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第1课《中国人民起来了》1、开幕词文体特征开场白:标题、时间、称谓正文: 开头、主体、结尾结束语:简短有力,具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写作特点观点:鲜明态度明确、目的性强,结构: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句式:多用判断句和表示强调性的语句或句式。2、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开场白:(1、2)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主体:(3、4)回顾过去,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5—8)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指明当下面临的问题,民族独立与发展的策略(9—11)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蓝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结束语:(12—16)纪念人民英雄,祝贺革命的胜利、国家的成立、大会的召开3、论证特色①运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②本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从过去、现在、将来三分方面分别论证,特别是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又从经济、文化、国防三个方面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比喻和假设论证等,论证力度强,有说服力。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标题的深刻内涵及表达效果①深刻内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震撼历史的宣言,既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也指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用它做标题既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真知灼见,也道出了广大中国民众深藏已久的心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②表达效果:“站起来”一词语言直白,形象地揭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成就,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获得了独立、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文章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1、梳理脉络第一部分(1-8)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第二部分(9-22)吴起镇伏击歼灭战。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2、主旨《长征胜利万岁》记叙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的欣喜与激动之情。3、红军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①坚强乐观,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②不怕牺牲,骁勇善战。③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④遵守军纪,服从指挥。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4、长征精神①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②“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③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2课《大战中的插曲》1、回忆录①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②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2、解题“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因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它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她们的父亲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 (救起、及时抢救和治疗、送到指挥所、给予关心、安顿)3、梳理脉络第一部分(1)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第三部分(6-1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4、聂荣臻元帅形象特点①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②慈爱、和善可亲,至仁至义。③富有敏锐的政治觉悟和博大胸襟。④富有文采,学识渊博。5、“插曲”的意义"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①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②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③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6、主旨《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这件事,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主要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有时也适当进行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有特殊的必要时,可发表议论和抒情。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2、《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3、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导语:(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背景: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4、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各大媒体聚焦这一时刻,从不同的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在众多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谓别具一格,曾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教材的唯一一篇。那么,这篇报道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1)独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标题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新颖且具有象征意义。如此,告别的就不仅仅是人,而是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个倒装,一个借代,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结束,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2)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这则消息第1段导语简明交代新闻事实,即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统治已经终结、接下来的10段主体部分基本上采用的是现实场景与历史材料穿插安排、互相印证的结构;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还通过一些词句渗透作者的情感。(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①2-4段:现实场景: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历史材料: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表达情感的语句:“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陈迹”②5-7段:现实场景: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历史材料: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表达情感的语句:“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③8-9段现实场景: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历史材料: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表达情感的语句: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④10-11段 现实场景: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岗。历史材料: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表达情感的语句:“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补充】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插入背景资料的作用)①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内容)②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纵深感。(效果)③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主题)【小结】四个特定的现实场景构成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反复被提及的时间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而现实场景中着重描述国旗的升与降,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在记述的同时,作者又巧妙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同时,在对事实的记述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从开始时的“蒙蒙细雨”,到第二次降旗时的“雨越下越大”,这雨似乎是英国人伤心的泪水,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恰似幸福的甘霖,别具深意。又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3)简短的报道文字不乏入微的细节描写。一般来说,消息报道以清楚记述事实为主,不太关注细节,这篇报道则在细节处理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①作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当他即将告别港督庭院时,是“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②又如“不列颠尼亚”号游轮与大厦上巨幅紫荆花图案所构成的“日落仪式”的背景,这是作者的独特发现,一经纱笔点染,便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样细致的描述,更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百年前的耻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终于得以洗雪。