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物态变化 第五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物态变化 第五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3.2物态变化(第五课时)
一、选择题
1.今年清明前后阴雨不断。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出现此现象时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2.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珍惜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世界水日不得不说海水淡化,如图是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在这海水淡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固 B.汽化、升华 C.汽化、液化 D.升华、凝华
3.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通常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由气体变成液体而储存在钢罐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A.常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B.低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C.常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D.低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5.初秋的早晨,在上学的路上常可见到路边的花草树叶上布满晶莹的露珠,主要是因为(  )
A.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增多,水蒸气液化形成
B.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结形成
C.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水蒸气凝固而成
D.晚上气温下降,空气的相对湿度减小,水蒸气液化而成
6.夏天,小伟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均为液化,但水蒸气来源不同
7.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片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 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8.“常满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饮器,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将其放在空气中,会不断有水滴产生,使杯常满,故此得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可以利用该杯子在缺少水源的荒野中自动“生”水
C.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时,才能有水滴产生
D.冬天与夏天相比,夏天杯中水滴产生得更快
9.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从发射塔底部水池中冒出大量“白气”。关于“白气”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
B.水先升华后液化形成
C.水先液化后汽化形成
D.水先凝华后汽化形成
10.近年来一款食品——“冒烟”冰淇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种“冒烟”冰淇淋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将牛奶放入其中,冰淇淋瞬间制成,且制成的冰淇淋周围会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B.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是因为液氮汽化
C.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吸热凝固成了冰淇淋
D.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液化放热可能导致嘴唇烫伤
11.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为热管传热原理示意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 -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整体的温度趋于平衡。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  )
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
C.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
D.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
12.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现象一:棒冰周围的空气发生了汽化
B.现象一:棒冰周围的空气发生了液化
C.现象二:人在户外呼出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D.现象二: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13.在使用热水壶烧开水时,当水沸腾时离壶嘴较远的地方有很浓的“白气”,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白气”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壶嘴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此处温度较高,水蒸气难以液化
D.离壶嘴较远处有很浓的“白气”是因为远处温度低、水蒸气容易汽化
14.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后,镜片经常会出现起“雾”现象。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属于水蒸气
B.“雾”是液化形成的
C.“雾”的形成需吸收热量
D.取下眼镜后,“雾”消失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15.图中是一只冰箱的工作原理图,有关冰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冷凝剂在冰箱内的蒸发器内液化吸热,在泠凝器内汽化放热
B.在密闭的房间内把冰箱门打开启动冰箱,房间气温就会下降
C.空气压缩机的原理是增大压强提高液化温度
D.冰箱从内部搬到外面的热量等于电动空气压缩机消耗的电能
二、填空题
16.生活中常见玻璃上出“汗”,有时附在玻璃的内侧,有时附在玻璃的外侧。下列现象中:
①深秋的早晨,窗玻璃上有“汗”;
②闷热的夏季房间里开着空调,窗玻璃上有“汗”;
③寒冬,生意兴隆超市的玻璃窗有“汗”;
④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剥去包装纸,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
以上四种现象中,汗出在内侧一面的有 (填序号);汗出在外侧一面的有 。
17.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形成这些“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18.如图所示,是小明家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的热水管和冷水管,冬天,小明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侧的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侧的水管外壁上却没有水珠。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明判断一下左侧的水管应该是 水管,这些小水珠是由室内的水蒸气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19.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20.如图哈气和吹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天冷时我们会对着双手哈气暖手,主要因为口中哈出热的水蒸气遇到手会 (填写物态变化)放热,所以会感到暖;但若对着手吹气,会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 。
21.空调与冰箱都能给我们制造低温的环境,而且它们的工作原理也几乎相同。都是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如图甲),冰箱工作时利用制冷剂氟利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冰箱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装在同一箱体内,而空调则是把两者分别装室内机和室外机里。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氟利昂的液化发生在空调机的 (选填“室内”或“室外”)机;
(2)夏天开空调时,常会在玻璃窗上出现水珠,则这水珠应出现在玻璃窗的 (填“内侧”或“外侧”);
(3)空调制冷时,室内机(蒸发器)中的氟利昂 (填物态变化名称),因此房间空气的热量被氟利昂吸收,空气温度降低。
22.小全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
(1)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
(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眼镜的镜片常常会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这个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
(3)有一种粘木料用的胶,需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升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熬这种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两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请说说理由 。
23.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三、探究题
24.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25.小科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3.2物态变化(第五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A D C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B C
1.C
