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十二 近代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微专题2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十二 近代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微专题2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主题十二 近代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微专题2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专题解读]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024·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2.(2024·全国甲卷,33)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微点拨 工业革命对近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3.(2024·湖南卷,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4.(2023·辽宁卷,13)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
(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纳税金额 人数 职业 0.5- 0.6万 0.6- 0.7万 0.7- 0.8万 0.8- 1.0万 1.0- 1.5万 1.5万 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业家 10 6 3 4 2 1
据表可知,当时法国(  )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5.(2023·海南卷,12)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6.(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7.(2023·河北卷,14)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8.(2024·安徽卷,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9.(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获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10.(2021·湖南卷,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微点拨 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机器的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理论在工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发明的机器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而煤炭行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且是在轻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信业等。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并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发明成果都出自英国,使其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进程开始了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1.(2024·深圳一模)下表摘自学者对英国《国民传记词典》中6 000多位传主从业兴趣的统计。据此可推断,17世纪的英国(  )
知识领域或职业 1601—1625年 1626—1650年 1651—1675年 1676—1700年
科学 12.8% 28.2% 31.4% 27.6%
医学 13.0% 27.4% 31.5% 28.1%
军事 8.8% 46.7% 18.8% 25.7%
政治 26.6% 29.1% 22.7% 21.6%
神职 37.2% 30.1% 19.5% 13.2%
注:传主可有多种从业兴趣。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代议民主政治完善
C.宗教信仰彻底崩溃
D.实用主义日益流行
12.(2024·广东名校高三联考)1701年,一位英国人在《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以上史料(  )
A.揭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
B.证明印度生产技术先进
C.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
D.反映亚洲明显贸易优势
13.(2024·衡水模拟)1736年,英国政府以法律形式严禁英国人及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买卖、穿着或拥有从印度、波斯等进口的印花棉布,违反者重罚,但同时允许进口棉花。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B.致力于提高本土技术优势
C.推行经济自由主义
D.将亚洲作为工业原料产地
14.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写道:“现在情况不同了。自1866年危机以来,积累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以致在所有的工业国,至少在英国,生产的扩展赶不上积累的增长,单个资本家的积累已经不能在扩大他的营业方面全部用掉;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45年就已如此,此外,还有铁路投机。”这一材料可以佐证(  )
A.资本输出的动因 B.棉纺织业中心转移
C.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D.列强实力对比变化
15.(2024·哈尔滨三模)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  )
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
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16.(2024·济南期末)如表为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电力)消耗情况(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应是(  )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甲 145 171 185 195
乙 71 112 158 187
丙 36 47.9 55 62.5
丁 10.9 30 41 54
A.德英法俄 B.英德法俄
C.英德俄法 D.英法德俄
17.(2024·镇江段考)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
A.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
D.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6分)
答案精析
1.A [题干反映的是手工工场的分工细化、规模较大,为技术革命的发生酝酿了条件,故A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尚未出现,排除B、C、D项。]
2.C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纺织厂女工从“休息不会有人过多在意”到“不能够轻易休息”,表明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导致生产管理方式发生变革,C项正确;工业革命束缚了女工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女工不能够轻易休息,是因为受到工厂主的监督,而非生产的自主性提高,排除B项;工业革命改变了纺织厂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仍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表明当时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全面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4.B [据表格可知,1840年,法国纳税人,尤其是高额纳税人仍以土地所有者为主,工业家和商人、银行家人数很少,这说明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较为薄弱,工业化程度有限,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不代表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材料只给了一个年份的税收数据,而贫富差距扩大是一个发展趋势,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出“税收负担较沉重”的结论,排除D项。]
5.D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服饰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故选D项;“简洁而实用”的男装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变迁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排除C项。]
6.B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尽管遭到部分建筑师的反对,但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为代表的建筑物仍然发展起来,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非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强调理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建筑风格,只是部分建筑师固守传统,排除D项。]
