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二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6张PPT)+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二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6张PPT)+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主题二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解读] 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从秦汉时期至宋元时期中国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大陆相联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
1.(2024·安徽卷,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2.(2024·新课标卷,27)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3.(2023·福建卷,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4.(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5.(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微点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兼有战争。
6.(2024·阜阳调研)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金印。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金印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7.(2023·大连二模)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8.(2023·如皋适应性考试)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9.(2024·连云港模拟)从明嘉靖年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到鸦片战争前夕严如熤的《洋防辑要》,这些海防论述大多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和“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这表明(  )
A.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B.倭寇长期滋扰东南沿海
C.海权意识严重滞后
D.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
10.(2022·辽宁卷,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精析
1.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在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互市交易,促进了民族交往,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属于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榷场是宋朝与辽、西夏、金进行互市的场所,排除D项。]
2.B [据材料“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可知,《三朝北盟会编》在四种史料中成书最早,且为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因此在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时史料价值最高,故选B项;《宋史》成书于元朝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明朝后期,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该信重的史料,排除A、D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该信重的史料,排除C项。]
3.A [表格显示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表格中不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通婚,还有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排除B项;通婚现象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消解,排除C项;通婚家庭会存在民族习俗的趋同现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圣旨开篇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自汉武帝后,中国古代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重塑”表述不当,排除C项;元朝借鉴和部分吸收了汉文化,“全面吸收”表述绝对,排除D项。]
5.A [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说法夸大化,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削弱”无法体现,排除D项。]
6.D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出土,为研究汉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手史料,把此印与“广陵王玺”金印进行对比,可以确认“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D项正确。历史研究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A项;历史研究复杂程度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和时间久远不一定成正相关,排除B项;材料讲述的是两件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而非多类型史料互补,排除C项。]
7.A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政府与南诏之间是宗藩关系,南诏政权在与中央政府的往来中必须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地位,体现了宗藩关系对藩属国的政治约束作用,故选A项;南诏国在政治上认可宗藩关系,有利于促进与中央的和平交往,排除B项;南诏国的政治独立性很强,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比较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排除D项。]
8.A [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大一统的前提下,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民族交融的特征,故选A项;儒家信仰是南北方士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南北经济联系才是当时北人南往的主要动力,排除B项;多元一体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征,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有意识的政策导向,排除D项。]
9.C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防论述以防御“倭寇”为主,而不去主动经略海洋,可见当时中国海权意识严重滞后,C项正确;“天朝上国”强调自身的优越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抗倭战争胜利后,基本上肃清了倭患,排除B项;“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
10.示例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阐释: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共26张PPT)
主题二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从秦汉时期至宋元时期中国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大陆相联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
专题解读
研高考真题
融情景素养
练经典模拟
内容索引
1.(2024·安徽卷,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研高考真题
PART ONE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在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互市交易,促进了民族交往,C项正确;
材料所述现象不属于海外贸易,排除A项;
市镇兴起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
榷场是宋朝与辽、西夏、金进行互市的场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2.(2024·新课标卷,27)
1
2
3
4
5
6
7
8
9
10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据材料“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可知,《三朝北盟会编》在四种史料中成书最早,且为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因此在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时史料价值最高,故选B项;
《宋史》成书于元朝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明朝后期,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该信重的史料,排除A、D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该信重的史料,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3.(2023·福建卷,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表格显示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
表格中不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通婚,还有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排除B项;
通婚现象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消解,排除C项;
通婚家庭会存在民族习俗的趋同现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4.(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圣旨开篇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
自汉武帝后,中国古代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重塑”表述不当,排除C项;
元朝借鉴和部分吸收了汉文化,“全面吸收”表述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5.(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
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
“在中国颇受欢迎”说法夸大化,排除C项;
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削弱”无法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微点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兼有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6.(2024·阜阳调研)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金印。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金印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经典模拟
PART TWO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出土,为研究汉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手史料,把此印与“广陵王玺”金印进行对比,可以确认“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D项正确。
历史研究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A项;
历史研究复杂程度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和时间久远不一定成正相关,排除B项;
材料讲述的是两件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而非多类型史料互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7.(2023·大连二模)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 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 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政府与南诏之间是宗藩关系,南诏政权在与中央政府的往来中必须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地位,体现了宗藩关系对藩属国的政治约束作用,故选A项;
南诏国在政治上认可宗藩关系,有利于促进与中央的和平交往,排除B项;南诏国的政治独立性很强,排除C项;
材料主旨并非比较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8.(2023·如皋适应性考试)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大一统的前提下,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民族交融的特征,故选A项;
儒家信仰是南北方士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南北经济联系才是当时北人南往的主要动力,排除B项;
多元一体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征,排除C项;
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有意识的政策导向,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9.(2024·连云港模拟)从明嘉靖年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到鸦片战争前夕严如熤的《洋防辑要》,这些海防论述大多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和“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这表明
A.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B.倭寇长期滋扰东南沿海
C.海权意识严重滞后 D.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防论述以防御“倭寇”为主,而不去主动经略海洋,可见当时中国海权意识严重滞后,C项正确;“天朝上国”强调自身的优越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明朝中后期抗倭战争胜利后,基本上肃清了倭患,排除B项;
“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2·辽宁卷,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右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融情景素养
PART THREE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阐释: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