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
A.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2.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1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影响是增强了它的灵活性,引起了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迁移的增长。由此推知( )
A.经济全球化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唯一诱因
B.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之一
C.在真正全球化之前没有出现人口的迁移
D.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决于劳动力是否流动
4.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二战后,欧洲、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仍有大量移民进入美国。据下图可推测,美国( )
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 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
5.2017年,一位流亡比利时的叙利亚画家在布鲁塞尔展出个人作品。他将各国政要绘制成难民形象,称作品“以自己的战争经历为驱动力,探索身份与权力的转移”。以下是部分展览作品,对展览主题解读不正确的是( )
A.难民人权亟待保障 B.力促国际合作
C.难民问题任重道远 D.加强集体安全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发展为整个欧洲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必须有人建造房屋和工厂,铺设街道,运行电车与火车。尽管战后出生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还没有出现增长,对工人的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因此在欧洲各地,人们从农场和村庄纷纷涌入城市。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欧洲难民问题的解决
B.反映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C.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致使混血人群成为最大族群
7.2015年上半年德国的财政盈余达到211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实现财政盈余105亿欧元。2015年9月底召开的欧盟内政部长会议中,德国承担了最多的难民配额,达到3.1万之多。德国雇主协会研究报告显示,德国受过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在2020年达到130万。由此可见,德国引入难民主要基于( )
A.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B.德国人道主义价值观
C.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D.德国多元文化的形成
8.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为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供各种支持,支持新加坡“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新加坡此举( )
A.助力了国内现代化建设 B.意在提升儒学的影响力
C.抵制了西方文化的渗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9.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上半叶,其兴起于传统黑人大学并由非洲裔学者主导;冷战开始后,日益成为显学的非洲研究逐渐被美国政府和私人基金会支持的传统白人大学和白人学者所控制。这表明,美国的非洲研究( )
A.服务于国内政治现实 B.因冷战迅速成为显学
C.缘于黑人族群的需要 D.支援了民族解放运动
10.20世纪50-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B.大规模劳动力向全球流动
C.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 D.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流失
11.摇滚乐的最先形式为美国黑人的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区别于白人的乡村音乐和廷潘胡同歌曲,故而得名。这些种族间的音乐交叉融合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摇滚乐的真正诞生。摇滚乐的诞生反映了美国( )
A.旨在消除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B.民权运动的开展成效显著
C.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
D.主流移民文化价值观改变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医药在美国传播进入“黄金时代”,出现“针灸热”。截至2018年,美国持有效执照的针灸师人数为37886人,每10万美国人中就有12名持有执照的针灸师。由此可以推测( )
A.中医在美国得到广泛认可
B.资本流动全球化成为趋势
C.移民美国的华人数量增多
D.美国的文化霸权走向衰弱
13.20世纪80年代,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应遵守“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李光耀此举旨在( )
A.加速多元文化发展 B.推动儒家文化复兴
C.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D.整合国家社会文化
14.下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 B.移民导致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 D.移民推动美国文化格局的多元化
1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移民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移民的家园。大量移民涌入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C.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16.下图为1960—2020年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图。图示中的存量变化反映出( )
A.改革开放事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B.国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
C.“一带一路”战略获得邻国的认可 D.党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和应对有调整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国民塑造的特点及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摘编自朱庆华《国际经济学》
材料二 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中,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另据经合组织(OECD)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超过了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
——崔岩《国际工程与劳务》
【探究】
(1)据材料一回答,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材料一、二体现了劳动力流动具有怎样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移民拉美国家逐渐成为西班牙人的移民传统。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国内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内战结束后,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建立,对国内的共和党、社会党和共产党及其他进步人士实行野蛮的镇压和迫害。此时,一些来自拉美国家回国参战的西班牙人,重返拉美国家,而一些拥护共和党的进步人士,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也纷纷移民海外。
——摘编自宋全成《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的海外迁移——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例》
材料二 1933年,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发动了“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知识精英被驱离出德国而选择流亡美国。美国远离战争的危险,正处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重要阶段,美国看到了德国犹太学者的重要价值,并竭力向他们伸出援手。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对德国流亡学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德国流亡学者的卓越工作使得美国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惊人的飞跃,为美国大学学术的全面繁荣及其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确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摘编自杨桂梅、杨搏《二战时期德国流亡学者向美国大学的转移及其学术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迁移海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流亡美国的背景及影响。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建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 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 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D B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D A D
