屋”的疑问。
2.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小屋的主人是谁。
明确: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屋;
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小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屋;
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屋。
他们都是小屋的主人
3.结合文章内容填表,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明确:本文的记叙顺序既有倒叙又有插叙。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幻灯片第15张加上结合文章内容填表,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
4.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5.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明确: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草屋主人把小屋安排得如此细致周到,表明小屋主人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十分热情、细心、体贴。
6.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明确: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
1.找出课文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明确: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自然界的梨花,描绘了一幅“梨林月色”图,带来“有人家”的希望,烘托了此时内心的欣喜与期盼。
作用: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纵深发展。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试探究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明确: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开满枝头、洁白芬芳的梨花;又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朴实热情的民风的体现。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内容与形式,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目标导学二:写法探究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到底谁是主人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文章按:“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的顺序来写。
既有倒叙,又有插叙。
三、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四、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梨花: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 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借花喻人 雷
解放军战士: 建造茅屋 人花相映 锋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管茅屋 情景交融 精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茅屋 正侧相依 神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不足之处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能够快速地跳读课文,根据所设问题准确地提炼文中的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