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vv语文要素中国结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一次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vv综合性学习今年是蛇年,本小蛇也来报道啦!跟着我,一起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吧!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我们国家的宝藏,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宣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导入新课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节导入新课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中秋节重阳节春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作“元日”。农历的正月初一春“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你认为在本诗是哪种解释? ( ) 开始的,第一。 为首。 主要、根本。 元素。 构成一个整体的。 货币单位。 由此可知,“元日”是指( )。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春节元日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王安石(1021—1086)了解诗人初读古诗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学习生字屠刀屠宰tú苏醒紫苏sū苏屠【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理解诗句,了解习俗宋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跟我一起去诗中瞧一瞧吧!爆竹声中一岁除,除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扣除;④逝去,过去;⑤整治;⑥除了,除非;⑦任命,授职一年爆竹声中一岁除,宋代春节习俗:放鞭炮诗意:在一片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小资料: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诗意: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宋代春节习俗:喝屠苏酒春小资料: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春大年初一全家欢聚,迎着和煦的春风,喝着屠苏酒人们会说什么?新的一年你们又长大了一岁,祝你们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长大!新的一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意: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宋代春节习俗:换桃符书写生字注意上短下长,下方“付”的左下竖写得稍短一些。书写要点符fú符号 音符如果你正和诗中的宋朝人一起过春节,你会看到哪些情景?我看到……;我听到……;我尝到……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节?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诵读。朗读古诗写诗背景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这首诗不仅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还寄托了诗人的期望,期望辞旧迎新,迎来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看图背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千门万户曈曈日,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背诵古诗年兽的传说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爬出来危害百姓。后来大家知道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春节的传说课外拓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春联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贴春联的同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贴春联春节的习俗课外拓展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的习俗课外拓展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节的习俗课外拓展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114053860@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走进作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朗读古诗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学习生字jiǔmù酒牧酒家牧童hún魂断魂学写生字hún魂学写生字jiǔ酒酒,会意兼形声字。“酉”,在甲骨文中是双耳尖底瓶的象形,是古时候人们用来酿酒、装酒的器具。“酉”字中间的横,就是瓶子中装的酒。学写生字mù牧左边牛字旁,右边反文旁。表示一只手拿着棍子一类的工具在驱赶牛(羊)。学习任务大声朗读古诗《清明》。1.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2.用“ ”画出此时的天气。3.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节日时的天气,雨下个不停将要心情很惆怅、失魂落魄的样子理解诗意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快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都是失魂落魄的样子。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什么理解呢?为什么路上的行人都失魂落魄的样子 清明是上坟扫墓,对逝去的亲人寄予哀思的日子,再加上天气阴沉沉,细雨绵绵,更加增添凄凉哀伤之感,不禁让人“欲断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这个节日怎样的情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伤心欲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请问指向远方诗意:行人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诗人和牧童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请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一下这个场景吧!诗人:你好,牧童小哥。牧童:你好,老人家。您有什么事吗?诗人:小哥,你知道附近哪里有酒家吗?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说:在那杏花深处有一处酒家。诗人:好的,谢谢你,牧童小哥。牧童:不客气,老人家。你能说一说《元日》和《清明》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吗?1.表达的情感不同。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不同。清明【唐】____清明 雨 ,路上 欲 。借问酒家 , 遥指 。尝试背诵欲魂借酒何牧指导写字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扫墓祭祖清明习俗清明习俗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插柳清明习俗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民间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踏青清明习俗清明节前,江南的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青团的食物,用来扫墓时祭奠先人。外形也不只是团子形一种,通常会做成各种形状例如饺子状,包子状,以及外面滚了糯米的,为了对里面的馅以示区别。吃青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题思念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介绍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初读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乡,外乡他乡的客人,王维的自称。异有以下几种解释:1.不同的,有区别的;2.奇异,特别;3.另外的,别的;4.分开。理解诗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诗意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加倍地思念远方的亲人。诗意理解诗意加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了解习俗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了解习俗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插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心生遗憾吧。诗意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呢?这里指王维。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今天要是王维兄弟也和我们一起登高,那该多好啊!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小资料: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人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感悟诗情带着思念,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兄独异佳书写生字书写生字异客书写指导:上边要窄扁、扁框封闭,下横要长、位置靠上,左撇右竖、稍分开。yì结构:上下组词:异类 异口同声造句:姐姐独自在异乡求学。音序:Y 部首:廾拓展积累你知道还有哪些思乡怀亲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古诗】【节日】【过节时间】【节日习俗】《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清明》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祭祖扫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戴茱萸传统节日资料收集表请同学们课下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以及习俗,记录下来。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 爆竹声中一岁除( )A. 消除。 B. 过去。2. 路上行人欲断魂( )A. 将要。 B. 贪欲。..BA课堂演练课堂演练二、典典想为下面两幅图写上对应的诗句,请选一选。A. 总把新桃换旧符 B. 牧童遥指杏花村C. 遥知兄弟登高处 D. 清明时节雨纷纷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