1.C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和所学可知,阿根廷社会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国家的移民,欧美文化更加优越且先进的欧洲中心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其中“移民”专指寻求工作机会和社会升迁的人,带有贬义色彩,而来自欧美国家的群体因为保持了原有的经济社会地位,所以不属于“移民”,因此材料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C项正确;拉美人和华人也不乏精英移民,因此“精英移民更受欢迎”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强烈的种族偏见和排外倾向,非内部文化冲突,排除B项;材料与外来移民的阶层差异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移民与美国民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未涉及人口增加同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和人口增加同社会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美国政府推行了歧视性移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根据题干可知,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人口和劳动力的迁移,表明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或表现,B项正确;人口迁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治、环境、教育等,经济全球化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诱因,排除A项;人口迁移在古代时期就存在,与全球化无直接必然联系,只是全球化可能加剧了这一现象,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劳动力流动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从11%增长到39%,说明美国新增人口中外来移民占比很大,外来移民必然带来外来的文化,由此可推测,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仅根据移民比例的变化不能说明美国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排除B项;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移民比例的变化,没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叙利亚)。结合所学可知,集体安全指的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从题干中画家的创作意图来看,没有体现出与集体安全有直接关系,D项符合题意;画家以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将政要绘制成难民形象,这种创作是为了唤起人们对难民人权的重视,排除A项;难民问题任重道远,画家的作品表达了难民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排除B项;通过把政要画成难民形象来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说明难民问题任重道远,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尽管战后出生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还没有出现增长,对工人的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因此在欧洲各地,人们从农场和村庄纷纷涌入城市”可知,二战后,欧洲出于复兴经济的需要,劳动力短缺,劳动力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导致欧洲各地的人们从农场和村庄纷纷涌入城市,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B项正确;欧洲难民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是历史遗留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的欧洲劳动力人口流动,无法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种结构的变化,仅是欧洲劳动力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德国)。根据材料“联邦政府实现财政盈余105亿欧元”“受过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在2020年达到130万”可知,德国近几年经济持续增长,且劳动力市场缺口较大,依次可推测出德国开放性难民政策主要基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需求,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难民不一定来自欧洲内部,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德国承担了最多难民配额是因为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价值观,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德国在近代已经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根据材料“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开设儒家伦理课程”“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而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日益重要,新加坡华人居多数,因此传播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加坡现代化建设助力,A项正确;提升儒学影响力是手段,而不是意图,排除B项;“抵制了”说法绝对,不符合新加坡的文化发展理念,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儒学在新加坡的发展,没有涉及西方文化的论述,不能得出推动了东西文化融合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后的美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由材料可知,美国的非洲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由黑人大学的非裔学者主导,主要与国内的黑人自我意识有关;而二战后主要由美国政府和私人基金会支持的传统白人大学和白人学者控制,这说明其与冷战争夺对非洲的影响有关,所以美国的非洲研究服务于国内政治现实,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比较,不能得出因冷战迅速成为显学,排除B项;缘于黑人族群的需要只能体现冷战开始前的研究现状,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内的非洲研究,与是否支援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8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劳动力市场需求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由劳工向知识精英迁移,说明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20世纪50-80年代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的变化,未涉及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20世纪50-80年代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的变化,未体现移民的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20世纪50-80年代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的变化,未表明这些人才是否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摇滚乐是美国黑人的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交叉融合而逐渐形成的,这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传统下的移民文化的特点,C项正确;消除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夸大了摇滚乐诞生的目的,排除A项;美国民权运动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摇滚乐并没有改变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医药在美国传播进入“黄金时代”,出现“针灸热”,并且美国持有效执照的针灸师人数较多,而美国医学文化是西医,华人的医学文化是中医。材料中的这一现象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正处于改开开放时期,中国人大量移民美国,推动了针灸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中医概念较大,材料中仅涉及针灸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传播与人口移动的关系,未涉及资本流动,排除C项;美国的文化依然处于霸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李光耀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实际目的是通过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凝聚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进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C项正确;新加坡的这一措施强调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有利于构建统一的道德标准,而非多元的文化,排除A项;八德虽然体现儒家文化,但复兴儒家文化复兴并非李光耀的目的,排除B项;号召公民共同遵守八德,有利于整合社会文化,但D项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D项正确;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该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虽然移民会对人口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但“根本变化”这一表述过于强烈,排除B项;图片信息无法看出白人移民占据移民来源的比例,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欧洲)。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移民能大量涌入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交通和通迅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规模移民潮是不可能出现的,排除BD项;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C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2020年(中国)。从图中可以看到,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在不同时间段有显著变化,尤其在2000年后有明显增加,这反映出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对国际形势的反应,D项正确;1960年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排除A项;国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与1960年代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带一路”战略获得邻国的认可不符合题干1960年到2020年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7.特点:从多元角度塑造;为巩固新生的多族群移民国家;兼顾保护族群及地方意识。