7.C [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向法国输出的商品中,原材料和半成品占半数以上,说明工业化水平不高。而法国主要发展传统工业部门,即新兴工业部门尚不成熟,因此,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故选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英法两国的贸易额,不能得出“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英国的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到了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排除B项;仅以英法两国的贸易信息不能说明欧洲的商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德国成立德意志制造同盟,意图通过创新工艺技巧提高工业制品质量,表明当时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德国国际地位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文化竞争只是欧洲强权博弈的一种手段,材料并未涉及强权博弈的其他手段,无法得出以文化竞争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英国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广泛对外殖民,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因此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种商品,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商品并非全部来自英国本土,且与伦敦工业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与福利制度无关,且英国成为福利国家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享受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并不等于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
10.D [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生活的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
11.D [17世纪英国海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等重大事件对国民从业兴趣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排除A项;18世纪以来,代议民主政治完善,排除B项;英国并未废除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彻底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2.C [这个英国人是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研究工业革命的必要性,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故选C项;这位英国人所述是从外部视角来看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它并不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排除A项;仅凭题干不能推论出印度生产技术先进,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东印度贸易促使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不是亚洲的贸易优势,排除D项。]
13.A [英国政府禁止进口外国棉布,允许进口原材料,这保护了本国棉纺织业,反映出英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介绍棉纺织业技术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重点介绍英国的政策,并非英国与亚洲在贸易中的地位,排除D项。]
14.A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剩余资本增多,这推动了英国的资本输出,即材料可以佐证英国资本输出的动因,故选A项。]
15.C [19世纪中后期,工厂运转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日益增强,引发欧洲“经理革命”,即商业管理人员日益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本身就是讲述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管理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并非社会分工细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
16.B [甲国的能源消耗一直都处于高位,说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应是英国;乙国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应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崛起的德国;丙国在1890—1913年期间的能耗情况一致都比较稳定,应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当中一直都表现平平的法国;丁国在这期间能耗情况整体都偏低,说明工业化水平不高,应是俄国,B项正确。]
17.B [据材料可知,垄断资产阶级为保证自身利益,彼此间竞争激烈,甚至试图影响政府决策,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主体是垄断组织,而非政府,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垄断与竞争并存,而非片面强调资本集中的负面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垄断组织的发展,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
18.(1)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共40张PPT)
微专题2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
界市场的形成
主题十二 近代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解读
研高考真题
融情景素养
练经典模拟
内容索引
1.(2024·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研高考真题
PART ONE
18
题干反映的是手工工场的分工细化、规模较大,为技术革命的发生酝酿了条件,故A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尚未出现,排除B、C、D项。
2.(2024·全国甲卷,33)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纺织厂女工从“休息不会有人过多在意”到“不能够轻易休息”,表明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导致生产管理方式发生变革,C项正确;
工业革命束缚了女工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
女工不能够轻易休息,是因为受到工厂主的监督,而非生产的自主性提高,排除B项;
工业革命改变了纺织厂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
工业革命对近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微点拨
18
3.(2024·湖南卷,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仍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表明当时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全面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2023·辽宁卷,13)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 (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纳税金额 人数 职业 0.5- 0.6万 0.6- 0.7万 0.7- 0.8万 0.8- 1.0万 1.0- 1.5万 1.5万
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业家 10 6 3 4 2 1
据表可知,当时法国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据表格可知,1840年,法国纳税人,尤其是高额纳税人仍以土地所有者为主,工业家和商人、银行家人数很少,这说明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较为薄弱,工业化程度有限,故选B项;
材料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不代表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
材料只给了一个年份的税收数据,而贫富差距扩大是一个发展趋势,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出“税收负担较沉重”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3·海南卷,12)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服饰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故选D项;
“简洁而实用”的男装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变迁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尽管遭到部分建筑师的反对,但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为代表的建筑物仍然发展起来,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非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
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强调理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建筑风格,只是部分建筑师固守传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2023·河北卷,14)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向法国输出的商品中,原材料和半成品占半数以上,说明工业化水平不高。而法国主要发展传统工业部门,即新兴工业部门尚不成熟,因此,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故选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英法两国的贸易额,不能得出“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
英国的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到了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排除B项;
仅以英法两国的贸易信息不能说明欧洲的商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024·安徽卷,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德国成立德意志制造同盟,意图通过创新工艺技巧提高工业制品质量,表明当时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
