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学习,认识社会现实对文化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 2.时空观念:掌握1125年金灭辽、1260年元朝建立、1276年元朝灭南宋等有关内容。 3.史料实证:通过具体认识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等有关内容。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夏金元时期华夏文明不断向四周扩散并促进民族大交融的有关内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和”与“战”的影响。
难点:理解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系。
【时空定位】
【考点梳理】
考点一:辽与西夏
1.辽的建立与辽宋对峙
(1)辽的建立
①契丹族的兴起: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②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2)辽宋对峙: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的关系特点: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3)辽的制度建设
①“蕃汉分治”: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因俗而治,也称“蕃汉分治”因地制宜,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建立与夏金关系
(1)西夏的建立
①兴起: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②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西夏的制度建设: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
【学习聚焦】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拓展】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成因
1、特点:
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②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较为软弱,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③民族交融是主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
④双向交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原。
⑤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2、成因:
①两宋王朝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战争违背民意。
②边疆少数民族崛起及以战争方式南下。
③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推动。
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迁徙、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的促进。
【拓展】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果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拓展】辽朝双轨政治制度
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统治汉人的,杂用汉族地
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这种做法是对先进的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部族及政权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拓展】正确看待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但战争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国家走向统一。榷场是在民族政权交界地设的互市场所
2、和:北宋议和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取和平局面。但是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3、北宋同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
【概念阐释】四时捺钵
辽朝皇帝和宫廷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巡幸的制度。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营。尽管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辽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时转徙,称为捺钵。四时捺钵又分别有“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钩鱼,夏放鹰,秋射鹿,冬猎虎,皆有大致固定的地区。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皆随从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夏捺钵还要举行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辽朝建有五京,除开国时建立的上京临潢府外,后来还设立了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这“五京”严格说来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而非正式首都,真正首都则是流动的捺钵。
【本课引入】(教材第58页):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虏”指哪两个政权?“城国”“行国”各指什么?
二虏:辽、西夏;城国:农业社会;行国:游牧社会。
【本课引入】(教材第58页)《契丹人引马图》:根据图片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明冶铁业发达。
【学思之窗】(教材第58页)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第一段材料概括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蕃汉分治”的特点。(即:用辽朝固有的制度统治契丹,用汉人的制度统治汉人)。
第二段材料则通过官员服饰、称呼和管理地域反映辽“因俗而治”的特征。
原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历史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考点二:金朝入主中原
1.兴起: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3.征战: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迁都燕京原因:①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②便于南下。)
5.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制度
(1)性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由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到地方行政组织。)
(2)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3)特点: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6.发展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 “小尧舜”。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学习聚焦】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
【概念阐释】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加以发展,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使它同时形成社会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
了巨大作用。
【地图阅读】(教材第60页)从《三朝北盟会编》读出的历史信息?
这段史料描述了金朝建国前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女真人过着定居生活,有农业,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这都是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但他们擅长骑射,富于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地图阅读】(教材第60页)“金、元、明北京城遗址变迁图”:指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
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
考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族的兴起与征战
(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的建立
(1)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3)蒙古在其他统治地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元朝统一
(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2)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从容就义。
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交通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
②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2)中央:宰相机构是中书省。
(3)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的新模式。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古代行政区刘的进一步发展。)
①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边疆治理
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放行政区。)
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 元朝形势图(1330 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不仅结束了五代以来政权并立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包括辽东、漠北、西域、吐蕃、云南、台湾等地区的统一。其疆域空前辽阔,超过了汉朝、唐朝,为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中原和边疆地区,为后世所沿用。
【学习聚焦】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拓展】元朝的行政区划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拓展】元朝统一的作用
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处在同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通婚,各自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时,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呈现出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在大一统的国家里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
【拓展】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后世影响很大。
3、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如形成了新的民族一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实施管理的标志。
5、元朝设立宜政院,主管西藏军政要务。至此,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拓展】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吸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强干弱枝、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教训。
②从制度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③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④从目的上看,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拓展】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双重性: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维护政治体制的稳定。
③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有利于中央集权。
④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⑤各行省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地方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2、影响:
①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③我国省制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概念阐释】宣政院
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其名源于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的典故。初名总制院,1288年更名。蒙古贵族信奉藏传佛教,授吐蕃萨迦派僧侣以帝师头衔,并领宣政院事。实际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佥院等官。由于皇帝、贵族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宣政院的地位高于一般中央机构,可与枢密院、御史台一样自选官属。在元朝,类似的宗教事务机构还有集贤院(掌道教)、崇福司(掌也里可温教,即基督教)等,但均不如宣政院重要。
【概念阐释】澎湖巡检司
元朝设在澎湖列岛的管理机构。元制,在县以下险要之地置巡检司,设巡检一员,秩从九品,负责基层治安。元朝海外贸易活跃,澎湖列岛是比较重要的外贸中转站,停留的商人很多,朝廷遂在此置巡检司进行管理。
【辨析】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
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教材阅读】(教材第60页)“萨班灵骨塔遗址”:该遗址有何史学价值?