(4)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这些对比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在昭示: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特别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大海这一诗意的背景,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第3课《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人物通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较浓的议论色彩。2、归纳文中焦裕禄的具体事迹导语(1-7):到兰考上任的背景及下乡情况概述。第一节(8-16):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第二节(17-27):兰考遭遇洪灾后,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第三节(28-36):身患肝癌,仍心系人民,不顾自身。第四节(37-62):在病中依旧关心兰考县的人民。第五节(63-71):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向榜样看齐。3、人物优秀品质。亲临一线,身先士卒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热爱群众,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肉体虽死,精神永存注:文中小标题与上面品质一一对应。课文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例如第一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通过焦裕禄身先士卒下乡调研,表现他忘我工作的品质。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4、艺术特色①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全文的主线是记叙焦裕禄同志从到达兰考后忘我工作,带领群众治理土地的感人事迹,同时夹杂着描写、议论,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生动的刻画了出来。③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在全文的描写中,每一节都举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表现出焦裕禄可贵的品质。④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全文,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第4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1、标题①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②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钟华论”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3、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我国。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4、梳理各部分内容。开篇:文章开篇整体描绘我国抗疫斗争的全貌,精要地点出抗疫斗争的特点、战果、历史意义,之后分八节展开叙述。①第一节,指出党中央的领导是夺取抗疫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国家力量,挺过疫情)②第二节,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③第三节,指出抗击疫情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格。(中国精神,力量之源)④第四节,突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⑤第五节,指出科学防治是夺取抗疫斗争胜利的压舱石。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⑥第六节,从抗疫斗争中总结经验,强调推动改革前行。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⑦第七节,强调抗疫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全球抗疫,中国担当)⑧第八节,总结全文,强调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重焕生机,展望未来)5、通过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思考:这篇文章主体部分是从哪些层次来报道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①(1-2):这两节侧重政治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性原因②(3-4):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引领:。③(5):第五节讲述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手段。④(6):第六节讲述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这也使报道体现出全面、客观、辩证的立场。⑤(7):第七节叙述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叙述的角度是由内而外,由已及人,体现了全球视野。⑥第八节:强调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以历史的纵线为叙述角度。【小结】 文章没有按照常见的顺序展开叙述,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文章主体分八节,各有侧重。其中第七、八两节,把我国抗疫斗争置入横向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两个维度上,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使报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为一篇在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的总结性综合报道,文章的侧重点不是对抗疫斗争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具体报道宣传,而是更多地从总体上概括各方情况,并提炼规律性因素,从而深刻地认识抗疫斗争。从具体行文来看,作者有意识地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例如在各节的开头,常常先描述场景或回顾历史,展现事实,之后思考评述,总结抗疫斗争取得战略性成果的原因,探寻抗疫斗争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由此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6、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①党的领导是夺取抗疫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③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疫,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合作抗疫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结: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7、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明确】抗疫精神“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永恒的财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8、写作特色①多角度、分层次地叙述,呈现出全面性和立体感。文章没有按照常见的顺序展开叙述,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文章主体分八节,各有侧重。第一节讲述抗疫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的领导,第二节讲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这两节侧重政治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性原因。第三节讲述伟大的民族精神、第四节讲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两部分侧重精神理念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引领。第五节讲述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手段。第六节讲述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这也使报道体现出全面、客观、辩证的立场。第七节叙述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叙述的角度是由内而外,由已及人,体现了全球视野。第八节,强调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以历史的纵线为叙述角度。第七、八两节,把我国抗疫斗争置入横向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两个维度上,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使报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②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本文没有多着笔墨记叙具体的事件或讲述人物事迹,而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文章的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特点与文章的写作目的是紧密关联的。作为一篇在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的总结性综合报道,文章的侧重点不是对抗疫斗争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具体报道宣传,而是更多地从总体上概括各方情况,并提炼规律性因素,从而深刻地认识抗疫斗争。从具体行文来看,作者有意识地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例如在各节的开头,常常先描述场景或回顾历史,展现事实,之后思考评述,总结抗疫斗争取得战略性成果的原因,探寻抗疫斗争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由此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③善用名言、诗句、格言式句子,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者在叙述中,善于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尤其是名言、诗何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例如,“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等富有诗意,给人以厚重感;”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胞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是科学巨匠的论说,这些名言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岁月静好,只固有人负重前行;稳着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最大的风验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 “团结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等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9、主旨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