原因:新加坡是移民国家,族群差异性大且矛盾多。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特点:根据材料“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可知,从多元角度塑造;根据材料“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可知,为巩固新生的多族群移民国家;根据材料“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可知,兼顾保护族群及地方意识。 原因:根据材料“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可知,新加坡是移民国家,族群差异性大且矛盾多。
18.(1)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因素。
(2)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技术型劳动力成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力。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由材料“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及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因素。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由材料“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得出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由材料“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中,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另据经合组织(OECD)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超过了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可得出技术型劳动力成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力。
19.(1)原因:移民拉美国家的迁移传统;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进步人士躲避政治迫害。
(2)背景: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发动“文化清洗运动”;美国远离战争危险,经济实力雄厚,是理想的移民迁入地;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亟需人才;美国的学术氛围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美国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吸纳世界人才。影响: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损失;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繁荣;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欧美之间的文化交融。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原因:由材料一“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移民拉美国家逐渐成为西班牙人的移民传统。”可得出移民拉美国家的迁移传统;由材料一“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国内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可得出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由材料一“内战结束后,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建立,对国内的共和党、社会党和共产党及其他进步人士实行野蛮的镇压和迫害。”“而一些拥护共和党的进步人士,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也纷纷移民海外。”可得出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进步人士躲避政治迫害。
(2)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美国)。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二“1933年,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发动了‘文化清洗运动’”可得出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发动“文化清洗运动”;由材料二“美国远离战争的危险”及所学可得出美国远离战争危险,经济实力雄厚,是理想的移民迁入地;由材料二“正处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重要阶段,美国看到了德国犹太学者的重要价值”可得出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亟需人才;由材料二“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对德国流亡学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得出美国的学术氛围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吸纳世界人才。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1933年,希特勒纳粹党上台,发动了‘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知识精英被驱离出德国而选择流亡美国。”及所学可得出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损失;由材料二“德国流亡学者的卓越工作使得美国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惊人的飞跃,为美国大学学术的全面繁荣及其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确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可得出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繁荣;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些流亡美国的学者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欧美之间的文化交融。
20.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新加坡糅合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
阐述:自古以来,新加坡有大量中国移民和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新加坡独立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儒家文化的精华,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此外新加坡还注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精华,逐渐创造出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新加坡把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
综上所述,新加坡的现代东方文化以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特色,维持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秩序,夯实了国家发展的基石,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示例二
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使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
阐述: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拉丁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奴,将其贩卖至拉丁美洲作奴隶。同时,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拉丁美洲,使拉丁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改变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推动了新的族群出现,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
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给拉丁美洲原住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多样文化在拉丁美洲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中提及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据材料“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和所学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以来新加坡糅合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然后,进行简要阐述;结合新加坡移民历史来源、经济发展、社会美德、企业文化和官方语言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为:综上所述,新加坡的现代东方文化以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特色,维持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秩序,夯实了国家发展的基石,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还可以据材料“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和所学可以拟定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使拉丁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主要结合早期殖民扩张、人口迁徙、新的族群、新的拉丁美洲文化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为: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给拉丁美洲原住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多样文化在拉丁美洲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