【详解】天气沉闷时,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墙面或地面,液化形成小水滴,使墙面和地面变潮湿,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由图可知:海水先经过加热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为汽化,然后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此过程为液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汗”由屋内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 所以应出现在里面,所以②错误,①③④正 确,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
故选项A符合题意。
5.A
【详解】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增多,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珠,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但水蒸气来源不同,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冰块温度低,因此a 块玻璃外侧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外侧;热水温度高,因此杯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b块玻璃板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内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由于“常满杯”是由上等白玉做成,此种物质的比热容较小,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面液化形成小水滴,聚集在杯内,使杯子常满,A错误,故A符合题意;
B.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B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只有当白玉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在白玉表面液化,C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空气中的湿度较高,温度差较大,水滴产生较快,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详解】发射塔下是水池,高温火焰喷射到水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这些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0.A
【详解】A.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液氮汽化形成氮气,无色无味,看到的烟雾不是氮气,故B错误;
C.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液氮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凝固成了冰淇淋,故C错误;
D.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汽化吸热,不可能导致嘴唇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在朝阳面时,液体在热端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在背阳面时,气体在冷端放出热量,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AB.现象一中剥开棒冰纸时,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在棒冰周围的冷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故AB错误;
CD.现象二中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气体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AB.水沸腾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AB错误;
C.由于壶嘴处温度较高,达不到液化的条件,因此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被液化,故C正确;
D.在壶嘴较远处,空气温度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被液化成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BC.“雾”是小水滴,属于液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正确,AC错误;
D.“雾”消失不见了,是小水滴的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5.C
【详解】A.制冷剂气态进入冷凝器,气态的制冷剂变为液态的制冷剂,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把冰箱内热散失掉;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电冰箱冷冻室,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把冰箱冷冻室内热带走;故A错误;
B.在密闭的房间内把冰箱门打开启动冰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房间气温不会下降,故B错误;
C.空气压缩机的原理是增大压强提高液化温度,故C正确;
D.电动空气压缩机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制冷剂,还有一小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冰箱从内部搬到外面的热量小于电动空气压缩机消耗的电能,故D错误。
故选C。
16. ①③ ②④
【详解】[1][2]①我们看到的“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深秋的夜里,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凉的玻璃时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故水珠出现在玻璃内侧;
②夏季,在有空调的房间里的温度较低,所以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凉的玻璃时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故水珠出现在外侧;
③冬季,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温度较高,所以室内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时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水珠出现在玻璃内侧;
④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剥去包装纸放在杯子里,杯子中空气温度低于杯外空气温度,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杯壁液化成小水珠,水珠出现在外侧。
以上四种现象中,汗出在内侧一面的有①③,出现在外部的有②④。
17. 液化 乙
【详解】[1][2]“白气”是由壶口跑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放热。由于水蒸气液化往往是在温度降低时发生,甲房间液化程度大,说明甲房间温度更低,乙房间液化程度小,说明乙房间温度较高。
18. 冷 液化
【详解】管外壁上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只有当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才能发生液化现象,因此左水管为冷水管。
19.液化 放出 上 水汽化吸热
【分析】从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前后两种状态来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吸热还是放热.
【详解】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手沾水后,在遇到高温的馒头时,手上的水要汽化,水汽化时要吸热,这样可以避免手的烫伤.
20. 液化 蒸发吸热
【详解】[1]哈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手时,水蒸气液化放热变成小水珠,因此手会觉得暖。
[2]若对着手吹气,会加快手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能致冷。
21. 室外 外侧 汽化
【详解】(1)[1]氟利昂的液化要放热,发生在空调机的室外。
(2)[2]夏季开启空调,这样室内气温低于外界气温,则外面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液化成为小水珠附着在窗玻璃上,所以水雾应在玻璃的外侧。
(3)[3]空调制冷时,室内机(蒸发器)中的氟利昂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汽化时要吸收热量,因此房间空气的热量被氟利昂吸收,空气温度降低。
22. 压缩体积 先液化,后汽化 见解析
【详解】(1)[1]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物质的分子间隔减小,使气体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
(2)[2]戴眼镜的人吃汤面时,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导致镜片变得模糊;过一段时间后,镜片上的小水滴会吸热汽化,则眼镜的镜片又会变得清晰了;所以,这个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依次是先液化,后汽化。
(3)[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此时继续加热,水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沸腾,而水温不再升高,始终保持100℃,因此就不会把胶熬焦了。
23. 汽化 液体乙醚 压缩体积
【详解】[1]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故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液态乙醚变为气态,是一个汽化现象。
[2][3]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气态乙醚变为液态,所以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表明用压缩体积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24. 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 t2>t3
【详解】(1)[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②③[2][3]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5. 液化 节能环保(操作简便; 推广价值;制作成本)
【详解】(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
(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 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