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传文第五章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积累“缅怀”“彷徨”“不知所措”等易考词语。梳理演讲者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重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重点)了解演讲者的主要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难点)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他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zhào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背景结果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瞭望( ) 缅怀( )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 埋没( ) 一帆风顺liàomiǎnpánɡ huánɡcuò读读写写字词学习注意区别于“犯错”的“错”。mò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集注探索:探听侦察,察看。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探查:深入检查,查看。格,推究。致,获得。含贬义。常用作对即将远行的人表示祝愿的话。彷徨:侧重于指看不到出路、方向,有内心苦闷、惶惑的意味。徘徊:侧重于指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瞭望】【缅怀】【修身】【清谈】词语集注【正心】【齐家】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即心要端正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听读课文并思考:“格物”的含义: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的含义:总结为理性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表明了这篇演讲词要讲述的问题。践行格物致知,培养实验精神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全文,梳理演讲者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提出问题整体感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实验),并举________的例子进行说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计划,要有目标作为向导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提出希望。王阳明以中国学生大都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内涵意义“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精研细读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将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精研细读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样的论证方法。第二课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合作探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仔细阅读第6—10段,简要说说这一部分的演讲思路。提出观点(第6段)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分析原因(第7段)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寻找对策(第8、9段)得出结论(第10段)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要重视实验精神。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证明实验应是积极的探测。阐述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合作探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合作探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合作探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①演讲者注重沟通、交流,演讲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②演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曾经,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问题探究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王阳明“格”竹失败(第4段)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第8段)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其对观点的印证作用。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续表)中国学生往往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第11段)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进而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恐慌的经历(第12段)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篇演讲词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与严谨。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在遣词造句上运用了很多表限制的词语,表现出准确、严谨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在庄重的大会上的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用语准确、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风 格效 果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个人行动中,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面对激变的世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说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结构梳理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2)举例论证。如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写作特色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主旨归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子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列宁诗句积累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诗句积累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2.预习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3.听写字词下课,同学们再见Goodby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