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孙权劝学》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点击观看成语故事《刮目相看》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
课下注释: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晚年号迂叟[yū sǒu],世称“涑
[sù]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写作背景
相关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本书按时间先后叙述史实,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体知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qīng
q
wéi

shú
gēng
suì
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孙权劝学
提示:
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温馨提示: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整句子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使意思完整。
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留:
换:
调:
补:
删: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谓:对……说。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务:事务。
注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译文:
原文: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注释: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译文:
原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孰:谁。
若:比得上。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
注释: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译文:
原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及:到,等到。
过:经过。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注释: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译文:
原文: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更:重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遂:于是,就。
注释: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译文:
第二课时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从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总结:(一)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二)一词多义
1.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三)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与蒙论议
点拨:省略主语句,省略了主语“鲁肃”。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文中的三个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古代王侯的自称
用于亲属称呼
对朋友辈的敬称
古代对人的敬称
三个称谓
①孤:古时王侯自称“孤”
②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第二人称,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
③大兄:长兄,文中吕蒙对鲁肃的尊称
三个语气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达意作用,用法灵活
①邪!反问语气 “吗”
②耳 限止语气 “罢了”
③乎!感叹语气 “啊”
三个成语
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士别三日: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模仿题目的结构形式,填空
读文章
孙权-- --劝学
吕蒙-- --
鲁肃-- --
辞学--就学
赞学
助读问题
孙权为什么“劝” ?
【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助读问题
孙权是怎么“劝”的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告诉他学习的方法和目的。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助读问题
“劝”的结果怎样?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
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这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助读问题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调侃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4.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烘托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答案】略写吕蒙“就学”的过程,是因为文章是围绕“劝学”来写的,从他学有所成,读者就能推测出他学习的用功,故略写。而结尾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写吕蒙的学习成效,是采用侧面描写,使文章富有变化,同时也更有利于说明吕蒙学习后的进步之大。
5.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写他的学习成效则用鲁肃的见闻和感叹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分角色再次朗读课文
1、说说这些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你从人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严厉、关心的语气
责备、怒气
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层,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孙权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乎?
调侃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吕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惊讶、赞叹
鲁肃
课文人物 描写 方法 语气 特点 个性 特点 给人启示
孙权
吕蒙
鲁肃
爱才
关心
虚心
勤学
敬才
爱才
教育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会有长进。
看待事物要时时更新观念,不能用老眼光。
对话
对话
对话
自豪 坦然
幽默
风趣 幽默 敬佩
善劝
语重心长
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
孙权角度:劝人要讲究策略,要讲究艺术。
吕蒙角度:
(1)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2)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3)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鲁肃角度: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吕蒙
孙权
鲁肃
善劝
关爱部下
好学
爱才
听劝
勤奋好学
爱才
敬才
(就学)
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详写)
(略写)
(侧面描写)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我们应该怎样读传记?或者说,读传记我们要读出什么来?
人物事件
性格品质
表达的情感
对读者的意义
知识梳理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