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六 微专题2 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7张PPT)+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六 微专题2 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7张PPT)+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主题六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微专题2 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解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在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调整到主动适应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逐渐成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2024·辽宁卷,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2.(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微点拨 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
晚清 鸦片战争前 “朝贡外交”“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时期 缺乏主权观念,“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自强”“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逐渐放弃对抗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妥协外交: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年3月—1928年) 卖国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卖国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3.(2024·辽宁卷,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4.(2024·甘肃卷,9)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5.(2024·山东卷,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微点拨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2024·南京调研)鸦片战争后,清廷设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通商交涉,由两广总督叶名琛兼任。叶名琛拒绝接见外国代表,外国代表只得寻求与其他内地督抚的接触,但他们无权与外国代表交涉,外国代表就此成为居无定所的“游击公使”。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清政府(  )
A.采用了正确的外交策略
B.遏止了列强侵略的深入
C.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
D.外交观念的非理性特征
7.(2024·湖北T8联盟联考)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包括法学在内的西方著作;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万国公法》被列为必修的课程;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上述变革(  )
A.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
B.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
C.适应了外交形势的迫切需要
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8.(2024·丽江诊断性测试)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这一过程(  )
1922年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入我国政治生活,仿效苏联的经验,提出用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1931年 在继续坚持民族自决权主张的同时,提出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主张
1941年 中国共产党虽然承认民族自决权,但反对各民族实行自决和分立,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唯一正确的民族政策”
1949年 《共同纲领》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一项国家制度
A.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C.体现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延续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9.(2024·重庆三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积累。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与亚非拉关系的变化
B.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
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0.(2024·湖南卷,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6分)
答案精析
1.C [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建议在新疆推广汉文,将回字与汉文并行使用,其目的在于增强新疆对国家的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改进教育方法是左宗棠建议推行的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题中所述现象与引导社会风尚无关,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纷纷抵制日货,由此可知当时的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5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的结论,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指出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结合时代背景,1950年10月邓小平发表这一讲话号召大家向战斗英雄和模范学习,突出强调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加强亚洲国家的团结,排除A项;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但工业化是实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快西南地区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70年代,乒乓球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民族自信,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乒乓球运动的政治和文化属性,民族文化象征的表述较为片面,排除D项。]
5.B [邓小平多次表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结伴而不结盟符合中国一贯立场,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6.D [材料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既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员,也不遵守近代外交规则,D项正确;题干中的外交策略是错误的,排除A项;“遏止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时期,地方势力尚未威胁到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
7.C [清政府重视国际法的学习,反映了晚清外交中熟悉和运用国际法的迫切需求,C项正确;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近代教育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D项。]
8.D [从1922年开始,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入我国的政治生活,之后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其中国化的实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排除A项;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历史传统,排除C项。]
9.B [材料是我国史学界对亚非拉史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八九十年代趋冷、新时期重新兴起,这与我国不同时期外交工作的侧重点密切相关,B项正确;我国一直重视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关系,排除A项;第三世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排除C项;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项。]
10.(1)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政府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的国际交往,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共27张PPT)
微专题1
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主题六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在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调整到主动适应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逐渐成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专题解读
研高考真题
融情景素养
练经典模拟
内容索引
1.(2024·辽宁卷,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

1
2
3
4
5
6
7
8
9
10
研高考真题
PART ONE
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建议在新疆推广汉文,将回字与汉文并行使用,其目的在于增强新疆对国家的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
改进教育方法是左宗棠建议推行的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
题中所述现象与引导社会风尚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2.(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纷纷抵制日货,由此可知当时的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1915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的结论,排除D项。
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微点拨
晚清 鸦片战争前 “朝贡外交”“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时期 缺乏主权观念,“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自强”“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逐渐放弃对抗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妥协外交: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年3月—1928年) 卖国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卖国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3.(2024·辽宁卷,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指出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结合时代背景,1950年10月邓小平发表这一讲话号召大家向战斗英雄和模范学习,突出强调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加强亚洲国家的团结,排除A项;
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但工业化是实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济手段,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加快西南地区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4.(2024·甘肃卷,9)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70年代,乒乓球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民族自信,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
“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乒乓球运动的政治和文化属性,民族文化象征的表述较为片面,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5.(2024·山东卷,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邓小平多次表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
结伴而不结盟符合中国一贯立场,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微点拨
6.(2024·南京调研)鸦片战争后,清廷设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通商交涉,由两广总督叶名琛兼任。叶名琛拒绝接见外国代表,外国代表只得寻求与其他内地督抚的接触,但他们无权与外国代表交涉,外国代表就此成为居无定所的“游击公使”。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清政府
A.采用了正确的外交策略 B.遏止了列强侵略的深入
C.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 D.外交观念的非理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经典模拟
PART TWO
材料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既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员,也不遵守近代外交规则,D项正确;
题干中的外交策略是错误的,排除A项;
“遏止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这一时期,地方势力尚未威胁到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7.(2024·湖北T8联盟联考)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包括法学在内的西方著作;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万国公法》被列为必修的课程;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上述变革
A.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
B.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
C.适应了外交形势的迫切需要
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1
2
3
4
5
6
7
8
9
10

清政府重视国际法的学习,反映了晚清外交中熟悉和运用国际法的迫切需求,C项正确;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
近代教育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8.(2024·丽江诊断性测试)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这一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922年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入我国政治生活,仿效苏联的经验,提出用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1931年 在继续坚持民族自决权主张的同时,提出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主张
1941年 中国共产党虽然承认民族自决权,但反对各民族实行自决和分立,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唯一正确的民族政策”
1949年 《共同纲领》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一项国家制度
A.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C.体现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延续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1922年开始,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入我国的政治生活,之后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其中国化的实践,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排除A项;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历史传统,排除C项。
9.(2024·重庆三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积累。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与亚非拉关系的变化 B.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
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是我国史学界对亚非拉史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八九十年代趋冷、新时期重新兴起,这与我国不同时期外交工作的侧重点密切相关,B项正确;
我国一直重视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关系,排除A项;第三世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排除C项;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4·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
2
3
4
5
6
7
8
9
10
融情景素养
PART THREE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政府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答案 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的国际交往,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