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德国国际地位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文化竞争只是欧洲强权博弈的一种手段,材料并未涉及强权博弈的其他手段,无法得出以文化竞争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获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英国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广泛对外殖民,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因此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种商品,D项正确;
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商品并非全部来自英国本土,且与伦敦工业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无关,排除A项;
材料所述现象与福利制度无关,且英国成为福利国家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
享受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并不等于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2021·湖南卷,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生活的改变,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微点拨
18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机器的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理论在工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发明的机器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而煤炭行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且是在轻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信业等。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微点拨
18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并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发明成果都出自英国,使其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进程开始了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1.(2024·深圳一模)下表摘自学者对英国《国民传记词典》中6 000多位传主从业兴趣的统计。据此可推断,17世纪的英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练经典模拟
PART TWO
18
知识领域或职业 1601—1625年 1626—1650年 1651—1675年 1676—1700年
科学 12.8% 28.2% 31.4% 27.6%
医学 13.0% 27.4% 31.5% 28.1%
军事 8.8% 46.7% 18.8% 25.7%
政治 26.6% 29.1% 22.7% 21.6%
神职 37.2% 30.1% 19.5% 13.2%
注:传主可有多种从业兴趣。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代议民主政治完善
C.宗教信仰彻底崩溃 D.实用主义日益流行

17世纪英国海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等重大事件对国民从业兴趣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排除A项;
18世纪以来,代议民主政治完善,排除B项;
英国并未废除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彻底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4·广东名校高三联考)1701年,一位英国人在《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以上史料
A.揭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 B.证明印度生产技术先进
C.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 D.反映亚洲明显贸易优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这个英国人是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研究工业革命的必要性,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故选C项;
这位英国人所述是从外部视角来看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它并不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排除A项;
仅凭题干不能推论出印度生产技术先进,排除B项;
题目主旨是东印度贸易促使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不是亚洲的贸易优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4·衡水模拟)1736年,英国政府以法律形式严禁英国人及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买卖、穿着或拥有从印度、波斯等进口的印花棉布,违反者重罚,但同时允许进口棉花。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英国
A.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B.致力于提高本土技术优势
C.推行经济自由主义 D.将亚洲作为工业原料产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英国政府禁止进口外国棉布,允许进口原材料,这保护了本国棉纺织业,反映出英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A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没有介绍棉纺织业技术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重点介绍英国的政策,并非英国与亚洲在贸易中的地位,排除D项。
14.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写道:“现在情况不同了。自1866年危机以来,积累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以致在所有的工业国,至少在英国,生产的扩展赶不上积累的增长,单个资本家的积累已经不能在扩大他的营业方面全部用掉;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45年就已如此,此外,还有铁路投机。”这一材料可以佐证
A.资本输出的动因 B.棉纺织业中心转移
C.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D.列强实力对比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剩余资本增多,这推动了英国的资本输出,即材料可以佐证英国资本输出的动因,故选A项。
15.(2024·哈尔滨三模)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
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
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世纪中后期,工厂运转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日益增强,引发欧洲“经理革命”,即商业管理人员日益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本身就是讲述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管理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并非社会分工细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2024·济南期末)如表为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电力)消耗情况(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应是

A.德英法俄 B.英德法俄 C.英德俄法 D.英法德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甲 145 171 185 195
乙 71 112 158 187
丙 36 47.9 55 62.5
丁 10.9 30 41 5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甲国的能源消耗一直都处于高位,说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应是英国;乙国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应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崛起的德国;丙国在1890—1913年期间的能耗情况一致都比较稳定,应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当中一直都表现平平的法国;丁国在这期间能耗情况整体都偏低,说明工业化水平不高,应是俄国,B项正确。
18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甲 145 171 185 195
乙 71 112 158 187
丙 36 47.9 55 62.5
丁 10.9 30 41 54
17.(2024·镇江段考)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A.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
D.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垄断资产阶级为保证自身利益,彼此间竞争激烈,甚至试图影响政府决策,B项正确;
材料论述的主体是垄断组织,而非政府,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垄断与竞争并存,而非片面强调资本集中的负面影响,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垄断组织的发展,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
18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融情景素养
PART THREE
18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