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春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随着新学期钟声的敲响,校园里又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我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踏上了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新征程。在不断追求教育卓越、提升自我素养的道路上,我渴望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为学生们铺就一条通往道德与法治知识殿堂的坚实道路,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润泽下茁壮成长。现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制定如下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充满生活智慧与哲理的学科,他们满怀兴趣,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班级里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的温暖与引导,使得少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成为了学困生。这些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小船,急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航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自2020年春季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全册内容丰富多元,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深刻内涵。1. 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自我与他人的窗户,让他们深刻领悟到每个人都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学会如何尊重自己,更要懂得尊重他人。同时,理解宽容的真谛,培养友爱宽容的美好品质,不断反思过去,从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 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此单元将地球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的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环保方法,培养强烈的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举手之劳做环保”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在践行环保的过程中收获幸福与自豪。3. 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本单元是一场文明的盛宴,让学生了解到文明因多样而充满魅力,因交流而蓬勃发展,因互鉴而不断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人文基础。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4. 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学习这一单元,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世界各国紧密相连,只有团结协作、达成共识、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这不仅对学生认识身边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更让他们明白和平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奋斗。世界是多元的,热爱和平,利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是地球家园每一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刻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在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身心健康成长。2. 领悟宽容的意义,将友爱宽容的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3. 明白反思的重要性,养成反思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反思中汲取力量,持续完善自我,助力健康成长。4. 初步认识全球环境恶化、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匮乏等严峻问题,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策略,深切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同时,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5. 知晓我国曾发生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到大自然的不可抗拒性。感受灾害中人们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我保护与互助的方法。6.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7. 引导学生感知身边资源对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环保行动。8. 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让生活更美好。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与行动资料,整理中国参与联合国活动的具体事例,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10.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之情,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理念,掌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法与技巧。2. 领悟宽容的意义,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处理问题。3. 明白反思的意义,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助力。4. 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坚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长期的环保行为习惯。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8. 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成就梦想的力量。9. 了解国际组织的分类和重要作用,掌握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与作用,理解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关系。10. 认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了解中国为推动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五、教学措施1. 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彻底摒弃过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舞台。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关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3. 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在交流中深刻感悟,享受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4. 充分利用课件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力求课堂的多样化。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5. 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比如在讲解尊重他人时,设置不同的社交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尊重与不尊重的行为表现和影响。6. 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每个单元确定一个相关主题,如“我心中的和平世界”“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等,鼓励学生自主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7. 结合生活实际,布置开放性作业,如让学生调查社区的环保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了解身边不同职业人群的工作内容并谈对职业尊重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定期组织知识竞赛,以单元知识点为基础,设置有趣的竞赛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贡献度、发言的质量等,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记录学生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中讲解。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2. 表现性评价: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环保主题的社区宣传、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活动表现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例如制作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手抄报、撰写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等,从项目的策划、执行到成果展示,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3. 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的考试,涵盖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核心素养要求,检验学生对本学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在这一学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将以爱为帆,以责任为桨,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前行,让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愿成为那棵摇动的树、那朵推动的云,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与善良,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