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1247年,萨班(全称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谈,
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达成协议,标志着西藏在政治上开始与中原连为一体。
【思考点】(教材第61页)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首先,元朝行省的名称有一些今天还在使用,有些对今天的省名仍有影响;其次,今天一些省的辖区渊源于元朝行省,还有一些省的辖区是以元朝行省辖区为基础分割而成的。
【历史纵横】(教材第62页):“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对岭北、辽阳、甘肃、四川、云南 湖广等地区的控制力度较唐朝大大加强,这些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的程度也明显提高。这是元朝区别于之前大一统王朝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元朝的重要历史贡献。
考点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形成了蒙古民族。
2.回族的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3.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1)目的: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
(2)性质: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3)内容
①蒙古人为一等人,指的是蒙古民族的人;
②色目人为二等人,指的是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③汉人为三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④南人为四等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4)后果
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在中原和南方爆发,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③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学习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拓展】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①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
②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
③文化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④生活上,由迁徙到逐步定居。
【拓展】元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特点
1、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动和交往,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
2、民族交融形式多样,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内容。
3、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空前有效地管辖边疆地区,是元朝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拓展】如何认识元朝的四等人制?
这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但在元朝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并非硬性规定,其目的是削弱被征服者的反抗力量,其实质是阶级压迫。
【拓展】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我们从文天祥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文天祥抗元,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正义之举;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问题探究】(教材第63页):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汉族文明对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少数民族贵族上层为维护统治往往主动向中原学习,积极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统治。
【学习拓展】(教材第63页):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是中外关系史上的著名事件。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马可·波罗来华的记载,以及当时除马可·波罗来华以外的中欧交往史实。
马可·波罗来华一事出自《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载,但缺乏其他材料特别是中文史料的直接印证。《马可·波罗行纪》的内容,又颇多夸张、遗漏、疏误之处。因此关于马可·波罗来华是否属实,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相信此事的真实性。从时代背景来说,元朝与欧洲的直接人员往来例证甚多,马可·波罗来华并非孤立事件。具体可以关注:①蒙古汗国统治时期教皇和法国国王先后遣使出使蒙古;②忽必烈在位时大都畏兀儿人列班·扫马访问欧洲;③元朝中期,罗马教廷派遣大主教到元朝传教;④元朝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来华;⑤元朝后期派遣使团访问罗马教廷,教皇向元顺帝馈赠礼物。
【本课小结】
【巩固练习】
1、史书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以上描述所反映的辽的国家治理特点是(  )
A.民族分化 B.民族自治 C.军事管制 D.因俗而治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等信息可知,辽的国家治理兼顾了汉族和北方的契丹族不同的制度和文化风俗,所以属于因俗而治,故选D项;南北面官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暂时难以适应汉族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实行的,不是民族分化,而是因俗而治,排除A项;辽的国家治理特点并不是民族自治,因为南北方的制度和官员任命都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的,官员也不能自主决定辖区内的制度和政策,都要服从于契丹族统治全国不同民族的需要,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对契丹族和汉族采用不同的制度,但并不是都实行军事管制,排除C项。
2、中国古代某一政权“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该政权的做法(  )
A.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进步 B.助推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
C.形成了辽宋鼎峙的局面 D.加速蒙古族和汉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据所学,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而非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职官设置,与辽宋对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契丹族和汉族的融合,而非蒙古族和汉族融合,排除D项。
3、金朝猛安谋克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沿袭了唐宋政治制度
C.保留契丹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可知,这一制度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故选A项;据所学,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自创的管理系统,排除B项;据所学,金朝的民族是女真族,而非契丹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猛安谋克制的内容,没有涉及这一制度的作用,且猛安谋克后期日益腐化,金朝逐渐衰落,排除D项。
4、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辽人在自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可知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并且自称“中国”,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故选C项;“日趋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辽金政权的“中国”观念,并非区域经济交流,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经济超过北方中原地区,排除D项。
5、“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史料应出自
A.《辽史》 B.《宋史》 C.《金史》 D.《元史》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等信息可知,这是实行了行省制的元朝,所以史料出自《元史》,故选D项;题干中的地方行政机构分别是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这不符合辽朝的史实,而是元朝的,排除A项;宋代地方没有行省,地方长官也不是以蒙古人为首,排除B项;金朝地方没有行省,排除C项。
6、元朝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这一措施旨在(  )
A.壮大地方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地方经济 D.促进区域平衡
【答案】B
【解析】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域上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进行设置,这就削弱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这一措施不利于壮大地方势力,排除A项;这一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平衡,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