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汲取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重点难点1.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汲取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课前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读读写写”中的字词。2.学生课前搜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评价1:他看上去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他面容表情消沉忧郁,丑陋可憎。他长相平平,极为普通。(茨威格) 评价2: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对谁的评价吗?二、自我研学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其《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文学。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等。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诸多文学巨作。3.生难字词。藏污纳垢(gòu) 禁锢(gù) 憎恶(wù)鬈(quán) 髭(zī) 伯爵(jué)广袤(mào) 匕首(bǐ) 鞘(qiào)器宇:气概,风度。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活拘谨的样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为两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逐段朗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第2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3段: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突出托尔斯泰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3.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4.针对托尔斯泰的外表描写了哪些内容?突出的特征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须,轮廓、结构丑陋,面容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5.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形象鲜明。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四、深入探究1.第1段第一句表明了什么?它在整段话中的作用是什么?(1)这句话点出了托尔斯泰的总体特点——面部多毛和胡须浓密。(2)它是全段的中心句,下文就托尔斯泰的这两大特点展开描述。2.如何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这句话明贬实褒,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3.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的含义?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4.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小结: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五、课堂小结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六、布置作业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七、板书设计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